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物化学 第六章 生物氧化
userphoto

2023.08.19 云南

关注
第六章 生物氧化
大体
生物氧化: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
特点:需酶催化;分阶段、逐步完成;
部位:细胞质、线粒体、微粒体;
形式:线粒体:产物是CO2、H2O,需耗氧,伴能量生成,能量的生成用于合成ATP;
微粒体、内质网:对底物进行氧化修饰、转化,无ATP生成;
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
大体
营养物质被氧化时,常发生脱氢反应,脱下来的氢(H+ + e-)以NADH+H+(简写为NADH)、FADH2等形式存在;
NADH和FADH2在线粒体被氧化时,需一系列的酶催化,逐步脱氢、失电子,最终将电子和H+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用于生成ATP;
线粒体
氧化体系
含多种
传递氢和电子
的组分
大体
能够传递氢和电子的物质,如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某些蛋白质等,称之为递电子体、递氢体;
注意:递氢体同时是递电子体;递电子体不一定是递氢体;
递氢体:NAD、NADP、FAD、CoQ泛醌;
递电子体:Cyt、Fe-;
线粒体氧化体系主要将NADH和FADH2中的H+和电子传递给氢,参与其过程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如下:
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
NAD+
传递氢和电子
NAD+反应可接受1个H+、2个e-,游离出1个H+在介质中,故将还原型的NAD+写成NADH+H+(简写为NADH);
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可传递氢和电子;
NAD+可被磷酸化后生成NADP+,通过相同的机制接受氢后生成NADPH+H+,发挥传递氢和电子的作用,但参与不同的反应;
NADPH通过相同的机制传递氢,但主要用于还原反应,而非参加能量代谢;
黄素核苷酸衍生物
传递氢和电子
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维生素B2与核苷酸形成的有机化合物;
接受2个H+、2个e-后,生成FMNH2、FADH2,发挥传递氢和电子的作用,是黄素蛋白的辅基;
有机化合物
泛醌=辅酶Q CoQ
传递氢和电子
泛醌=辅酶Q=CoQ=Q:具有疏水特性,可在线粒体内膜中自由扩散;
可进行单电子、双电子的传递;
注意:呼吸链中与线粒体结合不紧密的成分:cyt C、CoQ;   二者均不参与复合体的形成;??
铁硫蛋白和
细胞色素
传递电子
铁硫蛋白
含铁硫中心;
铁硫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
细胞色素
Cyt
是一类含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
各种还原型Cyt均有3个特征性的α、β、γ可见光吸收峰;
根据吸光度、最大吸收波长的不同,将各还原型的Cyt分成3类:Cyt a、Cyt b、Cyt c;所含的血红素辅基分别为血红素a、b、c;
细胞色素蛋白通过辅基血红素中的Fe离子,发挥单电子传递体的作用;
具有传递
电子能力的
蛋白复合体
组成
呼吸链
NADH、FADH2在线粒体中,通过逐步、连续的酶促反应被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除了产生热能外,释放的能量主要被ADP捕获用于生成ATP;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催化此连续反应的酶,是由多个含辅因子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一个连续传递电子/氢的反应链,氧分子最终接受电子和H+生成H2O;此体系需要消耗氧,与需氧细胞的呼吸过程有关,故又称呼吸链;
组成: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4种蛋白质复合体,即复合体I、II、III、IV;
每个复合体均由许多酶蛋白、金属离子、辅酶或辅基组成;
复合体的辅因子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传递电子;
有的复合体是跨膜蛋白质,可将H+从线粒体基质侧转运到细胞质侧,形成线粒体内膜两侧H+浓度和电荷的梯度差;
故呼吸链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中,伴随着H+的跨膜转运;
复合体
酶名称
功能辅基
含结合位点
I
NADH-泛醌还原酶=NADH脱氢酶
FMN、Fe-S
NADH(基质侧)Q(脂质核心)
II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FAD、Fe-S
琥珀酸(基质侧)Q(脂质核心)
III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血红素、Fe-S
Cyt c(膜间隙侧)
IV
细胞色素c氧化酶
血红素、CuA、CuB
复合体I
将NADH中的电子
传递给泛醌
=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
是呼吸链的主要入口;
功能: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并转移给Q;
复合体I是由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等组成的跨膜蛋白质;二者均通过辅基发挥传递电子的作用;
过程:NADH→FMN→Fe-S→Q;
注意:Q在电子传递、质子转移中,发挥核心作用;  ∵Q在线粒体内膜中可自由移动,在各复合体见募集并穿梭传递氢;
质子泵功能;即将1对电子从NADH传递给Q的过程中,能将4个H+从线粒体的基质侧N侧,泵到膜间隙侧P侧;
泵出质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电子传递过程;
复合体II
将电子
从琥珀酰
传递到泛醌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即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
功能: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Q;
过程:琥珀酸→FAD→Fe-S→Q;
注意:无质子泵功能;
∵此过程释放的自由能小,不足以将H+泵出线粒体内膜;
注意:
代谢途径中另外一些含FAD的脱氢酶,如脂酰CoA脱氢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胆碱脱氢酶等,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相应底物脱下的氢经FAD传递给Q,进入呼吸链;
复合体III
将电子
从还原型泛醌
传递至细胞色素C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功能:接受QH2的电子,并传递给Cyt c;
过程:QH2→Cyt  b→Fe-S→Cyt c1→Cyt c;
质子泵功能;每传递2e-,向膜间隙释放4H+;
注意:Cyt c是呼吸链中唯一的水溶性球状蛋白质,与线粒体内膜的外表面疏松结合,不包含在上述复合体中;
Cyt c从复合体III中的Cyt c1获得电子,传递到复合体IV;
Q循环:
复合体IV
将电子
从细胞色素C
传递给轻
=细胞色素c氧化酶;
是电子传递链的出口;
功能:接受还原型Cyt c的电子,并传递给O2生成H2O;
过程:还原型Cyt c蛋白提供的电子,经CuA中心,传递到Cyt a,再到Fe-Cu中心;即Cyt  c→CuA→Cyt a→Cyt a3-CuB→O2;
需依次传递4个e-,并从线粒体基质获得4个H+,最终将1O2还原成2H2O;
质子泵功能;每传递2e-,将2个H+泵到膜间隙侧;
注意:上述O2在获得电子的过程中,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O2-.和O2-离子中间物始终和双核中心紧密结合,通常不会对细胞组分造成伤害;
NADH和FADH2
是呼吸链的
电子供体
营养物质代谢中,大部分脱氢酶以NAD+、NADP+、FMN或FAD为辅酶或辅基,用来接收从底物上脱下来的成对氢;
生成还原态的NADH+H+、NADPH+H+、FMNH2、FADH2,均是水溶性的电子载体;
其中NAHD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FMN和FAD作为黄素蛋白的辅基参与电子传递;
∵复合体I即为NADH脱氢酶,可将线粒体中的NADH通过呼吸链彻底氧化,参加能量代谢;
复合体III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通过结合底物琥珀酸并将其脱氢氧化,产生的FADH2直接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放能;
NADPH主要用于还原反应,而非参加能量代谢;
呼吸链有2条路径:NADH呼吸链:NADH→复合体I→Q→复合体III→Cyt c→复合体IV→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复合体II→Q→复合体III→Cyt c→复合体IV→O2;
呼吸链由NADH和FADH2提供氢,通过4个蛋白质复合体、Q,以及介于复合体III和复合体IV之间的Cyt c共同完成电子传递;
呼吸链中各组分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实验确定的:
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进行排序;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在特定条件下,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组分对电子的亲和力大小; 电位高→亲和力强;  呼吸链中电子从电位低的组分向高的组分传递;
底物存在时,利用呼吸链特异的抑制剂,阻断某一组分的电子传递,在阻断部位以前的组分处于还原状态,后面的组分处于氧化状态; 根据各组分的氧化、还原状态吸收光谱的改变,分析顺序;
利用呼吸链各组分特有的吸收光谱,以离体线粒体无氧时处于还原状态为对照,缓慢给氧,观察各组分被氧化的顺序;
在体外,将呼吸链拆开、重组,鉴定4种复合体的组成和排列;
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
大体
细胞内由ADP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有2种:
底物水平磷酸化:与高能键水解反应偶联,直接将高能代谢物的能量转移到ADP,生成ATP;即底物水平磷酸化;
可产生少量ATP;
氧化磷酸:人体90%的ATP是由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产生的,产生ATP所需的能量由线粒体氧化体系提供;
即NADH和FADH2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逐步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水,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逐步释放,此释能过程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所以NADH和FADH2的氧化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相偶联;
氧化磷酸化
偶联部位在
复合体
I、III、IV
大体
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内;
含2个关键过程:电子传递;
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产生ATP,使能量通过ATP被储存起来供机体使用;
成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所能合成ATP的分子数,可反映该过程的效率;
将呼吸链中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的部位,称为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也就是能够产生ATP的部位;
可通过下述方法大致确定:
P/O比值
定义: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mol O2所需磷酸的摩尔数,所能合成ATP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产ATP分子数);
注意:可用于评价不同物质经呼吸链产能的能力大小; P/O大→能力高;
…………试验,证明:复合体I、III、IV可能是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用于产生ATP;
一对电子,经NADH呼吸链传递,P/0约为2.5,生成2.5ATP;
经琥珀酸呼吸链传递,P/0约为1.5,生成1.5ATP;
自由能变化
Ph7时,标准自由能变化(△G)与还原电位变化(△E)之间的关系:△G=-nF△E;  n:传递电子数;  F:法拉第常数;
注意:标准还原电位,表示物质对电子的亲和力,还原电位高的更容易接受电子;
…………试验,可见复合体I、III、IV传递一对电子释放的能量,能够满足生成ATP所需的能量;
注意:偶联部位,不意味着3个复合体是直接产生ATP的部位,而是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能满足ADP磷酸化生成ATP的需要;
氧化磷酸化
偶联机制是
产生跨线粒体
内膜的
质子梯度
注意:
电子传递过程中,一对电子经复合体I、III、IV传递,分别向膜间隙侧泵出4H+、4H+、2H+,共10H+;由于线粒体内膜的不通透性,致内膜两侧的H+浓度和电荷的差异;
因此,呼吸链蛋白质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形成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储存了电子传递过程释放的部分能量;
化学渗透假说:阐明了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MitchellP提出;
要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转运H+从线粒体基质到内膜的胞质侧;
由于质子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返回基质,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
质子的电化学梯度转变为质子驱动力,促使质子从膜间隙侧顺浓度梯度回流到基质、释放储存的势能,用于驱动ADP与Pi结合生成ATP;
试验支持: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完全封闭的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内膜对H+、OH-、K+、Cl-是不通透的;
电子传递链可驱动质子移出线粒体,形成可测定的跨内膜电化学梯度;
增加线粒体内膜外侧酸性,可增加ATP合成,而阻止质子从线粒体基质泵出,可降低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虽然电子仍可传递,但ATP生成确减少;
质子
顺浓度梯度
回流
释放能量
用于合成ATP
跨线粒体内膜的H+梯度,驱动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到基质时,储存的能量被ATP合酶(即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体V)充分利用,催化ADP与Pi生成ATP;
ATP合酶=复合体V:
结构:2个结构域;F1:亲水;是线粒体基质侧的蘑菇头状突起,功能是催化ATP合成;
Fo:疏水,对寡霉素敏感;大部分结构嵌入线粒体内膜中,组成离子通道,用于质子回流;
F1:由α3β3γδε亚基复合体、寡霉素敏感蛋白OSCP组成;
Fo:由疏水的a、b2、c9-12亚基组成;
ATP合酶的Fo和F1组装成可旋转的发动机样结构,完成质子回流并驱动ATP合成;
跨内膜质子形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是ATP合酶转动的驱动力;
ATP合成的结合变构机制:
β亚基由3种构像:开放型O:无活性,与ATP亲和力低;
疏松型L:无活性,可与ADP和Pi底物疏松结合;
紧密型T:有催化ATP合成的活性,可紧密结合ATP;
γ亚基转动时,会依次接触3组αβ单元中的β亚基,其相互作用,导致β亚基的构象发生周期性循环变化;
ADP和Pi底物结合于L型的β亚基;
质子流能量驱动合酶的转子部分进行转动,使该β亚基变构为T型,用于合成ATP;
再次转动使β亚基变构成O型,释放出ATP;
即,质子流能量用于驱动β亚基构象按顺序改变,分别结合ADP和Pi,合成的ATP可从活性中心释放;
ATP合酶循环1周,生成3分子ATP;
合成1分子ATP,需4个H+;  其中3个通过ATP合酶穿线粒体内膜回流入基质,1个用于转运ADP、Pi、ATP;
每分子NADH经呼吸链传递,泵出10H+,生成2.5ATP;
每分子琥珀酸经呼吸链传递,泵出6H+,生成1.5ATP;
ATP
在能量代谢中
起核心作用
大体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有自己的特点: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体系,多通过弱键能的非共价键维系,不能承受能量的大增或大量释放的化学过程;故代谢反应需依序进行、能量逐步得失;
生物体不直接利用营养物质的化学能,需使之变为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形式,如ATP的化学能;
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时,能释放较大自由能的、含有磷酸基的化合物;
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ATP、GTP、UTP、CTP,包括NDP;
磷酸肌酸、乙酰磷酸;
PEP、1,3-二磷酸甘油、琥珀酰CoA,即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底物;
乙酰CoA、脂酰CoA;
书上还有:氨基甲酰磷酸、焦磷酸、葡糖-1-磷酸;
ATP是
能量
捕获和释放利用
的重要分子
ATP:体内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
是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
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其水解释放大量自由能,当与需要供能的反应偶联时,能促进这些反应在生理条件下完成;
ATP是
能量转移和
腺苷酸相互转变
的核心
细胞中存在腺苷酸激酶,可催化ATP、ADP、AMP间互变;
当体内ATP消耗过多时,ADP积累,在腺苷酸激酶的催化下,由ADP转变成ATP;
当ATP的需求量降低时,AMP从ATP获得~P,生成ADP;
UTP、CTP、GTP:
可为糖原、磷脂、蛋白质等合成反应提供能量;
但它们一般不能从物质氧化过程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核苷二磷酸激酶的催化下,从ATP中获得~P产生;
生物体内能量的生成、转移、利用,都是以ATP为中心;是能量货币;
ATP通过
转移自身基团
提供能量
∵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多,并产生Pi、PPi等基团;
很多酶促反应由ATP通过共价键与底物或蛋白质等相连,将ATP分子中的Pi、PPi或AMP基团转移到底物或蛋白分子上而形成中间产物,使其获得更多的自由能,经过化学转变后,再将这些基团水解而形成终产物;
因此,ATP通过这种方式参与酶促反应并提供能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水解反应;
如:ATP给葡萄糖提供磷酸基和能量,合成的葡糖-6-磷酸容易进入糖酵解或其他代谢途;
磷酸肌酸CP
也是储存能量的
高能化合物
ATP充足时,通过转移末端~P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CP,储存于需能较多的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
当迅速消耗ATP时,磷酸肌酸可将~P转移给ADP,生成ATP,以补充ATP的不足;
故ATP在体内能量捕获、转移、储存、利用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大体
ATP,是机体最主要的能量载体,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氧化磷酸化的速率;
机体根据自身能量的需求,通过调节氧化磷酸化的速率,来调节ATP的合成;
故,可影响NADH、FADH2的产生、影响呼吸链组分、ATP合酶功能的因素,均可影响氧化磷酸化,进而影响ATP的生成;
体内能量状态
调节
氧化磷酸化速率
电子的氧化、ADP的磷酸化,是氧化磷酸化的根本;通常线粒体中氧的消耗量是被严格调控的,其消耗量取决于ADP的含量;
故ADP是调节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只有ADP和Pi充足时,电子传递的速率和耗氧量才会提高;
细胞内ADP的浓度以及ATP/ADP的比值,可迅速感应机体能量状态的变化;
机体耗能活跃→ATP/ADP比值↓、ADP↑→ADP进入线粒体后迅速用于磷酸化→氧化磷酸化随之加速→合成的ATP用于满足需求,直至ATP/ADP的比值恢复正常后,氧化磷酸化的速率随之放缓;
ATP和ADP的相对浓度,也同时调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满足氧化磷酸化对NADH、FADH2的需求;
当ATP浓度高时→别构调节来抑制糖酵解、降低三羧酸循环的速率→氧化磷酸化速率降低,以协调产能的相关途径;
抑制剂
阻断
氧化磷酸化过程
大体
抑制剂通过阻断电子传递链的任何环节,或抑制ADP的磷酸化过程,均可导致ATP的合成减少;同时线粒体对氧的需求也减少,细胞的呼吸作用降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均受影响;
呼吸链抑制剂
阻断电子传递过程
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抑制复合体I,从而阻断电子从铁硫中心到泛醌的传递;
萎锈灵:抑制复合体II;
抗霉素A:抑制复合体III,从而阻断电子从Cyt b到QN的传递;
CN-、N3-:紧密结合复合体IV中氧化型Cyt  a3,从而阻断电子从Cyt a 到CuB-Cyt a3的传递;
CO:与复合体IV中的还原型Cyt 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给O2;
解偶联剂
阻断ADP的
磷酸化过程
解偶联剂,可使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分离;电子可沿呼吸链正常传递,但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不可驱动ATP合酶来合成ATP;
如:二硝基苯酚DNP:脂溶性,可在线粒体内膜中自由移动,进入基质时释出H+,返回细胞质侧时结合H+,从而破坏了H+的电化学梯度;
内源性解偶联剂:使H+不能通过ATP合酶、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回流到线粒体基质,因而使ATP合成受抑制;
如:棕色脂肪组织:
含解偶联蛋白1  UCP1,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质子通道,内膜细胞质侧的H+可通过通道返回线粒体基质,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而不能生成ATP,但质子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故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御寒组织;
新生儿硬肿症,是缺乏棕色脂肪组织、不能维持正常体温而使皮下脂肪凝固所致;
注意:骨骼肌等组织的线粒体中,存在UCP1的同源蛋白质UCP2、3,但无解偶联作用,在禁食时表达增加;
体内游离脂肪酸,可促进H+经解偶联蛋白回流到线粒体基质中而减少ATP的生成;
ATP合酶抑制剂
同时抑制
电子传递
和ATP的生成
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ADP磷酸化;
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
均可结合Fo,阻断H+从Fo质子半通道回流,抑制ATP合酶活性;
由于线粒体内膜两侧质子电化学梯度增高,能够影响呼吸链组分的质子泵功能,因而也会抑制电子的传递过程;!
抑制氧化磷酸化,会降低线粒体对氧的需求,氧耗会减少;
甲状腺素
促进氧化磷酸化
和产热
甲状腺素→促进细胞膜上Na+-K+-ATPase的表达→使ATP加速分解成ADP、Pi→ADP浓度增加→促进氧化磷酸化;
→T3可诱导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氧化释能和产热比率增加,ATP合成减少;
→机体耗氧量、产热同时增加→甲亢患者基代高;
线粒体DNA
mtDNA突变
影响
氧化磷酸化功能
线粒体DNA  mtDNA:裸露的、环状、双螺旋结构,缺乏蛋白质保护、缺乏损伤修复系统,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生突变;
线粒体的功能蛋白质,主要由细胞核的基因编码;
人的mtDNA含37个编码基因,用于表达呼吸链复合体I中的7个亚基、III中的Cyt b、IV中的3个亚基、ATP合酶中的3个亚基、22个tRNA、2个rRNA;
mt DNA基因突变,造成的功能障碍,易出现在耗能较多的组织,如骨骼肌、脑;可导致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
遗传性mt  DNA疾病,以母系遗传居多;∵受精卵的mt DNA主要来自卵细胞;
线粒体内膜
选择性协调
转运氧化磷酸化
相关代谢物
大体
线粒体基质与细胞质之间,有线粒体内、外膜相隔;
外膜:对物质的通透性高、选择性低;
内膜:含有与代谢物转运相关的转运蛋白质体系;
对各种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维持组分间的平衡,以保证生物氧化和基质内旺盛的物质代谢可顺利进行;
细胞质中的NADH
通过穿梭机制
进入线粒体呼吸链
大体
在线粒体生成的NADH,可直接进入氧化呼吸链进行电子转移;
但NADH不可自由穿线粒体内膜,故在细胞质内经糖酵解等生成的NADH,需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呼吸链才可进行氧化;
α-磷酸甘油
穿梭
部位:脑、骨骼肌;
过程:细胞质中:磷酸二羟丙酮 → α-磷酸甘油;   磷酸甘油脱氢酶;   NADH、H+入,NAD+出;
穿梭:α-磷酸甘油通过线粒体外膜,到达线粒体内膜的膜间隙侧;
线粒体中:α-磷酸甘油 →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  FAD入,FADH2出;
FADH2直接将2H传递给泛醌进入氧化呼吸链;
能量:1NADH,经α-磷酸甘油穿梭,可产生1.5ATP;  ∵FADH2将NADH携带的一对电子传递给Q进行氧化磷酸化;
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
部位:肝、肾、心肌;
过程:需2种内膜转运蛋白、2种酶协同参与;
细胞质中:草酰乙酸 → 苹果酸;  苹果酸脱氢酶;  NADH、H+入,NAD+出;
穿梭:苹果酸经线粒体内膜上的苹果酸-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中:苹果酸 →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  NAD+入,NADH、H+出;
草酰乙酸 → 天冬氨酸;  谷草转氨酶;
穿梭:天冬氨酸经线粒体内膜上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质;
细胞质中:天冬氨酸 → 草酰乙酸;  谷草转氨酶;
能量:1NAD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可产生2.5ATP;
注意:苹果酸-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将苹果酸送入线粒体、将α-酮戊二酸运入细胞质;
细胞质内α-酮戊二酸可转变成谷氨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将天冬氨酸送入细胞质、将α-酮戊二酸运入线粒体;
线粒体内谷氨酸可转变为α-酮戊二酸;
即α-酮戊二酸入细胞质→生成谷氨酸后→谷氨酸入线粒体→谷氨酸生成α-酮戊二酸;循环;
ATP-ADP转位酶
协调转运ATP和ADP
出入线粒体
呼吸链产生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主要用于驱动ATP的合成,
同时也驱动内膜上的跨膜蛋白质转运氧化磷酸化的相关组分,包括腺苷酸转运蛋白、磷酸盐转运蛋白等;;
腺苷酸转运蛋白=ATP-ADP转位酶:
位于线粒体内膜;
是跨膜蛋白通道;
将膜间隙的ADP3-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同时从基质转运出ATP4-,使经过线粒体内膜的ADP3-进入和ATP4-移出紧密偶联,维持线粒体内外腺苷酸水平基本平衡;
每分子ATP4-和ADP3-的反向转运时,实际向膜间隙净转移1个负电荷;而膜间隙的高正电有利于ATP的泵出;
此时,跨膜质子梯度的能量,也驱动膜间隙侧的H+和H2PO4-经磷酸盐转运蛋白同向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
因此,每分子ATP在线粒体基质中生成并转运到细胞质,需4个H+回流入线粒体基质中;
心肌、骨骼肌等耗能多的组织中,线粒体膜间隙存在一种肌酸激酶同工酶,可催化经ATP-ADP转运酶运到膜间隙中ATP与肌酸之间~P的转移,生成的磷酸肌酸经线粒体外膜中的孔蛋白进入细胞质中,由对应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催化,将~P转移给ADP生成ATP;
因此,线粒体内膜的选择性协调转运,对氧化磷酸化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大体
除线粒体氧化体系外,细胞内也存在其他的氧化体系,主要参与物质的生物氧化;
另外,线粒体呼吸链存在单电子传递过程,单电子有漏出的机会,直接传递给氧而生成活性氧,而不是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因此,呼吸链也是产生活性氧、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原因之一;
微粒体
细胞色素P450
单加氧酶
催化
底物分子羟基化
人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羟化酶:
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底物分子上,即羟化;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H+还原呈水;  即RH + NADPH + H+ +  O2 → ROH + NADP+ + H2O;
参与类固醇5激素的生成,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在肝、肾上腺的微粒体中含量最多,是反应最复杂的酶;
含Cyt P450,通过血红素中的Fe离子进行单电子传递;
线粒体呼吸链
也可产生
活性氧
反应活性氧类ROS:
O2得到单电子产生超氧阴离子(O2-.),再逐步接受电子,而生成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这些未被完全还原的含氧分子,氧化性远远大于O2;
线粒体呼吸链是ROS产生的主要部位;特别是O2-.的产生,主要源自呼吸链;
复合体III,通过Q循环传递电子,接受单电子的QH.在内膜中自由移动,通过非酶促反应,直接将单电子泄露给O2而生成O2-.;
呼吸链末端的Cyt c氧化酶,从金属离子每次转移1个电子、通过4步单电子转移,将氧彻底还原生成水,也会有少量氧接受单电子或双电子而生成O2-.、H2O2;
除呼吸链外,细胞质中的黄嘌呤氧化酶、微粒体中的Cyt P450氧化还原酶等催化的反应,需要氧为底物,也可产生O2-.;
细菌感染、组织缺氧等病理过程,电离辐射、吸烟、药物等外源性因素,也可导致细胞产生ROS;
ROS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少量ROS,可促进细胞增殖;
大量ROS累积,会损伤细胞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抗氧化酶体系
有清除
反应活性氧
的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催化1O2-.氧化生成O2,另一分子O2-.还原生成H2O2,即2个相同的底物歧化产生了2个不同的产物;
哺乳动物有3种SOD同工酶;
过氧化氢酶:生成的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分解;
主要存在于过氧化氢酶体、细胞质、微粒体中;
含4个血红素辅基;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可去除H2O2和其他过氧化物类ROOH;
在细胞质、线粒体、过氧化酶体中,GPx通过还原型的谷胱甘肽将H2O2还原为H2O,将ROOH转变为醇,同时产生氧化型谷胱甘肽;
氧化型谷胱甘肽经谷胱甘肽还原酶催化,由NADPH+H+提供2个H+,再转变为还原型GSH;也可发挥抗氧化作用;
体内其他小分子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课件 第六章生物氧化
2017 年考研改革政策解读 & 生物化学:氧化磷酸化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第6章生物氧化2012 (2)
最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氧化)高等教育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