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备白帝城托孤,安排李严给诸葛亮当副手,背后的真实用意是啥?

人事即政治!所以我们每一个职场中的人,一定要对职场的人事安排保持较高的觉悟和认知,千万不要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

蜀汉集团有一个政治大佬叫李严,这个人其实最后就是毁在了他对“职场任免”的认知上。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虽然举国相托于诸葛亮,但同时也安排他为诸葛亮的副手,算是同为托孤大臣。这让他的自我定位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他觉得他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最后越想越偏激,越做越离谱,落得个不好的名声以及忧郁而死的下场。

那么,李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一步错而步步错的呢?

李严的生平介绍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注意,他是当时三大顶级人才库之一的南阳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南阳人长大后自然是首先在荆州混。荆州当时是刘表的地盘,因为李严不属于荆州的顶级士族圈内人,所以刘表按规矩地没有重用他,只是派他到荆州的各郡、各县担任一些偏基层事务型官员。但李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干啥都还表现挺好,慢慢也算有了点才名。

后来刘表去世,曹操顺势南下,并成功接管了荆州。曹操刚刚接管荆州,用人方面是需要非常讲究的,原来的荆州干部不能不用,但也不能全用、重用,李严在这次公司重组的形势下,被曹操任命成了秭归县令。

但李严对“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老板不太感冒,趁着自己到长江边上任职的机会,一溜烟就跑巴蜀去了。我想做个货真价实的汉臣,我只愿意跟姓刘的老板混。

刘璋对于特地赶来投奔的李严很器重,人家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李严舍弃最大的曹魏集团过来投奔自己,不重用就太不礼貌了。于是,让李严担任了成都县令。

成都县令在益州就相当于首都市委书记,妥妥的重点培养对象。到了213年的时候,李严已经很受刘璋器重了,被任命为护军(相当于监军、政委)到绵竹一带去抵抗来了就不想走的刘备。

谁知道,李严对姓刘的老板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与刘备一接触就被刘备那该死的魅力给折服了,他率部下向刘备投诚了。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都是姓刘的老板,但我更喜欢刘皇叔这个刘老板,一看就更有潜力一些。

刘备这一辈子被曹操追得到处跑,基本上没有啥归属感和幸福感,平时也很少被人这么捧着过,所以他对主动投靠他的人也基本上没啥抵抗力。就我这破公司,一直就没啥起色,但你们居然还这么看得起我,所以只要你们来应聘,一律重用。张松、法正、孟达、李严这些都是如此。

李严最开始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然后再平定成都后,又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创业板就是这么容易快速涨停。

但有一说一,李严其实是一个全面型人才,之前人家在荆州搞政务,后来益州搞军务,都表现得中规中矩。可人家还精通法务,诸葛亮为治蜀量身打造的《蜀科》,5人修编小组就有他一个,其他四个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和刘巴。

公元218年,刘备刘老板被汉中之战拖住了,很多并不认同刘备的人便想着浑水摸鱼,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趁机起兵,并很快招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并一度打到了资中县。

李严也知道老板刘备现在顾不上这么多事,也不给领导添麻烦了,带着本郡士兵五千人就去剿匪去了。结果还挺顺利,马到功成。

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又率军围攻新道县,又是李严去解的围,把高定给打跑了。

鉴于李严工作上这么给力,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原职不变。大家看看“辅汉将军”这名字就知道了,这绝对是刘备重点培养的对象。

李严为什么这么讨刘备喜欢呢?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李严很会来事。刘备在汉中称王,以及后来称帝,李严都是劝进最积极的几个人之一。尤其是在刘备称帝前,还为领导提供了看见黄龙洗澡的天降祥瑞。

李严做事的能力其实比较靠谱的,啥都懂且啥都能弄出点花样来。但月盈则亏,或许是因为做事能力太强了,李严在做人方面的能力就欠缺了很多。比如他在当犍为太守时,就因为要给自己的办公场所扩建一下,跟郡功曹(地头蛇的专属岗位)杨洪闹翻了,结果把杨洪气得辞职了。又比如他后都督江州时,再次逼反了手下的牙门将王冲。还比如,他跟护军辅匡等同级别的同事也处理不好关系,不怎么来往。

李严为什么是这个性格呢?其实还是一种小人得志的因素在里面,以前不怎么受宠,突然受到了老板的重用,就会很顺理成章地生出一种高人一等的虚荣心来。

时间来到了223年,刘备在败光蜀汉家底子之后,把自己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和马上就要沉底了的蜀汉打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咱玩崩了,你替我接着玩,争取能把咱蜀汉这口气续上。

刘备白帝城托孤其他方面都好说,比如托孤给诸葛亮,是因为只有诸葛亮有能力去当那个接盘侠。只有一件事是比较让人费解的,他安排诸葛亮主政的同时,还安排了之前已经被他提拔为尚书令(副总理级别)的李严给诸葛亮当副手,共同辅政。

刘备去世后,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李严为中都护,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诸葛亮总体操盘,李严镇守国门,这看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是,李严他自己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和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凭什么蜀汉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自己却只能帮诸葛亮守住外围?他要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分量。

但求而不得往往就是一个人走火入魔的开始,在李严多次要求诸葛亮给其分权未果的情况下,李严开始不断犯原则性错误了。

第一件事就是他和他曾经的好友,也就是后来投降到曹魏的孟达联系,意欲再次让孟达归蜀。这事在明面上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是李严在拉拢政治上的帮手以便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第二件事是他曾经怂恿诸葛亮加九锡。这件事背后的险恶用心有两个,一个是他把诸葛亮拱到称王的位置上去,水涨船高,自己的行政级别也能上去,行政权力也可以增加。另一个是给诸葛亮泼政治脏水,原来你诸葛亮不是一心辅汉,有自立之心,算是在挑拨诸葛亮和刘禅以及蜀汉忠臣之间的矛盾。

第三件事是他曾要求诸葛亮把巴州五郡单独划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行政区,由他来管辖。目的很明显,他就是想方设法要不和诸葛亮在一个锅里吃饭,他要独立自主的管理权。此事自然也被诸葛亮拒绝了。

第四件事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曾要求他移师汉中当后援,结果他抗命不遵。后来是他散布司马懿用更高的筹码在勾引他的假消息,诸葛亮揣着个明白装糊涂,提拔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的。

第五件事就是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故意扯诸葛亮的后腿,先是故意拖延后勤供给,再派人去跟前线说供给跟不上了,怂恿前线撤军,动摇前线军心。等前线真的撤军了,他又故意做出一副正常运送军粮的样子,说撤军完全是诸葛亮的主意,跟自己毫无关系。

其实的李严的种种小心思和小动作,诸葛亮都了如指掌,但是没有办法,蜀汉百废待兴且任重道远,经受不起任何剧烈的内斗,所以对李严这个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一再谦让,直到最后一次,李严拿国之大计开玩笑、做文章,诸葛亮才忍无可忍地将其削职为民。

李严削职为民之后,诸葛亮也没活多久了,没过两年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而到了诸葛亮去世之后,李严才渐渐感受到,他或许再也遇不到这么用心良苦的好领导了,自己不太可能得到重用了,故此激愤发病而死。值得一提的是,李严之子李丰并没有受到李严的任何牵连,一直深受蜀汉朝廷的重用,由此可见,丞相心胸之广阔。

关于李严的一些分析

一叶知秋,其实通过李严这个人身上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问题的。

首先很多人觉得刘备生前十分器重李严,然后安排李严和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必定有用李严制衡约束诸葛亮的用意在里面。这种理解是不够透彻的。

托孤,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大家知道先帝托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吗?自然是能够维持他们家的江山社稷,能保证按照他在世前的秩序运行,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在里面,那就是要保证他的孩子能顺利把他“预支”出去的权力顺利拿回来。

所以,历史上的托孤大臣往往都是四个起步,为什么呢?因为人多,权力就更容易分散,以后新皇帝的权力回收阻力就更小一点。另外,副手越多,就有可能对正职形成真正的约束和制衡。

像刘备这样“一正一副”的托孤在历史上就这一例,为啥?不科学、不合理呗!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就算诸葛亮有点啥想法,你李严还能打倒诸葛亮?能力、分量、地位、声望,李严跟诸葛亮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那么,既然不合理,刘备为什么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呢?人家刘备并不是让你李严去约束诸葛亮的,而是通过最后一次提拔让你安心去配合诸葛亮新政府的工作的。因为刘备知道你李严的功利心极强,不安抚你一下,你心里过不得想。我信任和重用诸葛亮是没错,但是对于以前的老同志依然记在心里,大家好好干,咱老刘家不会忘记你们的。

再说,刘备真的那么不明智地想让你李严去约束或者监视诸葛亮,就会让你和诸葛亮一起去中央就职了,而不会让你驻守在当时的国门永安了。让你守永安是什么目的?觉得你是一个可用之才,把你升到很高的位置,然后你要知恩图报地配合好诸葛亮的工作,帮他守住国门,然后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去解决朝堂内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要你李严真心实意地去帮诸葛亮分担一部分压力。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家会很奇怪刘备的用人思路,之前他对突然来投奔的法正言听计从,这后来又一路坐火箭地提拔李严,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呢?当然有啦!虽说刘备对下属一向比较厚道,但他也是凡夫俗子,亲疏观念还是有的,权力游戏的基本规则也是懂的。从徐庶、庞统、法正、李严等人来看,刘备在自己的核心团队任命来看,是优先于荆州派和外来派的,而有点排斥益州派的。

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刘备以仁义无双而闻名天下,但是他取益州的方式却很不仁义,也可以直接说,刘备在益州人心目中的形象其实并不光辉。虽然有很多益州士族都见风使舵地投靠了他,但是不代表益州士族就真正跟刘备一条心了。刘备生前,就有很多益州势力造他的反,刘备去世时,南中几乎全反了。曹魏攻进巴蜀时,还有益州士族大佬大力宣扬投降主义……说到底,还是人心不那么可控,尤其是那些已经开悟了的士族之心。

刘备重用李严,其实就是因为李严是荆州人士,扶持一个荆州大佬,能帮诸葛亮分担不少的政治压力。刘备集团的元老其实大多是河北的江湖人士,这些人大多数只适合干武职。他的文职核心和元老其实主要来自于徐州和荆州这两个地方,但是蜀汉集团在十年炸裂式发展之后,已经基本上把自己的元气也耗尽了。几乎就剩下诸葛亮一个光杆司令了。

如果让诸葛亮一个人去独立支撑,不管诸葛亮有没有这个能力,刘备大抵还是不放心的,多扶持一个荆州大佬,他就多一份安心。

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的势力组成悄然之间已经变成以益州派为骨干了,这是刘备要扶持李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内在诉求还是希望尽可能地帮诸葛亮分担压力。

这玩意不说多了,咱就看看咱们现实之中的单位,有没有“一正一副”的人事设置?如果有,那大家一定要上心了,只有两种结果:一正一副就是互相打配合的或者副职因为不安分被正职干掉。李严就是因为没有前一种觉悟,最后偏激地走向了后一种结果。

最后来说一说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李严原本是可以活得更好,甚至沾上丞相的光,青史留名的,但他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一个惨淡下场?

李严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咱落井下石,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小人。小人有啥特点:近则不逊,远之则怒!看看李严的行为表现是不是十分吻合这一特点?

而且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历史上真正厉害的小人大多都是很有能力的,李严就是如此,水利、律法、军事、行政,人家是样样精通。为什么会这样黑色幽默呢?因为平庸的小人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甚至还很可爱,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破坏力。但有能力的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欲望、能力会在他们的能力杠杆下,爆发出极大的伤害性。

李严从刘表、曹操、刘璋手下再到刘备手下供职,大家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了没有?那就是他得了有奶便是娘的病,谁给的待遇高,他就给谁干。当然,李严可能比吕布、张松、孟达那些人还是要好一点,至少他心中还有一个“忠于刘汉”的大原则。

也正是因为李严有“忠于刘汉”这个大原则的保护,所以在刘备去世之前,他的人设是不会崩的。因为主政的身份跟他的诉求以及保护色是相符的,所以,李严平时恃宠而骄、跟同事处理不好关系,对他的政治形象有毛影响呀?

但是,诸葛亮主政时期就不一样了,李严的心态变了。他有了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欺骗自己的借口,你诸葛亮虽然是先主钦定的接班人,但你毕竟不姓刘,而我在名义上也是和你一样的顾命大臣,我为啥要配合你?平起平坐不香吗?

人生实苦于多欲!一个人一旦有了不合理的强烈欲望之后,就是越走越偏的开始。

大家看看李严在刘备去世之后干的那些事,简直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人家诸葛亮顾全大局,处处忍让,而李严却不知好歹,步步紧逼。逼到最后是诸葛亮不处理你都不行了,你李严高兴了吗?

让你给诸葛亮当副手,驻守永安,总督巴州……这种安排委屈你了吗?毫不客气地讲,这是刘备在抬举你!人家诸葛亮一出山就被视为接班人在培养,蜀汉的架构是他搭建的,蓝图是他绘制的,体系是打造的,战略是他策划的,还有各种关键节点是他和刘备的小团队一起经历的,刘备各种困难也是他解决的,最后这个烂摊子也是他毫无怨言来接管的……你拿什么跟人家去平起平坐呀。

再说,刘备真的打算让你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他会把蜀汉的一切都打包给诸葛亮吗?再退一步说,他会让三个孩子认诸葛亮为父吗?这是啥意思你懂不?我知道有些人会打着我们老刘家的名义不服诸葛亮,我现在让我三个孩子认诸葛亮为父,说明诸葛亮不是外人了,人家是我三个孩子的父亲,你们谁不服他,就是不服我们老刘家。这是给诸葛亮弄了一个天大的权威背书。

李严在诸葛亮主政后,各种闹腾,其实核心意思也就一点,他也想过过一把手的瘾。但是,诸葛亮怎么会同意呢?蜀汉又不是处于家大业大的腾飞阶段,要真如此,搞个分公司单独划出去给你李严过过瘾,免得你没完没完了地闹腾下去,那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蜀汉本来就快揭不开锅了,诸葛亮必须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自然不会答应你李严的各种无理取闹。

但是,丞相真是气度恢宏、性情高雅的人。你李严尽管不上道,但也是先帝重臣,是新政府的要员,我不介意你的不懂事,咱受先帝重托,必须要维稳,为了班子内部的和谐,能让的我都让你三分。

你勾连孟达,这事我知道你的目的,我不拆穿,我将计就计地把孟达除掉就行了,丞相这招废物利用真是厉害,有机会再和大家聊聊;你要搞巴州自治,为了达到目的居然突破底线,拿与敌人密谋的事情来增加筹码,咱也不戳穿,给你加官升职来满足你;你给我政治挖坑,让我加九锡称王,我顺着你的意思来回绝你,我说等到光复中原、平定二都,我加十锡都有资格,那个时候兄弟们都有份。言下之意目前我没资格,大家也不要胡思乱想,好好把工作干好,该有的大家都会有……

遗憾的是,李严就像是一只钻进了死胡同的恶狗,越走越偏激,最后居然拿军国大事来搞个人斗争。你可知道,一次北伐要耗费蜀汉和丞相多少心血吗?你可知道,在关键时刻你扯一下蜀汉的后腿,蜀汉要倒退多少年吗?你可知道,你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是多么为人所不齿的吗?

即便是这样,丞相依然没有杀李严,依然重用了李严的儿子。所以那些说丞相治蜀期间专权任性、自以为是、打压异己的喷子们,你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心理!

求而不得,反求诸己!李严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他一辈子没有读懂这句话,他甚至不如我们很多平民百姓,在他心目中,他是永远不会错的,他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人,如果自己有很什么不满意、不痛快,那一定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友好。

大家也不要急于或者过于去责骂李严,事实上,那个时代大多的士族都是李严这种人。而我们现在的周围,也有太多太多李严这样的人了,或许就包括我们自己。

一些现实思考

这一部分,咱不打算多说,免得有愤世嫉俗的嫌疑。咱就从积极的角度,倡导一下大家应该如何去自我反省。

先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咱一个朋友,29岁提副处(国企),32岁因为竞选正处失败,愤而离职,随后在外围市场暴走一段时间,最后一脚踩空,在40多岁成为被管制的对象。

所以,我们常说,人一定要学会修身养性,其实就是在教导我们,一定要学会正视真正的自己。不反对一个人有想法、有欲望,但在这个同时,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节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都是在讲这个东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以和为贵,比如顺其自然,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要懂得与自己和解……但是,真的很少有人能把这些东西的内涵理解透彻。

比如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中借神乎其神的扫地僧说出“佛武一体”的道理,也就是少林七二绝技等高超武技背后都有极强的反噬性,都需要依托一种的高深的佛法来消除其心中戾气,否则,你的武技修炼得越高,就越容易反受其害。其实这和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不是一个道理吗?

我们现在很多人活得太肤浅了,不停地在追逐着名利,却从来不知道停下来反思一下自我,最后得到的却根本留不住。因为你的德行有限,注定你的得到的就只能是那么多,再多了就构成了“德不配位”的必败形势了。

李严是不是个人才?有没有能力?可以说,比我们大多数厉害多了。他有没有机遇?有没有成绩?这些东西他都幸运地遇上了。但是结果呢?不还是惨淡结局?任何时代,都不缺李严这种自认为很了不起、很牛逼的人,也不缺他那样欲壑难填的人,更不缺他那样谁都不服的人……

网上那些喷子、键盘侠为什么不值得我们去搭理?因为在真正的有识之士眼中,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成就的。不是怀疑他们有一定的才能,而是他们的格局和品行修养压根就跟不上。

小人物重术,大人物求道,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真正契合自身条件的需求是什么?咱不妄自菲薄地给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打折扣,也不要狂妄自大地去给自己的欲望充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不想做到平天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做好修身这件事就相当不错了。

原谅老易如此直白地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没啥其他的想法。冷暖自知,各自的日子各自过,真正能够替自己人生把关的,还是我们自己。祝诸君安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备为何在托孤时,让李严统中外军事,李严又为何遭到被废的下场
同样是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下场悲剧?
“不奸诈”的人玩不了政治, 刘备在临时之前都在玩政治, 但是终究也是将蜀汉玩完了。
白帝城托孤,李严是不是刘备制约诸葛亮的一招棋
蜀汉风云事件4——李严被废
【阅读悦读丨历史】刘备死后,托孤大臣李严在做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