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找准定位,提升认知效率
导读:
1、有目的学习,学而致用
2、学习整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3、知识交换,提升认知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认知的差距。
 
01
有目的学习,学而致用
互联网上有种说法:1.01365次方=37.791365次方=10.99365次方= 0.0255。也就是说,每天进步0.01,坚持一年后,你的成长将远远大于1,达到近38倍;而每天退步0.01,一年以后,你将远远小于1,只剩不到百分之三。这也是投资界常说的复利的力量。
现实中,没有哪个人一年以后成长近38倍,也没有哪个人能力下降为不到百分之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人的学习成长不满足复利的条件,复利昨天的成长是今天的计算的基础,放到个人成长上就是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得全部用上,这显然不符合学习实际,我们学习,很多知识是很久以后才能用,甚至一生都用不到。
决定成长速度的是你学习知识的应用程度和效率。如果每次学的东西,很快就能派上用场,就能提高成长速度和认知的效率。所以我们最快的成长方式是带着目的学习,带着目标成长。很多人看到别人学习成长,自己焦虑,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书,学习哪方面知识,于是最后不如学学理财吧,这个后面肯定用得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这可能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家长的一句话怎么又在玩,没有学习啊? 你只要一读书,不管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在以前确实是学比不学好,但是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学什么,怎么学比学就好重要多了。
人们的除了认知方向的差别,认知效率也是拉开人们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效率是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的比值。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真正的高人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要有“极强的目的性”。认知心理学认为,正常人学习在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的时候效率最高。最好的例子比如学习英语,如果放到英国、美国等英语环境中,很快就能学好,但是在国内学十几年都难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要想快速提升认知效率和学习效果,需要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比如读书,我们不要什么书都读,要读近期用得上的书,即使用得上的书,也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要先看目录,找到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章节去读,这样你的学习效率肯定会比以前快很多,认知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02
学习整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学习是个过程,在讲求效率的同时,还要注意结果。我们读书也好、学习也罢,目标是学到我们用到的知识。所以在读书和学习时,我们要及时整理学习成果,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别人一说什么,自己好像也听过,也知道,但是自己到用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只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是书读的少,而是你记住的少。想想大家小时候一起学习,但是每次考试,就是考不过那些学霸,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没有形成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到用的时候,在大脑中搜索不到。
高手学习东西是有自己方法的,那些记忆大师也不多时天生记忆力好,而是刻意练习,找到记忆方法才真正成为高手的。有时知识量不是问题,如果把知识组合成我们用得时候能够快速找到,才是我们知识应用的关键,这个步骤古典老师在《跃迁》中叫做萃取知识晶体,我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能够快速记忆,快速提取的知识体系。
知识要想能够快速记忆、快速搜索应用,好的结构是必须的。树状结构的知识体系往往比较容易记忆和查找,如我们常用的脑图就是按我们大脑思维记忆的方式设计的,书的目录也是这种树状结构。关联和序列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结构,比如常用的联想记忆法或者编故事记忆法都是利用关联的方式来存储知识的,还有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知识的漏斗理论等。序列是根据用来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比如产品操作说明书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不要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不经过提炼,金沙就和沙子无异。所以我们学习也好,看书也好,一个阶段后,一定要进行学习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看书,我们可以输出树状的知识架构图,学习后写学习总结报告,这样我们看到的知识就能快速转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生时期,我们经常喜欢去要学霸的笔记,有的学霸毕业后,还能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售卖。互联网的读书笔记很多是通过脑图的方式输出自己的读书成果,也算是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这种浓缩的知识结构,我们能够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
 
03
知识交换,提升认知
除了自己读书、自己学习以外,还有一种快速提升认知的方式就是知识交换。现在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大咖之间的对话,就是用知识换知识。
知识交换和实物交换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交换是1+1变成了2+2,如果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甚至变成n+n,而实物交换不会产生新的实体,比如你有两个苹果、我有两个橘子,我用一个橘子换你一个苹果,总数仍然还是2个苹果和2个橘子。
李小龙之所以能够快速成为功夫之王,是因为他把哲学、健身、舞蹈、中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菲律宾短棍术、柔术等相融合,形成一门独特的功夫。
李小龙刚到美国的时候,只是练习过几年咏春拳,而且不是最杰出的咏春拳代表人物。以前武术有门派之别,各门派之间互相竞。李小龙没有这种门派之见,大二开始他就租了个停车场开始教授咏春拳,这吸引了其他的功夫高手。李小龙不仅教授功夫,还教授课堂上刚学到的哲学和心理学,整合了传统中国武术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这套功夫后,李小龙将其命名为截拳道。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开放的,没有门派之别。他经常从弟子那里学习他们的武术,迅速整合入截拳道又分享给更多弟子。学习——理解——分享——学习,这种非常快速的循环,他自己的功夫逐渐集大成为一体。
《精武门》里李小龙酷炫的双节棍,是他从美籍菲律宾武术家伊诺山度那里学的;《龙争虎斗》里标志性的高踢腿,是他从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里学到的,他的步法灵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拳王阿里的蝴蝶步,当然他也分享给对方隐秘出拳的秘诀。这种知识交换让双方受益,极大促进了李小龙成为高手的进程,只用了5年时间,李小龙自学成为一名搏击高手。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知识爆炸时代,用答案换答案,“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过去都是老师找徒弟,需要看徒弟是否具备传递自己衣钵的能力,自己完全学通了,才能去教别人,典型的高人教普通人。现在知识更新加快,很多老师都是现学现卖,遇到问题大家商量着来,偶尔学生还能教老师几招。
回头看一下历史,中国哲学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是春秋战国,那时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那时诸侯流行“养士”:把各种具有专长的人汇聚在一起,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各自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讨论进行交换,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样,西方文明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雅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大部分人不需要辛苦工作也可得温饱。于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他们上午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用一整个下午讨论“世界从哪里来?它由什么制造?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这些人的思想都诞生于这些讨论,成为科学、哲学、民主的源泉。
文艺复兴与美第奇家族直接相关。这个家族深谙知识大爆炸的机理,他们出资帮助各学科头部的人、众多领域里有创意的人,并时常举办这些人的聚会,探讨艺术问题,探讨人的价值,这种知识交换,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总结一下,要想成为业内高手,提高认知效率,我们要带着目的学习,围绕目标发展;学习的结果要及时整理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方便随时调用;要提高知识复用促进认知快速提升,需要用知识换知识,用答案换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看美女咏春拳高手是如何对付踢馆的“李小龙”的?
国外咏春高手再现李小龙实战寸拳
知识爆炸时代,怎么学?
如何把碎片知识结构化,形成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跟成甲老师学知识管理
图文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