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邦西进关中:成功者必经的历练,战略和体系的升级必不可少

有无数的人都在钻研刘邦的成功之道,但恕我直言,真正能得其精髓的人并不多,何以如此?盖大多数人均限于以偏概全的死胡同或者落入顾此失彼的窠臼。

说刘邦成功是因为善于用人,那么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有人可用?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陈平、郦食其……这些人才甘心为其马前卒?难道项羽不善于用人吗?那巨鹿之战中发挥箭头作用的英布是怎么建功立业的?那么龙且、钟离昧这些人何以成为独当一面的猛将的?

说刘邦成功是因为心怀天下、仁义为本,那么想一想,刘邦打下颍川城的时候,为什么不顾劝阻,毅然决然地下令屠城呢?为什么刘邦进驻咸阳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约法三章”,而是冲到皇宫之中去搜罗奇珍异宝、美人珠玉?

说刘邦成功是因为气度恢弘,从不斤斤计较,那么想一想,刘邦为何要与雍齿不死不休?为何从一开始也不重用韩信?为何三番五次地剥夺了韩信的兵权,甚至还是偷偷摸摸地窃取?为何最后要杀掉有功之臣韩信,甚至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吕雉他都打算冷待至终?

说刘邦成功是因为心志坚定,百折不挠,那么想一想,刘邦在鸿门宴之后,为何又会心灰意冷,前往汉中的途中,兵士逃跑他也不管不顾?为何进了汉中,他并没有厉兵秣马,矢志争霸天下?彭城之战大败而归之后,被项羽打得唉声叹气的,为什么多次表现出想要放弃的样子?

由此可见,刘邦的成功并不是那么简单,且不可事后诸葛亮一样去基于他的成功去对号入座地美化他的某一个具体的行为和表现。

成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体系,要动态地去看、去分析,而不能静态地去归纳与总结。

要读懂刘邦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读懂他成长的轨迹,要摸清他蜕变的脉络。谁能说当初到处蹭酒喝的刘邦是因为敢于放下尊严而足以成为大汉天子的?谁能说一个敢于谎报礼金蹭关注度的流氓就一定可以抱得美人归?谁又能说娶了吕雉那样一个好老婆就一定可以成功?谁又能说敢于释放囚犯、勇于造反的刘邦就一定可以击败天下诸侯?

刘邦这个人身上有很多优点,除了前面说的那些,还有不让人反感和拒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善于化解别人心里的尴尬、对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能把握得住轻重缓急等等。

他之所以最后能够成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断地在进行系统升级,把他自己身上的每一个优点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扬长避短,建立了一个稳定而又先进的人格系统。

如果说起义前的刘邦是经过数十年的等待在沉淀自己参加更高级游戏的机会和资格,那么遇到张良则是让他在战略思想上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提升,原来争霸天下和街头斗殴是不一样的,政治博弈和快意恩仇也是有区别的。

可是,光有了参赛资格和赛制认知,就能赢得比赛吗?显然是天方夜谭。你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最初级的,你玩个啥?你拿什么去赢?你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在之后的赛程中,保证不被淘汰,然后不断地升级自己的系统,优化自己的各种操作能力。

刘邦在起义之后,恰恰就是经历和把握了这样一个历程和状态。

在遇到张良之后,通过与张良的交流,使他结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具备了战略思维分析和看待问题的意识,张良更是在之后很多重大问题上及时帮他纠偏。

由于当时的张良心系自己的国家韩国,所以并没有立即长久呆在刘邦身边,而是先行回国了。刘邦则是带领他一路上招募的队伍再次回到丰县,找那个背叛他的雍齿报仇,却一败再败。

像刘邦这样的新势力,对于背叛的容忍度必须是相当低的,也就是他必须通过打败雍齿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震慑自己的下属,否则,队伍是很难带的。

一心想要杀一儆百的刘邦在多次遭受挫败之后,只能把搬救兵的希望寄托到了反秦的新势力项梁叔侄身上,于是率领残部转投项家势力了。

项梁叔侄对于专门来投靠的刘邦自然热忱欢迎,为了让刘邦心满意足地归顺,特意派了十余名大将去帮刘邦收拾雍齿。

这次投奔项梁叔侄对于刘邦来说,是一次见识上极大的拓展与补充。一是让自己流民式的起义运动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运动,这是他后来能够参加楚怀王的高级会议和核心政治圈的主要原因,也是他能够独领一支部队西进关中的主要原因;二是让他充分认识了那个男人,知道了那个男人的厉害之处,这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论统军打仗,我这辈子也比不上项羽。这个结论成为了他这辈子最自知之明的认识,此后见到项羽要么跑,要么找炮楼,从不硬抗。

前者让刘邦的创业水涨船高;后者则是让刘邦多次及时自损。

真正让刘邦进入脱胎换骨的蜕变期,正是因为楚怀王在北上救赵时,玩起了平衡之术。因为项羽锋芒太露,刘邦则像一个人畜无害的老大爷,所以让项羽北上去啃章邯那根硬骨头,而放刘邦去了敌人力量薄弱的西线,并在临行之前放出话:谁先攻入关中,封秦王!

如果是刘邦当时和项羽的位置互换,估计是项羽继续纵横天下,而刘邦的坟头早已长草。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生活也没有如果,刘邦的运气就是这么好。

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刘邦集结了不到万人的队伍,自砀县出发,开始西征。

一个月后,刘邦在成武破秦军都尉;三个月后,刘邦行至栗邑,与另一起义首领刚武侯相遇,刘邦偷袭人家,吞并了人家4000人的武装。

每一桶原始资本都是带血的,刘邦创业路上其实背后也充满了掠夺和侵占。

来年二月,刘邦在大城安邑又得到了他成功路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注资,著名的游击队长彭越率队来投。这位同志在后来帮助刘邦对抗大魔王项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彭越,昌邑人,本是一个渔民,后因生活艰难而落草为寇。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手下人也劝他高举义旗,但彭越觉得造反这事急不得,得让子弹多飞一会,先看看情况。结果一等就是一年多,直到巨鹿之战尘埃落定之后,才在手下人的反复劝说下正式宣布起义。

彭越落草为寇的时候,一直是依托于巨野泽的有利地形打游击,这种战斗经验很宝贵,后来让刚猛无比的项羽很难受。

打游击对地形的要求很高,要么有山,要么有水,巨野泽为什么就适合打游击,因为它确实自带防御系统,这地方在一千多年后还剩下北部一小部分,这片小水洼叫做“梁山泊”。

彭越起义后,招兵买马,扩大规模,但到投奔刘邦时也只有1000多人。

刘邦在接收彭越的部队之后,攻打了安邑,但没有打下来。原因无他,一是刘邦此时的军事指挥水平还刚刚入门,二是他队伍的战斗力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打打游兵散勇还行,攻打规范防守的稍大城市还不够看。

刘邦继续发扬“占不到便宜就换地方”的作风,准备再换个地方试试。没打赢没关系,关键是自己手里的原始资本没有遭受多大损失。这其实也是很多草创老板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想最后赢,就要让自己一直留在牌桌上,就要保证自己手里有筹码。

但是,此时彭越却提出要继续留下来打游击,开创革命根据地。

按照刘邦的尿性,从来没有什么吃进嘴里的肉又吐出来的,这家伙做人准则一向是吃小的、哄大的。但是他却意外地同意了。

这就是战略眼光的升级,说明刘邦开始学会为了长远利益放弃既得利益了。或许这只是他的直接在发挥作用,直接告诉他,彭越这个人值得“尊重”和“投资”。尽管很不科学,但是人若要想干成大事,有时候还就是要相信直觉。

刘邦这个人虽然一直喜欢走野路子,但他的眼光却始终毒辣至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在识人方面确实很有独到之处,张良、项羽、彭越这些“角”都被他看透了,因此规避了很多风险,也为他带来巨大的助力。

此时,距离刘邦当初出发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刘邦为何还只走到这呢?因为这家伙鬼得很,他深知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在秦朝的防务和斗志没有崩溃之前,他根本就不敢勇敢地往前冲。

直到项羽在巨鹿之战把秦朝的信心给打崩了,这家伙才开始认真地往西出发,他才是真正的坐山观虎斗者,干硬仗的事你不能指望他,占便宜的时候他一定会兴冲冲地冒出来的。

刘邦在巨鹿之战的消息传来之后,打算自豫西通道打进关中,抢占首功。于是,便在与彭越分别之后,跑到了陈留,结果在这里又阴差阳错地遇到他生命之中的另一个贵人——郦食其。

郦食其当时来找他毛遂自荐的,结果刘邦很不愿意搭理,毕竟这事他比谁都在行。

但是,郦食其当时已经到了帐外,直接说不见又有点说不过去,便象征性地问士兵,那人长啥样?士兵回答道,看模样应该是个读书人。

刘邦一听就来气,他一向就不喜欢文绉绉的读书人,曾极具侮辱性往一名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相当于剥光一个黄花大闺女的衣服并把人家扔到大街上。所以,随口回复说不见。

但这个郦食其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便以“高阳酒徒”的身份再次求见并成功入帐。

刘邦找到酒友很开心,两人便愉快地边喝边聊了起来。有酒还得有故事呀,郦食其便和他讲起了六国与秦国之间的那些历史故事,刘邦平时哪里听得到这么精彩的故事?所以越听越带劲。

人总是会慢慢在故事之中成长的,刘邦逐渐醒悟过来,这个“读书人”确实在见识和计谋方面是强过自己很多,便主动询问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郦食其也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地说,就凭刘邦这一万来临时军,想要打入关中,简直有点异想天开,还不如先留在陈留这个地方,想办法壮大自己。

然后,成功地帮刘邦劝降了陈留县令,彻底解决了刘邦团伙的后勤补给问题,还招来了弟弟郦商(楚汉前十的大将)和他手下的四千人一起归附。

这就是运气和机遇,刘邦在陈留得到了一个楚汉时期最出色的公关部经理郦食其,这个人若是最后不被韩信坑死,大汉开国后就不会是“汉初三杰”了,而会是“汉初四杰”。还得到一个业务能力极强的市场部经理,以及一笔可用于发展的周转资金。更重要的是,刘邦在事业发展的认识上进一步提高了,以前是走到哪吃到哪的流民思路,现在开始具备逻辑和流程意识了。

刘邦得到陈留的钱粮后,招兵买马。三个月后,信心勃勃地去打开封,可惜还是没打赢。只能绕过去继续往西走,好不容易遇到了秦军杨熊部,才打了个胜仗。

随后,刘邦准备南下攻打颍川。在此地,刘邦碰到了收复故土并不顺利的张良。古人相见,分外激动,在两人齐心协力下,刘邦终于靠武力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坚城。

但是,刘邦进城后,却下了一道非常残暴的命令:屠城。

刘邦留给大家的历史印象不是挺厚道的一个人吗?他咋会干这种缺德的事呢?刘邦干这种缺德事为什么没有后遗症呢?

先解释第一个问题,说刘邦厚道,那是很多人喜欢把历史人物脸谱化,脸谱化就容易形成记忆点,容易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也便于人物之间的对比,比如刘邦和项羽一比较,大家就喜欢说项羽坑死秦卒太残暴,而刘邦约法三章很仁义。但历史人物一人千面,刘邦又岂会是一个纯粹厚道的人?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一白遮百丑,刘邦因为最后成功了,所以会有人帮他掩盖很多问题的。事实上,像他这种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功者,在刚刚取得一点小成就时,是最容易飘飘然、干蠢事的。穷人大多仇富,但是大多穷人变富之后,往往都会变本加厉地虐待穷人,这种暴发户心理大多人都有。好不容易打下第一座城市,刘邦不得得瑟一下?但是他找到更高级的得瑟方式,只能用发泄怒火的方式来宣泄他权力的快感。

最后说说第三个问题,众所周知,历史上,“杀俘不详”就像一个恶咒一样诅咒着所有武将,那么,像刘邦这样屠城难道就没有报应吗?怎么可能!上天有好生之德,杀俘的将军不得善终,主要是白起、项羽这样的坐标效应太明显了,所以人家一看到杀俘,就很容易对号入座。相反,屠城这种事,并没有这种极为鲜明的标本。讲白了,一个是现世报应,一个是轮回报应,人们更容易记住现世报应而已。杀伐之气过重不是什么好事,历史以来,武将家族永远没有诗书家族那么好传承与发展,这是有原因的。

颍川屠城后,韩王与张良继续收复韩地,刘邦听说了赵将司马卬(太史公的老祖宗)绕过了章邯的二十万自上党插了过来,正准备南渡黄河,对章邯形成包围之势。刘邦的小心思又开始动作起来了,为了独占西进咸阳之功,这家伙北攻平阴,毁掉了黄河渡口,阻止了司马卬过河,让章邯在项羽面前又继续坚挺了一段时间。

然后,他兴冲冲地继续往西边赶路,却在洛阳城下再度吃瘪。

昌邑、开封、洛阳的三次攻坚战总算让刘邦想明白了,自己的硬战实力确实还差得很。打下颍川是因为得了外援和打了持久战,实际上自己是一个攻坚战都没打赢过,这要继续往西走,到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岂不是寸步难行?北方不好玩,那就去南边转转吧。

其实像刘邦这样的“施工队”,在纷乱复杂的市场形势下,兜兜转转,到哪里其实都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为战斗力有限,战略和战术又双重模糊。但这个家伙就是命好,这次南下,恰好碰到张良在帮助韩王略定韩地之后,回到了刘邦的帐下。

没有张良,刘邦就是属于瞎猫撞死耗子,有了张良的浮躁,他的战略思路才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刘邦南下,在南阳大破秦军,逼得南阳郡守退守宛邑。刘邦打算继续直接绕过宛邑、直奔武关,从南路插入关中。看到没有,这家伙这个时候的眼里只有攻占关中这个功劳。

但这个时候,张良喊停了刘邦,告诉他必须继续攻打宛城,因为宛城是南阳平原的中心,不仅物资丰富,更关键的是交通便利,经济和战略价值都十分重要,不拿下宛城,就容易被敌人组织队伍包饺子。另外,不拿下宛城,西征的粮饷也是大问题,别说你没有后勤补给,有,也会被敌人截断。

总之,不拿下宛城,刘邦这支西征军就是孤军深入,安全、粮饷、兵源、士气等都是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打到哪算哪”的游击队打法,是一种不可持续性发展的打法。

张良凭借自己的战略智慧,及时拉了刘邦一把,刘邦退回部队,包围了宛城。

在刘邦的围困之下,南阳郡守在门客陈恢的劝说下,向刘邦投降了。刘邦相当于不费一兵一卒又占了一个大便宜,所以十分高兴,封了南阳郡守为殷候,封赏陈恢一千户。

也正是这个时候,人生导师张良因势利导,帮刘邦做战略提升,他对刘邦说,自南阳起,就进入了老秦国的地盘了,这一片是秦朝民心最坚固的区域,咱们可不能像土匪一样到处掠夺了,要知道去收买人心,要学会打造人设,要慢慢摆出正规公司的模样来了。

刘邦对张良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于是照办。秦国人民也因此对这支部队抵抗意愿并不强烈,所以刘邦几乎兵不血刃地打到了武关。

武关是秦朝首都咸阳的屏障,自然不可能望风归降。但在这个时候,项羽已经拿下了章邯,秦国大军尽归项羽,赵高和胡亥也知道秦朝保不住了,所以两人内讧,胡亥被赵高杀掉,

胡亥死了,赵高密信刘邦,打算投降,但条件是他要当关中王。刘邦提着脑袋干革命就是想当关中王,自然不会答应赵高的条件。

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出了铁齿铜牙郦食其和陆贾两张好嘴,成功策反了武关守将,直奔咸阳而去。

赵高无奈又拥立了子婴,去帝号、称秦王。

子婴上位之后,不罗嗦,手起刀落干掉了赵高这匹害群之马,并派遣最后的近卫集团军去把守咸阳的最后一道门户峣关。

成功在望的刘邦打算强攻,但张良表示,老大您要冷静呀,先不说你打不打得赢,即使打赢了那也会造成巨大的成本损耗,还是应该郦食其去拿着重金贿赂秦将,策反他们。

最强说客郦食其再一次不负众望,成功将峣关守将说服了。郦食其这张嘴抵得上十万雄师,刘邦西进,没他还真费事。

峣关守将不仅投降还表态要和刘邦合兵一起打到咸阳去,刘邦听了很高兴,猛夸张良料事如神。但张良却表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守将还没开门投降,就说要与我们合兵反攻,说明他早就想投降了。之所以之前没投降,应该是内部意见不统一,手下人没全部搞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趁着他松懈去打他,彻底把他们打服才最让人安心。

刘邦依计行事,悄悄引兵绕过了峣关,翻越了蒉山,在蓝田之南大破秦军,又一鼓作气,追逐败军至蓝田北,再破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至灞上(西安东霸桥)。秦王子婴封印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再来回顾一下刘邦西进之路,他以自开始不足万人,一路磕磕碰碰,最终创下灭秦的不世之功。其实你很难说这是因为他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感谢项羽的力战之功和赵高的擅权之乱。

不过人家刘邦也并非吃干饭的!他不光运气好,还特别善于学习,不光能吸引人才,还特别善于采纳意见。

当然,最后一路摘桃子的刘邦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关中王,而是恭恭敬敬地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认了个错。那么,对于只摘桃子但没吃到桃子的刘邦来说,西进关中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窃以为,在于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刘邦完成了认知和思想、战略和体系上的升级。

之前的刘邦,身上有很明显的包工头气质,经过这样一个蜕变过程,他开始真正具备了创业思维或者说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知道要树立战略眼光,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知道要建立根据地,不能永远流窜;知道要笼络人才和人心,不能光靠着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来支配决策;知道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能横冲直撞;知道要兼顾统筹,而不能一味蛮干……

而且,刘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运气也特别好,他定鼎天下的核心班底,除了一个兵仙韩信没有归位外,其余都在这个过程中归附到他身边了。

所以我们在看刘邦最后成就大业的时候,一定要动态去理解,而不能静态地去理解,特别是刘邦这种发迹于底层的成功人物,其成功其实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关于成功,在以后的文章里,还会和大家更加深入地聊这个话题,其中,像刘邦这样在起步阶段,能够拥有不断的试错机会,能够有人及时纠偏,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专业人才等,其实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初三杰--读《资治通鉴》笔记之十八
纵览历史,中国的三大战略家
张良十大谋略之首?
汉高祖刘邦:史上最出色的权术帝
千门八将三十六天局之借势换旗
先入咸阳者为王——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