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9年一老人逝世,李敏千里送花圈,人们才知其与毛主席关系不一般

1976年9月9日,在毛主席与世长辞后,一位快70岁的老人,不远千里从内蒙古入京。

当瞻仰毛主席遗容时,他几度痛哭乃至于当场晕厥。在几天后的追悼会上,他又再一次晕厥过去,最后被送进了301医院进行抢救。

13年后,这位垂暮老人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和妻子孩子一一道别,最后望着毛主席的挂像泪流不止。

而在他的遗体告别会上,有一个花圈格外引人注目。因为,绑带上的署名为“李敏”。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个李敏,毛主席的大女儿。

从北京到太原,李敏为何远隔千里也要托人送来花圈?这位名叫毛泽全的老人,到底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身份?

结婚七年,才知丈夫真实姓名

1942年,时任华野一师二旅供给部副部长的王勋,手底下突然多出来了一批学生兵。

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都是从沦陷区的大城市逃出来的。他们果断中断学业投身革命,只为有朝一日不当亡国奴。

其中,有一名叫徐寄萍的上海女青年,被分配到了会计一职。她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很快就引起了后勤方面负责人的注意。

战友们看着年过三十仍孤身一人的王勋,再看看有文化、有知识又办事牢靠的徐寄萍,就动起了说媒拉纤的心思。

可干革命是一把好手的王勋,在对待感情问题上却如不开窍的木鱼一样。

反而是看起来柔弱文静的徐寄萍,面对众人的保媒撮合大大方方地接受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觉得王勋这个人不摆官架子,处处和基层战士打成一片,对待革命工作也是身先士卒。

而面对热情体贴的徐寄萍,王勋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感。在组织的见证下,他们在第二年正式结为了夫妻。

革命年代的结合,没有什么嫁妆和彩礼,有的只是夫妻一心、共度时艰。

徐寄萍也一直以为丈夫王勋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从未细问过对方的家庭情况。

婚后七年他们相继生下了三个女儿,一家人历经了抗战胜利,又面临了解放战争,最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0年,王勋携妻女前往南京赴任。不久之后,他突然接到了去北京开会的通知。

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勋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北京去。而徐寄萍却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就是开个会吗,怎么这么兴奋?

面对妻子的疑问,王勋却没有透露分毫。这次去北京可不单单是开会,他还能趁此机会去见一个人。

自从1938年延安一别,他们已经有12年未曾见面了。

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王勋来到了新中国的首都。他首先给中央办公厅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提出了一个请求。

随后,相关负责人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毛主席:“主席,有一位叫毛泽全的干部想见您。”

一听毛泽全这个名字,毛主席先是愣了两秒,随即高兴得连连抚掌,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去把人接到中南海来。

原来,王勋的本名是叫毛泽全。他不仅和毛主席同宗同族,两人还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

而比毛主席年幼16岁的毛泽全,也正是在这位三哥的带领下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尽管一别12年,可兄弟两人的心中还是一直惦念着彼此。

看着精神焕发的十二弟,毛主席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些年搞革命,你都上哪儿去了?现在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成家啊?”

当毛泽全改名为王勋之后,除了身边的极少数人,外界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连妻儿也不例外。

所以相距甚远的毛主席有时会谈起这个堂弟,但他不知道对方改名了,因此一直没有得到消息。

如今看到昔年的小伙子,也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革命战士,毛主席的心里很是欣慰。

“当初调到新四军去之后,我就改名字了。一来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攀关系,二来也方便进行革命。”

对于毛泽全的这种做法和觉悟,毛主席赞赏不已。当听到对方早已娶妻生女后,他还相约以后有机会要一起吃个饭。

短暂的交流过后,毛主席和毛泽全各自投入到了工作当中。而鉴于新中国已经成立了,组织上也允许毛泽全改回本名。

于是去时“王勋”,归时“毛泽全”。不说别人,就连妻子都被这番转变给震惊了。

而丈夫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更是让她久久回不过神来。

“我是毛主席的堂弟,我这次去北京啊,还特意见了毛主席一面!”

结婚七年,才得知丈夫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这对徐寄萍来说,不可谓不震惊。

但她没有责怪丈夫的意思,因为毛泽全的所作所为全都是为了革命。

再说了,即便是改回了本名,他们一家人也从未想过,要靠这个身份去为自己谋取私利。

以前怎么样,以后还是怎么样。只不过,毛主席和毛泽全这对情谊深厚的兄弟,倒是能有机会见上两面了。

受兄影响参加革命,一门忠烈至死无悔

1910年秋天,年仅17岁的毛主席走出了大山中的老家,发出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诺言。

但彼时的毛泽全,还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周岁小儿。

在他前16年的人生当中,就像所有贫苦的放牛娃一样,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辛苦劳作。

而这也是穷苦的韶山百姓们的缩影,家家户户都在反动派和大地主的欺压下艰难度日。

所有人都期盼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有人带领着底层百姓冲破腐朽黑暗,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毛主席,就是家乡人民心心念念的那个人。

1925年,在长沙、安源等地领导革命运动的毛主席回到了韶山。名义上是为“养病”,但实则是想号召家乡父老点燃革命的烈火。

一听说润之回来了,男女老少都欢呼沸腾起来。而刚满16岁的毛泽全,也对这位名声在外的堂哥钦敬不已。

当时乡绅横行霸道,大家的日子苦不堪言。如果有人领导着闹革命,那必然是振臂一呼无有不应。

而毛主席眼见着备受欺压的父老乡亲,也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盘托出。

“地主土豪、贪官污吏,你不打他是不会倒的。我们不光要打倒他们,还要跺上一脚,叫他们翻不得身!”

一袭肺腑之言,赢得了大家的满堂喝彩。被挤在角落里的毛泽全,第一次见识到了堂哥的影响力和远大志向。

那一刻的他,也在自己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毛主席的领头下,20多所农民夜校拔地而起,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也正式成立。

1927年,毛泽全在当地的农民协会担任了通讯员一职。

他立志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毛主席所带领的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递讯息。

可惜好景不长,蒋介石、汪精卫于同年公开反共,挥起屠刀对准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共产党人。

各地革命形势陷入低迷,毛主席所率领的队伍,先后经历了秋收起义、井冈战斗和苏区建立等一系列大事件。

1934年,反“围剿”失利的中央红军为保留有生力量,开始了艰难险阻的长征之路。

毛泽全虽然不在其中,但他时时刻刻心系革命事业,也心系正在进行艰苦斗争的堂哥。

在此期间,毛主席的家人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

1929年,年仅24岁的毛泽建在湖南衡山英勇就义,牺牲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1930年,杨开慧拒绝与毛主席脱离婚姻关系,在浏阳门外壮烈牺牲。

1935年,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斗的毛泽覃,为掩护战友撤退血洒瑞金红林山区。

毛泽全看着哥哥姐姐和嫂嫂相继就义,内心对于反动派的恨意更加强烈。

偏偏祸不单行,日寇又在此时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入目所及皆是血泪。

毛泽全明白,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要想拯救四万万名同胞于水火之中,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道路。

1937年严冬,他带着弟弟毛泽青等人辗转千里,突破层层封锁线,最终如愿来到了延安。

那时的毛主席正住在旧窑洞里审批文件,根本不知道家乡亲人的到来。

忽而听到那一声似曾相识的“三哥”,两个人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在分离十年后,在经历了那么多亲人惨死的噩耗后,兄弟几个能在延安团圆实属不易。

而毛泽全一见到堂哥就好像找到了主心骨,他一边哭一边诉说着家乡的大小事件。

毛主席拍拍痛哭不已的十二弟,强忍悲痛勉励道:“我们唯有继续前行,加倍奋斗,才能告慰逝去的英灵。”

闻言,一腔热血的毛泽全自告奋勇,他要上前线打鬼子、打反动派,要为牺牲的烈士们报仇!

看着充满革命热情的堂弟,毛主席心里当然是高兴的。

但干革命也不能光靠蛮力、死力,必要的革命知识和思想文化还是要学习的。

毛主席有意让毛泽全去学校里锻炼锻炼,这也方便他尽快融入革命团体,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是,毛泽全先是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在读期间刻苦努力,通过前辈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紧接着,他又继续入读中央党校,再接再厉取得了优异的好成绩。

但不管何时何地,毛泽全都秉持着低调简朴的作风,从不以毛主席堂弟的身份自居。

因为他始终牢记毛主席的一句话:“在这里,要官没有,要干革命倒有的是!”

既然是干革命,就绝不允许裙带关系和徇私枉法。

1938年8月,新一批的毕业生走出了中央党校。

毛主席在毕业典礼上慷慨陈词,希望各位青年人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带着这一番谆谆教导,毛泽全等人分散全国各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

献身后勤工作,终身低调处事

他本人被分配到了安徽新四军军部,在岩寺兵站、繁昌兵站等地担任过指导员、站长和留守处主任。

在一开始展开工作的时候,毛泽全并未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以,国民党方面也知道了他的存在。

在相互倾轧、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这些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毛泽全身为毛主席的堂弟,居然被分配到新四军来,这一定是毛主席有意为之。

因此有部分国民党官僚不热心抗日大计,却揪着毛泽全的身份不放,给新四军和他本人的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齐心协力打击日寇,也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毛泽全与上级领导商量过后,将名字改成了王勋。

如此一来,国民党方面没有了大做文章的借口,而毛泽全也一头扎进了部队的后勤工作中。

参加革命多年来,他几乎没有扛过枪上过前线。可他在后勤方面的突出贡献,却成了冲锋陷阵的战友们最坚实的依靠。

尤其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地削弱新四军的力量,又对其进行了严密封锁。

这种境地下,新四军既要抗击日本侵略者,还要提防着反动派。从上至下,将领士兵们都拿不到军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而时任旅供给部副部长(后为纵队供给部部长)的毛泽全,将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后勤保障中。

众将士万众一心,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但国共两党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可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野心并没有消除。

此时的毛泽全已经是华中野战军师供给部部长,他利用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工商传统,和民营资本家合作开了卷烟厂。

后来又把目光转到了粮行身上,兴办粮行,自力更生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给。

不仅如此,多出来的粮草还能用于接济友军部队。

眼看着我军部队的生活保障日益提高,竟有不少国民党败军纷纷投诚。

到了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内战。毛泽全不仅力求保障粮食供给,还接连创办了被服厂、鞋袜厂等。

源源不断的军需被送往前线,极大程度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所以无论是上前线还是搞后勤,大家都在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全依旧献身于后勤事业。而他也一直隐姓埋名,从来没有公开过和毛主席的关系。

直到1950年,这对分离多年的兄弟终于得以相见。

听说毛泽全在后勤方面搞得风生水起,毛主席也觉得与有荣焉,还十分自豪地跟陈毅介绍起了这个堂弟。

而陈毅其实是见过毛泽全的,对他的事迹也有所耳闻。

“王勋同志嘛,开办烟厂赚银元,可帮了我们不少大忙!”

1952年中秋节,毛泽全和妻女受邀前往中南海。几个孩子早就对毛主席心生仰慕,见了面之后更是“伯伯”、“伯伯”的叫个不停。

毛主席见此十分高兴,特意嘱咐厨房多做一盆炒鸡蛋给孩子们吃。

席间,毛主席还打趣徐寄萍:“你一个上海的女学生,怎么看上了他这样的庄稼泥巴汉?”

闻言,毛泽全和徐寄萍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四年之后,思念家人的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堂弟一家人。而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1957年,毛泽全带着一家人调任内蒙古。他事先没有和毛主席说,直到工作稳定后才写信告知。

后来夫妻俩又相继生下了三个孩子,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毛泽全的要求都十分严厉。

“不虚荣,办实事……要依靠组织,依靠自己进步。”

几个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也升起过攀比的心理。而毛泽全知道后,总会在第一时间掐断这种苗头。

不管是搞科研的,还是教书的,抑或是参军的,都得靠自己的本事走下去,不许声张是毛主席的亲戚。

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六个子女在外求学工作都十分低调。

曾经有人劝说大女儿毛远慧去帮他“走走关系”,但毛远慧只义正言辞地说道:“攀龙附凤这种事,我们家从来不干。”

是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毛泽全一家与毛主席的关系。即便是知道的,也只是佩服他们一家人的清廉低调。

时间一晃就到了1976年,远在内蒙古的毛泽全得知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快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第一次写申请打报告,希望能去北京送伟人一程。

而在瞻仰遗容和参加追悼会时,他一连晕厥了两次,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多月才勉强恢复,此后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因为于他而言,失去的不止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还是一位敬爱的兄长。

又过了几年,已是高龄的毛泽全被调往大同、太原等地。1989年,80岁的他病逝于山西太原。

闻此噩耗,李敏不禁悲从中来。因为她深知,这位堂叔与自己的父亲到底有多么兄弟情深。

她虽不能亲自到场追悼,但也托人送去了一个花圈,算是遥寄哀思了。

也是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这位低调了一辈子的老革命,竟与毛主席有着那般深厚的情谊。

后记

从韶山走出来的毛主席,对于家乡和亲人是割舍不下的。但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曾为谁谋过私利。

相反,对于亲近之人还会约束得更加严格。

也正是在这种榜样力量的影响下,毛氏全族隐姓埋名、低调做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样,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浪潮中。

而毛泽全终其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评价。

“毛泽全这个人,干革命都是依靠组织、依靠自己闯出来的。”

他从不敢忘记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也同样将这种清廉家风传之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全是毛主席堂弟,参军后为何改名换姓,连毛主席也找不到他
丈夫出差看望毛主席,妻子惊讶不解,丈夫坦白:他是我三哥
1952年丈夫出差看望毛主席,引妻子疑惑,丈夫坦白:我是毛家人
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改名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功臣
1950年丈夫出差看望毛主席,引妻子疑惑,丈夫坦白:我是毛家人
结婚七年,上海姑娘一直不知丈夫身份,却不料丈夫亲人住在中南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