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 六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


文字原创/蓝天白云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生产队是六十年代的产物,年青人是没有经历过的。我们老年人记忆犹新。

1961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撒销大公社,按公社化前的乡建立小公社,耕作队改为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改为生产队。这样“生产队”就诞生了。

我的故乡上王村,属于栎社公社,取名“东风大队”,我的居住地桥头自然村,组建了桥头、庙前、庙后、庙西、香渡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17至20户人家,30至40多个男女劳动力。


生产队实行集体劳动,评工记分的办法。那时我也参加了生产队劳动,每天和社员们一起种田插秧,劳动时间每天8小时。出工收工主要依据广播声。

那时,家家户户门口都装有有线广播,村口、田头装有高音喇叭。早上广播响,起床吃饭出工;中午广播响,休工吃中饭;傍晚广播响,一天劳动结束。

春耕春插、夏收夏种、秋收冬种三个农忙季节,劳动时间延长。特别是夏收夏种,出工凌晨二三点钟,队长吹叫子为号,晚上收工星滿天。


那时候,农业劳动纯属手工,耕地、耙田、插秧、耘田、施肥、治虫、割稻,都是体力劳动,十分辛苦劳累。农忙时一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我是浑身是汗、腰酸背痛、十分难熬。

有时,还要开早工,开夜工,赶夜水(牛车水)割夜稻成为家常便饭。队长还经常派我们年轻人多干点重活累活。

那时我父亲身体有病,很少出工,为了养家糊口,我从不请假休息,天天出勤,再苦再累,也坚持到底。


1969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生产队推行“政治评分记工法”。在出工时,男女社都要集中在一起,到仓库门口的晒场地,先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做“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然后,再由队长派工,分配干活任务,分头到田头干活,中午和傍晚休工,男女社员集中在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革命歌曲,然后回家吃饭休息。

队长根据各人的表现评分记工,好的记10分,一般的记9分,差的记8分。毛主席语录背不出要重背,“三忠于”没做过要补做。这“政治评分记工法”直到林彪叛逃后被取消,恢复了正常的评分记工方法


之后,生产队的评工记分方法,实行民主化,由生产队社员大会民主评定,一年两次,年中初评,年底总评。

那时候,还没有实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男社员最高为十级,女社员最高为五级。刚参加劳动视为学徒,男三级女二级。

我刚务农时,是放牛牧童被评为三级,因担任生产队的记工员另加二级,所以,我第一年务农,就是五级劳动力。心里想想还是感到很满意的。


那时生产队的分配方法,实行“队为基础,独立核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社员的评分记工数,进行统一分配。

社员的收入高低,取决于生产队队长当家能力,农副产品收入高低。一年一般分三次进行,春花为预分,早稻为暂分,晚稻为决算,多找少补。

也就是说,平时社员领的实物(包括口粮、食油、蔬果、稻草等)作为预支,到决算时,你的记工收入,减去平时预支,就是你的年终分得现金了。


那时生产队社员每工报酬,好的生产队为每工(即10分)1元5角,一般的生产队为1元3角,差的生产队为1元。

我所在的生产队,队长经营有方,早、晚稻产量高,再加上种了许多蔬菜,农副业收入多,社员报酬每工1元5角,最好一年最达每工1元6角,跃居全大队第一。

因为我们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虽然我每天出工没缺勤,但是到年终分配时,年年是“超支户”,没有現金可拿。平时生活只能靠母亲和外婆,起早落夜编织草席赚点钱。直到七十年代末,我两个妹妹都参加了农业劳动,才扭亏为盈,“超支户”变成了“盈余户”。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东风大队”改为“上王村”,村民们都分到了承包农田。生产队也随之解散,社员身份也随之消失。

但长达21年的生产队情景,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永远不会忘记,也将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欢迎阅读到访,感谢点评交流。

创作于2020年12月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刘长荣:山谷歌声 /当年我是农家郎系列散文之七
【太行民生】窦林徳 生产队真相
散文小筑 ▏忆生产队
散文||生产队的钟声
往事 ‖ 公地坝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公社,生产队社员生活劳动珍贵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