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沟桥事变前,正面和日军交锋第一人,誓死不让日军踏入宛平一步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无理要求进入北京宛平县“搜查”,遭到拒绝后竟悍然向我军开枪射击,后炮轰宛平县城,中国守军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奋起反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枪声。

在打响卢沟桥枪声之前,中国方面曾多次和日军进行谈判,试图避免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其中始终奋战在前线,和日军进行正面交锋的是时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他189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23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北平创办《京津晚报》,后又担任北平政府参事等职务。

王冷斋毕业于军校,又创办过报社,因此他身上既有文人的傲骨,也有军人的血性。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时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奉命和城外日军谈判,尽量避免开战,毕竟当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而且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其当下主要目标是共军,因此不愿意和日军交恶。

王冷斋在谈判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实力不如日军而卑躬屈,委曲求全,而是据理力争,斥责日方的野蛮侵略行为。当时日军计划在卢沟桥乡大井村修建飞机场,希望王冷斋能够提供土地,但遭到果断拒绝。

在涉及国家主权方面问题,王冷斋毫不妥协,更何况他也清楚,日本人修建飞机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方便侵略中国,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王冷斋拒绝的很干脆,也很彻底,不管日本人如何威逼利诱都不妥协。

之后,日本人派出特工到大井村用重金诱惑村民将土地租给他们修建飞机场,王冷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带头租地的几个汉奸给抓了起来,使日本人的阴谋落了空。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搜查,同时威胁将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王冷斋在调查清楚事情始末,确认日本失踪士兵并不在宛平后,言辞拒绝了日方进城要求,不管日军如此威逼利诱都不曾妥协。

1937年7月7日凌晨8点左右,日军向卢沟桥对岸的中国守军开火,并炮击宛平县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零旅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下令反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

战斗打响后,王冷斋一直在守军指挥部,组织军民抵抗到底。中国共产党喊出“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蒋介石也提出“不求战,抗战”的方针,卢沟桥前线守军也喊出了“卢沟桥即尔等坟墓,誓与桥共存亡”的口号。

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民团,向卢沟桥守军送来慰问品、粮食等物品,北平、天津等地学生纷纷组成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助伤员,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切,向外界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然而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在苦战20余天后,卢沟桥最终失守。

之后王冷斋跟随二十九军残部撤离,坚守在抗日第一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盟军的打击下,被迫无条件投降,8年全面抗战至此结束。1946年盟军在日本东京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日军二战战犯时,王冷斋作为证人出席法庭,对侵华日军的种种罪行进行指控。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王冷斋担任北京文史馆馆长,于1960年病逝,享年68岁。在卢沟桥枪声彻底打响前,王冷斋算是正面和宛平城外日军交锋的第一人,虽然最终谈判结果失败,但其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令所有人敬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罕见照
老照片:外国记者镜头下的卢沟桥事变现场
民国往事:“卢沟桥事变”始末(三)
卢沟桥事变83周年祭:宛平城战斗!
七七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是一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