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张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不只是因为需要有一些事情去思考。教师最关心的环节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恰恰和长期记忆中的(不仅是环境中的)事实性知识密不可分。环境中的事实性知识和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掌握得越多,成功解决问题的概率越大。从认知科学得到的这一结论是明确的:我们要确保学生在锻炼独立思考技巧的同时掌握背景知识。


        一、概念理解


       事实性知识,我认为包括环境中的事实性知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待解决问题中的各个词语;还包括我们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比如对词语含义的掌握,数学基本公式的识记,各调味品的味道等等。
背景知识除了事实性知识之外,还包括相应的语言环境,各个词语之间的联系,历史背景,人物特点,烹饪的步骤等。


       如此看来,背景知识不仅包括事实性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知识的意义结构。


       二、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1.准确把握词汇含义


      语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比如“骄傲”有两个含义,一是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二是自豪。这就是事实性知识。可是我们要理解一个句子,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就需要背景知识。
例: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看到神舟十四再闯天宫,我感到无比骄傲。


       这两个句子中的“骄傲”含义不同,需要我们调用已有的背景知识,确定它是褒义还是贬义。


        2.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


       写作有跳跃性,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读者有能力填补中断的地方,因而省略了一些理解逻辑关系的必要信息。如果我们的背景知识够多就能顺利填补这些中断的地方进行准确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要学生注意文章的留白处,如《穷人》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理解。比如对古诗和散文的理解,就需要我们对作者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3.合并相关要点,增加工作记忆的空间


       工作记忆的空间大小不是由字母的多寡决定,而是有意义的片段决定。将环境中分散的信息片段拼在一起就是合并(组合),它的优点就是能在工作记忆中储存更多的内容。背景知识使合并成为可能,它扩大了工作记忆的空间,进而使得片段间的联系变得容易,最终使理解变得容易。阅读理解依赖于组合文章中的要点,背景知识够多就会让你在工作记忆中记住多个要点,进行有意义的组合。


       在数学学习中,会有很多的概念和公式,如果我们只是记住一个个概念和公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知识框架,这样不仅巩固了事实性知识,还掌握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准确地分析条件,得出结论。


       4.为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我们在读一段文字时,会不自觉地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帮助理解这段文字。背景知识越多越容易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概念。


      在学习中,我们老师总会提到“四年级现象”,这些同学四年级之前阅读能力均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几年落后愈加严重。原因是四年级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词语发音,这时的阅读考试转而着重理解。对于背景知识欠缺的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更薄弱。


       三、背景知识对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背景知识不仅仅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更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好的思考者。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且逻辑缜密,但如果没有背景知识,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如我在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想象,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想象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学习《小池》时,让学生们想象画面,对于欠缺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讲,他们是很难想象“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个画面的,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泉眼什么是溪水,更别说体会作者情感。

       而面对科学学科,我们总要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科学家在解释实验结果时会特别留心出乎意料的结果。不期而遇的结果说明他们的知识还不完备,而这个实验隐藏着新的知识。但要想如此,首先要有一个预期。对于结果的预期基于对该领域的了解,几乎所有我们传授的科学性思考策略都离不开恰当的背景知识。


       四、我们该怎么做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中甚至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1.知识的灌输与建构


       有些人一提到“灌输知识”就色变,就觉得这是大错特错的事。可我们从牙牙学语到学习学科核心知识,不都在被“灌输”吗?我们看到兔子会说“这是兔子”,我们一开始数数就知道是“123456…”,这些事实性知识都是灌输来的。


       这些被灌输的事实性知识是不是就这样零散地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呢?不是的。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相关联的事实来解释一个中心概念,而不是建立事实清单。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对知识进行建构,该如何建构那是下一章要进行讲解的。


        2.注重家庭教育与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四年级现象我们也能看出阅读越早开始越好,背景知识的积累越早开始越好。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孩子们的背景知识不是在学校教育中才开始的,有很多知识是在生活中偶然获得的,比如我们的识字教学,多强调“生活识字”。在阅读中也要注意去阅读符合年龄特点的有意义的书。这样才能对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3.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

       有些时候,事实性知识只在具有一定深度的时候才有用,比如我们需要 细节来合并知识。有些时候具有浅显知识就足够了。所以多让孩子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多多阅读总归是有好处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研究:死记硬背的作用,比想象得更重要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丹尼尔·T.威林厄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
听说你家孩子还在“死记硬背”?这是好事啊!
58/150《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不明白大脑如何运作,自学是无效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