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务操作】企业制度架构的真实作用体现在哪?


集团型企业的制度管理职能,听起来并不“核心”,在企业运营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突出”,但却关系着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与质量,要做好制度管理,本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者丨郑永强

来源天锦咨询(ID:zhtjin8)

01

制度、制度管理和制度架构是怎么回事儿?

制度、制度管理是企业运营中最现实的问题。制度是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合规管理,乃至各项专业职能管理体系、价值链运作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直接表现,也是企业最基础的运营规则。

离开制度(观点的假设前提是,企业流程管理成熟度不高),以上所列的管理体系要么依靠的是经验和习惯,要么就是昙花一现或难以落地的工作形式或花样儿表演,要么就是通过不断地指示、催办、协调、处理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谈制度架构,必须要理清3个概念:制度、制度管理、制度架构,没有定义基础和假设条件的观点,要么是理论,要么是直观理解,或者是大道理,但一定不是方法。任何方法论,都离不开成立的现实环境和假设条件。

制度,指的是制度文本、内容、制度执行的产出逻辑,也可以理解为所有制度的统称(注:此条不是指制度的概念定义)。

制度管理,是企业中的一项管理职能,解决的是企业怎么组织并建好制度;怎么管好制度;怎么通过制度设计让执行者更好地理解、运用并自觉执行制度;怎么让制度设计更有利于发挥效能;怎么让相关制度通过结构契合,反映某业务域或管理体系的管理布局和管控规则;怎么指导各部门的制度建设并控制产出质量,并能够支持企业确立的管控模式落地生根。制度管理参与指导但不具体承担某业务域(制度管理之外的)制度建设结构、边际规划和制度的具体设计及落实执行。

制度架构,是一项制度管理的方法或工具,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并达到履行制度管理职能的目的。制度架构在具体策划时,是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展现,目的是争取企业高级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让管理者决策“这样管理是否可行?”,通过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具体展现出来。

实际应用中,制度架构需要转化为管控规则,所有下属单位都需要遵循规则以支持“制度架构管理”,但“制度架构”本身是无形的,通过制度的“顶、横、纵”向结构的结果体现出来。而不是像某些专家讲述的,或某些企业“一张没头没脑的制度架构图片”所能代替,太表象化了。

特别强调:制度架构的导入,可以适用于追求规范管理的大型单体企业,但绝不适用于“中、小、新型单体企业”,容易把管理复杂化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特别适用于不断发展、壮大,追求规范运营、重视制度管理的战略管控或运营管控型集团化企业,当然包括集团下属的各级大、中、小、新型企业。


02

集团型企业制度管理中常见问题

企业中,制度最初的产生背景是“因问题而生”。企业管理者为了解决暴露的问题,通过规范管理避免或化解“问题的重复发生”。如果与当下的风险管理联系起来,是企业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实现规范管理的方法,通过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于是企业的制度产生了。

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乃至随着价值链结构不断丰富、分立,下属子公司、孙公司不断出现,集团化组织结构出现了。于是,“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制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显现出来,我们概括为7大问题:

(1)集团、下属单位的制度越来越多,上下制度之间内容冲突不断出现,纵向存在失耦问题。如果从合规管理角度理解,即下属单位制度不能承载上级单位赋予的“合规义务”,或制度“多标”化。

(2)制度由各层级单位的各部门起草,职能管理本质的本位特征,导致各部门发布制度的“管控”要求不断增加,横向制度之间的边际契合发生交叉、重复、错位,或者出现管控要求不一致、抵触甚至矛盾的现象。如果从内部控制角度理解,来自各部门的控制越来越多,从部门角度看都有道理,但是否有效?是否冗余?却很少有人整体关注、评价和优化。现实中,企业领导经常说“让签字也就签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签,总觉得有问题”,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3)加强制度管理要求与新建下属公司“遵循制度”与“灵活经营”背反效应突显。大、小公司“一致的制度管理要求”和“规模不同、企业所处阶段不同”之间的矛盾体现出来。如果从中、小、新子企业风险管理角度理解,不建制度,外部监督风险越来越多,像大企业一样建制度,企业经营寸步难行。

(4)越建越多的制度,成为“应对监督”的制度符号。如果从审计监督角度理解,发现并认识问题需要有度量尺,问题的存在,说明没有执行制度规定,或者没有制度依据,于是继续进入“建制度、查问题”的死循环。在中小型下属企业中,审计发现的“制度缺失”问题,非常普遍。

(5)来自国家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单位加大制度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多,但仔细审视企业制度,数量多、维护不及时、文件式摆设、制度审批混乱,建制度的部门“自己都不知道发布过什么制度”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如果从制度管理角度看,制度需要彻底清理,于是 “一轮又一轮制度大清理”周而复始。

(6)集团制度越发布越多,甚至细化到了操作类作业制度,且都“适用于下属单位”。下属单位表示很头疼,执行?不符合实际!重建?发布的制度告诉企业“适用”。如果从集团确立的“战略管控”和“适度放权”模式理解,集团要采用战略管控模式,但制度建设实质是“运营管控”;大讲“放权”,但制度规定越来越细,下属单位决策与管理空间越来越小,实质是“收权”。

(7)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有章不循”的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忙于检查、处理、指示。为解决问题,要求归口管理部门整理相关制度,以反映“关心领域”的制度管理逻辑和控制标准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综合,都不能体现“体系”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如果从综合管理职能角度理解,每个制度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但综合在一起,分崩离析,找不到体系整体的运作逻辑和管控思路。

制度架构方法的导入,就是“面向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通过辅以“制度治理机制、制度建设规则”的匹配与流程控制,化解或降低这些问题风险的发生。

03
构建制度架构的基本思维

制度架构,是笔者还在某央企集团总部负责制度管理时,根据集团制度管理的需求、目的,集团的组织构架、业务结构以及新组建的产业公司制度建设等具体情况,结合后期IT数字化管理方向,在充分调研几个大型央企集团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型提出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并首次列入“制度管理部门”的职能内容。但如果用监督思维去理解和套用,很容易步入歧途。

集团型企业要建立制度管理体系,不能仅仅着眼于“领导要求”、“我想怎么管”,而是要基于“领导要求”,以整体的角度审视“集团型企业制度建设、运维、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思维界定制度管理的横向边界、上下幅度、管理方式与方法,经过论证、思维推演后,最终确定制度体系运维的整体性能、效果及产出效能。

企业中,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执行层的关注点是不同的,集团型企业、下属子公司、各级单位制度管理机构的定位、作用也是不同的。一套可落地并能够支持长久运行的方案,必然涉及“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关切,从而形成“规划、运维、支持、执行、监督、改进”的体系结构。

笔者以前在企业从事战略规划管理时,曾亲自执手过比制度管理方案复杂的多的诸多大型方案,一直喜欢采用结构、分层的设计方式。总体方案面向“集体决策和各级单位高级管理者”,实施方案面向“高级管理者,侧重横向职能部门、下属单位对口机构及相关机构”。即,要告诉领导者“怎么管”、“做什么”,又要告诉领导者、特别是执行层“怎么做”,而在设定规则的执行方面,要形成“控制标准”。否则,再好的方案,也会存在“可钻的空子”,这就是“内部控制”产生的最基本原理,但业务程序层的“内控”,高级管理者一般不会过度关心,他更关心结果,关心这一层的角色是“中层管理者”,以此类推。

制度架构是制度管理体系策划与建设中的一个应用方法,需要结合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进行理解、设计与解读,并在实施方案中形成规则逻辑及原则性控制规范。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是提供决策和统一各方认识、理解的必要过程,方案一旦批准、发布与宣贯,不是制度管理体系建设的结束标志,而是正式启动的开始,即转入制度管理各项规则、规范的制定与发布阶段,其中自然包括防范各种风险的内控措施与控制标准。常见的制度清理与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且只能是最后一次,否则新建立的制度管理体系就是失败的。

04

制度架构真实的作用是什么?


制度架构不是一张“静态结构图”,而是制度管理的逻辑方法和目的工具。具体作用包括以下9点:

第一,制度架构解决的是企业基本制度结构的问题,是形成制度与运营体系相互映射的桥梁。基本制度是架构的顶层直接表现,而不是架构本身,非核心、非关键业务没有建立基本制度的必要。基本制度可能由某个职能部门具体承担建立,但是否建立与废止,不由部门决定,而由企业决定。企业的制度管理部门是架构的管理与维护者,企业基本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基本制度的变更,会导致下位系列制度的变化,与制度地位的高低无关,本身意味着管理的变革。由此看来,不加区别盲目“加强基本制度建设”的提法,并不准确。

第二,制度架构解决的是企业(集团所属各级企业)执行的制度及承载的“合规义务”来源和依据问题。企业执行的制度,必须能够承载上位制度(当然包括企业外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政策,上一级单位的制度,本单位的上一层制度等)赋予的“合规义务”。企业执行的制度,不完全等同于上位制度中的“适用”即执行。所有企业,无论哪个层级,必然有“上位制度”清单。

第三,解决外部、内部监督依据的“度量尺”问题。能够承载外部合规义务(包括企业外部的,自然包括上级单位的)的企业执行的制度,就是各监督的“度量尺”。前提是,执行的制度要有确立并能够证明成立的程序证据。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执行的制度与适用的外部上位制度是两码事儿。

第四,解决中小型企业“制度合规与灵活性背反效应”问题。中小型企业或层级很低的企业,没必要建立各式各样的制度,但需要明确企业执行的是哪些制度,且制度覆盖范围是完整的,不能存在缺失。即,中小型企业可以坚持“内部灵活”,但前提是“必须满足上位制度的合规义务要求”。其次,低层级的中小型企业,不能面对监督一直解释“执行的是上级制度”,需要有确立的规则,证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且能够直接证实“我执行的就是某个制度”,无需一次次解释。

第五,解决的是制度间的横向边际不明确的问题。制度不同于流程,不能像“高阶流程”一样反映“端到端”,以化解“部门墙”造成的运营效率低下、控制冗余问题,这是制度的“固有缺陷”。但在业务域下,制度结构必须体现功能结构之间的边际。所谓边际,从原理上讲很多人都明白,边际的界定,只有在同等标准下,通过前端规划、横向比较才能反映。

第六,解决的是制度间的纵向集成问题。纵向集成通过“制度体例规则”进行反映,体例规则,不能简单理解成“告知”,告知的不一定被理解,更不意味着被执行。制度建设的本质是基于“人本恶而不是人本善”,需要设定“控制标准”,防范追求审批程序简单化而造成“体例失控风险”。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风险管理要成为业务的自然组成,而不是两张皮”。

第七,解决的是直接反映并让“集团管控模式”落地的问题,而不能“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需要解决好上下层级单位的“制度接口”问题,不好的制度管理,可以“直接颠覆集团管控模式”,本质是集团制度做到什么程度、管到什么程度,下一级单位怎么建制度、怎么执行制度的问题。制度是反映“集团管控模式”的最直接也是最终的体现,即“言行合一”,而不是一纸文件所能代替。

第八,解决的是发挥支撑企业运营体系与“职能、科研生产体系、监督体系、党建体系”的问题。支撑不等同于“反映”,具体如何搭建,需要体系归口部门具体实施与应用。

记得曾有部门领导问过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于是我做了个比喻:制度管理类似建材超市的经营管理者,需要明确能够进入超市的制度产品标准,符合标准的才能进入超市,即“质量控制与入市”;超市管理者为了满足顾客需求,把超市内的商品进行结构化、区域化合理布局与放置,满足应用者尽可能在“最小范围、最短路径、最简单获取”的所有需要,即“满足客户需求”;至于应用者拿到需要的标准化产品,如何进行“建筑物建设(体系制度)”,不是超市的责任,取决于应用者的目标,但制度管理职能承担不符合质量产品的售后服务,即“组织制度起草部门修订、订立或废止制度”。

第九,解决的是下一级单位制度建设问题。要解决下一级单位制度建设,必须管控好“本级单位”制度建设,本级单位是什么定位?是什么管控模式?哪些制度需要唯一化而不能出现多标?这些措施取决于“审批权限、体例控制、制度设计的内容延伸度控制”等因素,需要通过“必要的控制标准”来保障,而不是“口号式”原则要求,控制标准的执行体就是“制度的规范性审核控制”。

05

结语

集团型企业的制度管理职能,听起来并不“核心”,在企业运营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突出”,但却关系着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与质量,要做好制度管理,本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客观讲,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即使制度管理存在较大缺陷,在发展的大环境下,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步伐,企业发展依靠的是“价值链”驱动,制度是支持和保障驱动力的工具;制度管理缺陷,影响的是看不到的效率或内在的运营质量,是隐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制度总是在问题发生后,才成为“衡量问题”的被动式滞后尺度,为什么企业总存在“有章不循”的问题,为什么本文开篇提到制度架构适用于“重视制度管理”集团型企业的原因。

企业中,无论哪一个体系的策划与构建,都体现在一个“变”字上,如果没有本质的改变,或者只是形式的变化,亦或只是为了满足解决某一问题的需要,大可不必通过体系建设来解决,只需要通过改进就可以完成。否则,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产生若干新的问题,制度管理也一样。

转自公众号:天锦观察(ID:zhtjin8)

文章来源网络,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有问题,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修改或删除。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总监的三把火_
《制度体系设计概要》课程大纲
从中石油看集团财务管控
会议管理四项法则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需从4个方面构建
关于对企业内控和反舞弊体系构架维度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