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孙弘从布衣到丞相只用了6年,经常给同事挖坑,到底是忠还是奸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他之所以著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身上有比较浓厚的传奇色彩。

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狱吏,没干多久就因作风问题被免职,一度落魄到海上养猪为生;40岁又开始正儿八经地潜心学习,60岁的时候才被推荐入仕,没干多久,却因出使匈奴回来汇报工作让大老板汉武帝感觉不尽如人意而再次被免职;70岁的时候才二度入仕,76岁时便从一介平民干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职,关键还在那个“丞相不好当”的时代得到了善终,并开启了以丞相封侯的历史先例。

公孙弘的这种人生剧本一是一般人根本没机会演,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命力没那么旺盛,50岁都是高寿了,像公孙弘在60岁、70岁的时候才出仕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换作别人就不是出仕而是出土了。二是一般人也演不出这样传奇的效果,6年从平民干到丞相,这才是真正的火箭式提拔。并且汉武帝同志的丞相是典型的不好当,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掉脑袋,比如汉武帝的姐夫公孙贺同志被被授予丞相一职时,便痛哭流涕地请求汉武帝收回成命。但公孙弘却如履平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功成名就的人生大结局。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当朝的两位史学大家对他的评价却完全不一样。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对有嫌隙的人,“虽详与善,阴报其祸”,一句话,就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一个;而班固则在《汉书》中说他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言下之意,这是一个高风亮节的真君子。

何以如此呢?其实主要还是不同的人解读公孙弘行为逻辑的角度不一样,而公孙弘的所作所为确实也有明显的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么,就公孙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且听下文分解。

公孙弘备受争议的人生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至于公孙弘的家境怎么样,史书之中并没有详细交代,但可以推断得出,绝对不是什么百分百的平民家庭,因为在那个年代,普通平民想当公务员吃国家粮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的。而公孙弘年轻时就在家乡薛县做狱吏。

但是,当时还是职场小白的他一不小心就触犯了职场规矩,很快就被免职了。

丢了工作的公孙弘迫于生计,只能另谋他就来养家糊口,于是便到海上去牧猪去了。

前179年,21岁的公孙弘因通晓《诗》、《书》而被汉文帝征为博士,也就是给汉武帝当了秘书。从这也可以看出公孙弘的出身绝对不一般,否则他不太可能饱读诗书的。

但是,汉文帝生性比较随性,再加上当时并没有独断乾纲的魄力和权力,所以也没对公孙弘这个儒学博士在仕途上做什么好的安排。

等到四十岁的时候,可能是公孙弘觉得自己修为不够,便再次潜心学习,主攻方向便是《春秋》杂说,攻读焦点便是《公羊传》。

正常情况下,即便公孙弘一直这么皓首穷经下去,最后能当个乡野夫子了此一生便算不错了。

但是,随着汉武帝登基,属于像他这样的儒生的风口终于来了,因为汉武帝当时想要弘扬儒家学说来巩固他的权力和地位。皇帝的意愿在封建社会那就是某些行业的风向标,喜之则兴,厌之则废。

要弘扬一种新的文化,是不是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是不是要请一些行业专家和老资格、老前辈出来站台?场面要大,功底要厚,这样才能经得起考验,并慢慢打开局面嘛!

于是,本就是读书人出身,又潜心苦读了20年的花甲老头公孙弘再次成为朝堂的博士,相当于现在的特聘客座教授。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实际上这已经是进入实质性的考察阶段了,因为给你授予实质性的工作了,这原本是公孙弘的一个好机会。可不知道是公孙弘在为官之事还没有开窍还是咋滴,反正出差回来给汉武帝汇报出差情况的时候让汉武帝很不满意。老板不满意,你还上啥班?尴尬不?于是,公孙弘再次回到了家乡。

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之后,时光荏苒,眨眼间又过去了十年。公孙弘已经是个古稀老人了,看着身边的同龄人都早早地躺进了土堆里,相信公孙弘自己也不敢奢望自己还能在事业来个晚年春天了。

但是事实证明,有时候机会就是等出来的。汉武帝在全面弘扬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阻力的,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思想改造其实难度比改朝换代更大。于是,汉武帝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征选儒家饱学之士。

公孙弘再次被推荐。但是,我估计公孙弘屡屡在仕途上铩羽而归,心里也没有什么自信了,他对他的推荐官说:“我曾经西入函谷关应天子之命,因为无才能而被罢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吧!”

但是那些推荐官就和今天的猎头一样,他们和朝堂有很多利益牵扯的,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公孙弘呢?这特么既是政治任务,又是利益增长点,必须使劲做思想工作。于是,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

再次入京的公孙弘最开始也只能是担任汉武帝的私人秘书或者说是预备干部。

汉武帝有一次公开问策天人之道。老板出考题了,秘书们不得赶紧答题?公孙弘给出的答案就是“以和为贵”,主体思想就是“顺应天道”,根本路线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具体举措便是“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钢八条”。

公孙弘的这份答卷被阅卷老师太常(官职)认为并无出众之处,便在给汉武帝汇报考评成绩时,将公孙弘的成绩列为下等。

但是汉武帝看了公孙弘的答卷之后,却异常满意,他所说的不正是我亟需要穿上的外衣吗?于是,便将公孙弘之文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还再次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大家可不要小看金门待诏这个岗位哦,这个岗位其实就是在老板身边24小时待命,相当有前途的。

金门待诏之后,公孙弘抓住机会,可没少放大招。今天说当下的领导干部太邪气,导致老百姓的生存根基太薄弱;明天说有些干部同志作风不正,以至于朝廷的好政策也变形了;后天又说朝廷对老百姓的说教太严重了,导致老百姓根本听不进去。一度搞得汉武帝都有点懵逼!

但是,公孙弘的大招并没有因此而止。众所周知,汉武帝是喜欢搞大手笔的一代雄主,征匈奴、平南越、定西夷,搞得是不亦乐乎。但因为南方的路不好走,所以要凿山开道来转运粮饷。公孙弘到西南夷考察回来便说,通西南夷之策是劳民伤财,并无裨益,建议汉武帝叫停。汉武帝并不同意他的说法。

公孙弘一见自己的老板还是相当有主见的,慢慢地就不怎么拿意见,凡事都是一副“老板说了算”的样子。这种表现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觉悟很高,随后便擢升其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 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汉武帝命令大家讨论一下意见。公孙弘再次投了反对票,依然未被汉武帝采纳。

同年,公孙弘接替张欧当上了御史大夫之位,位列三公的公孙弘向汉武帝重提“修路修城劳民伤财,希望及时叫停”一事。

汉武帝见他多次旧事重提,便叫中大夫朱买臣等人以设置朔方郡的利处来和公孙弘搞公开辩论赛。结果,朱买臣直接来了个十连发,接连提了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

公孙弘只好认怂,于是主动承认自己见识浅薄了,并退居其次地请求汉武帝停掉西南的修路工程,以便集中资源修建朔方城。汉武帝罕见地同意了,可能是因为他手头确实不太宽松了。

如果从上述事情来看,公孙弘还算是一个心系黎民的好官,顶多只能算原则性不太强,不敢在老板面前坚持立场而已。但他登上高位之后,对待身边同事的态度和方式,却使得他备受争议。

在他当御史大夫时,汉武帝想重新启用被下狱免官的内史宁成,诏其复为郡守。公孙弘说他对宁成很了解,这个人有一颗虎狼之心,千万不能让他去当郡守。结果彻底断送了宁成的仕途。

后来,曾向汉武帝献策《推恩令》的大功臣主父偃因为把诸侯王逼得太急了,被赵王刘彭祖反咬一口,告发他在削弱诸侯王的行动中受贿、挟私迫害。汉武帝派人求证属实之后,把主父偃下狱,但并不想杀他。公孙弘又赶紧补了一刀,说主父偃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他您也不好甩锅呀!又是几句话就断送了主父偃的性命。

随后,有名的游侠郭解因为门人杀人而被牵连,逃亡一段时间之后被捕入狱。在定罪的过程中,公孙弘又对汉武帝搞了大力输出,说郭解门人杀人比郭解自己杀人更恐怖。结果,本来没有杀人的郭解被断送生机了。

像公孙弘这样的人,肯定有人是不喜欢他的,其中最不喜欢他的人就是西汉著名的“钢铁直男”汲黯。

汲黯是一个眼里容不尽半粒沙子的人,又是汉武帝身边的老人,逮到机会就在汉武帝面前说公孙弘的不是,说公孙弘就是一个伪君子,明明位列三公,却每天装模作样地粗茶淡饭,恶心谁呢?不就是想沽名钓誉吗?

结果公孙弘虚晃一枪,对汉武帝说,汲黯说得确实有道理,我工资这么高,但是过得这么清淡确实说不过去,可我背后都把我的积蓄用来做慈善了,为皇上您在养士呀!

这一下,可把汉武帝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于是对公孙弘更加宠幸了。

但是,公孙弘真的是一个任它云卷云舒,我自闲庭信步的人吗?不是!他内心里对汲黯恨得要死!他曾把汲黯推荐为右内史,让他来管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就是希望汲黯这个耿直的性格早点翻船。

又比如,一代大儒董仲舒因为平时对他有点看不上眼,他便推荐董仲舒到暴虐嗜杀的胶西王刘端手下当国相,以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好在刘端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董仲舒才得以保全一条老命!

也就是靠着这种上拉下打的工作作风,公孙弘在做了三年丞相之后,老死在任上,成为了汉武帝时期少有的得到善终的丞相。

公孙弘的行为逻辑分析

公孙弘这个人作为朋友或者是同事,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罪了他,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把你出卖了。

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这种立场不同而对公孙弘进行全盘的否定,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个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我们应该理解公孙弘的地方吧!

公孙弘在思想上是在传承儒家思想的,比较讲究温和的,事实上公孙弘的思想精髓也就在于“和”这么一个字。所以,他是基于儒家思想却稍微偏向道家思想的这么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公孙弘在他的行事逻辑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既有自己的主张又没有自己的坚持。

老板汉武帝要折腾,问到他的意见时,他会说这样不合适,因为儒家思想讲究仁政。但是,老板一旦表明了决心,这事就要这么干了,他立马就会转变态度!表示自己太浅薄、不太懂行,领导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您说的都是对的!

这种人在职场之中其实是不招人喜欢的,有很强的和稀泥的感觉!但是,他一般不会坏领导什么事。

另外,站在公孙弘的立场上,他本来就是为老板分忧的,所以只要能维护老板的利益,其余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并不一定有什么是非之分。他对宁臣、郭解、主父偃的落井下石,并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私心,但总体上还是从老板和大局的利益出发的。毕竟,作为老板,必须要消除各种隐患于未发之时。宁臣容易给老板添乱、郭解太社会而难以管束、主父偃必须站出来背锅,这些都是公孙弘替汉武帝考虑好了的事情。

而且,从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来讲,公孙弘的生活条件一直不大好,先是在海上养猪,后来被征为博士,据传进京的盘缠都是别人赞助的,这种人对于自身的利益难免会看得比较重一点。

两次干上公务员,都因为违反游戏规则被撸掉了,所以第三次为官的时候,对上司多了一些迎合心理,对同事多了一些防备心理,也都是人之常情。毕竟,他已经那么大年纪了,再被撸掉一次,基本上就是撸到头了。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越是长期缺少什么就越在意什么,越是曾经追求失败的东西,得到之后越是舍不得放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再说说公孙弘身上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公孙弘谋身、谋利的想法虽然可以被人理解,但是,我们通常说,我们可以尊重每一个人合理的利己心思,但一定要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公孙弘确实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过于虚伪和奸诈了。汲黯虽然老是怼你,但要知道汲黯是连汉武帝都怼的人,你可以心里不舒服,甚至可以公开怼回去,但是不能笑里藏刀,在汉武帝说人家说得对,以博取汉武帝的同情;背地里逮到机会就把汲黯往火坑里送,公报私仇。这是属于小人的行径。

他对董仲舒的方式也是类似的阴险。董仲舒只不过江湖地位比你高一点,学术威望比你强一点,平时虽然有点看不上你,但也没公开把你怎么样。在没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你仗着自己得势了,就把人家送到狼窝里去,希望借刀杀人。这不是西汉岳不群的搞法吗?

综上所述,公孙弘往好的方面来讲是人老成精,活得越来越理智和谨慎了。但是往差的方面来讲,其实已经丢掉了风骨和心志,显得过于腹黑了。

关于公孙弘的现实思考

其实公孙弘这样的下属在任何时代都是比较招领导喜欢的。首先,比较听话,不会和领导抬杠。其次,表面上比较随和,不会轻易发表意见,即便发表了意见,如果看到情况不对,立马就会调整自己的意见;第三,比较善于做表面文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主动迎合企业文化,汉朝比较讲究“孝”,他对后母也尽孝到让人无话可说。还经常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自己装点门面。最后,这个人有一定的能力,能替领导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但是对于公孙弘的同事或者下属来说,这个人还是比较危险的。

大家仔细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老谋深算,做起什么事情来滴水不漏;表面上和和气气的,但是谁要得罪了他,心里又十分记仇;这种人要是得势了会是什么结果?

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往往是经不起收藏的!适度的宣泄才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格!

像公孙弘这样,有什么事情当面不给你说,你说什么他永远是笑呵呵地敷衍,但是逮到机会就在背后偷偷地给你挖坑,你觉得你防得了他一时,防得了他一世吗?

小人很多时候防不住的,只能躲!“亲贤良、远小人”其实是一句博大精深的至理名言。

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公孙弘这样的笑面虎,看起来人畜无害,暗地里逮到机会就给别人下套。大家要睁大眼睛去识别这种人,然后主动远离他们。他们玩他们的,你玩你的,不要轻易得罪他们,也没有必要和他们去套什么近乎。

相信我,没有他们,你的生活质量绝对不会下降许多。有了他们,反而你的生活危险系数会直线上升,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推到坑里。与小人的纠缠是毫无意义的。

君子重心不重迹,小人重迹不重心。其实像公孙弘这样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能以是忠是奸来一概而论的,他就是利己意识比较严重一点而已,再加上人老成精,比较圆滑奸诈一点。

这样的人,不建议大家去过多交往和接触,当然也要奉劝大家,没事也不需要轻易得罪这种人。这种人如果手里有了资源和能力,你向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大义凌然、一本正经地跟你讲原则、讲规矩、讲底线,会把装腔作势那一套在你面前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你如果得罪了他们,他们现在要报复你了,那他们绝对把道义、原则、品性这些东西都抛开,想方设法都要阴到你。

最后,通过公孙弘这个历史人物,还想跟大家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永远要保持对“老人”最起码的敬畏。

很多意气风发的后起之秀对于生活和职场中的老人高低有点看不上眼了,觉得他们能量有限、锐气不足,一天蔫不拉几、做吃等死,上不了什么台面。

但事实上,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支撑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见识是尤为重要的。很多前辈老人,虽然他们没有年轻人能说会写、能打能干,也没有年轻人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和先进的生产力,但是他们活了一辈子,所经历的、所见识过的人和事,却是他们身上金不换的优势。

还是拿公孙弘来说,他前面大半辈子都不顺利,两次当官都被撤职了。是他不想好好干吗?肯定不可能,主要是没有在那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找准节奏,没有跟对主流。所以他再怎么小心翼翼都会行差踏错,最后白忙活一场。

但是,公孙弘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会反思、会调整。本来汉承秦制,学法家思想是个好方向,做狱吏是一门好职业。可是汉初迫于形势,必须要按下严刑峻法的暂停键,所以公孙弘在第一次被撸掉之后,其实也在强迫自己的思想转型。

他精心研究儒家学说,也算是从汉文帝那里看到了逆袭的希望。但是,汉文帝时期也比较主张清静无为,公孙弘依然只能暂时归隐。

之后,重点研究《公羊传》等儒学经典,其实已经是走细分领域路线了。而且董仲舒这样的知名大儒也是在重点研究《公羊传》,这算是一个热点了。

汉武帝时期,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但是第一次和汉武帝相处的过程中,他属于没有把准汉武帝的脉搏,因为汇报工作让汉武帝不满意就给撸掉了。所以,再过十年之后,他再次被汉武帝征调时,大家可以看到他对汉武帝相处的方式有明显的弹性了。该说就说,说了之后观察汉武帝的反应,汉武帝若是不满意,立马改变立场。

公孙弘其实也是经过漫长的反思和调整,才逐渐变成了一个“滑不溜秋”的政治老油条的。我们可以说他活得越来越通透了,也可以说他越来越市侩了,丧失了原则意识了。

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公孙弘在当上御史大夫之前,可曾对于文武大臣中的谁有过啥过激态度?没有!绝对是你们说,我听,绝不轻易发表意见,你们看不看得上我,我都是笑脸相迎。他干的那些备受争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在他位列三公、手握大权的时期干的!这一点就需要大家认真体会了。

我相信公孙弘也曾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拉风少年,但是时间和经历对他进行了不断锻压,他才最终成为了我们后来所看到的那种波澜不惊而刁钻狠辣的样子的。是不是经历和见识很重要?是不是老人的稳重与成熟比我们想象之中要厉害得多?

总而言之,像公孙弘这样的人,大家在现实之中若是遇上了,可以不喜欢他,但是要理解他;可以不拥抱他,但是要尊重他。如果不能做到认可接受他,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早远离他,井水不犯河水地各玩各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40岁还在放猪,70岁入京竟然一直当上大汉丞相,毁誉参半
汉武帝一生中用人最失败的一次
公孙弘
小故事:丞相公孙弘
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被冤枉却不辩解,然而却驱走流言得到了认可
公孙弘:一个城府极深的政客,一只不爱争辩的老狐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