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放 飞梦想 收获未来

作者:扶勇华、谢冬  发布时间:2011-12-30

来源:辽宁日报

人物简介:陈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洁能源应用“储氢”材料领域研究专家。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研究至2008年回国。2009年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人层次;2010年当选第二届“大连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英才标兵”并获“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2011年获“中国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2月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

主要贡献:目前,氢能汽车大多使用高压储氢罐,它的缺点是储量少、成本高,而且有一定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萍带领研究组进行金属氢化物储氢研究,创新性地将氮元素引入到储氢材料中,开创了金属氮基储氢材料体系,拓宽了原有的以金属和金属合金为主导的储氢材料领域,大大加速了氢能安全高效使用的商业化进程。

异国创业-成就一个储氢界女专家

陈萍,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潜心研究储氢材料。十年时间,陈萍博士已成为了国际上储氢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之一,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所带领的团队也是国际上该领域知名的精英团队。

陈萍和她团队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发新型的储氢材料,探究储氢材料的吸、脱氢反应机理和储氢过程,并对所制备的材料予以结构解析。他们首次提出了一种正氢和负氢的作用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应用于储氢材料和储氢过程的设计,并于2008年开创了金属氨基硼烷( MNH2BH3, M=Li,Na, K)材料体系。这种材料由于储氢效率高,可在接近燃料电池工作温度91oC下释放氢气,是目前最为接近实用标准的储氢体系,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储氢目标材料体系。

由于首次将氮元素引入到储氢材料中,开发出金属氮基储氢材料体系,陈萍的研究大大拓宽了原有以金属及金属合金为主导的储氢材料领域,使金属氮基体系成为当今储氢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引发了后续复合氢化物及化学氢化物材料体系的建立。如今,正氢+负氢作用机制已被材料化学界普遍认可。这种机制同样提供了新材料的合成途径,其新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丰富了材料科学,成为储氢研究的在材料合成领域的延伸。

2002年陈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关于金属-氮基储氢材料的文章。随后陆续在《先进材料》、《自然-材料》、《德国应用化学》、《化学通讯》、《材料化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创新性的成果。她的这些创新性的成果对储氢材料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也因此承担了多个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政府和企业资助的重点项目。

由于陈萍博士在科研领域的突出成绩,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她先后获得淡马锡青年科学家奖(2006),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7)和 IPS(新加坡物理协会)世界科学奖(2008)等奖项。

至今,陈萍博士已经在各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6篇,文章总引用次数约3500余次。陈萍博士目前还担任国际氢能联合会国际顾问,《材料研究学报》责任编辑,美国能源部氢能项目年度评审专家,氢能国际合作伙伴储氢项目中方代表,英国、瑞士等科学基金外审专家,还是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审稿人,2011年8月,陈萍被来自15个国家的同行全票选举为国际储氢筹划委员会委员,成为该委员会唯一在职的中方代表。

再次启航-怀揣梦想回国再创业

2008年,陈萍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海外研究工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当时,国内外储氢界的人士都非常惊讶,陈萍博士已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打造了一支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事业蒸蒸日上,无论生活和工作条件,她都更有理由继续留在国外。然而,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在更高程度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了大连化物所前任所长包信和院士和张涛所长的诚意邀请以及大连化物所提供的科研平台,陈萍博士还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下定决心毅然回国,一切又从零开始,再次踏上启航之旅。

2008年,陈萍作为大连化物所引进杰出海外人才之一,带领其研究团队正式“落户”大连化物所,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受聘为研究员,成立了隶属于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氢能部的复合氢化物储氢材料研究小组。在大连化物所的大力支持下,陈萍团队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实验室的组建工作,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2011年,陈萍博士被正式聘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氢能与材料研究部部长。

回国以来,在化物所的大力支持下,陈萍和她的团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实验室的组建工作,积极地投入了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她通过添加少量钾到氨基镁-氢化锂储氢体系,成功将体系循环储氢温度从180摄氏度降低至107摄氏度,极大地提高了该体系的实用性。她还首次将催化研究中的共沉淀方法应用于氨硼烷催化改性中,使得该材料在60摄氏度左右即释放氢气,同时克服了氨硼烷自身生成副产物及脱氢发泡等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迅速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认为该研究是氨硼烷储氢材料实用化进程中的一大步。其研究成果陆续在《德国应用化学》,《化学通讯》,《能源与环境科学》,《材料化学》和《今日材料》等高端杂志期刊上发表。在《材料化学》上的文章一经发表即被 《自然-化学》评为亮点文章,同时还被《化学世界》作为专题报道,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

陈萍研究团队在回国后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已申请并负责承担中科院百人计划两项,863探索导向课题一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一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并继续作为氢能国际合作伙伴(IPHE)储氢项目中方代表与美国、英国、新西兰多所国家实验室、大学合作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

引领团队-以知识回报祖国

论及团队,陈萍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就不同了。每个人发挥自己强项,相互合作就会事半功倍。”她领导的团队是当今储氢界最活跃的研究团队之一,2008年该团队随陈萍回国来到大连化物所。

研究团队目前包括一名院“百人”和两名所“百人”,其中熊智涛博士已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同时新增青年骨干2名,研究助理3名,博士后1名,另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12名,已有3名博士生顺利毕业。

陈萍说:“我之所以干这行,完全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多年的兢兢业业和取得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回国后各项事务都比较多,但她依然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上,积极的拓展研究方向;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她的创新求实不断探索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也是这个团队能够不断创新、勇往直前的动力所在。

面对未来能源发展的需要,陈萍研究员将带领她的团队积极地拓展储氢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优化新型储氢材料的吸脱氢性能,对较为成熟的体系进行实用化探索,力争建成氢+燃料电池示范系统,同时继续拓宽其材料研究领域。(扶勇华 谢冬)

以下是媒体报道地址:http://www.lnast.net/news_more.asp?bigclassid=103&articleid=793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科院科学家在合成氨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记青年女科学家陈萍:从小就向往科学
朝着原以为2840年才能实现的梦想迈进!
首个!我国科学家突破超快离子传导材料制备新途径
【动态】大连化物所发表“合成氨研究的里程碑”回顾与观点文章
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