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盘声重沐阳光雨露

编者按: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先生于2016年9月14日14时与世长辞,享年93岁。王盘声14岁师从陈秀山学艺。而后长期在文滨剧团演出,1945年起成为该团台柱之一,他的《刘志远敲更》及《志超读信》等唱段,自成一派,音色甜润,传情真切,广为传唱。为深切哀悼王盘声老,在此重登《上海采风》杂志的旧闻《王盘声重沐阳光雨露》。


病房笑声

前两天,师兄来电告知,先生王盘声因腹泻住进了黄浦区中心医院。闻之,我搁笔驱往。只见先生身着条纹病员服,侧卧面朝端坐在床边的师娘,正和弟子们讲戏。我呼了声“先生”“师娘”,先生轻捷转身与我道安,见他脸色红润,气色极佳。他笑问我最近到哪里唱唱?这是先生见到弟子第一句必问的话。我总不好意思地回答:“忙于画画,很少出去唱,即使唱也是在小场子里过过瘾。”(小场子由主胡、扬琴、板组成小乐队,再加上五六个票友,以练为主)趁先生深谈沪剧之际,我细细环顾了这个“标房”,两张床对着42英寸的挂壁式液晶电视机,窗台下有冰箱,床边有电话机,温馨简洁。不一会儿护士小姐进门亲切熟练地为先生注上胰岛素。先生的保姆立即将一块无糖芝麻饼放进先生手中,虽说无糖,但先生吃得甜甜的。半小时后,护工送来一小碗粥外加一盘肉饼芋艿,师娘又从冰箱里取出自烧的油爆虾,这是先生爱吃的酒菜,同时递给先生一杯冷开水,戏说:“喏,拿好‘五粮液’。”先生是酒仙,又是“老腻头”,无酒不成席,端住一杯冷开水权当一杯白酒,咪一口“酒”剥一只虾倒也自在。待吃粥时,师兄夹着一大块肉饼往先生嘴里塞,未等咽下又夹上一块芋艿。先生着急地幽默了一下:“侬当我是食品箱啊?”师娘也帮腔:“噎煞高干,叫你们赔。”哈!病房里一阵笑声。

这“高干”称呼是有来历的——88岁的王盘声住进黄浦区中心医院高干病房,“享受离休干部医疗待遇”,乃与众多上海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议案有关,与《新民晚报》对他的关注有关。   


奋斗岁月

王盘声先生是家喻户晓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充满了艰辛和戏剧化。15岁时从苏州乡下投奔已在上海申曲舞台上唱红了的胞姐小筱月珍(现已高龄91岁)。拜当时上海大名鼎鼎的“滩簧大亨”陈秀山为师,从而踏进“文滨剧团”开始了漫长的沪剧生涯。万事始为难,一口苏州话的王盘声竟唱不像一句申曲,在众目睽睽之下,琴师一遍又一遍起“过门”,只见王盘声紧张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还是憋不出半个音。师傅挥手叹息。童年的王盘声显得有点木讷,故而学艺时间长于许多晚他学艺的弟子。他是戏中的龙套专业户,演的都是茶客、嫖客、看客、贺客、吊客、赌客、过路人等圈内所谓的“七客一过路”,一跑竟长达六年。难怪有人断言,王盘声要到民国88年(1999年)才能出道。为此,师傅凉心,他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行业中出人头地。

旧社会学艺人大多没有文化,王盘声凭着小学五年级的“高学历”,对老戏的唱词“去粗存精”。又根据自身条件选剧目,还认真观摩前辈的演出,又让姐姐添置了简单的行头。凭借这些,有王盘声参演的老戏果真比别人更具文采。不久,王盘声开始随团跑起了码头,青浦是他终身难忘的第一站——他在那里从三四路角色一跃成头牌,王盘声的演技在“码头”中越发娴熟,已可独当一面。1945年,负有盛名的文滨剧团开始解体,许多著名演员纷纷离团组建自己的剧团,此时已成筱文滨女婿的王盘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自然登上“正场小生”的位置,从此不可替代。


创建王派

1949年,全国解放,沪剧得以兴盛,一贯勇于改革的王盘声对传统戏潜心揣摩,使两出老戏《新李三娘》中的“刘智远敲更”和《碧落黄泉》中的“志超读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他将“敲更”唱段的速度减慢,变4/4拍为8/4拍,在琴师的配合下,13拍半的“长过门”让王盘声得以尽情演绎刘智远怀才不遇思故乡的复杂心情。唱毕,全新的旋律,精湛的演技使观众掌声如雷。

从此,大街小巷“更”声不绝,尤到深夜,黄包车夫唱着“敲更”拉车,车轮在弹硌路上发出的声音犹如配曲,十足“夜阑人静,大小百家完全在床上睡”的上海风情。王盘声没沉醉在“更”声中,不久他对“读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本来只有8句的幕后唱为76句的自己唱。这些唱词被他唱得声泪俱下,一气呵成,观众泣声不断,掌声不息。从此《碧落黄泉》轰动上海,欲观此剧却一票难求。在延安中路九星大戏院公演时,公安局曾出动8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创造了沪剧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两戏成功,奠定了王盘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博得了业内行家的赏识和肯定,并赐予“王派”美誉。至今,王盘声的“敲更”“读信”仍在电台电视台频频唱响六十年未衰,更是检验沪剧男腔水准的经典唱段。


未竞气候

王盘声演过百余出好戏,尤其走在现代戏的前列,《黄埔怒潮》《春到草原》《艰难的岁月》《红灯记》是观众最爱看的王派戏。王盘声配合形式,自编自演的小演唱《从农村寄来的信》《打起背包走天下》《一曲相思寄台湾》在电台教唱,已成脍炙人口的唱段。王盘声成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著名沪剧演员,他从民间剧团调到国家剧团,任一号演员又任学馆教员。后又服从组织安排回区筹建“新艺华沪剧团”,不久剧团因故解散,王盘声被安排到文化馆任创作员,1982年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王盘声阴差阳错作为馆员在文化馆退休,演了一辈子的沪剧,此刻他竟成了没有职称的民间艺人。

九十年代初政府给了他应有的艺术家称号和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不久,王盘声又荣获“金唱片奖”。遗憾的是加冕不加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文艺团体实行职称评定,升级升薪,700多元退休金的王盘声渐渐显得捉襟见肘,一些徒子徒孙辈的演员退休工资都数倍于他,看病住院也是多人一室的大病房。经常有仗义的病员为王盘声境遇抱不平,说些过激的话,王盘声连连摆手制止他们不可乱说,并让夫人赶紧办理手续自费转入单人病房。这些高额支出,全由他晚年结缘的夫人自掏腰包!为此,王盘声一直深深内疚。尽管这样,耄耋之年的王盘声仍孜孜不倦为沪剧事业作贡献,大大小小的本子记录着他对传统的继承保护,远景的发展设计。2008年他在沪剧界开了先河,出版了《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可叹崇高声誉平衡不了微薄待遇,郁闷常会使老人恍惚呆滞判若两人。


师徒长谈

王盘声一生追求沪剧艺术却从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利益。在他84岁高龄时,在亲友弟子们的建议下,王盘声也只写了八百多字的《我的心里话》,诉说有关人员执行政策不当导致他陷入窘迫之境,最后他恳切地写道,“我希望能做些弥补和解说,让人心服口服,更好地热爱共产党,从而更好地为党工作”。

王盘声多次把我招到他跟前,就像放录音似的一字不差把他学艺从艺、创建王派、服从组织、直到退休讲与我听,说着说着便流下眼泪。他无限委屈地指着挂在墙上的金唱片说:“我无愧党无愧组织,党给了我艺术家称号,有的人就没有给我应得的艺术家待遇,这简直就是给党抹黑啊!”

临别时,王盘声给了我一份《我的心里话》复印件。老人的意图我明白,于是作为弟子的我义不容辞,先后写了两篇有关先生艺术和生活的文章,带上一点关心老艺术家切身利益的呼吁,在《生活指南》《新民晚报》上发表,很快中国沪剧网将文章发到网上,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阳光转机

观众十分钟爱的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是上海市政协委员。马莉莉在她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和王盘声演过《艰难的历程》《红灯记》《陆雅臣》《宋庆龄在上海》等大戏。“王派”是沪剧男生声腔中最重要的派系,至今仍是“王派”戏为主。而和她长期搭戏的两位男一号都唱“王派”。可以说马莉莉的甜美的唱腔离不开“王派”旋律的映衬,正如牛奶加咖啡后才有的醇香。马莉莉视王盘声为父辈,对他的德艺一直敬仰有加。早在几年前王盘声住院换股骨时,马莉莉就在心中酝酿着如何关心这位老艺术家的晚年生活。去年上海第十一届政协会议上,马莉莉和她所属小组的三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向政协递交了《关于改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晚年生活状况的议案》,并在《上海政协报》得以报道,市政协领导很快与黄浦区政府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办法,为王盘声正名,让他堂堂正正登上国宝级的座位!

如今,这位“国宝”已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传承人”,享受比一级演员更高的退休金。今年春节前夕,黄浦区区政府向王盘声送上了一张“黄浦区中心医院就诊卡”,此卡就身份证大小,外加塑封,看似平淡无奇,却体现了政府对老艺术家的关爱,也反映了有关部门关注民生的切实真情。此刻,王盘声持卡于手心,顿感一丝丝暖意涌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痛悼念王盘声先生逝世(1923~2016)
永远的怀念!沪剧泰斗王盘声先生
微博
这4位著名沪剧男演员是如何改名或换姓的?
1987年王盘声沪剧流派演唱会(上)
【戏谈】预告|纪念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百年诞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