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不是用来糟蹋的
       [按:新书《我疼》中的第二个故事《母亲》在《中国作家》发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时约我写了这篇创作谈。]
 
       许多年前,奶奶走了。那是一个很安静的清晨,当医生的叔父将一张纸放在她鼻孔前,纸悄无声息。空气中谁说了一声:“好了,好了……”也许是我自己在念叨吧。奶奶她活得太痛苦了,活了一百岁,她最后20年是在病床度过的,失明,瘫痪,各种疾病……子女大多在她之前走了,她说是自己吃了他们,于是把假牙摘下来,我们难以想象她是怎样长期用牙龈咬食的。每到年末,她都求老天不要再让她活下去了,她说她曾经想爬上床边的窗户跳下去,可是这样子孙就要背骂名。她是被要挟着活下去的。那时我写了篇文章,叫《长寿则辱》。这是我不能发表的文章中的一篇,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把生命写得太不堪。也许要让人浑浑噩噩活着也是意识形态吧?因为有助于秩序,于是自杀总被历代政权所禁忌。大家都老老实实活着,不要闹!
       几年后,又一个老人走了。她是我妻子的外婆。这下走得一点也不安静,简直是惊天动地。是心脏衰竭,但是老人的体质十分好,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挺回来了。她出生在富裕之家,身体功底打得好。她思维还特别清晰,她生在日本,会唱日本歌,我妻子最初听到的日本童谣,比如《红蜻蜓》、《桃太郎》,不是在日本,而是小时候的外婆的嘴里。当地电视台还曾想请她去做节目。她是清醒地感受着自己一次次受苦的,到最后,她决定放弃。但是作为子孙,怎么可能放弃?所以最后的较量,与其是她跟病魔,勿宁说是她跟子孙——她为了自己能死,简直穷凶极恶;子孙为了她能活,简直没心没肺。最后还是由妻子和我提出,让老人安静走掉。
       这次我开始写小说了,关于死。我很少因具体的事件而写小说,所以我也很快搁笔了。至少“长歌当哭,是必定在痛定之后的”。何况这是写小说呢,小说家实在没有诗人和散文家幸福,他必须营造,有多大的痛苦,他都必须抽身出来首先去营造。虽然如此,人死前的景象一直难以挥去。也许这是我自己脑子里固有的,当年读大学时,我就老想着自杀。但我害怕母亲哭,没付诸实施。其实还有个原因:我害怕死的痛苦。死是一个坎,这个坎,就连信奉武士道的日本人都承认的,所以剖腹自杀需要配个助手,在自杀者痛苦不堪又无能为力时,劈下他的头。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跨过这个坎。上吊?溺水?跳楼?喝药?我都看过其惨状;据说吃安眠药死没有痛苦,但其实未必,只不过别人不知道罢了;据说拿枪直接对准太阳穴,一抠板机,立刻就没知觉了。但我没有枪。我曾经多次做过拿枪的梦,都是刺杀者,杀的是别人,不是自己。也许这也说明我没有死的决心吧。所以我活下来了,结婚,生子,现在不仅为人子,还为人夫,为人父了,不仅要顾及父母,还得顾及妻儿了,更死不成了。生命像越吹越大的汽球,简直可怕。
       我这么看生命,一定为大多数人所不解。有道是,人都是要活的,人有求生本能,中国还有句话:“好死不如赖活。”历经苦难的民族有着特别强烈的求生渴望,于是我们的文学也充满了活命哲学。可是难道无论如何要活吗?假如活只成为活命。曾听说患乳腺癌的妇女拒绝切除乳房,宁可完整地赴死,这勿宁可以跟仁人志士相提并论了。为了理想和美慷慨赴死,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尊严。生命不是用来糟蹋的。     
       顺便说一句,《母亲》原来想取名叫《母》,可惜发表时没能用上。母,我们生命的本源,我们从那里来。当我们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就知道我们该到哪里去。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认识。明白地说,我们一出生就走向死亡,这是我们的宿命,于是这“母”就是“死”之“母”,或者说是“孽”之源。既然“孽”已铸成,就坦然接受吧,淡定对之。人生不可能没有苦难,关键在于你必须认了——认了,就没有任何力量可糟蹋你了。其实,生命因苦难而精彩,死的前景会给我们存在的限度,让我们珍惜生存,同时接受死亡,于是精彩地存在,决绝地离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着》读后感
他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看着子孙相继离去,只希望早点结束生命
如何从困苦的人生突围而出
当你遇见这个读书方法时,你会发现你以前读的书都白读了!
不磨不炼 不成好汉
给远方的姐姐--姐姐远行八周年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