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中的汉代剂量

夫仲圣之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包举概括。既是中医治病群方之祖,又是中医病理学之专书。其以六经钤百病,不仅用治外感,即内伤亦无所不包。苟明其理,而用其方,治疾如汤沃雪。

仲景之方,世称经方,渊源于《汤液经法》,多出自上古禁方,其方理法昭彰,配伍严谨。即便是方药不变,只剂量上的变化,也会改变治疗的方向,使之针对另一种病机,并且方名也会随之而改变。比如桂枝汤,主治营卫不调,加重方中桂枝用量后,即改名为桂枝加桂汤,用治奔豚气。如加重方中白芍用量,则又称桂枝加芍药汤,用治腹疼。由此可见经方中的剂量配位比例,至关重要,它能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所以日本汉方医有言:经方的秘密在用量。

《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汉代,因去古已远,度量衡因朝代更迭而变化,经方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一直成为后世争论的焦点,婆公之争,难趋一致。对于汉代度量衡问题,后人根据不同的换算法,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有根据古币与嘉量核算的,有根据“药称”折算的,也有根据药物比例直接推算的,还有根据临床习惯用量折算的。

比如五版中医教材即是根据临床习惯折算的,将伤寒论中的一两折今为一钱,即三克多一些。这种折算法对不对呢?很难自圆其说!如麻黄汤一方,原方麻黄用二两,用此方法折算是六克多一些。可是原方中杏仁却是用七十枚。七十枚杏仁大家称一下,大约要在二十八克左右。如此地明显多于君药麻黄,显然是不对的。这种情况在伤寒方中还有很多。

经方的剂量如此重要,临床运用却很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怪有人说古方不能治今病了!也难怪中伊友读伤寒方时心存疑问了。写至此,要告诉中伊友一声,不要着急,休息!休息!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一九八一年考古发现了汉代度量衡器“光和大司农铜权”以此推算经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经方剂量的一大疑案。明代迄今,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当休矣!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但对当时的中医界震动不大,幸有柯雪帆教授的研究和传播,才揭开了经方剂量的谜底。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中医界还有很多抱残守缺的人还按旧法折算,就连国家统一的教科书也不为之改动!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尤其是运用经方更应注意!

以下是李可先生根据柯雪帆先生归纳研究的资料整理出的汉代剂量: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一钱匕=1.5或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或4.2克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一枚大者20或30克,中者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6克。

杏仁大者10枚=4或5克

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石膏鸡蛋大一枚46克

厚朴一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注意:学者临床按此剂量运用时,同时需遵守伤寒论原方的煎服法,如按现代流行的一日二次服,需按原煎服法折算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桂枝汤,麻黄汤服法谈现代中医治感冒之误(舍得原创)
麻黄发汗的误解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经方的药量计算
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
中医汤药服用剂量大全(中药汤剂的服用剂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