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希望?且看刘邦、韩信版《隆中对》背后的思考

刘邦被项羽发了一手烂牌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如何打好一手牌,那么上天给我们发的牌往往是随机的,牌面有好有坏,那些真正技术高超、能力卓越的人,总会想尽办法去把自己手里的牌面打出最佳效果。只有那些真正的失败者才会一味的去抱怨牌面的好坏,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从概率学上来说,只要是一个赌徒,就都有抓到烂牌的几率,如何打好一手烂牌才是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的时候。所以,当我们抓到一手烂牌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不放弃、不抱怨,然后是认真思考,寻找庄家留给你出牌的机会。

作为一个成熟、理智的人,我们要深刻地明白,一当我们坐上赌桌,即便是抓到一手烂牌,我们除了好好出牌,少犯错,或者接受失败的结果,其余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我们不能冲动地去跟庄家拼命、也不能任性地跟赌本斗气、更不能幼稚地掀桌子、扔牌而放弃赌下去的资格。

刘邦最大优点就是恰到好处的没心没肺

分封天下后的刘邦其实就是被庄家项羽发了一副烂牌,这要是小混混时期的刘邦一定会觉得这牌玩不下去了,拿起凳子砸桌子上,然后歇斯底里地告诉天下:“没法玩了,我不玩了。”这其实是大多数不入流的赌徒的通病,也是人之常情的共性,没有多少人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困境的安排,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坦然释怀地去面对可能性极大的失败。

事实上,像刘邦这样的人中之杰,也差一点没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差一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沉沦堕落下去了。但是,刘邦异于常人的地方,并不是在于他的境界比普通高多少,他犯的错误和一般的普通一样多,但是刘邦每次犯错之后都能迅速地觉醒过来,而他的身边一直都有一些能够随时提醒他、纠正他的良师益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是如何绝地反击的?是如何打好一手烂牌的?

分了一手烂牌的刘邦心如死灰

项羽分封天下,挖坑无数

项羽分封天下,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原来地盘大而遭到削减的人自然是愁眉苦脸、心中不爽了;那些原本一贫如洗的人能够分到一杯羹自然是满心欢喜、志得意满了。刘邦本来是属于后者,但是刘邦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被项羽分到了鸟不拉屎的巴蜀之地了。

这对于一心想成为“赌王”的刘邦来说,这样的牌面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和侮辱。但是刘邦他又没有和庄家项羽叫板的实力,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其沮丧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刘邦在最初听说被封到蜀中的消息后,气得差点要狗急跳墙地跟项羽玉石俱焚了。但是这终究是一个失败者象征性的愤怒,刘邦如果真的这么冲动,他坟头上的草恐怕已经长得老高了。他这种愤怒的情绪只是要寻求一种虚无的心理安慰而已,所以当他的好友兼管家萧何劝他说:“我们到汉中当王,惨虽然是惨了点,但总是聊胜于无吧。至少总比死要好得多吧。”刘邦心里就舒服多了。

萧何也给刘邦灌了一碗心灵鸡汤

人的心理平衡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对于一个凄惨的人来说,只要你找一些比他更凄惨的人和他对比一下,他的心理马上就平衡了。刘邦也是如此,萧何的话让他心里顺畅多了,这个时候他也能听进去更多的话了,萧何接着说:“论实力,我们现在打不过项羽,这就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我们现在虽然只有这么两万多人(入关收编的那些秦军,对不起,已经被项羽收缴充公了),但是我们总比那些白手起家的人要好一些吧。历史上白手起家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也并不少,我们暂时屈服在一人之下,只要我们向商汤和周武学习,收揽民心、选贤任能,然后用巴蜀之力“反攻大陆”,天下不还是我们的吗?”

刘邦就像一个失恋的男人一样,经过一顿安慰,听说前面还有更好的美女在等他,瞬间又恢复了些许元气。其实,刘邦以为自己输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却忘记了在他的大管家萧何手里还一套无比厉害的操作系统,那简直就是个秘密武器。

心不甘情不愿的刘邦也只能带着他那帮“残兵败将”意兴阑珊地去汉中就藩。虽然刘邦的心结已经基本上被打开了,但是他下面的那些“卖命”的战士们却并看不到这么长远,很多人认为跟着刘邦到那深山老林中去没什么前途了,只能打打野鸡野兔子了,所以半途之中,很多人开始悄然开溜了。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恢复神气的刘邦自然也没有心情管这点破事了。

一边入蜀一边考虑出蜀

处处料事在先的张良真是一个好导师

刘邦选择的是最东边、路程最短的子午谷(这条路在后世三国的时候名噪天下)去汉中,而已经被封为韩国丞相的张良依然坚持把刘邦送到了汉中,但并没有进城。而是和刘邦告别之后,绕道去了汉中的西北的褒中,因为这里是著名的入蜀之路,褒斜道的南口。一般情况下,大部队想要入蜀,有三条路:祁山道、陈仓道和褒斜道。张良此时就是帮刘邦来考察地形的,不得不说,真的是个好导师。

刘邦来时的子午谷虽然也能走,但是都是羊肠小道,战时状态下根本不适合行军打仗,所以基本上没有作为军事考虑。而祁山道在三条路径中,路径是最远的,所以后世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以被人质疑,原因也就在这里;陈仓道路程次之,但是山路居多;褒斜道的路况最好,路又近,但是褒斜道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条路上很多路都是人工修建的木质栈道,容易被人切断。

所以张良完这条路之后,就对刘邦说,把褒斜道上的栈桥都一把火烧了吧。刘邦表示很疑惑,我们以后不是要反攻回去的吗?为何要自绝退路?张良解释说,项羽不是怀疑你吗?烧了这条路,等于告诉项羽你根本就没打算回去,这是为了麻痹项羽。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刘邦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在张良告别之后,就命人烧掉了褒斜道。

当糟糕变得最糟糕时便不再糟糕

刘邦身上有一股打不起的小强的精神

刘邦到了汉中之后,对项羽和范增的恨意又加深了几分。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适合“等死”的地方,简直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中原通个消息都要大半年。这是一个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刘邦那些仅存的手下,也受不了这种绝望的生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们都是来自于发达地区,突然一下子被弄到了这穷山沟里面,心里面无比的憋屈。所以又有很多人私下里跑路了,刘邦还是要洒脱一些,留人不留心,留着也没用,所以也不加阻止。

所以,我一直认为刘邦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不跟自己、不跟现实较真。讲得好听一点就是洒脱,讲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没心没肺,活着不累”。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帮他抗过去很多人无法抗过去的失败,所以他才能比一般人多拥有很多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但是,不管一个人多么洒脱,终究有他在乎的事情和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论”。直到有一天,刘邦一听说他最信任、最满意的兄弟萧何也跑了,刘邦觉得有点坐不住了。萧何要是真的跑了,损失有多大他是心知肚明的,更主要的是在情感上他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刘邦在内心是在乎萧何的

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像历史上其他开国皇帝那样,通常都有一技之长,比如会打仗。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政治天赋极高、嗅觉特别灵敏。刘邦事实上一直都是两只眼睛看人,关键他还看得特别准。他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混成今天的汉王,主要就是依靠三个人:萧何、张良、郦食其。现在张良回韩国当丞相去了,郦食其又只是一个适合搞外交的人,现在萧何要是跑了,这百废待兴的局面谁来帮自己收拾呀?

郦食其的嘴、张良的见识、萧何的组织能力,这是刘邦缺一不可的三大法宝。张良走了之后,他已经经常感觉脑袋有点短路了,现在萧何走了,简直是直接给刘邦脑袋断电了。城管、税收、农业、征兵、纪律……没有一项是刘邦自己搞得清楚的,此时的刘邦只能唱一曲:“敢问路在何方?”

但好在几天之后,萧何回来了。刘邦就像一个“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的小怨妇一样,委屈得眼泪鼻涕都留下来了:“死鬼,你这几天到哪里去了?难道你也要跑了吗?”

萧何都来不及跟他道歉,急忙道:“我不是要跑,我是帮你去追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韩信终于出场了

刘邦心想,都跑了那么多人了,也没看你去追过谁,这次匆匆忙忙地去追一个人,到底是一个啥三头六臂的人呢?于是追问一句是谁!于是,萧何搭上了自己一生在刘邦那里的全部积蓄,为他追回来的韩信做了一次担保和推广。

萧何说:“那些乌合之众走了就走了,走了旧的会有新的,而且一抓一大把,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我追回来的这个韩信,那是天下奇才。这是能够辅佐你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如果你只想在汉中当个等死王爷,那倒无所谓。如果你要打出关中,争霸天下,就非要这个人不可!”

这一番广告打下来,刘邦都有点迷糊了。这个韩信真的有萧何说的这么厉害吗?但不管怎么说吧,不看佛面看僧面,不管这个人厉害不厉害,总之他是萧何追回来的。封他个将军也无所谓。

刘邦正为自己的“大度”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料萧何根本不买账,萧何说:“人我是给你追回来了,留不留得住还得靠你自己了,韩信的这个人当个普通的将军肯定是屈才了,他还是会要走的。”刘邦心想,现在只要你萧何不跑就可以了,这个韩信跑不跑还真不重要,于是人情干脆坐到底:“那我让他做大将军总可以了吧!”。其实刘邦心想,这个大将军也是个空架子,也算是个顺水人情,就当是司马当作活马医吧!

韩信马上就要证明自己是国士无双了

这个时候的刘邦,他在乎的并不是韩信本人,而是在乎萧何。他赌的也不是韩信本身的才能,而是赌萧何的眼光。说到底,他是相信他和萧何长久接触之后对萧何形成的印象,萧何这个人老成稳重、公允无私、逻辑清晰、行事稳当,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向自己推荐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才来担当军事首领。既然萧何说他“国士无双”,那就试试也无妨。

刘邦也再次体现他不磨叽的性格,说了就做,当下就叫韩信过来拜将受印。而萧何为了给韩信搭台子,又提出要刘邦亲自授印,要越隆重越好。刘邦就是想得开,大将军的位置都给了,还在乎这个仪式干什么?于是刘邦事先斋戒、沐浴更衣,再搭起一座高坛,给韩信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登坛拜将的仪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原来声名不显的韩信坐火箭当上了大将军,刘邦手下那帮老将们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是一看一向嬉皮笑脸的刘邦此时都如此慎重其事,一下子也搞不清韩信到底有几斤几两了。也就是说刘邦还是凭借自己的威信给韩信稳定了局面。

优秀的人才眼里处处都是机会

刘邦对萧何信任,但是不盲目信任

订单可以随便给,货还是要验的。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说:“同您争天下的是项羽。大王您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您都不如项羽。但是项羽这个人,个人之勇千古无二,可是他不能放手,不能任用贤将,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项羽不会分享利益,他待人虽然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小家气。又要马跑又舍不得给马喂草。而且,项羽没有原则,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羽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项羽不取民心,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他不会用人,而您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您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您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败!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在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却没事,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羽。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韩信的“隆中对”有点空洞

韩信这一长篇大论,读者朋友们参考阅读一下就差不多了。事实上,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后,关于他的档案都被销毁了,这些听起来十分空洞的长篇大论很大程度上是后人脑补上去的。而且这些其中很多意思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总结起来,韩信的核心观点就是:现在,马上就应该打回去!因为现在你在关中的影响力还在,而那三个降将的民心却不稳!

先不管韩信这番言论的真实性有多高,关键是史书上记载的刘邦确实就是这么相信了。这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刘邦版的“隆中对”了。一直战略眼光相对缺乏的刘邦自从张良走后,就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思路清晰、论证有力的言论了,其内心的欣喜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回顾一下韩信这个“隆中对”的思想逻辑,我们会发现,韩信逻辑大致如下:

1、先从实力和个人能力上找出刘邦和项羽的差距,告诉刘邦不能去硬碰硬,同时也委婉地提醒刘邦,重用自己是有价值的,这和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没什么两样。

2、分析项羽的缺点,也就是找敌人的漏洞。项羽被韩信说成了有勇无谋、赏罚不明、狂妄自大、妇人之仁的莽夫,这其中对一半错一半。但不管怎么说,韩信这是为了给刘邦打气,所以也将就过得去。

3、挖掘刘邦身上的优势,同时也是给刘邦提建议,提升自己的利用空间。比如劝诫刘邦要知人善用,要舍的孩子去套狼,要对手下大度恩典等。这是给刘邦带帽子,所以也只能信一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刘邦真有韩信说的这么完美,韩信也就不会跑了,跑之前的韩信怎么不认为刘邦这么高尚了?韩信此举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

4、分析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这才是韩信这一番言论的精华。第一韩信知道人性的集中矛盾点在哪里,一个是仇恨,一个是贪婪。关中百姓对三秦王和项羽的仇恨是可以利用的,天下诸侯对项羽的不满也是可以利用的。另外,韩信还善于扯虎皮做大旗,知道利用那个本来无足轻重的楚怀王做文章,说明韩信在战略眼光上比刘邦还是要高明得多。

刘邦无愧刘备的老祖宗

如果后面的“隆中对”,是诸葛亮花费很多口水告诉刘备哪里是硬钉子,不能去碰,只能往益州那样的软柿子方向走;那么韩信的“汉中对”,就是给刘邦打鸡血,告诉刘邦自己自己就是颗大钉子,外面的世界都是软木板,想钉哪里就钉哪里,而且鼓动刘邦赶紧出去钉。

历史是有很多巧合的因素在里面的,真正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认真去思考这种偶然现象的。刘邦一直被项羽压制得胆战心惊的,走了那么多人,突然来了个韩信,就真的能够反败为胜吗?不是否定韩信的能力,凭借韩信的能力,顶多只能和项羽平分秋色,他甚至还没有项羽那种不可阻挡的气概。他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更多的时候,他的成功也是因缘际会,因为他帮助刘邦出川的时候,项羽那边已经是一地鸡毛了。当然,这是后话。

尾声

很少有人真正读懂这两个人

现在,我还不想对刘邦做全面的总结,但是我前面说了,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和自己较真,今天我要说刘邦的第二个有点了,那就是胆子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刘邦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光脚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你会发现,刘邦从来不怕把事情搞大,只是有些时候他不知道怎么把事情搞大而已。现在,听了韩信这一席话,他又感觉自己多读了十年书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刘邦的内心已经开始迫不及待了。

此时此刻的刘邦也开始相信韩信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个人才了。人才,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但又是很清晰的,一般地我们可以认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的人都是人才,但是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承认这种优势,这个人再厉害也不是人才。所以,韩信对于项羽不是人才,但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人才。

造反,什么最重要,人才呀!有了韩信这个人才给刘邦做背书,刘邦顿时觉得自己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一声:“兄弟们,起来,开始搞事了!”响彻巴蜀大地。那些不甘的、投机的、搏命的、做梦的刘邦的手下们,开始欢呼,我们要回城了。

新一轮的乱局又要开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记 第三十七回:留坝金秋红岭幽谷撩咋咧,张良韩信人杰殊归咋咧嘛?
吕后设计要杀韩信,为何张良袖手旁观不救韩信?原因有3 点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张良善终?你看他在刘邦称帝后是咋做的?
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囚、韩信被杀,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刘邦最信任的人是谁?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何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