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流险滩上的惊涛往事
川江号子 激流险滩上的惊涛往事
杂志:城市地理
出处:重庆旅游 11年12月刊
作者:陈石
点击查看原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江号子,或许是所有"非遗"中最雄浑壮魄的一种。凡听过抢滩号子的人都有感触,声声号子,从赤裸身体、披肝沥胆艰难前行的船工们口中冲出,那种高亢激越、撼山震水的旋律;那种撩人心尖、夺人心魄的力量,顿时便将眼前的山山水水一下子震荡得远了,徒留那起起伏伏、颤颤悠悠的号声,久久回荡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川江号子也可以说是所有"非遗"中最滑稽有趣的一种,但凡听过《今天出门好灵光》、《说婆娘》一类平水号子的人大概都不会反对。那些充满了船工小心思、小盘算的喃喃;那些蕴含着沿岸风土人情的文字画卷;那些透着浓郁市井色彩的黑色幽默,用正宗"重庆土话"演绎出来,不由得人不会心一笑。
这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领悟巴渝男儿千年不灭的刚性魂魄;透过它,也可以管窥从宜宾到宜昌这千里川江上的世情百态。而今,长江变了模样,轮船变了模样,川江号子这扇窗也隐隐关闭,只余下几位像谭永福这样的老船工还在艰难地攥着那些从"窗户"缝隙里透出的些许光芒。
点击查看原图
七十三岁的船工谭永福
当我在巫峡旁的宁塘村偶遇这位老船工时,七十三岁的谭永福早已告别了操船生涯,如今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根雕行家。谭老爷子戴着黑色暖帽,穿着蓝色毛装,口袋里插根烟斗,手头总有忙不完的事。没喝酒时,老爷子不常谈到船上的事,也不喜欢缅怀过往,他的船工生涯没什么老照片,也没留下多少文字记录。如果我问起船上的生活,他总回答:"恼火,惨得很。"接着便静默不语。他并不清楚老伙计们是否健在,三峡航道上这些年的剧变也没激起他多大的兴趣。就如身边的邻居们一样,这位老人关心的重点只在身边的世态:农作物的价格,孙子的婚姻,以及恼人的风湿。
每年只有一天他会回首过去,在某个天气不错,老爷子也走得动路的日子,他会和孙子一起搬上俩板凳,到江边喝酒,下翻翻棋,偶尔再挑衅般地,对着这条脾气已收敛了许多的大江吼上两句疑似走调的川江号子。
点击查看原图
装不完的重庆,塞不满的上海
人们喜欢将长江比作一条蜿蜒的巨龙,但谭老爷子认为它其实更像一只有着纤长脖子,宽大腹部以及健硕屁股的鹅。隆昌的白麻布,涪陵的榨菜、内江的白糖和金堂的柳烟顺着三峡这条食道喂养着下游的肚腹。"装不完的重庆,塞不满的上海"。谭老爷子用这句话形容当时的情景。
他告诉我,解放前三峡航运最鼎盛的时期,江面上同时漂着百种以上的木船,"古蔺船"、"金银锭"、"堕笼子"、"黄瓜皮"、"麻雀船"……不一而足。其中有仅载重几吨的"小虾爬", 也有能载二百多吨的"八大橹"。有用楠竹做成,前头溜尖,船脊翘得高高的,后面撒开像只孔雀,跑起来速度奇快的"楠船"。也有四四方方,专载重料,跑得像乌龟一般的"大料船"。有的船,如"麻秧子"、"滚筒子"、"枯牛船"、"毛鱼鳅",单听名称还会以为是些小玩意儿,其实尽是百吨以上的大家伙。"当时有一艘毛鱼鳅,那硬是不摆了,"谭老爷子说起这话时一脸的艳羡。
虽然也见过几艘洋人的"铁皮皮",但谭老爷子呆过的船都是风力与人力并用的桨橹木船。因为风力不足,这种船的橹很大,每条橹需要十多个人,有的大船竟有四橹以上。普通的船桨又叫桡片,每个桡工对应一块桡片。一条船,只要观其槽和桨的多少,便可大略估算出它的吨位。
船上的分工很明确。地位最高的是前后两位驾长,前驾长一般是最有经验的老船工,负责选择航路。他们要有熟知风向、水位多大,何处是暗礁和石头的本事。那时候跑船几乎没有机械设备,多凭耳目和力气,冬天江水干涸,险滩会露出礁石来,驾长得一一记住,夏天水涨,礁石肉眼看不到了,但心目中还是得有礁石的位置,才不吃亏。多年的推船经验,让某些驾长掌握了行船的绝技。有的驾长,甚至光凭脸来感受风向就能驾船,被称为"风驾子"。不管是长江还是嘉陵江,不管是黑暗,还是浓雾,只要感觉到风在人脸上移动,他们就知道船在大江中的方位。因此,别人不敢在夜间或浓雾中推渡,可他们敢推,被视为航道上的传奇。后驾长掌舵,一般由沉着稳重"舵感"细腻的人担任,关键时刻,他手上握着全船的性命。桨工和橹工的头叫做桡头,也是个重要人物,发现有人不使力气,他就破口大骂。但在吃茶吃酒时,也是这个豪爽的汉子争着开钱。
点击查看原图
"手提搭帕跑江湖,哪州哪县我不熟?"
--《号子o起船》
船上还有一个极重要又极具三峡特色的工种:号工。
号工,又名"开口",职责便是领喊号子。此前我总以为,是个船工都自然会喊号子。其实不然,号子不仅是鼓舞士气的战呼,更是音乐化的指令。一旦水情复杂,在架长小心控制船行方向的同时,号子头会唱起变化多端,毫不停歇的号子,这时所有船工的劳动工序和强度都靠号子头唱腔唱词的变化来指挥。驾长与号工就如方向盘与油门,二者的合奏必须完美而精确才能让小小的木船在危机重重的大江上踏出一条坦途。这种默契来自多年的合作,因此驾长大多都有自己固定的号工。自然,号工在船上的地位也非比寻常,仅次于驾长。他们既不拉纤,也不撑船,却享有比普通船工多吃三、五成"份粮"的特权 。  谭永福二十年船上生涯的最后阶段曾做过三五年的号工,在我问起这段往事时,他那站在一旁的孙子谭绍宇按捺不住,提出由他来把爷爷的号工生涯表演出来。
点击查看原图
谭绍宇头顶包上一块白帕子,上身穿一件白色布褂子,下身裹起青布裤,脚蹬一双鞋尖上特意加了朵红绒球的布鞋模仿当时号工专用的丝耳子汉州草鞋。一手撑着想象中的油纸伞,一手摇着扇儿,低着头,两眼注视着自己的脚步,努力重现旧时那不快不慢,潇洒而带着痞气的"老陕步"。走了七步后,他停下来,依着传统将扇儿在想象中的船沿上敲了三下。"嗨着!"一声绵长的"领号"从谭绍宇的胸腔穿出。"嗨着"老爷子和了一声。谭绍宇满意地看了爷爷一眼,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吼出一段平水号子:
今天出门好灵光,看到幺妹洗衣裳。
手中拿根锤衣棒,活像一个孙二娘。
打得鱼儿满河跑,打得虾筢钻裤裆。
唯独对我咪咪笑,笑得哥子我心发慌。
谭绍宇唱的平水号子是险情解除或者船起航时喊的号子。这种号子曲调舒缓、悠扬,声音明朗、轻快,富有歌唱性。同时也是最能考验号工肚里墨水浓度的号种。每到水流平缓的地方或下水船甩湾截角的时候,船工们便要号工"拿书来背",于是号工全神贯注,或唱戏文,或唱顺口溜。戏文无外"杨广逼宫"、"上门问婿"。折子戏顺口溜则是《红拂女》、《小五义》等旧小说的方言新编。有的号工嘴皮子磨得油滑,甚至自夸能从资中喊着号子到重庆,八百多里的水路不带重样。
点击查看原图
但熟练只是基础,如果记上几本小说书,一路上犹如讲故事一般,倒并不太难,最难的是即兴创作。见山歌山,见水唱水,八百里水路"编排"个遍,让船工舍不得下船,才是平水号子的最高境界。
"青滩、泄滩不算滩, 崆岭才是鬼门关。"
--《号子o数滩》
当然,八百里平水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景。在三峡,水平波清、轻舟快意只是插曲,激流跌宕,怪石林立的险滩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把守夔门的滟灏滩,是长江进入三峡的第一道险滩。滚滚滩流,奔腾呼吼,声震峡谷。 江心凸出来的那个大石包,名叫滟灏堆。形如一只黑亮的巨型蜘蛛瞪着灰褐的眼珠子注视着入峡船只。船只一入滩头,水势陡变得毫无征兆,层层排浪如蜘蛛猎食的触手般扑面而来,拼命将船往石包上推。无数新手船家,便在猝不及防间被排浪推着碰上滟灏堆,顷刻间就可能船毁人亡。所以诗人白居易吟道:"见说滟灏滩,斜横浇濒根,难以寻鸟道,险过上龙门。"
与滟灏滩不同,叱滩是由一道道逼向江心的石梁形成的滩。长江途经这里,被一道道石梁逼得身子一扁再扁,扁得肚皮都贴了墙。于是烈性发作,咆哮声中夺路而去,涌起拍岸惊涛。过往船只,便成了大江的出气筒。
实际上,滟滩、叱滩不过是开胃菜,过了这两关,前方才是名扬天下的三大鬼域--泄滩、青滩、崆岭滩。
点击查看原图
泄滩,是三峡最长的一道滩。滩北的泄溪在山洪瀑发时将一块块石头推入江中,淤积成一块锥形石坝,强占了大半江面。南岸则有一道横卧的石梁逼着滩流,加上江里的泄床、泄枕、泄针礁石作祟,泄滩的险恶便更添三分。夏季江水上涨,泄滩流速加快,速度高达每秒六米。江流汹涌澎湃,惊涛蹿起。冲滩的船只,如同一把把掷出的飞梭,在惊涛中射出,稍不留神便撞到暗礁、石坝之上,落个粉身碎骨的结局。
人们常说"涨水的泄滩,退水的青滩。"与泄滩相反,青滩险在冬季。这是一个由山崖崩塌、崖石堆积江中形成的险滩。滩头滩尾落差达到七米,看上去如同江中陡然凸起了一座瀑布。枯水季节江水跌落,青滩滩流一夜之间成了梳子背,于是江流在暗礁密布的河心撕扯打旋,形成一个个或明或暗的漩涡。此时,船过青滩,如果是逆流船,拉纤得成倍增加纤夫,而且要卸掉舵将船倒转,尾朝上,头朝下,倒着往上拉,这样才能减少船上滩的阻力。如果是顺流船,就需要把船身打横,使得船体和江流方向垂直,这样才能增大接触漩涡涌浪的面积,多增加几分安全。但即便人们如此小心翼翼,仍然不时有船只被青滩吞噬。 "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时至今日,老爷子说起崆岭时,仍然语带敬畏。
点击查看原图
崆岭滩是一座活生生的水上阎王殿。据说它吞噬的生灵,比滩下碳坝上的鹅卵石还多。江心耸立的一块巨石,名叫大珠,将滩流一劈两半,分成南槽北槽。北槽礁石林立,险相环生,十吨以上的船根本无法通过;南槽泡漩密布,水流紊乱诡异,连最好的驾长也无法判断江中暗漩的方位。在大珠石身侧和礁石区、泡漩区之间,南北各有一条极为狭窄的"安全航道",起初人们都想躲着"大珠",直接滑进这条"干净航道",却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吸向大珠石,落得个粉身碎骨。不知什么时候,后来的人们心一横,干脆冲着大珠石去,于死路中去寻找一条生路。船工们驾着船到了滩头,不变航向,直接朝着大珠石冲去,那样子活象是去跟大珠石拼命。到了大珠石眼皮下,猛一转舵搭上回流,船便顺顺当当过了大珠石,机会只在一霎那,慢了,则一头撞上大珠,全船粉身碎骨;快了,则被漩涡拖入江底,一行尽喂鱼虾。
点击查看原图
在这重重鬼门关,船工们唯一能依仗的,是号子。斑鸠号子是抢滩的总动员令。它会在船只入滩时响起来。此时,因为船只接近滩头,水流逐渐湍急,船顺着水势越行越快,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号子手喊一声"啊好",船工的精神顿时高度集中,一举一动都得听从号子手的指挥。斑鸠号子沉重、阴郁,似乎所有力量与声音,全被压在船工的丹田之上,蓄势待发。船上滩头,号子声与江浪声立马混淆交织,号子声横亘江涛声,在险滩上激越飘扬,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正是船工在滩头浪尖上驾船飞身而下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号子声,让人产生强烈的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感觉。
点击查看原图
拼命号子是最惊心动魄的搏杀。船逆水而上,纤夫肩背纤绳,披肝沥胆地喊着抢滩号子。声音和力量不能有丝毫松懈;桡工背对船头,循着号子的节奏疯狂推动桡板,只要劲头稍懈,在逆流巨大的冲力之下,轻则伤筋断骨,重则船毁人亡。抢滩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活儿,因此所有的人需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拼命号子也在这时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会一改过去的喊唱风格,变得唱词简单,速度加快,旋律强劲,节奏急促紧张。作为局外人,只听得那抢滩江上,喊声震天,人气如牛,号子的声音盖过了急流的咆哮,指引着木船在惊涛骇浪中毅然前行,飞越奔流险滩,死中求生。
点击查看原图
当船工驾着孤独无援的船只,行走在"船儿好进难走脱,过得青滩是英雄"的青滩梳子背之上,行走在"险过上龙门"的滟灏滩之上,行走在泄滩、崆岭滩之上时,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号工高声引领,船工低声迎合,号子声在这种高低交替之中此起彼伏,时而高亢粗犷,时而深沉稳健,时而铿锵雷动,整一幅"擎涛殷怒雪,融石喷晴季"的景象。我神往于这种不带修饰的壮美,得寸进尺地想让谭再表演一段拼命号子,但他告诉我这种号子有腔无词,那种死神帖上脊背时的灵感与叱咤根本无法重现。于是只得作罢。
"拖煤匠埋了没有死, 船拉二死了没有埋。"
--《号子o船拉二》
见我有些沮丧,谭老爷子主动给我讲起了桡夫们行走陆地时的艰难情形。
桡夫们从重庆到宜昌是下水,下水通常满载货物,需要的桡夫多。从宜昌回重庆,叫上水,上水用不了太多桡夫,好些桡夫为了省时间、省路费,就得背砂锅走路回重庆。为什么说省时?是因为从船上走要等风向,顺风了船才好走,有时为了等顺风,一等就得十天、半个月,走路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但从宜昌到重庆,至少也得七八天。为何要背砂锅?因为一路上都是荒山野岭,山头像拳头一样,一个接一个,上哪找吃饭的地方去?只好带上米,用沙锅煮来吃。三个石头垒个灶,起火用的是打火石。一路上最缺的是盐巴,偶尔碰上饭馆吃饭用的还都是锅巴盐。锅巴盐装在袋子里,袋子在菜汤里拖一下,就收一个铜钱,拖一次,菜还是没有盐味的,至少得拖几次,拖上十次,才有像样的盐巴味道。
点击查看原图
宜昌到重庆,山重山,山叠山,看不到明显的回重庆的路。老桡夫路熟腿长,走着走着就让年轻桡夫掉队了,掉队了就得饿饭,最可能的结局就是力竭倒地被野兽吃掉。船工无论他们与在船上被冲水中还是在山岭间被吃掉,他们都无法入坟,终究成了死了没有埋的人。
也许是有不少老友曾消失在这条路上,老爷子说起这段往事时格外伤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刻在三峡尽头南津关上那段著名的号子。却才发现每个字,都饱蘸人血。
船过南津关,休想回四川
难上更加难,两眼泪不干。
于是我决定不再打扰这位老人。吃过晚饭,告别时老爷子正手把手教谭绍宇熟悉根雕,我开玩笑般地劝他把自己会的号子都教给孙子,一来有个传承,二来凭这个也能在旅游区获得不错的报酬。谭老爷子答应得很勉强。"老号子已经死了,演不活的,他们演不活,我演不活,宇娃子也演不活。"他说:"表演起来就不对味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全丢了,好赖得抓住点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船工号子
桡夫子的歌
赣江十八滩船工号子
电视片《纤痕》
宋三姐的号子雄起在峡江深处
故城时光 | 川江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