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可以,我想用他的眼睛看一次世界

每一天,我都在发现更美好的事物。

——克劳德·莫奈


他只有一双眼睛,可这双眼睛是那么美妙!

——保罗·塞尚



“我们家这幅画终于配好定做的画框了……”

随着这句留言一并发来的,是一张照片。他们终究还是花了200欧,为这幅50欧的《睡莲》配了画框。



一年前我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客厅里的五斗橱顶放着一个小卷轴。见我好奇,他们两口子把卷轴递过来:“上次去巴黎买的。”


一幅很长很长的睡莲在我眼前缓缓展开。我的心咚咚直跳:“你们也去了橘园美术馆?”


“对呀,你也去了?”他们很惊喜。


我指指眼前的画:“是啊,为了他的八幅睡莲。”


水和天,天和水,水天连一线,分不出彼此,飞向无限。

还有几朵花,几片云漂浮。

这是一幅辽阔无边的巨幅油画,色彩瞬息万变。

文字选自《书中有座美术馆》之印象派展厅


走进橘园美术馆一楼的椭圆展厅时,天顶上洒下无比合适的自然光。展厅的光线经过精心设计,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从顶部圆孔照进来时,会经由一层白色织物过滤,使光线的强度减弱。这里展出的是莫奈的巨幅睡莲。有人觉得印象派中莫奈最关注天气,他的画除了可被欣赏之外,还是那个时代天气的日记。在这两个他自己参与设计的展厅里,画作甚至能与天气产生共鸣。



第一个展厅里的四幅睡莲记录了一天之内吉维尼花园里从清晨到黄昏的景象,头顶的日光随着时间的流转从画上依次“走”过,与画作的内容共同完成了“光的循环”,好似能在画中看到一朵朵睡莲迎着晨曦盛放又伴着夕阳沉睡。


墙上的高度近两米的巨型画作环绕铺陈,把我裹在莫奈的睡莲池中,整个人被无尽的颜色吞噬。莫奈作画时打破了常规的视觉透视,除了睡莲、水面和倒影,几乎再无其他参照物。

 

感受一下画作的尺度


站在展厅中央,很容易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抵挡四周似乎会向自己涌来的池水。沿着墙缓步而行,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一池色彩迷离、姿态万千的睡莲。在莫奈画过的无数著名睡莲里,这组画作的色调明显偏暗,但并不觉得压抑,反而会产生一种人从雾中走入睡莲梦境的奇妙感觉——眼前的景致是模糊的,心中的感触却无比清晰。



画中的睡莲没有太过清晰具体的形态,这是莫奈风格最重要的体现。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作品中,既看不到明确的阴影,也不见清晰的轮廓线。光影是莫奈重要的绘画材料。

 


莫奈的色彩也带有魔力,他用柔软浅淡的色彩冲淡了形体。展厅西面墙上是这组作品中唯一一幅暖色调的画作,描绘了夕阳下的睡莲。虽然莫奈没有直接画出夕阳,我们却能通过画面感觉到它的存在——池水映照出黄昏的天空,水面变得绚烂多彩,那桔色与粉色的倒影不正是夕阳的色彩吗? 


第二个展厅里的四幅睡莲描绘了池畔柳树的身影。走进门去,视角一下变了——柳树的枝叶或疏或密,垂于水面,隔开满墙睡莲,我仿佛置身池边。那天中午观众不多,得以坐在长椅上静静观赏。坐得久了,似乎能感觉到莲叶的飘摇,池水的荡漾,甚至觉得微风带起柳叶拂过脸庞……

 

在不同的时段,即使是同一场景,大自然中光影的幻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会大不相同。喜爱户外作画的莫奈长年勤勉探索,不断地把自己眼中看到的多彩瞬间留在画布上。他认为“风景无非就是印象,只是转瞬即逝之物”,不需要像学院派那样精准地勾勒出细节。细看局部,会感觉画面上的色点、色条、色斑、色块颇为凌乱,整体欣赏,才发现光影色彩的搭配极为合理,再现了景物的神韵。莫泊桑曾与莫奈一起到户外,看过他作画,莫泊桑将莫奈称为四处狩猎光线与色彩的“猎人”。


用莫奈自己的话来说,这组作品中既没有地平线,也没有岸。无边无际占满画布的睡莲大大增加了画作的空间感,是现实,也似梦境。有人评论:“真是很难想象,这组巨大的作品描绘的竟然是一个如此不起眼的小池塘。”


莫奈用粗大的笔触画出水纹,有蓝色,有绿色,

有金色,天空也沉溺在水中。


其实,这并非我第一次看到莫奈的作品。


中法建交四十周年时,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一次“法国印象派珍品展”,展出了五十一幅真迹。我和室友特地挑了一个没课的工作日,还起了大早赶去,但依然没有避开人山人海的观众。两个从没看过真迹的人费劲地排着队,力争往一幅幅画作前走得近一点,再近一点。


在一个狭长的展厅,挨着看完右手边作品的我来到门口,却突然发现与室友走散了。在那个手机使用还不普遍的时候,要从成千上万的观众里找出一个人来,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我着急地四下张望,这时,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朝后望向狭长展厅的另一头时,正对着我的一幅画上的水在流动!


我以为自己眼花了,又凝神细看,没错,画上的水确实在流动。

 


为了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也想确认一下它究竟是谁的作品,我逆着人群行进的方向艰难地走了回去。


当然是莫奈。


走到画作近前,远观时的粼粼波光消失了,眼前是油彩那诡谲多变美丽的颜色和笔触的走向纹理。哪里是水,哪里是莲叶,已经很难辨别。水与光融成梦幻的色彩,倒影、水波是一道道彩条,有意思的是,这样单一的笔触却能令水面产生流动的感觉。这幅画的色彩与惯常印象里印象派柔美的风格相去甚远,鲜黄、橘黄、朱砂色等明亮的色彩好似火焰。莫奈抓住自然光影变幻的瞬间,呈现出梦幻的视觉效果。


自那天起,第一次被画作震动的感觉一直保存在心里某个角落。每每再看到莫奈的作品,仍能回到彼时彼刻,听见自己当年心跳的声音。


从清晨到傍晚,他都一直紧握画笔,

画下大自然慷慨赠予的奇幻景象,画下这一片新开拓的领域。

既不是天,也不是水,更不是大地,即便能看见树和花。

文字选自《书中有座美术馆》之印象派展厅


第三次见到莫奈的睡莲,是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虽说博物馆的名称是“现代艺术”,但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印象派作品收藏。

 

这幅三联画与橘园美术馆的八幅属于同一个系列


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莫奈的另一幅作品《日本桥


 

浓烈的色彩,旋转的笔触,让我颇费了一番劲才看出画中的桥。与睡莲一样,日本桥也是莫奈创作的一个系列。大多数构图是在正方形画面的三分之一处画上日本桥,前景是布满睡莲的水面,桥的后方则是树丛。在这个系列的早期作品中,桥的轮廓还非常清晰,绿色与褐色是画面的主要基调。到了后期,桥越来越模糊,水中的睡莲也更为精简,水面与天空逐渐消融,只看到画面上颤动的笔触与跳跃的色彩。


时隔两年,我有机会去日本,某天午后参观了平安神宫。看完正殿,时间还早,就买票走进后面的神苑。这是明治时代池泉回游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将各个时代的庭院样式融为一体,一步一景,回转流觞,美不胜收。绕过一棵大树看到西神苑的池塘时,我简直目瞪口呆——这不正是莫奈的画中景吗?莲叶飘在水面,一时间分不清水面、水底、倒影,西方的色彩光影与东方的诗情画意就这样在我眼前交汇。

 



最有意思的是莫奈吉维尼莲园与平安神宫的修建时间。1893年,莫奈建莲园,1895年画了第一张池塘和日本桥的画。就在同时,1895年,为纪念日本古都平安迁都1100周年,修建平安神宫。


九十一年前的12月5日,莫奈在吉维尼去世。他的朋友乔治·克列孟梭哭着将棺木上的黑布罩扯下,改用花色窗帘覆盖棺木,说:“莫奈的世界没有黑色。”


人们常说,最能体现内心情感的是眼睛。在晚年,莫奈深受眼疾之苦,越来越难以看清人间的景色,严重时甚至濒临失明。经过几次手术,他眼中的世间万物又时而偏红,时而发黄,时而被紫色渲染。


就是这样一名画家,画出了自己所见到和了解的东西,去诠释光线变化下的事物给人的内心感受,靠观察和思考度过了一生。他的眼睛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不如说是让我们对同样的世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回想起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我身旁的两名女子从无数明信片里挑出了莫奈的睡莲。


“真美,真宁静,是不是?”


“是的……可是,还有些别的什么东西,说不清楚,特别打动人……”


画作的完成,永远不应当是它的结束,总该给人们留下点可以思考空间。略显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审美教育普遍缺失。美固然不是一个客体,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定义加以界定,但是否就无法了解美为何物、不能赏析美了呢?并非如此。倒是可以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这种并无实体的存在,是如何变为现实中的艺术活动与艺术作品的呢?毕竟,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参加艺术活动、欣赏艺术品的直接收获,要实在得多。


本文作者吴肸,读库编辑,热爱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背后的故事:莫奈的睡莲
法国巴黎橘园美术馆 环球之旅(84)
莫奈的睡莲,你真的看懂了吗?
莫奈和他痴迷的“睡莲”
通往莫奈世界的56个关键词(21-40)
这池睡莲 见证莫奈痛苦也是他一生挚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