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疑大悟

大疑大悟——《禅是纯生命》第一篇“洞山良价禅师成道简介”之十

原创: 澄海先生 正心读书会 今天

《禅是纯生命》

洞山良价禅师成道简介之十

禅是纯生命

这是禅宗子弟的第一个印记,对生死问题、对生命意义,能产生强烈追求答案的动机,而不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压迫,遁入空门,一切不管。

>>>《禅是纯生命》第一篇之十<<<</font>

文/澄海先生

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的文字来描写洞山禅师证道的经过?因为很多人以为看公案,就是要猜公案、解公案,以为开悟就是这样,然后下个结论,自以为懂了公案。

其实,公案只能由已经开悟的人作为印证,他们有了开悟的经验,彼此可以心心相照。如果我们没有开悟的经验,妄图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开悟的内容,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答案的。

看公案是为了参公案,如何参才重要。

参公案首先要研读公案主角求道的整个过程,体会他们求道的艰苦卓绝、体道的精神以及师徒之间的问答玄机,这也是明朝莲池大师一再强调的。

一个禅道的追求者,首先必须对生死问题产生浓厚的悲悯情怀,并下定决心全力以赴,要彻底了解生死的奥义,一旦豁然贯通,自己心灵获得自由解脱,同时将自己的美妙经验启迪那些关心相同问题的人,让他们的心灵也获得自由解脱。

所以禅宗有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如果你是以现世的荣华富贵为追求的目标,有时候抽点时间到名山古刹,与僧侣参禅问道,就以为可以获得开悟的法喜,其实只是附庸风雅的做作而已,因为目标不在此(禅)而在彼(名利)。

洞山禅师小时候就不平凡了,《心经》讲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特别强调“无眼耳鼻舌身意”,让他产生极大的震撼:每个人都有六根,可以说话,可以创作发明,但是人还没有出生之前,那时候的“我”有生命吗?那时候的“我”已经有六根了吗?未出生之前,“人”是怎样的“形相”呢?人为什么要出生在这个世界呢?……

这些都是他唱诵《心经》时突然涌起的疑问,非把这些问题打破不可,不然是不甘心的。

我们说他碰到一个诚实的师父,他没有皱起脸孔,没有丢下自己也搞不清的答案,反而设法介绍他到其它更高明的师父那儿学习。

这是禅宗子弟的第一个印记,对生死问题、对生命意义,能产生强烈追求答案的动机,而不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压迫,遁入空门,一切不管。

请问:当你心里蕴藏这个生死问题的时候,从宗教经典也好,从圣人教言也好,从科学论述也好,都没有办法让你获得满意的答案,这时候你不会寝食难安、生命陷入迷茫吗?

可是你到名山古刹,向那些标榜着禅宗圣地请教的时候,他们要你学会放下,要你打坐,要你放空,把自己和大自然合在一起,密切观测心理的变化,从数息而安息而歇止……

也许你会参加一个禅七再一个禅七。我就碰到一个参加过七个禅七的朋友,他说观照能力比以前进步了,也灵敏多了,觉得不虚此行。

他是没有生死问题的急迫性的,只是介于生死问题与好奇之间的心理而已,没有“大疑大悟”的疑团。如果有这个如救头燃的疑团,我保证他打坐打不好,睡也睡不好,吃饭、唱诵都不好,怎么还会静下“心”来观照身心变化呢?

参禅悟道是要你提起精神,直直地逼视着问题,顷刻难安地探索问题的根源。你只看到布大坐在菩提树下的形象,你以为他在数息、歇息而与大自然合在一起吗?

不是的,他是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他把生命的余力灌注在这个问题上,立誓说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让生命在蒲团上结束。

换句话说,解决不了生死问题,那么生命只是一种浪费的游戏,行尸走肉等死而已。

他绝对不在放下,不在数息,不在身心观照。那是理极必反,彻理而无理的豁达开朗。

你是相信布大的经验呢?还是相信目前寺院的禅坐呢?

把自己都忘掉了,请问你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话头
水浅不是泊船处(冯学成《明月藏鹭 · 六、颂古联珠》)
禅宗公案故事:怀让禅师磨砖作镜
从一则禅宗公案了悟人生
禅宗公案发微(6)达磨未来与来如何
解悟与证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