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的前世与今生


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地区,地处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个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现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全市总人口为147万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形成的城市布局不合理,大黄山市成立时,在徽州周围九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内,还没有一个中等城市。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北距芜湖266公里,东距杭州215公里,西距景德镇167公里,南距衢州188公里。


自秦朝建县起,徽州这块土地从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歙州一路走来,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




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辉煌的名字:徽州!


徽州山水掩映,清嵘峻茂,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一千四百多年前,梁武帝萧衍曾对徐摛说:“新安大好山水,你到那里去当太守吧”!

    

   徽州歙县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徽州人的新使命》一文中说:


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徽州的成名,与徽商分不开。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足迹遍天下,财力显赫,称雄中国商界300余年,并带来徽州文化的繁荣昌盛。徽商部分资本输入故里,兴学助教,大兴土木,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教育史话和徽派建筑、工艺等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灿烂的徽州文化。


古今以来,有多少名人学者对徽州发出赞美之声,有多少徽籍先贤对徽州深情眷恋 ,有多少媒体对徽州热情追慕,有多少中外游客陶醉这块神奇土地。


徽州徽州,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个古代的奇迹,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世人追逐的梦。


提起徽州的历史,有三个概念需要弄清:


一是古徽州地区。自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命名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明清以来稳定的古徽州的“一府六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可称为古徽州六子,是一个相对完整、长期稳定的地域,是中国徽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厚重、最具特色的地域。


二是老徽州地区。则是从民国元年裁府留县后直至大黄山市建市前隶属过徽州地区的县市,包含屯溪市(今屯溪区)、小黄山市(今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旌德、石台、婺源、宁国县(今为宁国市)。其间石台、旌德、太平、宁国等县隶属关系曾多次变动;而婺源县解放初划至江西。故至大黄山市成立前老徽州下属九个县级单位(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及太平),可称老徽州九子。



三是泛徽州地区。指的是秦朝设县后、徽州命名前这段历史范围内,百姓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县,如江西浮梁和浙江淳安、建德县等。这些县含有徽州一些基本特色,和徽州本部关系密切,但是和古徽州没有隶属关系。浙江省淳安县(含原遂安县和淳安县),方言为徽语严州片;江西省浮梁县,方言为徽语祁婺片,古寿昌(今浙江建德)曾属新安郡,这几个县和徽州多少存在一些较深厚的历史渊源。


除了搞清古徽州、老徽州、泛徽州地区这些概念外,还要弄清与徽州有关的两个重要历史概念:山越和新安。


先说山越。


徽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屯溪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几千年来,先民们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他们渔猎、耕种和生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是古越族,这一带古越文化已日趋发达。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我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地域上归属多变,但种种迹象表明,在今天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山越即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是以古越族等土著后裔为核心,逐步融入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群混合体,其汉化程度不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山越是百越的一支,依其字面意思,最初是指居于山区的古越族。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设立黝(东汉后改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建置,距今已有2230多年。





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歙县、徽州区、屯溪区、绩溪县和浙江省淳安县全境及黄山区、休宁县的一部分以及婺源县的部分地区;黝县的范围大致包括祁门县的大部分地区、休宁县和婺源县的部分地区和黟县(不含太平划入的几个乡)。虽然诸多史志的表述有稍许差别,但大致范围应当如此。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黟、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山越的征服,标志着徽州前身历史上的封闭之门被打开,纳入朝庭行政管理序列。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徽州文明的发端。


再说新安。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新安郡辖始新、黟、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郡名新安,一说以现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新安就是徽州的前身,故后人把徽州人也称为新安人士,并有新安文化的提法。


隋开皇九年(589年),黟、歙并入海宁县,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591),复置歙、黟两县,并置歙州辖黟、歙、海宁县,治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黟、歙县,郡治先在黟县,后先后迁至休宁县、歙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766年),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


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一说“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说文》云:“徽,三股绳也”。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平定方腊的“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弘治《徽州府志》卷11载:“宣和三年,睦寇方腊既平,改歙回徽,为上州。”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清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7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咸丰四年(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4月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从19328月至19494月,原徽州的各县先后同属第十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旌德县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8月与徽州各县同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4月,徽州全境解放,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旌德、歙、休宁、黟、祁门6县,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除1956年并入芜湖专区至1961年重设徽州专区(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一直在徽州专区(地区),屯溪市1953年12月属省直辖,1955年改属徽州地区。


      旌德,1949年5月归徽州专区,至大黄山市成立前的1986年,一直和徽州一体(并入芜湖专区时也和徽州专区一并并入),共37年;


      太平,1952年划归徽州专区,1974年划归池州地区,1980年又划归徽州,1983年成立小黄山市由省直辖,1986年由徽州地区代管,成立大黄山市后至今,共与徽州一体53年;


       宁国,1952年归徽州专区,至1956年与徽州各县并入芜湖专区,1961年8月复属徽州专区,1980年改属宣城地区,与徽州一体共27年;


     石台,原名石埭,1952年属徽州专区,1956年并属芜湖专区;1959年撤销并入太平、祁门两县;1965年复置,更名为石台县,属池州地区;1980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成立大黄山市后属安庆地区,1988年复属池州地区,共与徽州一体20年;


      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徽州地区辖屯溪、黄

山(县级)2市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7县。


       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安庆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黟、休宁、祁门4县。


       从这些历史沿革的年鉴资料,可得出几个结论:


      一是徽州历史文化可以向前追溯自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延续至民国时期。作为地域的主流文化,徽州历史文化主要还是指宋元明清时期。


      二是徽州地域虽然历史上归属多次变动,但自宋宣和三年徽州得名以来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统三年,徽州“一府六县”格局长期稳定。


       三是解放后除婺源划归江西外,旌德、石台、太平、宁国先后属徽州管辖,成为老徽州的组成部分,与徽州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


       徽州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是一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观园。1990年,徽州的黄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作为古徽州文化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徽州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为继闽南之后我国大陆建立的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徽州历史文化与徽学正在引起世人的关注,徽州文化正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江南·皖南·徽州黄山
黄山市行政区划
徽州历史年代歌,太有才了!
[转载] 黄山市历史沿革
黄山市概况
绩溪老街巷旅语(皖浙沪旅游5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