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八五律第一讲


古典诗八五律第一讲

主讲:竹雨心情

朋友们晚上好!

我们用了将近五个月时间,一共十七讲详细讲解了近体诗的基础知识:平仄、押韵、对仗。并进行了考试,大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祝贺大家。

前面十七讲都还只是徘徊在近体诗的门外,学习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就比如建房子,先烧砖瓦,现在砖瓦烧好了,就开始建房子,从现在开始,就正式跨入近体诗的门槛,期待大家精彩。

 

下面开始新课:

 

1、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什么是古体诗?

在唐朝人看来,从古代的《诗经》一直到南北朝的诗、都是古体诗(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古风)。而近体诗则专指从唐代开始形成的格律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2、律诗的种类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1)如果按字数分类,就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2)按格式就得分为律诗和绝句了:

【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七絕】七言绝句的简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我们古典八期就是从五言律诗开始学习。

 

3、律诗的特点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特别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复习一下什么是起什么是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a、什么是起:起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第二字为起。是平为平起,是仄为仄起。

b、什么是收:收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为平收,是仄为仄收

c、什么是入韵: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就得押韵,所以称首句入韵式,首句入韵式第一句必须押韵。

d、什么是不入韵:不入韵,因为尾字是仄音。而我们学的律诗主要是以近体诗为范本。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来讲的,而近体诗押的是平韵,所以称为不入韵式。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格式严谨:八句四联

5)律诗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五言律诗

 

什么是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

前面我们讲过律诗每一联的叫法,现在来复习一下: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尾联尽量不对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 (不一定对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 (必须对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 (必须对仗)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不对仗,最好流水句)

 

五言律诗的押韵

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最基本形式,

其中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中两联必须对仗。

 

 

   一、五律基本句式:有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注意一下:所谓平起、仄起是指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这四种格式大家学习了粘替对,掌握它并不难。关键大家要记着首句。

 

我们写五律的时候

尽量用:仄起首句不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正格)

 

第一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山河,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四字韵:深、心、金、簪,四个韵字。

第二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晚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押韵的字:萧、瓢、条、遥、樵,共五字韵。

 

第三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俯夹,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送友人》

横北,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大家说一下这首诗属于什么句式?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二、五律的粘、对、替

“粘”是什么呢?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在律诗中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反之则为失粘。

 

以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来分析
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第二句的第二字和第三句的第二字的平仄是什么?对,都是“平”,也就是说第二句的第二字是平,那第三句的第二字必须也是平,就是粘了。这个就叫“粘”。粘就是:每联的下联第二个字与下一联的上联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就是粘。粘,连也。如果两句的第二个字一平一仄 我们就说它失粘了。

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草木深。
      
花溅泪,恨鸟惊心。
      
连三月,家抵万金。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句的“春”和第三句的“时”都是平,相粘

第三句的“别”和第四句的“火”都是仄,相粘

第六句的“书”和第七句的“头”都是平,相粘

要是平仄不同了我们就叫它“失粘了”。

“对”什么是对呢?

就是每一联的上句的第二个字与下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就是对。对,对立也。如果两句的第二个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说它失对了。

举例 
     
山河在,城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句的第二字“破”仄音,看第二句的第二字“春”平音,也就是“平仄相反”,这就是“对”。如果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说它失对了。

同理,剩下的三联哪个字相对呢?
    

什么是“替”?

就是每句的音节处(、字)平仄相反 即平仄交替运用。这就是替。替:换也。我们说五律每句的音节处(2 .4 字)平仄相反,这就叫“替” 平仄交替。

举例:

在,城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音 --平音,春--平音 --仄音。也就是说平仄交替的,如果2.4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就说它失替了。

 

三、五律的用韵

 

我们古典统一要求用平水韵,先讲两个问题

1、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2、四个韵字不能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为什么呢?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不平淡。

大家看下面的例诗,找出那里的四个韵字: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寒,端,看,漫。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看看词性一样吗?不一样吧。

四个韵字不能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

再看看上一首诗的韵字,是不是有阴平、阳平呢?为什么要有阴平、阳平呢?读起来抑扬顿挫不平淡。

平时呢,大家读诗 一定要注意这两项,写诗的时候也要注意 

 

四、首字平仄比例要求

首字平仄比例尽量保持4:45:3

看看首字的平仄比是多少4/4,这个问题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验证一下。在这里不在罗嗦了。

 

下面再讲讲古诗的词义

----古诗的词义

以古汉语入诗的古诗,单音词多,这和双音节词居多的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如“昨日入城市”一句中的“城市”

“城市”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古诗中却是两个词。“城”是名词,“市”是动词。

这个“市”什么意思呢?大家说说

对了,交易商品买卖什么的,或者做生意什么的,比如市酒指卖酒,市沽指买酒,还有市鱼市马等,

“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弟”在现代汉语中是“弟弟”之意,而在古诗中是“兄和弟”的意思。

词义不断演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这种演变是由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引起的。

除了不多的汉语基本词汇,如“人”、“手”、“日”、“月”,“马”、“鱼”、“牛”、“羊”等,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外,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因此,不能拿词的今义去曲解古义,要准确理解词在诗中的含义

 名词的古今义:
  景——古:日光,如“返景入深林”。 今:景致,风景。
  师——古:军队,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今:某些传授知识、技艺的人。

 

动词的古今义
  走——古:跑,如“儿童急走迫黄蝶”。今:走。
  之——古:到……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今:作代词或助词。

 

形容词的古今义
  危——古:高,如“危楼高百尺”。今:危险。
  穷——古:极,尽,如“欲穷千里目”。今:贫穷。

 

虚词也有不少古今意义变化很大的。如:
  乃——古: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今:是,就是。

 但——古:只,仅,如“但闻人语响”。今:但是,表转折。
  坐——  古: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今:“坐下”的坐。

 

坐——  古: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是很多年前的高考语文试题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⑴、淫

 淫,古时多用来指不思进取,堕落的行为。如“富贵不能淫”;今用是淫荡。

 ⑵、乳,动词哺乳,养育的意思。今用是奶制品。

 ⑶、丈夫,大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今用做妻子对男人的称呼。

-----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又可以分为三种:

 1. 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如:  --- 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解字》中曰:“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央,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里所说的“睡”就是“坐寐”的意思,如果把“睡”理解成现在的意思“躺下来睡大觉”,不仅文义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就是“坐寐”。现在的“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着睡,白天睡还是晚上睡,都可以叫做“睡”。

 大家不妨去查查古诗中的睡觉,梦觉的觉字,就是醒来的意思

 ---原指女子美貌。不涉及品德。而后来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 
词义范围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它的特点是古代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例如:

 ---最初统指一切气味,因此也可以指香气。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后来就只有不好的气味叫臭了

 其他如“宫” ,先秦泛指居住、房屋,秦始皇以后,只有帝王的殿堂、居室才叫“宫”

 “丈人” ,古义指所有年老的人,唐以后成了岳父的 专称。

3. 词义范围的转移

 古代汉语中一些词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某事物某概念,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事物或概念,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不能用词义引申来解释,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本义指小腿。“膑脚”就是去掉膝盖骨,使腿失去作用。后来“脚”变为“足”的同义词,本义就消失了。

---本义是“热水”的意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汤”的今义则是菜汤和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得以保存。

---《说文》中:“穷,极也”,“极,栋也”。栋是房屋最高处的梁,因而以“极”解释“穷”,也就是尽头,顶端的意思。
用于抽象义,则是困苦、走投无路的意思。《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现在“穷”指生活艰难,缺乏钱财,含义已经转移。
其他的如“涕”,上古指眼泪,现在指自鼻而出之液。还有“官”、“闻”等等,都是属于词义范围转移的范畴。

-----词的感性意义变化

 有些词古今异义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着显著的变化。词的感性意义的 变化又可以分为两种:
1. 
褒贬色彩的变化

 由褒到贬                                                   

有“爪牙, 明哲保身, 木鸡 ,吹嘘” 等等 例如: 《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由贬到褒     

 有“锻炼  泼辣 ,乖”等等 例如: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这里的“锻炼”具有玩弄权术的意 思,而今义“锻炼”完全是褒义,只在艰苦中磨练而增长才干。如“劳动锻炼”“锻炼身体”等等 

                                        由中到褒         

 有“牺牲  革命 ,祥”等等 例如《左传· 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叔兴聘于宋, 宋襄公问焉,‘是何祥也?’ 曰:  杜预注:“祥,凶吉之先见也。 ”这里的“祥”指预兆,征兆。吉兆、凶兆都叫“祥”,属于中性词。而今义只有“吉兆”之意。 

 

 由中到贬 

有“犯,谤,臭”等等 例如: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 “庶人不与政, 闻君过则诽谤(普通百姓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君有过错就进行批评议论)”这里的“谤”指下级臣民对上级批评议论的意思,属中性词。而今义却是造谣中伤之义,为贬义词。 

 

2. 词义轻重的变化 

                              ▲由重变轻              

 有“饿 ,怨 ,感激  取”等等  例如: 《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卫律判汉投降匈奴,汉天子当然不会清淡的埋怨他。所以这里指仇恨的意思。而今义是埋怨、不满,词义轻多了。

                              由轻变重            

有“诛,处分”等等 例如:《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是用言语指责之意。后专指杀戮,词重
大家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有些字搞不好你用现在的读音来读,就大错特错了,风马牛不相及了。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诗八五律第一讲作业:

以“冬天任何一种景物”为题写五律一首,要求:

1、用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式。

2、平水韵

3、格律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失替、失粘、失对。

4、中二联严格对仗。

5、注意阴平、阳平韵字合理搭配,不得阴平到底或阳平到底。

注意首字平仄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近体诗基础知识
经典分享——30分钟让你了解诗词格律入门内容,需要仔细阅读
漫话《诗词格律》(之二)
关于律诗与拗救
诗词基础知识/作者:不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