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设计之侘寂

从“二战”的重创中复苏的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了一个高速重建的时期。 到了60年代初,日本设计类相关产业在国际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保障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提升。当时,日本长期以来的优良设计和精深的美学理念吸引着西方的学者、记者以及策展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各类书籍、潮流杂志及精彩展览中选用日本美学词汇去描述相关的主题,这种潮流一直延续至今。在《日本设计:艺术、审美与文化》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那些在阐述日本设计的原则时最为重要、应用最为普遍的术语。这些术语是我们进入日本设计、日本式审美情趣的重要密码。

 

今天摘发书中的一篇文章《侘寂:朴实与枯寂之美》。这个来自于日本茶道的一个美学词汇,已经拓展到了各个领域。


《日本设计》一书内封和外封实拍图


【美】帕崔西亚·J. 格拉汉姆 著

张寅 银艳侠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08

ISBN:9787108058614

定价:68元



侘寂(WABI AND SABI)

朴实与枯寂之美


“侘”(wabi) 与“寂”(sabi) 这两个词与“茶の湯”(茶道)美学的深厚渊源,可以追溯到村田珠光(1421?—1502)的时代。村田珠光讲求使用质朴而实用的日本国产茶具(而非产自中国的经过精细加工的器物),并且用“侘び数寄”这个词来形容这种茶具。到了17世纪,“侘び茶”一词从“侘び数寄”这种对于质朴美感的追求中脱胎而出。茶道家武野绍鸥(1502—1555)与千利休(1522—1591)继承和发扬了村田珠光的茶道美学并使之广为传播, 这种美学思想是当今日本茶道理论的源流。现在,用于“侘び茶”的茶器看上去虽简朴,但实际上却是最为贵重与理想的茶道用品。


富山艺术纪念馆(Toyama Memorial Museum of Art)内茶庭中的“待合”(等待室)。该馆位于日本埼玉县比企郡川岛町。修建年代:20世纪早期。到达茶室前,客人需经过一个铺有小径的庭园—露地。设计“露地”的目的是提供给客人一个调适心情的场所,让他们准备好从世俗的世界踏入茶室的神圣空间。茶庭建筑的主要特色集中在一间简朴小屋(“待合”)、一条树木掩映下的长凳以及一片空地,客人在此等待进入茶室或于茶道仪式的间隔中小憩于此


京都城南宫内的“手水钵”。客人进入茶室前,要在茶庭中的石质“手水钵”前洗手漱口。有一种常见的嵌入地面的“手水钵”,称为“蹲踞”,也有如图所示的由天然的巨砾做成的“蹲踞”


 

茶道中“侘” 所包含的意思通常被认为是源自禅宗思想里的“脱俗”“简素”“清净”与“谦卑”。的确,所有早期的茶道大师都是虔诚的禅宗信仰者。然而,早在禅宗传入日本之前,“侘”与“寂”这两个词就已包含了独特的美学含义。“寂”一词出现在8世纪时成书的日本最早的“和歌”诗集《万叶集》中,用来表达一种对于精美的事物随着岁月的变迁而黯然逝去的感伤之情。到了11世纪,出现了另外一个形容这种情绪的词,即“物の哀れ”(物哀)。吉田兼好(1283?—1350?)是14世纪镰仓时代的诗人、佛教徒隐士,他著名的随笔集《徒然草》(Essays in Idleness)中充满了“物哀”之情。早期的茶道家们都熟知这本书并时常引用其中的句子。

 

蕴含着难解的深意,“侘”与“寂”连同“渋い”和“数寄”在当今备受推崇,被誉为“日本美的精髓”。“侘”含有苍凉孤寂之意,也体现了对于自然的缺憾所带来的质朴之美的欣赏与体悟,是一种安于清简、心怀谦卑的情怀。“寂”原指生锈、孤寂或者沉郁,在审美上具有感怀生命脆弱无常的意味。


艺术家秦泉寺由子位于日本京都的“Kitchen House”内四叠(畳)半大小的茶室内景。建成年代:2008年。设计师:秦泉寺由子。这间小小的茶室因秉承了“侘”与“寂”的风格而展现出一种素净的美感。土墙呈柔和自然的泥土本色;木制顶棚的板材与横梁也都不曾上漆;一段天然弯曲的树干倚在壁龛一侧。边角已现磨损的皮面坐垫与从隔扇的幛子纸外透进来的柔和光线又为房间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西方人对于“侘”“寂”美学概念的迷恋,始于冈仓天心的著述,其中尤以1906年出版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 最为突出。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阐述了茶道的本质源自禅法的修持,他在书中并未提到“侘”与“寂”这样的词,而是用“禅”来形容这种审美意识。此书出版的几十年后,铃木大拙(1870—1966)在他的著作《禅与日本文化》(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中论述了同样的观点。在该书中,铃木大拙对“侘”的定义是:“对贫乏的崇拜”,对“寂”的定义是:“质朴无华或者古旧残缺,简单朴实抑或自在无为,以及富于岁月之感。”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在著述中也论及“侘”与“寂”,他形容这两个词带有隐藏的“参差感”,是不完美之美,并把它们的内涵与“渋い”(涩之美)联系起来。


“奥高丽”(朝鲜)风格唐津茶碗。年代: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质地:粗釉陶。规格:7.6cm x14cm。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品,32-62/6。摄影:乔舒亚·费尔迪南。柳宗悦这样形容蕴藏于茶碗中的“侘寂”之美:“残缺之美,回避完美之美……潜在之美”。茶道中所用的茶碗,因其质朴的外观和凸显器物本身的材质触感以及饰以天然或少量矿物颜料的特点而呈现出“侘寂”美学的特质。唐津茶碗这种朴素的美正是茶道师们甚为崇尚的一种美。图中碗身正面自然滑落的长长釉迹,更显拙朴可贵


 

受到柳宗悦的影响,伊丽莎白·戈登通过杂志《美丽家居》“渋い”特刊中的一篇短文,使得这两个词在大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她在这篇短文中形容“侘”与“寂”为“渋い”的隐含原则。戈登指出,庭园中“寂”的元素是为了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侘”作为设计的理念意指“收敛、简素、含蓄”。她还进一步指出:“‘侘’所蕴含的谦逊态度以及对于世间的美好所怀有的哀婉之情,都源于一种体悟,即历经岁月的洗礼,任何美好也终归会被遗忘。”

 

如今,“侘”与“寂”这两个词可能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甚至被过度使用的日本美学词。设计与美学顾问、专栏作家李欧纳·科仁 (Leonard Koren) 于1994年出版了《侘与寂:给艺术家、设计师、诗人以及哲学家》(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一书。科仁在书中对比了日本与西方在审美倾向上的差异,也使“侘寂”(wabi-sabi) 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侘寂’成了惯于挥霍的人们意欲改过自新时讨论的话题;成了各个领域的设计师,包括一些奢侈品生产商所追逐的准则。”近来,这类词还被应用到工艺品、艺术品、商品、建筑设计,甚至人际关系当中。很明显,这些词汇在上述情境中的运用早已偏离了它们的本意。现在,几乎任何简约而富于暗示性的事物,任何以质感朴素、古旧、自然的材料做成的产品都会被冠以“侘寂”的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侘び茶”的“物和”
利休侘茶美学与器物之变
独家|浅谈你不知道的日本茶道美学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韵·视角丨《寻访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地展现日本茶道美学的电影
《日日是好日》:电影背后的“侘寂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