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洞国到中南海做客,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烟,一席谈话影响他后半生

1991年1月27日,88岁高龄的黄埔一期名将郑洞国在北京病逝,2月26日,郑洞国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几乎与此同时,在海峡彼岸,也举行了郑洞国追悼仪式。

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能同时被两岸追悼的将领并不多,郑洞国是其中一个。

从抗日名将到长春起义,晚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不遗余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郑洞国做到了以爱国始,以爱国终。事实上,当他在长春被逼无奈之下起义后,一度意志消沉,屡次三番提出回乡种地。为了让他出山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周总理跟毛主席相继出面,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尽管身处腐朽的国民党集团,但郑洞国一生都信奉忠诚老实的人生信条。郑洞国出生在湘西北的石门县,跟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相邻。父母虽是务农,但家里也小有积蓄,算是个富农家庭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父母都叫他“幺儿”,母亲怀他时已经是不惑之年。

郑洞国考进黄埔军校颇有些传奇色彩。当他赶到广州准备报考时,已经错过了报考日期。就在郑洞国心急如焚时,同乡兼同窗好友王尔琢以及临县的黄鳌给他出了个主意。原来,黄鳌担心自己考不上,所以耍了个小聪明,报了两次名,但他第一次就榜上有名,因此多出一个报考名额。

最终,郑洞国冒名顶替考进黄埔一期,但他始终觉得不太光彩,还是鼓起勇气,向区队长坦白了自己冒名顶替的事。校方念在郑洞国表现优异,且能坦白,因此并未追究。郑洞国也得以留在了黄埔一期,且用上了自己的本名。遗憾的是,当年为他出主意的王尔琢跟黄鳌都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在革命中牺牲,郑洞国却选择了为“校长”效忠

跟随蒋介石,郑洞国参加了对红四方面军的作战,也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但他同时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但郑洞国的抗日历程,却是从1933年的古北口之战开始的。

“七七事变”后,他又率国民党第2师参加保定会战,固城数日,于敌重重包围中神奇突围;

1938年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他率部迂回作战,战功卓著;

1939年,他以第5军副军长兼率荣誉1师师长之职,率部正面主攻昆仑关,与全军官兵一道谱写了铁血昆仑的英雄史诗;

1941年他率第8军转战鄂西,固守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不教胡马渡天堑。

在台儿庄外围的那场战斗中,日寇一发炮弹在身边炸开,郑洞国猝然无防,只觉得左胸被重重一击,是口袋里的一枚银元救了他,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郑洞国一生战功赫赫,但最为世人瞩目的,当属他任中国远征军驻印新一军军长和副总指挥后,率部发动缅北反攻战,为打通中印公路,收复缅甸立下不朽功勋。新一军首任军长,蒋介石原本属意邱清泉,但徐庭瑶、杜聿明等人认为邱清泉脾气太暴躁,容易与美国人闹翻,才通过何应钦向蒋介石进言,换成了郑洞国。

这样一位抗战名将,却败给了对蒋家王朝的愚忠上。蒋介石不顾国计民生,悍然发动内战,郑洞国跟随老长官兼老同学杜聿明到了东北。

在东北待了整整两年后,郑洞国已对局势感到失望,想借病离开,远离内战,却临危受命,要驻守长春。“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困难的时候,我不负责,有谁负责?”当晚郑洞国辗转反侧,最后说服了自己,在1948年3月底,带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心情,抵达长春赴任。

在经历了解放军发动的冬季攻势之后,那时的国民党军队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据点。长春被围城五个月,刚到第二个月的时候,作为司令官的郑洞国已经非常痛苦,“当时我眼中的太阳,已经失去了光芒,我真正体会到所谓日月无光的滋味。”但他还是丝毫没有改变“坚守到底”的决心。

60军起义后,军长曾泽生写信给郑洞国,劝其起义,他却表示,“唯恐在这最后关头因临阵起义而落下个'卖主求荣’的坏名,故宁愿死心塌地地顽抗到底。”

解放军代表给他打电话,劝他不要做无谓牺牲,郑洞国愤愤地答道:“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以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

新7军参谋长龙国钧来见他,希望郑洞国能一同起义。他说:“你们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既然你们已决定放下武器,那么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好了。”

最后,郑洞国成了长春城里的“孤家寡人”,他给蒋介石发了一封诀别电报,“大局无法挽回,致遗革命之羞”,做好了随时殉职的准备。

1948年10月21日凌晨,随着中央银行大楼外的一阵枪响,长春彻底解放。

郑洞国身着戎装,平躺在床上,准备自戕,却伸手找不到手枪,他生怕稍迟一刻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忙站起来,慌张地在室内寻找任何可以结束生命的器械,不过闯入的国军卫士将他团团围住,阻止了他。原来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已与共产党谈妥,当日朝天放枪,佯装抵抗后放下武器。

这样的起义,看上去让人啼笑皆非。在解放区见到肖劲光跟肖华后,郑洞国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不要广播,二是不参加公开的宴会,三是不想在政府部门任职。如能留得余生,愿回湖南老家做老百姓。

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被迫起义的将领来说,显然有些“不合情理”了,但肖劲光司令员还是同意了。

两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说“孤守长春之东北剿匪总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将军,自市区战起,率部坚守核心据点中央银行大楼,与匪英勇搏斗,嗣以弹尽粮绝,终于廿一日上午发出最后之一弹,壮烈成仁,所属三百官兵,亦全体殉职。”

其实,早在辽沈战役前,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央领导们就讨论过“动员郑洞国起义”。朱老总说:“郑洞国这个人在政治上不坏。”周恩来也讲:“这个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毛主席最后拍板,“想办法争取他起义。”

离开长春这座伤心之城,郑洞国到哈尔滨思考人生去了。

在哈尔滨,郑洞国每天都通过报纸关注全国局势的变化。开始,一拿起报纸他就心烦,他当时的思想还有意无意地站在国民党那边儿,看到自己的阵营一败再败,心情可想而知。可是后来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他就提出来说,我能不能读读毛主席的著作。当时解放军就送了他一部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读毛主席的著作。按照他当时的说法:真的是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没想到毛主席的学问这么大。

从这些书里,他就进一步分析思考,国民党为什么失败。他抗战胜利以后去了两地方,一个是在上海,有半年多,后来1946年初就到东北。他在上海和东北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国民党的腐败,谁有办法谁去捞钱,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经过在国民党阵营20多年,那确实是灰心丧气了,他觉得跟国民党走,这个路是越来越窄,等于是自己的这一生失败了,不仅仅是你军事上的失败,你个人权威的丢失,更主要的是当初你的那种追求没有了,根本就看不到希望。

1950 年8 月,经中央同意,郑洞国前往上海治病,途经北京。周恩来知道后,特地请做统战工作的李奇中作陪,在家中会见并宴请了郑洞国。这是郑洞国做梦也未想到的事情。他与周恩来既有黄埔军校时的师生情谊,又有在参加东征战役时的上下级关系。分道扬镳后,周恩来还惦记着郑洞国。

郑洞国激动不已,愧疚万分地说:“周总理,几十年来我辜负了您的教诲,长春解放前夕,您还亲自写信给我,虽未收到,可见您的宽博胸怀,我有负您的厚望……”当然,就算郑洞国收到了信,以他对蒋介石的“忠诚”,也未必会率部起义。

周恩来见郑洞国还是心神不安的样子,便绕开了话题,详尽地询问了郑洞国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当周恩来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时,郑洞国正襟危坐,颓丧地向周恩来表示:“学生既无教养,又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种地去。”

一旁作陪的李奇中打趣道:“好哇,你在老师面前还敢称老?”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周恩来亲切地开导他说:“洞国,你现在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百废待兴,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你养好身体,随时都可以来参加工作。”

周恩来的话如久旱的甘霖,让郑洞国热泪盈眶,感动不己。但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郑洞国终究还是迈不过内心“愚忠”的那道坎。

不过,在面对美国人的时候,郑洞国便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由于郑洞国在抗战时曾与美军联合作战,对美军的作战特点比较了解,周恩来就问他对美军的看法。郑洞国很明确地说:“美国人打仗主要靠武器装备,打不了硬仗。”还举了几个实战的例子说明。他讲到美军依赖空中补给,与美国人共同作战时,美国兵行军走累了就先丢弃武器弹药,然后是衣服,到达目的地时就只剩一条短裤,活像一只大毛猴,逗得周恩来大笑。

到了上海后,郑洞国发现过去那个物价飞涨、流氓阿飞横行的上海不见了,共产党短短两年间治理的成效,让他惊讶得目瞪口呆。在共产党身上,郑洞国看到了希望,那正是他年轻时候的理想。

1952年6月,养好身体的郑洞国应周总理邀请,迁居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开始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4年4月的一天,郑洞国突然接到一张套红的金字请帖,打开一看,原来是毛主席要在中南海家中宴请他。这个意外之喜,使郑洞国一夜未合眼。

次日,郑洞国一到场,毛主席便迎了上来,亲切地同他握手寒暄。坐定之后,毛泽东和颜悦色地问郑洞国吸不吸烟?郑洞国应声说:“吸。”他顺手在茶几上取了一支香烟。

使他怎么也没想到,毛主席极为敏捷地从口袋中掏出一盒火柴,起身替他点燃了香烟。这个细节,也不是毛主席有意的,他跟谁都这样。却让郑洞国百感交集,因为他从没听说过,蒋校长给谁点过烟。郑洞国在蒋介石面前,那真的是一点都不能含糊,毕恭毕敬。这一刻祖父确确实实感觉到毛主席和蒋校长不大一样。

毛主席如此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使原本有些紧张、拘谨的郑洞国一下子轻松多了。

毛主席说:“这下子我放心了,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了,你的名字叫郑洞国。郑洞国好啊!你对人民是有功的。”郑洞国顿时一愣并站起来。

毛主席挥手招呼他坐下,说:“如果不是你回电蒋介石,曾泽生的六十军将被蒋介石飞机炸为平地呀!你说得对,轰炸无意义,蒋介石太绝情了,是不是?你是抗日名将,我们说话是作数的,只要放下武器,我们一律欢迎,你还年轻,还可以为中国人民作很多工作。”

席间,毛主席问起郑洞国全家的生活情况。郑洞国都一一如实回答了。毛主席听后亲切地说:“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还得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哟!”

“51岁,”郑洞国心中又是一惊:毛主席日理万机,工作那么繁忙,怎么连自己的岁数都记住了,此时心中如潮水翻滚起来。两人愈谈愈随便,郑洞国的心病彻底治愈了,高兴异常,竟忘了自己的身份,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那么好?”

毛主席闻言爽朗地笑了,他回顾了在革命实践中接受马列主义的曲折经历,“当初做工人运动时,开始工人都不理我,我整天在铁道上转来转去,心里特别痛苦,也着急。后来明白了,脸还是娃娃脸,身上还是学生装,所以工人跟你有距离。一个人只有把架子放下来,思想转变了,立场才能转变。”毛主席在宴席上的一席话,影响了郑洞国整个后半生,从此他开始真正改变立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郑洞国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他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真诚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的故旧袍泽,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并呼吁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伟业而共同努力。一直到晚年,他还坚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不遗余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告诉家人:“我是个军人,对生死都看得很淡,你们不要为我难过,好好生活,我这一生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看到祖国统一,如果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参考资料

《郑洞国与长春解放》,肖舟 ,党史纵横

《我的祖父郑洞国》,郑建邦,各界

《毛泽东、 周恩来给郑洞国“治病”》,柯云,湘潮

《父辈的1949|郑洞国:归向人民》,北京新闻广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将军晚年感慨:幸亏后半生跟着共产党
解放后郑洞国一直不算配合,抗美援朝前他的一番分析,逗乐周总理
女战士向长春疾进,六十军起义,郑洞国咋办?毛主席:努力争取之
54年一大召开,毛主席下一条 指示:让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4年毛泽东宴请郑洞国,一细节让郑感慨: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
83年前妻陈碧莲想要复合,郑洞国婉拒:我的工资,还不够她花10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