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句话解答:
言之有物有结构,切换风格人人夸。
让领导做选择题和是非题,而不是简答题和填空题。
我们在了解领导喜欢听什么样的汇报前,先要了解领导对什么汇报恨之入骨:
流水账
没有重点
前后矛盾
全是“我觉得、我感觉、我猜、我认为、应该是”
自己讲嗨了,但完全不顾领导感受
废话连篇,全是水分
车轱辘话来回说
讲话磕磕巴巴,经常说一半
“老板,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补充了,罄竹难书
作为领导,汇报是了解下属工作进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缺乏结构,无法根据不同领导的风格和偏好会影响汇报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在进行汇报时,先要有意识地设计框架结构,然后根据领导的喜好进行设计。如果没有结构,又不切换风格,那汇报就不是汇报,而是找打了。
为什么?因为汇报只是工具和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降低领导的认知负担,帮助他快速作出反馈和决策。
记得曾有个下属对自己一周工作做总结,讲了几分钟,什么内容都涉及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我来模拟下:
老板我讲下这周工作,有很多跟你分享的。周一的时候我和财务部的王总沟通了下培训需求,发现财务部还是很需要我们支持的,因为他们新增了一些同事,有会计,有出纳,有报税的专员,对老流程不了解,老员工又没时间带他们,所以我觉得需要对原来的课件进行增加和打磨,所以我会在周末的时候加个班,做课件。说到课件,我发现一个问题......(此处省略几百字)。
我的血压蹭就升高了,果断打断了他,先说下为什么:
我喜欢短平快,不喜欢废话
我喜欢先听重要的事情,平铺直叙,我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自己拎重点
纯口述没效率,事先给我个大纲,几百个字也好,我可以根据大纲提问,提高效率
没重点没结构,听了太累,也不利于给建议
打断了然后问:“小张我知道你做了很多工作,很辛苦,如果能有结构,说重点,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大家对你的表达也会有很清楚的理解。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部门的结构化表达培训才是第一位的,大家要知道,向领导汇报,一定要有结构。”
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印一份议事纲要给我,知道汇报的主要议题,让我有个大体概念,然后结构化表达。
结构化汇报
一个好的汇报应该是有组织、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这边分享一个汇报的结构化工具PREP:
P:Point —— 结论观点先行
R:Reason —— 理由数据支持
E:Example —— 实际案例类比
P:Point —— 再次结论夯实
P:Point —— 结论观点先行
小张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让领导了解汇报的核心内容,可以讲问题本身,以及你要采取的行动,这样一目了然,大家要做的就是根据你的建议进行思考。
比如:老板,
我准备4月10号给财务部提供1天培训
主要内容是
业务SOP的介绍
公司内部协作风格
办公软件的使用
主讲是我
一共4个人参加,都是新人
好了,那我就懂了,你要做什么,然后我可以提供什么支持,但我心里面会有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培训?
是必须的吗?
要讲什么内容?
为什么不是别人讲?
1天时间够吗?
需要更多人参加吗?
等等等等
为什么?因为领导的角色是:进行决策并提供资源,前提是我知道你要做什么并且这是合理的,领导站的高度和一线业务层不一样,兼顾的事情更多,所以大家要做到——拉齐。
解决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让领导知道如何去执行和落实。
R:Reason —— 理由数据支持
你可以有观点,你可以有决策,但一定要有依据,一定要有数据支持,这样才会引导自己反思,相关行动和决定是否合理,并交由领导来判断,结合多方角度去验证。
小张继续:
老板,财务部这次新来4位同事,我跟财务部王总沟通,收集反馈发现新同事有以下几个痛点:
对业务流程不清楚
会计小李在拿到申请单之后,忘记确认,导致一个业务单被压了2天
对公司文化,内部的协作风格不了解
出纳小王把很多问题放上了内部系统,希望用协作系统解决,但实际上很多简单问题可以直接沟通,结果十来个问题,基本没人回复
定制化的办公软件不熟悉
税务小宋用excel的函数做测算,其实我们的系统已经有固定的函数组合,小宋不清楚,还因此抱怨工作量大
E:Example —— 实际案例类比
以上已经做的很好了,还不够,还记得吗?汇报的目的是——降低领导认知负担,那么我们就需要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让领导有形象化的理解,有代入感,以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小张:觉个例子:
我们的课件里有关于业务流程的详细介绍,上一次针对销售的培训,我们不仅讲了,还收集了销售的反馈,优化了很多用词,还站在业务端的角度,去解读SOP的重点,优化完之后我们还特地和销售同事又过了一遍,参训的同学反馈比之前那一版易懂很多,所以这次我们会用新版的课件,即能提升理解度,还可以从财务端手机反馈,持续优化。
...
...
...
如果你能在案例里,加上一些小故事,不是更加精彩?
P:Point —— 再做总结
所以老板,我准备4月10号给财务部提供1天培训,以解决财务部新同事对SOP不熟悉、沟通协作风格不清楚、定制化软件不了解的问题。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的?我继续补充。
说到这里,我对下属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那可是门儿清,接下去无非就是几个环节:
不清楚的地方,继续提问题补充
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核实
不同意的地方,提问挑战
可以优化的地方,给予建议
发现问题,提供资源和支持
需要跨部门协调的,我出面代表部门协调
这一切的大大大前提是:下属能清晰、贴合我风格、有结构化地降低我的认知负担,帮助我快速思考和决策啊!
所以,有结构感、贴合领导的需求,能锻炼我们的“对象感”,防止沟通、表达、汇报最容易陷入的一个陷阱:自嗨!
于是我上课的时候一直提醒我的学生们:记住教主的话 —— 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