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困境与突破之策

中管君导读

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的顶层设计?如何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如何“卷入式”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如何将校园里热闹的“做项目”现象,转化为真正的“项目化学习”?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审思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在不断迭代中推进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学校的课程真实生长。

全文共3227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近两年,我国教育界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呈现火热趋势。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项目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面临许多困难。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于2016年9月开始开展项目化学习,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笔者仅从项目化学习在实践层面的几个关键问题切入,呈现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的顶层设计?

项目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向学习的本质,近年来受到很多学校的追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整体规划仍显不足,对于学习内容也缺少系统化的设计。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项目化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学习内容。它可能更加适合策略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对于那些事实性知识和系统性的框架习得并不十分适用。此外,项目化学习在不同学科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经研究发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由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更为紧密,其有效性普遍较高;在语言习得领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也体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数学领域有效性相对较低,仅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中有实证支撑。因此,项目化学习不宜遍地开花,在各个学科全面推进。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可能运用到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模型制作、实践创作等多种方法,因此一个项目的实施不是一两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因此,如果学校倡导全学科参与,但又缺乏整体统筹,各种各样的项目实践研究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而且无法保证项目化学习的质量。

因此,中小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需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要考虑到学科差异和时间成本,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聚焦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学习内容的项目化设计。以我校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校的优势,成立课程研发团队,结合学校地域文化和学生兴趣爱好,共研发了12个项目主题,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展一个项目研究。为了让课程有效落地,学校整合了学习时间,将每周五下午固定为项目化学习时间;重构了学习空间,打通课堂内外,建立校内课程基地、校外活动场馆和网络资源平台;统整了学习内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年级课程团队,围绕项目主题,从科学、人文、艺术、实践等板块进行内容统整。如今,项目化学习正在校园里热腾腾地展开。

如何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在项目化学习引入之前,很多学校都尝试过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样态,诸如主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STEM课程等。因此,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并非零起点,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也面临认识的困境,实际操作时常常将这些概念混淆不清。例如:在项目化学习起步阶段,很多教师往往会把“跨学科学习”误解为“多学科融合”,因此出现“学科知识拼盘”的现象;还有的教师把主题统整课程误认为项目化学习,如以“春天”作为主题,从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的角度,分别去设计朗诵、绘画、演唱、观察等活动,各学科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这就是因为没有把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涵。我校在项目化学习实施初期也曾走入这样的误区。

项目化学习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并非各个学科围绕某个主题各自设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它们在问题驱动、学科融合、探究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共通之处,明确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有机整合,实施更有深度的项目化学习。例如:我校就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如“雨花茶文化”原是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主题,学生从认识品种、了解历史、体验制作、学习茶艺等不同方面对雨花茶开展研究。作为项目化学习来设计,我们从科学、美术、数学、语文学科提炼出核心知识,以“如何举办一场雨花茶推介会”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决策、调研等高阶认知策略来设计实践活动,将原先的研究内容进行整合,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特点。

 

如何“卷入式”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却存在畏难情绪。即使是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将知识教学转换成真实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是设计者,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项目及项目呈现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为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设计、分析、制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但有些时候,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式会使教师始终处于设计师的角色,围绕驱动性的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设计研究方法,设计成果发表方式等,完全主导了整个项目的实施。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按图索骥,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这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教师本位的学习方式。

要保证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必须提升教师项目设计的能力。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成熟案例可以借鉴,但不可能仅仅通过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就提升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师只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学会项目设计,而且也不是设计固定的学习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思维的支架。以我校“设计校园景观”这个项目的实施为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步步引导,支持学生的研究。第一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园林的基本特点;第二步,发现都是纸上谈兵印象模糊,启发学生可以实地考察有特色的园林,学生选择了“金陵第一园”瞻园;第三步,学生交流考察收获,发现园林设计和主人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设计校园景观还需要做些什么,学生通过采访校长了解学校的文化、愿景等;第四步,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学生绘制设计图,完成设计沙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陪伴、观察、支持、鼓励着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拨。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既是学生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这种“卷入式”的培训更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如何从热闹的“做项目”走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的兴起,在很多学校掀起一股“做项目”的热潮,这也导致了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一个误区,即只见“项目与作品”,不见“学习与思维的过程”。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学习”,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要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联系,体现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没有深度的学习,没有思维的作品,不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将校园里热闹的“做项目”现象,转化为真正的“项目化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学习”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串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

首先,项目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例如:我校开展的“花田记”项目,将科学种植、数学测量、语文表达、美术绘画、劳技制作等知识融入其中,以“举办一场赏花会”来驱动项目开展。针对此,学生们就要自主设计:花田如何规划?土壤适合种什么花?如何种植、养护花卉?有哪些成果可以在赏花会上展示……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高阶学习裹挟低阶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其次,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有的小组种花没有成功,该如何参加赏花会呢?他们会调整方案,总结失败原因,撰写研究小报告;或是以诗歌、绘画的形式展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最后,项目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评估,而应该是对项目化学习进行全程评估,可以借助项目日志、思维导图、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以展现深度学习的过程。

在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地审思目前的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在不断迭代中推进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学校的课程真实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8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刘   姣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教育,极有可能成功?|深思
项目式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深度学习“深”在何处?从这四个方面把握学习秘诀
基于项目的学习:重塑,使之更有意义
年终献礼 | 课程实施的18种方式,手把手教你如何设计好课程
进入学科深处的学校课程变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