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毛泽东的关键之处

用大历史观解读毛泽东一生的行止和贡献,工业化无疑是关键词。同时,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过程,毛泽东还建立了一个公平的社会。这两者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来者绝不能遗忘历史,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既是对民族惨痛历史的理性认知,也是对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顺应。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在远离工业文明的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他就挥毫写出了这样的语句: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机器工业(也就是大工业)为基础。没有大工业,就不能胜利,就要失败,就要灭亡。”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进一步写到: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实现工业化怀有何等急切的期盼之情!

(一)旧中国的软弱无力,促使毛泽东加深了对夺取政权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的工业化是从晚清政府推动的洋务运动开始的。但一直到民国时期,工业化建设始终不得要领,更无章法,所以成果有限。不仅没有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反倒是起到了刺激外敌入侵和加剧社会撕裂的负面作用。国家发展坠入“越是工业化,越是半殖民地化,越是贫困化”的绝境。国是日非、国土日蹙、民怨沸腾、民变蜂起。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尚不可得,实现工业化更是遥不可及。

因此之故,毛泽东常以“外战外行,内在内行”八个字概论以往的反动政府。其潜台词就是旧中国政府软弱无力,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夺取政权,才能推进工业化建设,才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进而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抗美援朝战争,促使毛泽东加快了推进工业化的节奏

不期而遇的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既深且巨。敢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交手,固然体现了我国政府反侵略战争的坚定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惨烈的伤亡代价和工业化水平的巨大差距,最终迫使新中国政府接受了并不尽如人意的停战协定,让誓言“一直打到彻底胜利”的毛泽东不得不面对现实,并下定决心加快实施“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5年7月人大才正式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因为工业化水平跟不上战争需求而导致志愿军面临的被动局面,《聂荣臻回忆录》中有段材料可以佐证: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中国要单独应付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不可能的。仅供应弹药这一项任务,中国本身就根本无法完成。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14100多吨,而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总共只有1500多吨。”

(三)工业化对资金的需求,促使毛泽东加快了推进三大改造的步伐

如何实现工业化,不外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过的路,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只用十几年就完成了工业化。鉴于特殊国情(几乎没有重工业,交通运输极不发达,轻工业虽有一些,但开工还不足,而且得不到新装备的补充和改造),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而这个方针的执行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而且短期内还难以见到明显的经济回报。这是在任何一个个人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做到的。

这一矛盾的解决是从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必然性的要求只能通过集体化、公有制的道路,把国民组织起来,并且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形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更为严峻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赢得的和平时期是有限的,而且中苏之间的蜜月期也是有限的,中国可以利用的和平红利和盟友援助都是不可持续的存在。因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普遍的社会心态,三大改造的快速推进(原打算利用十年至十五年时间完成,实际只用了短短三年)和也就是逻辑必然了。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都是同样逻辑的自然延伸而已。

(四)解决快速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促使毛泽东加重了对“修正主义”的打击

必须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党和政府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权力。围绕着绝对的权力,必然会派生出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这是规律性的现象。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就是典型的例子。若不打击必然滋生无穷无尽的特权阶层和腐败现象。

毋庸讳言,中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严重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占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的农民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穷、文化上落后是客观存在。尽管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历史过程,但如不设法尽快解决,势必造成工农群众重新沦为社会底层的事实,既削弱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也会因为农民消费能力的不足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1933大危机不就是肇因于此吗?

在1961—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党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有材料为证:

“江华的报告里说,他进村后,感受最深的是新的剥削,新的压迫的情况确实是普遍而严重的,很多基层单位已经被坏人篡夺了领导权。”

“李雪峰说,情况愈摸愈严重。山西八个重点县的县委,已烂掉三个,常委七十二人中有问题的三十八人。”

出于对“党变修、国变色”的警惕,毛泽东连续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甚至不惜“天下大乱”的代价,以打击“修正主义”之名,清理以官僚为主的既得利益集团。虽失之于“左”,但客观上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障碍。对比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事实,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启示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此观之,毛泽东推进工业化建设,从生产力角度而言,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毛泽东打击利益集团,建立公平社会,从生产关系角度而言,是站在了人类进步的一边。

伟哉,壮哉,毛泽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成果会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感到吃惊
【人类经济万年史—198】俄国、日本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试题研究】第45讲 微型专题(5)——关于五大“结构变动”的理解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31题研究心得
社区考试政治知识:一化三改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