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为何会等到215年才进攻汉中?随后为何没有继续进攻川蜀呢?

趁早、顺势等行事道理一定是固化在了很多人的思想之中,所以,很多人一定都给自己的身边人提出过很多“正确”的建议,甚至很多无可反驳的事后“废话”,比如“当初我让你如何如何,你如果听了我的,何至于此?”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是无法百分百了解和把握当事人的心态和真正意图的,所以很多意见听起来会很合理,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可行。我们在给人意见、做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过于主观和冲动。

历史上,211年,曹操扬言要攻打汉中张鲁,但是在拿下关中之后,他便回去张罗他加九锡的人生大事去了,并没有搭理被他早早锚定的汉中。曹操正式进攻汉中是在215年,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对这样的军国大事一拖再拖呢?而且,在拿下汉中之后,曹操也并没有对占据西川的老对手刘备有任何军事动作,甚至连恐吓试探都免了,这又是为啥?按照曹老板以前那种快意恩仇的性格,这不反常吗?

要读懂曹操这一系列的反常行为逻辑,我们还是从源头上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曹操取汉中的大致过程

曹操最早扬言要打汉中是在211年,但这也是曹老板的徐晃一枪,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要逼反割据关中马超、韩遂等西北军阀,从而彻底收复关陇之地。

曹操这么急迫地想要收复关陇之地,背后的主要目的则是在于他需要新的军功章为自己加九锡做背书。

所以,曹操在渭水之南击溃韩遂、马超等人之后,并没有听取手下人“一将剩勇追穷寇”的建议,而是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夏侯渊、张郃等大将。曹操赶急赶忙地回到了朝廷,与一直跟他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荀彧荀二哥掀桌子翻脸了,并于212年逼死了被他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二哥,对不住了!不是兄弟不是人,而是曹大哥我年纪也大了,我刀山火山地奋斗了一辈子,只想在我去世前拿回属于我、属于我们曹家的一切。

曹操的这次私心计划其实成本是巨大的,因为对于很多像荀彧那样的汉臣来说,可以承认你曹操对朝廷的实际控制权,但绝对不愿你曹操和曹家的权力被合理制度化。这和有些女孩子愿意和你约会,和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不会愿意跟你公开生活在一起,更不愿意跟领结婚证,道理是一样的。

也正是曹操忙于搞“内部建设”的这段时间,刘备同志顺利入川了,并于214年秋实现了对整个西川的占有。还是以前我说过的那句话,刘备这一辈子最大的贵人其实就是曹操,是这个强劲的对手逼着刘备一步一步蜕变,也是这个朋友兼敌人多次挽救刘备,更是“乐于助人”的曹操经常在无形之中助攻刘备脱困。比如,刘备这次入川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扬言要攻打汉中,他才有机会入川来当保安。结果啥事没碰上,心安理得地混了一年多疗养。后来还以保安队长的身份完成了对益州集团的并购。

时间来到了215年,这两年时间内,曹操完成了他终极职业规划的前半部分——当上了魏公,还清理了汉献帝伏皇后等反对派,并把他的二闺女送上了皇后宝座,各方面待遇再上一个台阶。大家理解曹操这种操作的背后逻辑吗?他相对于给刘氏家族集团当了很多年职业经理人,后来觉得老刘家的人除了坐在家里当万恶的资本家外,集团的所有产业都是自己搞出来的,所以他不满足于公司给他的待遇了,他要做公司独立子公司的法人了。

以前我曹操再怎么牛逼,也只是一个大公司的打工人,但从今往后,我高低也是个老板了,尽管只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老板。

在搞定这些内部整合的问题后,曹老板重新把目光放到了国际事务上来了。此时的凉州基本上被夏侯渊平定了,而益州已经被老对手刘备拿下大半年了,咱得赶紧去拿下汉中这块战略要地,否则夜长梦多,说不定汉中也得姓刘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汉中老大张鲁张教主一直有一颗归顺中央的心,所以他一直坚持給中央老大曹操上贡着呢。

期间还发生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汉中老百姓发现了一块玉印,同志们打算以此为契机劝张鲁当汉宁王。但张鲁的功曹阎圃则劝他说:“汉中这地方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选是用来割据称霸,上奉天子,下安黎民,做齐桓公、周文王那样的人不香吗?次选就是像窦融那样把汉中打包中央那上市,你现在要是自己当了这汉宁王,就把后路断了,建议领导还是再等等看,别自取其祸啊!”

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於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大家是不是觉得张鲁凭借汉中弹丸之地也想称王,是不是挺搞笑的?其实大家还真别小看当时的汉中。人家汉中是益州和关中之间的跳板,战略位置十分关键。且汉中当时在编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户,比关中加凉州的人口都要多,在汉末乱世已经属于标准的人口大省了。简而言之,汉中是当时典型的小而精公司。而且,汉中在张鲁张教主“政教合一”的温和治理下,群众基础特别好,对周围地区也有极其明显的虹吸效应,比如韩遂、马超在关中作乱时,关中就有几万人主动迁往汉中求点安稳日子。

曹操想拿下汉中,张鲁想归顺中央,那是不是汉中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了呢?并不一定!前面那个插曲中不是提到了吗?张鲁和张鲁属下也存在或轻或重的待价而沽的心理。

215年三月,曹操抵达陈仓,随后会合了夏侯渊的凉州方面军,走陈仓道入武都南下汉中。尽管途中经历了氐王(前秦苻坚的祖先)窦茂带着一万多族人不让过道的事情,但曹操还是在七月顺利抵达了阳平关。

张鲁一听说曹操来了,赶紧表示,同志们,咱们顺势投降吧,以后大家安安心心过日子,我则规规矩矩地去弘扬教法去了。

但是,张鲁的亲弟弟张卫却坚决反对,直接投降肯定不行,这多让人瞧不上呢。咱必须得打,要是曹操打不进来,咱就在汉中当我们的山大王。

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各种在线地图,所以曹操对汉中的实际地形并不是很了解。曹操在打汉中之前,听凉州从事和武都降人的说张鲁特别好打,阳平关根本就没法守。当时,曹操就兴高采烈地信了。

但是,当曹操真到阳平关前,气得都要口吐莲花了,就这地形叫特别好打?就这天险还叫没法守?只是劳师远征,既然来都来了,就鼓起勇气试一试吧。

曹操下令攻打阳平山上诸屯,但是打了三天,除了损兵折将外,根本就打不动。打了一辈子硬仗的曹操在大自然面前,无奈地发出了感慨:“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啥意思呢?这地方就是妖孽般的存在,根本没法打。

心灰意冷的曹操派夏侯惇、许褚去召还攻山的军队,亲率大军撤退。并命刘晔督后诸军,按批次撤离。

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

曹操要是这次真这么走了,可能他和张鲁的缘分就彻底尽了。因为张鲁和汉中的同志们会觉得,我们早就对你曹操有好感了,结果你来主动撩我们了,我们只是稍微矜持地给你设置点障碍,你就知难而退了。你这个渣男!

好在曹操与汉中机缘未尽,被任命督后军的刘晔赶紧找到曹操,极力劝阻:“张鲁是能打赢的,现在粮道不济,大军就算撤退了估计也得饿死好多!拼了吧!”

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

曹操多聪明的人啦,一点就透,这些兵就这么往回带,大概率是个死,与其饿死闹暴动,还不如让他们死对面山上了!于是,扭转心意,下令全军于当天晚上去偷袭张卫!不要怕死人,死到粮食够回去的人数吃为止!

可就是这么一次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进退两难的曹操柳暗花明了。夜袭期间,居然有几千野生麋鹿向张卫军营冲来,引发了张卫营中的军惊。

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

曹军一看如此良机,赶紧四处敲锣打鼓刺激惊慌失措的张卫军,给他们造成自己已经偷摸着上山了的错觉。张卫直接懵圈投降,阳平关天险就这么被曹操拿下了。

阳平关失守了之后,张鲁再次表示,这次总该投降了吧?

结果当初劝他要缓称王的阎圃献计说:“您现在被迫投降,肯定价格卖不高,不如先创建流亡政府,过过咱再降。”

张鲁一琢磨也对,于是率军南逃前往巴中。临行前,手下人想把仓库里的宝物辎重全部焚毁。张鲁说:“我早就想归顺朝廷,今天我们离开不过是避其锋芒,宝货仓库本就是国家所有,我看谁敢烧一个试试!”

张教主的觉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派出了慰问团去找张鲁,教主您也别跑了,回来吧,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曹操随后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食邑万户,其五子皆为列侯。这也是曹操一生开出的最大薪酬待遇。张鲁在割据汉中20余年后,平安着陆。

曹操拿下汉中的后续操作

其实按照常规的思维惯性,曹操在拿下汉中之后,是不是应该一鼓作气对刚刚拿下益州的刘备摆出进攻态势?并把汉中打造成进攻益州的战略中转站?

事实上,他手下的司马懿和刘晔都如此建议过曹操了,说汉中是益州咽喉,要趁热打铁拿下西蜀!但是曹操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而是改用了光武帝刘秀的那句“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感叹了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那么,曹操拿下汉中后,都忙着干啥了呢?人家忙着习惯性移民去了。曹操移民的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就是想霸占人口红利。因为连年战乱使得当时人口锐减,人口是当时最宝贵的资源。

首先,张鲁在曹操的安抚之下离开汉中,专心到中原地区传教去了。曹操手下的杜袭趁机引导了一大批张鲁的信徒跟着张鲁离开了汉中。你们作为教徒,要紧跟教主的脚步走。

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

搞完第一波自然移民后,曹操手下的移民专家张既又开始专业人做专业事了,劝曹操对汉中移民了数万户。

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这两波移民刮地皮操作一搞,明显人其实都看出来了,曹操暂时并没有把巴蜀纳入自己的战略规划之中,否则他就不会把汉中的人员都迁走,而是会就地取材地在汉中深耕发展,为进攻巴蜀做好战略准备。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曹操没打算依托汉中进取益州,他费这么老大劲来夺取汉中干什么?曹操攻取汉中其实有两个目的:一是及时收割上述我们所有已经看到的明面上的利益;一是在无声地震慑刚刚取得益州的刘备,你别得瑟,汉中现在在我手里,我随时都可以抽出手来揍你。

既如此,大家又会问,既然曹操还是打算要收拾刘备,为什么不当下就趁热打铁呢?何必给刘备反应、准备时间?何必往返浪费人力、物力?这其实就牵涉到大家没有真正揣摩到曹操真实心理的问题了。

曹操当时多大了?整60岁的人了。这个年龄在现代都要退休了,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了。说句心里话,曹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这人呐,一旦到了晚年,不管成功与不成功,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此时的曹老板其实一直在想,自己戎马倥偬、九死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60岁的人了,万一死在天府之国怎么办?

请大家一定记住,越是老年人,越容易把生死看得很重,特别是取得一定成就的老年人。大家看看周围,那些每天特别注意养生保健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

如果此时的曹操只有50岁甚至更年轻,那他指定二话不说就跟刘备开干了,但很遗憾,他已经年过花甲了。面对生命无常,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倒不是他曹操贪生怕死,而是对于他打下的基业,以及他们整个曹家来说,他现在不敢死。

别看那些谋士动不动就说入蜀,这话听着挺提气的,但入蜀真的那么好入吗?在曹操之前,真正做到入川蜀的,其实就三例:秦国的司马错、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最近的刘备。但是司马错是人家巴蜀三兄弟闹内讧,免费给他开门兼做向导;而光武帝刘秀则是采取长江、陇右的双路突击方式;刘备则更不用说了,纯属刘璋引狼入室。而且,刘备即便没打白水、葭萌、剑阁三处天险,仍然被刘璋拖了两年(原本还可以更久)。

你曹操固然也很能打,但你有上述三位的有利条件吗?你能比光武帝刘秀更能打吗?把你一个60多岁的老头拖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魔鬼战场几年,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要是你曹操真的就这么突然战死在了益州,那就完了,彻底都完了。你曹操自己这一生完了,你们老曹家的基业、地位、名誉也完了,汉献帝可能压不住了,朝中那些潜伏者可能要跳出水面了,益州的刘备可能拦不住了,江东的孙权可能要北伐了……

所以,曹操没有选择即时入蜀,并不是说他年老昏聩了,而是因为人活到他这个年纪、这种程度,一般都会慢慢转向稳中求胜。

我们再结合他放弃攻打川蜀干的一些事情,对上述的理解就会更连贯了。

他216年二月回到邺城,第一件事就是进称魏王,邑三万户,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然后,从216年十月开始,再征孙权,一直打到217年三月孙权请降为止。这一波操作,和之前打关中、打汉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要用不同的军功把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推至最顶峰。

217年四月,天子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十月,天子命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至此,曹操就差正式宣布取代汉献帝这一道手续没完成了,他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

为什么从211年开始,曹操要如此高压强势地推着自己去僭越旧制呢?他奋斗了一辈子,他难道不想把这份家业合法化,巩固住,再传给儿孙。

人这一辈子,不管你曾经飞得多高,到了晚年,你想的还是一个平安着陆的问题和一个传承的问题。我曹操已经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了,川蜀之地固然重要,但已经不值得我去冒险了,我打不了,但我把我的基业平稳送到我儿子手里,我儿子还有机会来打你。但我要被你刘备打死或者气死在巴蜀,那岂不是啥也捞不着了?

所以,后来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被一生都被他追着打的刘备干败了,于是纷纷打开了上帝视角,说曹操当初得陇忘蜀,错失先机,活该。但实际上呢?曹操精明着呢!人家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来说最稳妥安全的利益通道,他真的错了吗?

关于曹操取汉中而舍巴蜀的反思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东西,我们将之称为执念也好,称为核心也罢,但不管如何,它们都在那里。像曹操这样的绝代枭雄,其实他终究也只不过是想改变自己及自己家人的宿命罢了,他可以为自己的事业和家人去闯刀山火海,但他也必然会为了巩固自己和家族的既得利益去放弃冒险。

所以,一些爱好历史但却总是习惯性地要将某个历史人物脸谱固化,这其实不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如曹操这样的多面立体、矛盾复杂的历史人物,大家是没法将其固化的。大家能说他没有进取精神吗?但他就是放弃了进攻巴蜀的最好时机;大家能说不讲仁义道德吗?但他善待了敌人刘备、关羽,还重用了张辽、张郃、臧霸等诸多降将。但大家能说他就是一个正人君子吗?他敲寡妇门、挖死人坟、千里大移民、滥杀无辜等缺德事真没少干……这样的人,大家怎么去一言概之?

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历史之中去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思维模型,能根据史实环境,精准客观地去梳理、分析其背后的形成逻辑。

比如曹操壮志凌云、横槊赋诗时,我们要看到他美好的一面,他那种气盖云霄的豪情壮志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用来鞭策自己。但读到他盗墓移民时,一定要看到他内心阴冷的一面,盗墓就不必说了,就说说移民,特别是曹操喜欢干的强制移民,有什么其心可诛的毛病。第一,你是不是动了别人的根?第二,强制移民是不是会产生很多非正常死亡?第三、移民者是不是很难融入新环境而怨声载道?第四、移民安置区的原有秩序是不是遭受了巨大破坏,从而激起了各种社会矛盾?

咱们读历史,一定得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然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即便学到了一点东西也基本上用不上。

咱就曹操不听取司马懿和刘晔的意见攻取巴蜀这件事举个例子,咱们是不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和领导之间的无效沟通问题?为什么他们说话的意图自己听不出?为什么自己觉得很正确的意见他们听不进?为什么自己老是干事不如他们的心意?这些问题其实不都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找准一个共同的频道吗?那么,共同的频道来源什么呢?共识呀,所以大家要加强学习,缩减自己与领导之间的见识和认知差距。共识又来源于什么呢?那就是彼此共情的能力呀。所以,谈领导的事情就尽量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谈自己的事情就尽量要引导领导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

最后,讲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人的一生,无论是能力、勇气、思想、情绪等,都是分阶段和状态分布的。所以在这样一件事情中,咱们着重强调了曹操年龄这个因素,原因就在这。对于这些问题想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多对照一下自己的父母、孩子和自己,看看将来的你、曾经的你和现在的你,究竟有没有差别。

总而言之,学以致用,希望大家多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逐渐把自己塑造培养成一个通透敞亮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得陇”却不“望蜀”,看似谨慎,实际是一次战略失误
三国中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夺得汉中后,曹操为何不“直取”成都?原因其实很简单!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啥刘备反而赢了?
汉中地区到底是何等重要?惹得曹操两进汉中
荆州往事(15)汉中之战(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