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美的教育类真人秀品类繁多,为何国内始终突破不了亲子的外衣?

 



教育一直都是真人秀节目里值得挖掘的一个题材,除了国内综艺市场外,欧美国家对于教育题材的真人秀节目一直有所研究。今天,冷眼君将列举几档欧美教育类真人秀与中国同类型节目进行对比,借此聊聊欧美教育类真人秀与中国同类型真人秀之间的区别。


 

欧美教育类真人秀概况

 

欧美早期的教育类真人秀可以追溯到2004年英国Channel 4播出的育儿类真人秀《Supernanny》(被译为《超级保姆》),该节目由被称为“超级保姆”的Jo Frost出演,她有过长达16年在英美地区照看孩子的经验。

 

 这档节目就是根据Jo Frost的多年育儿经验制作的,意图教授父母用科学、简单的方法驯服那些行为乖张、难以管束的孩子,让那些不堪其扰的家庭重回安宁。教导的孩子以年龄较小的幼儿为主。这档节目在英国大获成功,因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深受英国家庭的喜爱。其后,美国相继制作了类似的育儿节目《Nanny 911》和美版超级保姆《America’s Supernanny》。在这个阶段,欧美的教育类真人秀以父母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为主。

  


2011年,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提升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大多数罪犯在18岁之前进行了第一次犯罪。美国A&E电视网聚焦美国11-18岁的问题少年推出了一档以教育为目的的监狱体验真人秀《Beyond ScaredStraight》(中文译为《少年监狱之旅》)。每一期将4-5位品行恶劣的青少年送到监狱,让他们体验监狱犯人的真实生活。

 

  

这档反其道而行的教育真人秀一经播出,引起了美国观众的关注,也给问题少年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自此,容易走向极端的问题少年成了美国真人秀关注的一个群体。2014年,美国Renaud Brothers联合VICE News和Viceland制作了一档聚焦芝加哥行为矫正学校的教育真人秀《Last Chance High》。这档真人秀真实记录了一群患有情绪问题行为乖张的问题学生在行为矫正学校的故事。这里被称为是他们的人生有机会走向正轨的最后一条路。

  


在这档真人秀里,这些叛逆嚣张的孩子大多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犯罪,或是单亲家庭的不管教致使他们误入歧途。行为矫正学校的老师和社工帮助他们配合控制情绪的药物治疗,希望他们可以迷途归返。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除了孩子本身外,欧美电视人开始探索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2015年,BBC 2 推出了一档聚焦中英两国教育方式对比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中文译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旨在探索中式教育是否对英国学生一样有效。  


5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一所中学,在四周的时间里挑战英国的教育体制。这档节目所呈现的中式传统教育是建立在高压学习与“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基础上的严格制度,它与主导英国学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鼓励启发式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由于中英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竞争环境也截然不同,中式教育并没有在英国得到一致认可。且不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英国人能够看到英国学生近年来在国际竞争上的弱势,并意图探索中国学生更具竞争力的原因,这样对于教育制度的思考本身已具有开创性与探索精神。 

 

 

2018年,美国A&E电视公司播出了社会实验类教育真人秀《Undercover High》(中文译为《高中卧底》),这档真人秀里7位已经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冒充高中生进入美国高地公园中学,试图通过年轻人的眼光来观察美国高中内部的教育问题和学生霸凌现象,从而找到解决措施。

 


这档真人秀的看点,就在于这些高中卧底所亲眼观察到的真实校园。青少年的社交网络文化、校园霸凌和暴力、种族歧视等话题都借由他们的视角展开。

 

  

总体来看,欧美电视人在真人秀发展的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教育题材真人秀的挖掘,从10岁以下的幼儿到11-18岁的青少年,从家庭教育到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有所思考。毫无疑问,这些探索既表达了欧美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又有利于促进欧美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

 


英美两国之间教育类题材真人秀的差异

 

对比英美两国,冷眼君发现这两个国家之间对于教育题材的探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现在,冷眼君就具体聊聊英国和美国教育类题材真人秀的区别。

 

区别点一:“小清新”VS“重口味”

 

英国在表现教育类真人秀时,从国家文化传统和家庭伦理关系出发,更加重视文化内涵和情感联系。

 

2018年,英国电视台Channel 4推出了一档别具一格的亲子体验真人秀《The Class of Mumand Dad》,在这档节目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35岁的素人父母回到了小学六年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体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在这档真人秀里,父母和小学生一样,上数学课、排队去食堂吃饭、参与运动会甚至还要面对令人头疼的作业和考试。通过体验孩子们的日常,有助于父母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真实想法,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有积极作用。

 


此外,这档节目通过孩子的眼光进行了回归童真的价值观传递。孩子们所看到的世界比起成人而言更加单纯。有些道理,通过孩子的口说出,更有治愈力。


 

无论是早期聚焦家庭教育的《Supernanny》还是现在让父母体验孩子小学生活的《The Class of Mumand Dad》,英国电视工作者始终聚焦于家庭间的情感维系。有的时候,英国人的这种思维和东方对于伦理家庭观念的重视很像。

 

除了家庭情感,在前文提到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中,英国人对于文化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反思也值得肯定。

 

如果将英国的这类真人秀比作“小清新”,美国就显得“重口味”了很多。美国的真人秀素来偏向于大尺度的表现手法,他们喜欢用一些看似激进的社会实验(例如前文提到的《Beyond Scared Straight》送问题少年进监狱体验),善于用更尖锐的方式来表现社会问题,以期获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更多关注。

 

《Beyond Scared Straight》中的“Stared Straight”是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施行的一种教育方式,中文被翻译为“恐吓从善”。当这些问题少年在真实的监狱里备受来自犯人的“凌辱”和“恐吓”,他们对于监狱的真实面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些粗俗的语言,暴力的行为充斥在美国真人秀里。如果说英国的教育类真人秀想要通过孩子的童真来治愈亲子关系,美国的教育类真人秀就是借助这些犯人的粗暴来恐吓问题少年不要误入歧途。

 

 

区别点二:教育机制VS青少年犯罪

 

在教育类真人秀的主题侧重点上,英国偏向于表现文化体制上的教育制度和方法问题,而美国则偏重于探讨青少年社会犯罪问题。如前文已经举例聊过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是英国针对本国的教育系统提出的探讨,而美国的《Beyond Scared Straight》、《Undercover High》、《Last Chance High》都聚焦于问题少年。

 

造成这两点区别的原因依然与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有关。英美两国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不同,国家的种族组成也不同,美国有大批移民和黑人群体,社会犯罪率相较英国要高得多。美国的很多问题少年都同样拥有一个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可能都已经踏上歧途。像英国传统家庭为主的“小清新”式家庭教育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恐吓从善”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迷途少年认识到犯罪的可怕后果,从而改过自新。此外,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英国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比起美国更加看重文化内涵和传统,除了文化教育外,还看重对于下一代的精神品质教育。



 中国本土教育题材真人秀的探索

 

接下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本土的同类型真人秀。中国存在教育类真人秀吗?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会发现概念是有些模糊的。因为国内对于教育类真人秀不像音乐类、喜剧类真人秀一样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大概是因为普通人对于教育的第一反应是枯燥的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和充满竞争严格的学校制度,从而产生了天然的抵触。但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将教育与真人秀结合其实是寓教于乐并且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方法。

 

通过观察近年来国内与教育相关的真人秀节目,冷眼君发现,无外乎有三种类型。

 

第一、亲子相处互动真人秀

 

这类真人秀以《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人生第一次》、《妈妈是超人》这类明星与孩子间的亲子互动为代表,是目前国内最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类型。

 


无论是不善于带娃的明星爸爸还是天真可爱的明星萌娃,都成了这类节目的精彩看点。节目里不同的明星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引发了大众对于亲子教育的社会话题讨论。


第二、生活交换体验类真人秀

 

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聚焦于城市和农村孩子生活互换的《变形计》是这类节目的代表。这是国内少有的关注青少年教育的真人秀。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14季。这档节目以城里孩子跟农村孩子互换家庭为主线,记录城里好逸恶劳品行不端的问题少年通过体验农村生活改过自我的蜕变过程。

 

  

《变形计》这种互换人生的体验方式是在过去中国真人秀的电视荧屏前所未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比也引起观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探讨。这对于当时的综艺市场而言,不仅是一次大胆的真人秀尝试,还传递了电视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但在节目影响上,这档节目还是引起了观众的种种质疑。这档真人秀似乎只帮助到了品行不端的富二代,那些体验到城乡巨大差距的农村孩子回归家庭后的心理落差被忽略了。在《变形计》的后几季,更是被爆出节目造假的负面新闻,有人爆料称剧情都是提前设置好的,主人公的许多负面行为都被过度渲染。此外,很多变形过的城里孩子都纷纷走红出道,不禁让人质疑这些孩子参与节目的真实目的。

 

除了《变形计》外,2013年陕西卫视推出了一档代际沟通类真人秀《好爸爸坏爸爸》,将两对生活中存在沟通障碍和代沟的城市父子送到乡村,两对父子互换角色在乡村进行12天的生活体验。这档节目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也让父亲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思想。与第一类明星亲子节目不同的是,这档节目聚焦于年龄偏大的孩子与父亲之间的代沟问题。

 


也许是因为播出平台的限制,加上节目主人公偏素人化,这档节目并没有在国内综艺市场引起太多关注。

 

除了以上的城市和农村交换体验外,2015年,央视出了一档中澳两国中学生跨国交换,交流两国文化与教育的真人秀《青春季》。这档节目里4位来自中国的高中生和4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高中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活交换。节目组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8位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档节目不仅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两个国家文化的碰撞,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西教育的差异。在这档节目里,冷眼君看到了中国电视人对于中西文化教育的关注,虽然节目的呈现风格略显官方,但却是一次值得肯定的主题探索。


第三、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真人秀

 

这类真人秀以2013年央视正版引进《Supernanny》制作的《中国育儿师》为代表。这档节目讲述的是专业育儿师如何利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给普通家庭出谋划策,教导父母如何应对“熊孩子”。

  


《超级育儿师》对于素人亲子真人秀的尝试就国内的市场环境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对比欧美同一时期的教育类真人秀,冷眼君不得不指出,中国的教育类真人秀落后欧美太多。这档节目的原版早在2004就在英国播出,10年后当中国对这档节目引进时,《中国育儿师》对于节目模式和环节设计甚至教育方法几乎没有任何创新的本土化改造。

 

除了家庭教育外,2016年陕西卫视播出了一档比拼老师教育方式的真人秀《超级老师》,通过不同地区的海选,甄选出数十位各行各业的老师参加比赛。节目里每场3名超级教师通过现场讲课,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环节进行PK,最终通过学生听课团的打分选出当期“金牌超级老师“。

 


冷眼君认为,这档节目作为中国聚焦教育方式的原创模式值得肯定,无论是各行各业老师不同教育方法的现场展示,还是让学生作为评审团选出超级老师的环节设计都是经过导演组的一番思考的。就目前中国的综艺市场来说,虽然这样的节目知名度不及明星亲子节目,但对于教育本身的挖掘和探讨才是这类节目的核心和价值。

 


欧美教育类真人秀与中国的差异

 

对比欧美国家主题更为深刻广泛的教育类真人秀,我们发现中国教育类真人秀的现状依然以亲子互动类型为主,生活交换体验与教育理论传播的真人秀无论是市场竞争力还是收视率上都呈弱势发展。大部分受到观众喜爱的亲子节目都是直接借鉴韩国或欧美的类似模式。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与欧美教育类真人秀的看点不同,欧美教育类真人秀偏向以纪录片式的社会实验来探讨教育问题,这类节目都是通过构建一个规定情境,让真人秀主角在这个环境里自发的真实反应,观众通过观察这一反应从中看出有关问题并且引人思考。而中国的教育类真人秀偏综艺化,看点还是聚焦于明星身上,教育的功能是第二位的,观众从中获取的信息量有限。

 

几档比较有知名度受到观众追捧的真人秀,基本都是明星+孩子的模式。无论是明星带孩子去旅游的《爸爸去哪儿》,明星体验做小学老师的《一年级》第一季。

 

明星体验变回学生重返校园的《我去上学了》

 

或是让小鲜肉明星体验带娃的《放开我北鼻》 


这些真人秀里,除了孩子的萌和天真,明星自身的魅力以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教育方式或制度的探索都是有限的。

 

通过回顾中国与教育相关的真人秀节目,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国内电视人对于中西教育理念差异、不同老师的不同教育方法都有了初步的探索,但收视率和市场效益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国内观众还是将注意力放在明星与萌娃结合的真人秀上。像《青春季》和《超级老师》这样的节目并没有在国内综艺市场上泛起太多水花,充斥着电视和网络荧屏的依然以低龄化的亲子节目为主。只要有明星,同样的主题可以从父子换为母子,从户外换为室内。但冷眼君不得不指出的是这样换汤不换药的节目终有一天会让观众感到厌倦。

 

中国电视人应该坚持对于不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探索,植根于教育本身对于这类题材做出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英国的教育类真人秀聚焦家庭情感联系和文化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文化气质上,还是精神内涵上都与我国的东方传统思想有相近之处,冷眼君建议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可以借此为参考对于教育题材做进一步探索。抛开或者减弱明星的功能,还焦点于教育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严控明星子女真人秀也是迫不得已
亲子综艺开播第六年,除萌娃吸睛外,还能有什么?
《爸爸去哪儿》被叫停播,亲子类综艺底线在哪儿?
80后父母,面对火爆的亲子类节目,你们能淡定点儿吗?
初心回归的《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口碑流量双丰收,“枯木逢春”的综N代如何打破“口碑魔咒”?
《爸爸去哪儿》折射中国教育父亲角色缺失之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