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效能感为抓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自我效能感为抓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傅建国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前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信心变化情况调查,得出了自我效能感低是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信心增长关键的看法,分析了新课改后制约自我效能感增加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语文新课程 兴趣与信心 原因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少慢差费”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成了众矢之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浓,学好语文的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拉开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问题的解决似乎出现了曙光。

但现实究竟如何呢?我省(福建省)的高中自2006年进入新课程实验,到现在已快三年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变化有多大呢?请看看笔者的调查。

2005年到2008年四年间里,学年快结束时,我对任教学校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每年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我随机选择100份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对语文感兴趣

说不上有无兴趣

对语文不感兴趣

有信心学好语文

说不上有无信心

没有信心学好语文

2005年人数

22

46

32

34

49

17

2006年人数

29

49

22

28

53

19

2007年人数

31

48

21

25

51

24

2008年人数

30

51

19

22

48

30

表二

 

对语文课本的看法

对语文考试难度的看法

满意或基本满意

一般

不够满意或不满意

适中

太难

太简单

2005年人数

19

33

48

29

48

23

2006年人数

36

44

20

45

28

27

2007年人数

34

43

23

52

24

24

2008年人数

33

46

21

51

21

28

表一表明,进入新课程实验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而学生对学好语文的信心指数却有比较大降低。新课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宗旨并未达到。就提高学生的信心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表二表明,学生对课本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认为考试的难度已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按常理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应该相应地有较大幅度提高。这种常理与现实相悖,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虽然我的调查局限于我所任教的学校,但是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进入省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学生了。

二、原因分析

是什么造成这种矛盾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座谈会,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语文课上课热闹、听课轻松,但一节课、一周甚至一个学期上下来,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不知道水平提高有多大。正是因为语文课上“没有成就感”(学生原话),慢慢地对语文不感兴趣了。大多数学生反映,因为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能力,不知道语文科补缺补漏的方法,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信心也就无从谈起,兴趣也慢慢丧失了。学的好的学生总结不出具体的经验,将语文成绩的优秀归因为试题难度低和运气好;差的同学则找不到努力方向。

总之,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对自己能学好语文、能提高语文成绩产生了怀疑,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太低,从而制约了新课程实验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的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期待好结果固然是每个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活动(学习)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自身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2)成败归因。将成功原因归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时,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失败时,如果认为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则会降低学生自己的自我效能感。(3)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4)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适当的目标,让学生自主设定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5)言语劝说。(6学习监控。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新课程实验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教学内容、考试的繁难程度下降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必然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新课程实验提倡“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使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新课程实验倡导“自主学习”,便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的机会。新课程实验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带来了这些有利条件,按常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应该相应地增强不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语文课改背景下,影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增强的主要因素有四点——①学生的归因方式积极是否恰当,②为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当,③教师的言语劝说(即教师的学习指导)能否贴近学生的经验,④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是否有效。

四、对策与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抓手,针对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围绕着这一点,近两年来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现让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归因的倾向,即学生常把语文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差等),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具体操作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指导学生正确面对语文学习的暂时失利。对成败的正确认识是积极归因的前提,但许多学生常将语文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暂时挫折放大。我的具体做法是——①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每天记录语文学习过程中点滴进步,以积累成功的经验;②向学生介绍“短板理论”,以避免学生因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而沮丧;③向学生介绍测试信度和效度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能正确对待那些信度和效度不高的考试失利;④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横比”(即同学之间的比较),更要学会“纵比”(与自己过去水平相比)。

2.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通过学生的学习总结、日记、作文及日常言行,来确定学生的归因倾向,然后我运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①“团体强化矫正”即让不同的学生对相同事件做出归因,作出正确归因的学生给与表扬;反之,给与矫正。②“观察学习”即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范例,让学生观察学习。

二、引导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细化目标。例如要求学生确定每天、每节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每五分钟乃至每分钟背诵目标;又如在作文训练时,每一次习作都确定类似“议论文论点的提出”、“给叙事作文增加波澜”等本次作文训练的主要目标。

2.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有的学生要求自己每节课全神贯注,而这一目标超出大多数人注意维持时间的极限,也就不可能实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某次考试名次提高多少名,因要实现这一目标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常常难以实现,就不如引导学生细化为确定类似“在这考试中作文因错别字扣分控制在几分以内”的目标。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潜力进行学习指导

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学习,这是新课革的基本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十分重视学习经验,因为一切新的学习都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人们学习语文过程可以说是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语文学习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这一宝贵的资源。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我选择了一批类似“兵强马壮、妙手回春”等包含了四个声调的成语,让学生体会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借助本地方言保留入声字这一优势,我让学生用方言朗诵岳飞的《满江红》,以体会入声韵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体验。

四、充分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策略

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自我监控的前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所有这些都明确表明了学习策略的重要。传统语文教学将学习策略简单化或神秘化的倾向,又更突显出了语文学习策略重要性。

目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急待深入。而语文学习策略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又极为复杂;既包含各学科通用的,又必然包括这门学科独特的构成要素;而对后者的研究还刚开始。因此,我们不妨先从各学科通用的学习策略中选择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度高的介绍给学生。我向学生传授一些记忆策略的知识,向他们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过度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总结并试用“多通道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就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㈠] A·Bandur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 H Freeman,1997﹒

[㈡]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㈢]蒋晓莲,薛泳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5)﹒

[㈣]王玲﹒浅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07,(10).

[㈤]唐海涛﹒中学生语文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㈥]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欢迎光临常州市英才信息咨询服务部--**
什么样的学科素养评价,能激励每一个孩子自信成长?| 头条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三部曲_为您服务教育网
佛山六中初一语文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