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人皆知“三顾茅庐”的故事,但是你真的读懂了吗?都是人性博弈

历史,不管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故事,不管是真还是假,它的逻辑也就在那里。有人问,历史的真相很重要吗?我的答案是很模棱两可,很重要但也不一定要不可或缺。如果只纠结于事物的表面,那自然是重要的;如果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它就是一个载体、一件外衣,就没那么重要了。

比如《三国演义》就有很多虚构杜撰、张冠李戴的情节,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不朽巨著。比如关于诸葛亮、关羽也有很多穿凿附会、言过其实的描述,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偶像。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也是来自汉末到三国的历史,它便是广为流传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相关史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但是鉴于古人对“三”这个数字的运用习惯,刘备是不是拜访了诸葛亮三次就真的不好说了,也许是多次。但这不重要,即便只是三次,也不妨碍对这个故事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后面演变和提炼成了一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也就是礼贤下士的意思。那么,仅此而已吗?诸葛亮为何会名动天下?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何会答应辅佐刘备?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作何解释呢?这其实都牵涉到了复杂的人性博弈和市场逻辑。

诸葛亮为何会突然出名?

诸葛亮,琅琊郡(也就是曹操的老爷子被杀前隐居避祸的那个地方)人,本也是世家子弟,奈何3岁丧母、8岁丧父,从小便跟随叔父诸葛玄讨生活。诸葛玄虽然也是人在仕途,但因为胳膊不太粗,所以只能到处随波逐流,先是跟着著名的非主流大魔王袁术混,袁术任命他为豫章太守,但就在诸葛玄前往上任的路上,这个位置就被东汉朝廷派朱皓给取代了,诸葛玄只好去荆州投奔老友刘表了,诸葛亮也是因此到了荆州

建安二年(197年),叔叔诸葛玄去世了,诸葛亮彻底成为“孤家寡人”了,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年仅17岁。

家族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长辈、大佬都走了,这其实在任何时代对年轻人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诸葛亮还没来得及进入仕途便被无情地斩断了康庄大道。

万般无奈之下,诸葛亮便在隆中隐居了,说是隐居,其实还不如说是静待时机。

但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你真想拥有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舞台,光靠“姜太公钓鱼式”的坐等,肯定是不行的。虽说人才最宝贵,但你总得先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人才,你才能拥有被选择的机会吧!

可是,按照诸葛亮当时的年龄和资历,他是没有太多自我证明的试用机会的,怎么办?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却得不到用户的试用机会,那就只能通过广告来引导用户对自己的认知呗。诸葛亮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言下之意,我是一个志趣高雅、胸有良策的大才,就看你们谁识货了,走过路过千万不能错过。

普通老百姓自然对诸葛亮这种自卖自夸的行为很不感冒。但还是那句话,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广告的根本意义是赢得识货的人的注意和认可。荆州青年才俊徐庶崔州平等人通过接触,认为诸葛亮确实有两把刷子,便逐渐与诸葛亮成为至交好友。

兴趣相投的社团圈子一般会在一起交流啥呢?不就是互相探讨、互相学习,然后促进共同进步。据说,在诸葛亮那个小圈子里,石韬、徐庶、孟建等人对于求知的事情都非常认真,读书都是力求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这一点,到了我们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很容易理解的,说明诸葛亮这个人读书是读得很通透的,知道“抓重点、取精要”的先进思想。

谈理想抱负也是年轻人的必备交流项目之一,诸葛亮曾言石韬、徐庶等人有刺史、郡守之才,关于对自己的评价却笑而不语。

后来孟威欲北归故乡,实际上就是想北上到曹操、袁绍那边去寻求发展机会,但诸葛亮却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况且北方你人生地不熟的,何必舍近求远呢?咱们大荆州不香吗?不也有很多机会吗?

就这样,诸葛亮在隆中一直隐居了、等待了十年,直到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才完成了从潜龙在渊到飞龙在天的蜕变。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个17岁的流落他乡的孤独小伙子,诸葛亮是怎么积累起他后来的才气和名气的呢?不然怎么能惊动刘备三番五次来请他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其实诸葛亮真的很聪明,他很早就想清楚了社会阶级跃升的深层次逻辑。一个人,要想登上一个高级平台,不外乎几条途径:一是你一出生就在这个平台和圈子,比如袁绍和曹操那些人中龙凤;二是祖辈帮你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人脉,让你可以事半功倍地去闯去试,比如小霸王孙策;三是你身上具备了让人垂涎三尺的资源和才能,让那些霸主、老板对你求之不得,比如荀彧和周瑜等士族翘楚。作为当时的诸葛亮来说,他能走哪一条路?无疑是第三条最可行,他得自行修炼才能,还要用名气去吸引那些对人才有迫切需求的老板。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打造个人品牌思维。

但是,个人品牌是很那么容易打造得起来的吗?你的自我能力,也就是产品质量,有没有保障?你的渠道建设有没有可行性?你的目标方向是不是很明确?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也是有极高的门槛的。

诸葛亮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我学习和扩大影响;他的主要优势也有两个:天赋和圈子。

大家别看诸葛亮家道中落了,但是作为一个传统世家大族,其背后的人脉圈和影响力还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诸葛家族在荆州虽然不是顶级士族,但也还是很有社会背景的。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生前就和荆州一把手刘表关系就很好,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大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这两个家族一个是荆州的仕途代表,一个是荆州的学术代表,再加上诸葛亮的岳父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社会资源和人脉也是很丰富的。

诸葛亮每天躲在隆中晴耕雨读,但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这才是他逐渐声名鹊起的底层支撑逻辑。有才华、懂营销,有渠道、能扩散,诸葛亮的“自我品牌建设”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在借鉴他的思维时,一定要认清自我形势。

诸葛亮喜欢吟唱《梁甫吟》,那是在干啥?歌以言志嘛,就是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志向和诉求传播出去呀!

诸葛亮为什么还喜欢教老百姓唱《梁甫吟》或者他自己创造的一些诗歌?其实那些老百姓能理解个啥?不就是诸葛亮借助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进行市场广告预投放吗?用过的都说好,其实用没用过不重要,说好才重要。

当然,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都只能算得上是锦上添花。真正帮助诸葛亮逐渐打响名声的,其实是他身边那些饱学之士对他的认可,这放到我们今天,专业上叫“行业认证”。庞德公、水镜先生、黄承彦等“专家”的权威推荐和认可才是高效的,庞山民、徐庶、庞统、崔州平等行业俊才的衬托和赞誉才是有分量的。

“孔明,卧龙也”,这是荆州士族圈、学术圈给诸葛亮的顶级行业证书;“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荆州士族圈、学术圈为诸葛亮、庞统量身定制的精彩广告投放台词。诸葛亮虽然一直没有出仕,但是江湖名望却在稳步提升。这其实就是和我们当下的“概念影响”、“概念推广”是相似的逻辑。

当一种声音在外面传播久了、多了,被人接纳和认可只是时间和体量的问题了。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喜欢抬杠,说诸葛亮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不早点出山辅佐刘备,刘备为什么不早点去请他出山?这不是无理取闹吗?刘备到荆州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身上的品牌效应扩散出去不需要时间和渠道吗?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成名之路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品牌建设之路,具体可以去参考当下那些“概念车”的发布逻辑和目的。

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

很多朋友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其实是理解不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站位不够高、认知不够深。没有当过老板的人,会觉得没有诸葛屠夫也不见得会吃带毛猪,地球少了谁也照样会转;只有当过老板的人,才能理解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背后的真正意义。

有人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就是徐庶和司马徽的极力推荐,这确实很重要,因为职场之中,人才招聘,专家、熟人的推荐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大家想一想,刘备当时混得不咋样,可毕竟是一个老板;诸葛亮虽然也有一定的名气,但毕竟是一个20多岁的职场小白,刘备为什么要放低姿态去三请诸葛亮?老板三请大神的故事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但那些大神基本上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比如说,一个老板亲自去请一个资深职业经理人,这是很正常的;但一个老板亲自去请一个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正常吗?

前面为什么说只有当过老板的人才能真正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呢?因为很多事情,只有感同身受之后,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刘备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他兜兜转转20来年,他的创业轨迹是什么?

先混社会,慢慢融资组建自己的小团队(民团),然后想混入正轨公司积累经验和资本,但是他参加平定黄巾起义混来的一官半职却说撸就被撸了,让他感觉在东汉这个央企集团混是没啥机会的,朝中无人莫做官嘛!

央企混不出名堂怎么办?退居其次,到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企业找机会呗!他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再曹操、再袁绍、最后南下寄身于荆州刘表,别看刘备老是跳槽,但其实他每次就业、跳槽的逻辑都不一样,比如他第一次跟随曹操是想搭上曹操草创的顺风车,他第二次投靠曹操却是想从已经做大做强的曹操集团融资。但是,辗转反侧之余,刘备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袁老板、曹老板、刘老板等,哪一个不是人精?他们会真心支持你刘备创业成功,然后来跟他们打擂台、争市场吗?

那么,刘备为什么兜兜转转几十年却没啥成就呢?而曹操、袁绍却干得风生水起呢?这就牵涉到创业几个核心要素,创业其实就是在抢占有利时机的情况下,依靠资本和人才优势,完成对市场的占领直至垄断。刘备有啥?要地盘没地盘,要资本没资本,要人才没人才(别拿关羽、张飞来抬杠,那只是创业团队中很小的一部分)。好时机(创业风口)已经错失,好地盘(地形优势)已经被人抢占,天时地利人和,已失其二,刘备唯一的出路和机会,只能是在“人”上去琢磨了,一个是“人和”,一个“人才”。

所以,大家在理解刘备的为人处事方式上,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他为什么要标榜他那让人质疑的皇叔身份?他为什么明知犯了兵家大忌也要带上新野百姓撤退?他为什么到哪里都要表现出一副仁德君子的模样?他为什么要对下属表现出一副肝胆相照的样子,动不动就抹眼泪?甚至他后来为什么要不管不顾地给关羽报仇?他不这样做不行,不这样做,他就自己败了自己的人设,就自己砸烂了自己的招牌,他的团队文化就不攻自破了。

可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熟悉的话题上来——“弱者永远是没有太多选择空间的”。现在哪个老板不知道人才很重要,但是像刘备这样百废待兴的草创公司到名校去招优秀毕业生,他找得到吗?残酷的事实真相就是:他得靠运气,靠捡漏。当时,士族集团的人才市场基本上都被袁绍、曹操、刘表那样的大公司、大老板给垄断了,刘备也就是在徐州得到了一部分郁郁不得其志的徐州士族的支持,比如糜竺、陈登等人。在荆州,靠着会做人、能搞事,得到了徐庶等少数“冒险家”的辅佐,还有吗?刘备当时连参加“名校校园招聘会”的资格都没有,他太难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曹操后来攻打荆州,用不讲武德的方式搞人才争夺战,把刘备身边唯一的大才徐庶都给抢走了。关键是,吃了哑巴亏的刘备还有苦不能说,不能强留徐庶,不能“得不到就毁掉”。强留徐庶会害死徐庶的家人,徐庶以后不会为你尽心尽力了;除掉徐庶,你的口碑就坏了,以后没有人愿意追随你了。

我老是说,刘备是真聪明,是真有能力、手腕和格局。身边唯一的职业经理要离职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去了,怎么办?只能打感情牌了,一路送一路哭,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徐庶看在这份情意上,以后少给曹操出主意;二是希望徐庶主动掏出点剩余价值,介绍点他圈子内的核心资源呗。最后,刘备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进了曹营之后一言不发,也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到这,相信大家能够明白刘备为什么要去请诸葛亮出山了,因为他没得更好的选择,他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诸葛亮如果名副其实,那就恭喜自己中大奖了呗;如果诸葛亮名过其实,也就当自己打了一次人才招聘广告呗。

但是,既然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为什么还会三顾茅庐呢?这其实更多是诸葛亮在和刘备进行博弈,咱们可以接着看下一部分。

总而言之,刘备要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就在于一条,你吃都吃不饱,哪还有资格挑食?况且诸葛亮还是有一定口碑,质量上是有保障的。

诸葛亮为何会答应辅佐刘备?

在刘备决定要请诸葛亮出山之后,事情就变得更加有趣了。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心理,他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广告投放?说明人家还是想就业的嘛!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平台和机会而已。

那他在等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和机会呢?搞清这个问题是搞清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刘表等人的根本。其实这样的问题也不难理解,大家知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职业诉求是什么就行了,是不是平台要有发展潜力?是不是能有充分的价值发展空间?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跟自身条件的匹配度的问题。

曹操的兖州公司自然是很有潜力和希望上市,但是诸葛亮错过了黄金时期,他去了能干什么?能坐什么位置?干到头也就是荀彧的得力助手罢了,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被颍川、兖州士族排挤的过程。

刘表的荆州公司也是一个大公司,但是身在荆州的诸葛亮自然看出了荆州公司很多根本问题,刘表是一个空降干部,根基不深,荆州的事务其实都蔡瑁、蒯越等世家大族说了算,跟着这样的老板干,混圈子、拿薪酬问题不大,但要真想一展抱负,那几乎不大可能,你得推倒重建,然后把荆州那些士族得罪个遍,关键那些士族很多还是他的亲戚。明白很多大才为什么不去关系户那里上班了吗?

其他的公司,咱就不一一分析了,反正都是因为各种原因与诸葛亮的职业诉求不匹配。比如说袁绍,那太遥远了。综合来说,还是刘备这种有希望的草创公司很符合诸葛亮的职业诉求。

诸葛亮在人才市场的广告投放,相当于在猎头公司报备了,空壳公司老板刘备接到猎头徐庶的推荐之后,决定招揽诸葛亮。说明刘备对诸葛亮这个人才是主观上认可的,但是诸葛亮呢?

任何合作关系的建立,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前面说了刘备选择诸葛亮的原因,也分析了刘备集团符合诸葛亮的选择诉求,但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必须得亲自去验证一些事情,总不能有一个老板跑我家里来招聘,我就屁颠屁颠地去上班吧。

于是,诸葛亮选择了多次避而不见,然后暗中观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背景人物,比如附近的农民、诸葛亮的弟弟、崔州平等等烘托,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咱就不复述了。咱关键来看看,刘备三顾茅庐拿下诸葛亮的背后逻辑。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去拜见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会人尽皆知呢?难道招揽人才不应该是悄无声息更好吗?这里面有学问!这是刘备在出招,你诸葛亮不是打广告说你有治国安民的才能吗?我刘备是皇叔,公司抬头很响亮;我刘备向来重视贤能,公司的用人机制好;我带着我的核心班子来请你出山,态度诚意好,你给个回应吧!

第一次诸葛亮避而不见,因为诸葛亮也不想被这些表面行为套牢,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刘备再出招,你不见我没关系,我选择机会再来。而且,我也不着急,你诸葛亮不见我,你能见别人吗?我第一次请你,你见都不见,别人要是请你,你第一次就跟别人走了,那到时候圈内人会怎么说你呢?

第二次诸葛亮还是避而不见,但是安排了一些身边人去接触刘备了,说诸葛亮已经被刘备逼退了一步。因为你要是一点机会都不给刘备,到时候所有的舆论都会对你诸葛亮不利的。

刘备在琢磨人这一块确实很有天赋,虽然你还是不见我,但是有一些相关的人员出现了,说明这事就有希望了。这事,搞过业务的人都能明白个中道理。

第三次刘备又来了,诸葛亮又退了一步,他不是不见,而是装睡。相当于让你进门,但借口有事让你等,磨一磨你的性子。

这一次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张飞和刘备之间的配合。那个时候是草房,隔音效果能有多好?再加上张飞那样的大嗓门和诸葛亮原本就是在装睡等因素,其实双方就是在打明牌了。

张飞先是发牢骚,刘备赶紧呵斥,诸葛亮继续装睡。这是啥?张飞是在逼,刘备是配合演戏,诸葛亮是在装不懂。

然后张飞一看发牢骚没用,就放大招了,扬言要把房子给点了。刘备继续训斥。但诸葛亮演不下去了,打个呵欠、伸个懒腰,就醒了。为啥?因为张飞的人设就是一个鲁莽之辈,很多事情刘备不能做,但他可以做。刘备要是烧了诸葛亮的草庐,那完了,你刘备以后还好意思说你求才若渴吗?但张飞若是没忍住,给诸葛亮的房子给点着呢?没啥大事,因为这很符合张飞的一贯作风,舆论不会太过多苛责他。刘备不是没有制止和约束,只是没管得住而已,这顶多只是个连带责任。况且,你诸葛亮确实躲人家三次了,还故意让人家等这么久,也有不对的地方。

看到没有,单单一个“诸葛亮愿意见刘备”的过程,背后就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大家还会觉得历史很简单、很枯燥吗?

诸葛亮同意见刘备后,他其实就已经被刘备彻底拿下了。于是,在草庐之中,著名的《隆中对》问世了,这其实是诸葛亮被拿下之后,被逼主动交出的一份“业绩表”。你诸葛亮在外面的广告打得挺响,我刘备拜访多次才跟你见上一面,你不拿出点干货来,你怎么交差?要是我刘备没拿下你或者没看上你,你的市场名声会变成什么?会不会有人认为你诸葛亮就是一个只会吹牛的人?

以《隆中对》为介质,诸葛亮和刘备这对CP进行了最后一次深层次的灵魂确认,诸葛亮终于出山了。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刘备的三顾茅庐,大家之前真的看懂了吗?这简直就是一套完整、严谨的职场招聘逻辑,哪里就是“诚心诚意感动一切”那么简单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真实的历史—蜀汉政权人物分析
[乱弹戏说]曹操、刘备、诸葛亮谁最黑
知人善任话刘备
诸葛亮的背景有多强大?看看这张图就清楚了——第三十四章:神秘的隐居者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寒门庶族的悲哀:蜀汉因此而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