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公案与开悟的关系
澄海

       频呼小玉这则公案是圆悟克勤参悟的历程,也是参公案最标准的案例。但是绝大多数解这则公案的人,没有精准的涵盖整个过程,只挑自己喜欢的部分去解,结果当然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依据《指月录》卷二十九:
 
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五祖演)问道。祖曰:「提邢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邢应喏喏,祖曰:「且仔细。」师(克勤)适归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邢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阑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祖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禅必须参,参而后有悟,不是解而有悟,解得的都非真悟,所以五祖法演才向提邢说:「要仔细的参」,参什么?参「原无事」与「认得声」的密切关系。
 
圆悟刚开始也像一般人解释这首诗:「只要檀郎认得声」,并不明白法演的用意,法演才向他说:「我举这两句诗和『庭前柏树子』这则公案有相同的用意,必须好好的参。」圆悟才割掉依文解诗的念头,终于在鸡鸣声中,有了确实的开悟。
 
  到底他悟了什么呢?怎样悟的呢?
 
  我们先选一位禅师的解释。他说:
 
「一段风流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都是那频呼小玉之声。那么频呼小玉的弦外之意是什么呢?
 
他就这么一个胃口,要我们体会频呼小玉的弦外之音,颇有悬宕的「禅味」。但是,他踏入误区了,公案是用参的,不是用来解的。什么频呼小玉是诸佛的教示言说、语录公案,这一断案,禅就窒息了,又回到教示言说了。而且他也没有交代「原无事」与「认得声」的关系,圆悟为什么说:「少年一段风流史,只许佳人独自知」呢?什么是参得的「独自知」呢?要你从参中得证,不是要我们从经论找答案,那是论师的事,非宗门事。
 
  再引另一位禅师的看法:
 
  五祖演引用这首小艳诗,蕴含着深意。本来一切色相,一切声音都无意义,都是空花水月,都是不可得的,合了第一句「原无事」。但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都是真性的显现,合了第二句「认得声」。……圆悟勤从方丈屋里出来,恰好这时有只大公鸡在栅栏上喔喔长啼,圆悟勤一听,猛然触动了灵机,触着了刚才五祖演所说「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字,忽然大悟!这不是声吗?这就是自性的显发,离开了自性还有什么东西呢?(《心经抉隐》,页二三一)
 
他的解释就注意到「原无事」与「认得声」的连结,但是他也踏入误区了。这种东西说南北讲的方式,都是义理的阐发,是经意的自我认知。禅所以要参,就是要避开这种唯理的教示,直接跳脱文字的牢笼,解释公案不可以踏入这个误区的。
 
  如果他的解释是正确,以圆悟的聪明,根本不必听到鸡声才明白「认得声」与自性的关系;况且何必说:「少年一段风流史,只许佳人独自知」呢?我们听了这样的解释,真的可以开悟吗?不是又被义理绑住了啊!
 
  五祖演高明的提出「原无事」与「认得声」,用以激励弟子参悟,不是从文字表面上解释,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圆悟心中千百结是这个疑问,听到鸡鸣的瞬间才体验那个身心的变化,才以「独自知」来回答五祖演。五祖演肯定了他有「一段风流事」(悟境),才赞赏他的「独自知」。
 
  什么是「独自知」呢?
 
  参禅不可说破,凡说的都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举其它的公案来提醒大家。《坛经》第一公案是惠明追及六祖,六祖要他「不思善,不思恶」的坐下来,一段时间,六祖才打破这个沉默,说:「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终于大悟。
 
  悟了什么呢?我们再提醒:
 
  「不思善,不思恶」的寂静时刻就是「原无事」,「那个是本来面目」就在「原无事」证得了「认得声」,这才是最关键的时刻。惠明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圆悟的「独自知」。
 
  解公案只能这么解,要打破沙锅必须参,必须心中形成疑团,人家对我们讲的都不关我们的事,反而阻碍了悟缘而已!说懂是半懂,说悟是半悟,半懂半悟都不是真悟。凡是以道理来解公案的,都会死在道理上,道理蒙住了心的活力,道理没有永恒的价值。
  
  再举香严击竹公案来加强大家的认知。
 
  香严和尚、沩山灵佑都是百丈和尚的弟子,香严肚子里都是经论,问一答十,聪明伶俐,直到百丈过世了都没悟。他很懊丧,就去请教沩山灵佑如何见道?灵佑向他说:你饱读经书,请回答我: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香严学问好,要回答岂不简单?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对不起,禅宗不要你有什么学问经论,只要你比个手势,划个图,就可以知道你是真悟假悟,经论再多,只认得你是书呆子,担了一堆经论,还不如藏经楼。
 
  香严知道要实悟才能过关,把经书抛开了,参呀参的,自问自疑:什么是本来面目?参到了忠国师的塔庙,看它荒废了,舍起扫把打扫,捡起瓦片一丢,击中竹子,一声碰的,才开悟了,作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首偈太妙了,「一击忘所知」,疑情破了,呈现出了「原无事」的「不思善,不思恶」;可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动容扬古道」,古道是历代祖师走过的参禅的路,一种「声色外威仪」,即是「认得声」的那个呢!这是唯证乃知的「更不假修持」啊!
 
  唯有经过这种奇妙的、特殊的心灵震荡,才是参而悟。这个心灵状态非常宝贵,那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宗乘要实证它,教乘在理论上谈它。理论上知道的是相似般若,实证了的就是「实相般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波三折(锯解秤砣《宗门武库》)
九、恩大难酬(《宗门武库》原列:四六)
庞老师讲课选八
吃茶去的公案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美极了 中国古代艳诗总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