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承书:两弹一星的女英雄,隐姓埋名30年未曾与丈夫见面,一生奉献核工业
1961年4月,时任二级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接了电话后,脸色就异常沉重,匆匆赶往西花厅。这是一次改变中国核工业会见,自从独立自主搞两弹的重任就落在这些科学家的肩膀上。
50年代,在抗美援朝过程中,美国就多次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小居里夫人对将要回国的钱三强说:“要遏制核武器,只有你们自己发展核武器。”为了破除美国的核讹诈,我国决定上马核武器。
经过一系列准备,221厂在青海金银滩建立起来。1958年,兰州铀浓缩厂开始建立,代号504厂。但是,到了1961年,苏联单方面撕毁所有合作协议,撤走了援建专家,带走了铀浓缩的全部技术方案,一张纸片也没给在建的504留下。我方技术人员在装满纸灰的铁盆里翻了半天,没找到一小片纸,全是灰。
铀浓缩是原子弹研发不可或缺的原料,其制备和浓缩工艺极其关键,没了外援,就只能靠自己,刚刚起步的核武器研究就这样遭遇了“致命一击”~
深夜西花厅灯火透明,周总理焦虑地说:核武器的研究绝对不能停下,一定要让504厂运转起来,现在需要有人把这副担子挑起来!钱三强陷入了沉思,与会者也都下定了决心:“外国人能搞,我们一定也能搞”。
钱三强想了半天,他想到了一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女科学家,她叫王承书,当时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
当夜,钱三强就给王承书单位打了电话,第二天,王承书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忐忑地问道:承书同志,国家要研制原子弹,你有什么想法?
王承书当时从事的热核聚变的理论研究,如果让她从事铀浓缩工作,就是从事工程工作了。这是要让一个科学家改变研究方向和领域,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无疑是重新归零。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有可能没有成果产出……

1921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晚清第一园”的何园正是王承书的外祖家。王承书是家中的二女儿,因为当时还是封建社会,父母教导起来也是遵循老一派,偏好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因为没有男丁,所以王承书的教育机会并没有被剥夺。193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成了同年段13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

王承书选择了没有女子就读的物理系,并在这里展现了极强的物理天赋,以3年排名物理系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同时还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并获得了燕京大学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这放在当时的中国,一年之中也就仅仅只有4人。
硕士毕业后,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因为其优异的物理学天赋,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收了王承书为其第一个女弟子。
1951年,王承书与导师创建了”WCU方程“,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这个公式至今仍被应用,王承书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跻身于世界顶尖物理学家行列,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欢欣鼓舞,立即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未能成行。王承书一边做研究,一边寻找回国的机会。1955年,终于如愿,她把数学资料打成了300多个包裹,邮回国内。
回国前,研究院的同事问王承书:中国现在这么穷,科研条件非常落后,你回去很有可能一事无成。王承书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再回去。

回到中国,王承书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学中,1958年44岁的王承书迎来第一次研究方向上考验,由于我国需要热核聚变研究,希望她可以负责。
这是她第一次毫不犹豫的说:“我愿意”。这三个字背后是专业和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科学家来说无异于从零出发,44岁的她没有多考虑一分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因为她知道这是中国迫切的需求。
王承书不负重托,两年时间里,王承书就成功转化研究领域,成为热核聚变领域的专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这背后有着难以想象的努力。

这一次,钱三强提出要让王承书再次改行搞铀浓缩,内心也是十分忐忑,王承书还是丝毫没有犹豫的说:“我愿意”。
钱三强慎重地提醒她:一旦参加了这个工程,就再也不能出席公开会议,不能发表论文,还要隐姓埋名。
在美国的时候,王承书就多次听人谈到,研制高浓缩铀,也就是搞铀同位素分离工作,是一项国际上相当敏感的高精尖技术。
由于丰度大于90%的高浓缩铀,是研制核武器的基础原料,所以该技术一直被严禁扩散。当时世界上具备此技术的只有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几个军事、科技、经济强国。

高浓缩铀,作为原子弹必不可少的燃料,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组织把如此重任交给她,是王承书万万没有想到的。
但王承书二话不说,就选择抛弃了过往荣誉,甚至于“抛弃了”丈夫孩子,迅速整理好了行装,踏上去往504厂的征程。
这一去,就是有家难回、“抛夫弃子”长达17载。
这一去,就是隐姓埋名、呕心沥血整整30个春秋。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504厂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王承书像一根蜡烛,争分夺秒地燃烧着自己,还不到50岁,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被她解决,504厂快速运转起来。

接受钱三强的任务3年后,1964年1月14日,铀浓缩车间一片欢呼,第一批高浓度铀终于制备出来。九个月后,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伴随着蘑菇云在罗布泊深处,震惊了整个世界。
实验成功后,王承书本可以回到北京生活、工作,当知道504厂离不开时,毫不犹豫的对钱三强说:“我愿意”,继续留在兰州。

30年后,王承书的名字才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尽管多年来她在学术上成就非凡,但是没有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没有在任何刊物上署名,王承书成为核工业历史上的上最神秘存在。

1980年,中科院评选学部委员,评委们看到这个名字都还不熟悉,看到504厂,激动的说:王承书还用选吗?
晚年时,因为眼疾,需要使用10针进口药,每针600元,她舍不得,对医生说:你看我这对眼睛还值6000吗?随行学生们忍不住哭了,这双眼睛,就是6万、6亿也值啊!
王承书对自己“扣门”,去将自己和丈夫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1992年,80岁的王承书还坚持带学生。她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多给国家储备点人才。

两年后的1994年6月18日,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王承书先生,静静地离去。一位学生这样评价王先生: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了中国原子弹,她放弃诺贝尔奖,连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她的学生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这座搜不到的城市,代号404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科学家之光|她是杰出核物理专家,却埋没一生功绩,遗书令人唏嘘
64年邓小平视察工厂,认出一妇女后问:这5年你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