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州文学网络版第195期/七夕忆“七夕诗会”

那年星光灿烂时

文/郑泽华、彭定旺

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景象已悄然隐退,文友们经年不往,即使偶遇,论起当年盛况,一副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样子。华吉消失了很多年,闻传办教育实体多家,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他不会再沉湎于劳什子的诗歌,某日与我等茶叙良久,方知华吉仍旧写诗,只是不喜欢晒朋友圈,也不自称诗人。从他眼镜片后面的点点星光中,我们仍窥见他浓厚的文学情怀。

华吉说想出一本诗集,不为自己,而是为当年的诗友们出一册集子,他寻找当年的文学资料,收集当年的诗歌作品,从中每人选五至十首,这就是这本《荆州诗百家》集子的由来。作为当年文学盛景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文学活动的组织者,华吉请我们为这个集子说几句话,我想无论说什么,都不得不回到那段时光长河的上游,绕开不了那曾经的流光溢彩的岁月。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一幅岳麓书院的门联,用于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圈再贴切不过了!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与活力的年代,刚刚从物资匮乏、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发奋读书、拼命挣钱;在荆楚大地上,年轻的文学作者如雨后春笋,他们恣意文才、挥洒青春、讴歌时代,尤其是诗歌写作,呈现出群星灿烂、异彩纷呈的景象。

那时刊载文学作品的报刊杂志并不多,除了《沙市报》、《职工之友》杂志(后改为《沙市工人报》)的文学副刊,还有一本纯文学杂志《春华》,远远满足不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于是社团和油印刊物应运而生,社团以推介新书、讨论新作、朗诵诗歌、结识文友、郊游采风为主;各个社团几乎都有自己的油印刊物,诸如《海子湖》《小小诗》《抛物线的另一端》《楚诗》《星星草》《星期六》《星辰》等等。

以海子湖文学社为例,1984年,一批文学青年聚集海子湖边,发起成立该文学社,成员几乎囊括了当时沙市最活跃的青年作者,其中既有小说、诗歌作者,也有文学评论作者,如樊星、高柳、彭定旺、汪剑平、钟静、鲁万才、碧川、陶慧洁、姚玉明、贾建国、彭正英、李启慧、李乐平、李平凡、田友三、翟信强、刘馨祖、彭启国等,社长为《沙市工人报》副刊编辑郑泽华。文学社自办了油印刊物,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文学讨论会,文学青年们激扬文字、碰撞思想,讨论常常会持续到深夜甚至通宵,他们的文学主张不尽相同,但对文学的挚爱却无二致。这个社团聚集的沙市文学骨干多,开展的活动在当时沙市和荆州地区的影响广泛,文学创作呈现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多年以后,这个文学社的成员虽然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中的主要成员仍笔耕不辍,成绩斐然。

除海子湖文学社聚集了沙市的年轻作者外,稍后的几年中,更多的年轻诗歌爱好者先后组建了许多诗社,如华吉、毛草、朱瑜等分别聚拢沙市几大纺织厂、沙市医疗系统和荆州师专的诗歌爱好者成立了诗社。

那个时候,文学爱好者没有身份高低之分,机关官员和产业工人,中学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一同参加文学聚会的景象不足为奇;除文学社团聚会外,更多的是志趣相投的三五私交推杯换盏,他们相互传递书讯和名篇,津津乐道地谈论新出的名家以及他们的新作,后来,小说作者彭定旺在《杳行日记》中对这段情景进行了描述:“弄得满屋子杯盘狼藉云雾缭绕酒气熏天,谈艾特玛托夫艾略特福克纳也谈松下电器,但就是没有“老地方”,总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有一次我们企图在长江大堤旁的乱岗上弄出个“老地方”来,结果被巡堤人员当作无赖赶跑了。”

那个时候,无论何种文体的文学爱好者,几乎都尊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大荣为师,常常聆听教诲;还有大量的诗歌爱好者聚集在《沙市报》副刊主任赵宗泉和《沙市工人报》文学副刊周围,小说、散文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局面。

1986年,《沙市工人报》在编发众多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同时,萌发了组织诗会的念头,其时正逢盛夏、临近农历“七夕”,加上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与青春、爱情相关,与诗相关,副刊主任郑泽华与主编周万年商议,决定举办“七夕诗会”。诗会的征文启事一经发布,立即得到了青年作者的热烈响应,诗稿象雪片一样飞到编辑部,除中心城区的诗歌作者外,周边县市许多作者也闻讯投稿参加诗会。参加诗会的诗稿由黄大荣、赵宗泉、周万年、郑泽华等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产生征文的奖次。

第一届“七夕诗会”颁奖和朗诵会在沙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江汉平原地区300多名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聚集一堂,共度星空下的诗歌之夜。记得男主持就是当时的青年诗人华吉,女主持则是拥有百灵鸟般嗓子的歌唱爱好者聂贞萍(现为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七夕诗会”举办的成功,使大家坚定了将这个文学活动继续办下去的信心!第二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诗会的影响,主办者先后给多位备受崇敬的作家、诗人发出信函,邀请他们为“七夕诗会”题词或惠赐作品。尽管诗会是由地方小报发起,但对文学的一片挚诚打动了文学大家,曹禺、冰心、丁玲、周扬、邵燕祥、邹荻帆、舒婷等纷纷题词、回函,对诗会给予支持和鼓励,冰心老人三次回函勉励我们办好诗会,诗人高伐林、陈松叶、柯平等把自己的新作交给我们副刊发表。由此,“七夕诗会”的影响力迅速向外扩散,参与诗会的稿件从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浙江乃至海南寄到我们手中。在那个没有网络,连手机甚至BB机也没有的年代,一个小地方的文学活动得到这么多文学大家的支持,引来了众多外省作者的关注,在全国实属罕见。

自此以后,每年农历七夕来临的时候,“七夕诗会”便成为本地热议的文学话题和企盼的“节日”,颁奖台上,获奖诗人们朗诵自己的诗作,尽情抒发澎湃的诗情。狭小而简陋的编辑部也成了诗人高谈阔论的文学沙龙。

1986年至1992年,“七夕诗会”共举办了七届,作为诗会的具体组织者,郑泽华在担任《沙市工人报》文学副刊编辑期间,共举办了五届,后由强桂芳接任举办了两届。七届“七夕诗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批文学才俊,如当时还是高中学生、获得第三届诗会一等奖的萧萍,如今已成为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洁岷、高柳、汪剑平等早已是成就斐然的诗人,钟静、碧川、舒和平、华吉、浮石、叶继程、张月娥、摩舒、江慧、毛草等仍活跃在湖北和荆州文坛。

沧海桑田,岁月催老,虽然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文学盛景早已不再,诗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但那段诗意盎然的年代如同“乡愁”一样长久地萦绕于怀、无法忘却,以一颗诗心结下的友情彼此珍藏。因为,血浓于水的文学情结,仍在我们的身体内奔涌、流淌。感谢出资人华吉先生!也感谢仍与我们一样做着文学梦的同道人!

最后,用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那首诗《人,诗意地栖居》来结束这一段回忆吧!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20196

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沙市青年作家会议”部分代表合影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子湖文学社”成员在海子湖边合影

图为郑泽华、彭定旺与万华伟、李国新等今年3月30日在“生亦为诗,诗亦为你~敖晓俊诗歌朗诵会”上。

图为沙市作协2018年12月28日举办的“元旦诗歌朗诵会”。

图为1989年夏天诗人高伐林、陈松叶与郑泽华在江津宾馆(现晶葳大酒店)。

著名戏剧家、生前担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曹禺先生为“七夕诗会”题词

著名诗人舒婷给“七夕诗会”来函

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七夕诗会”题词

著名诗人、散文家冰心女士为“七夕诗会”题词

著名诗人、作家白桦为“七夕诗会”赠文

著名诗人公刘给“七夕诗会”来函

著名诗人、生前担任《诗刊》主编的邹荻帆为“七夕诗会”赠诗

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给“七夕诗会”来函

著名诗人杨牧为“七夕诗会”题词

著名诗人雷抒雁给“七夕诗会”和主办者郑泽华的来函

著名散文家、诗人徐刚给“七夕诗会”和主办者郑泽华的来函

著名诗人、《诗刊》前主编叶延滨为“七夕诗会”赠言

著名散文家、诗人、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为“七夕诗会”题词

文艺理论家杨匡满为“七夕诗会”题词

著名诗人、小说家、前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给“七夕诗会”主办者郑泽华的来函

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徐敬亚给“七夕诗会”主办者郑泽华的来函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萧萍给“七夕诗会”主办者郑泽华的来函

以上信函图片比较多,因岁远久远,有些字迹已很模糊

文学 总编 : 崔黎莉

责任 主编:叶脉

本期 审核 : 崔黎莉

四,外联部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文学选刊]周春泉发表在《湖北日报》副刊的诗《当诗歌老了的时候》
500个报刊杂志投稿邮箱
臧棣:“纯诗”与“不纯的诗”
绥远新诗歌运动
周鹏程:我无法容忍一些伪劣的诗人无病呻吟
诗人就应该一生寻求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