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和皇权,秩序与管理,这才是司马家缺德冒烟的真正关键所在

公元前221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秦王嬴政很是寂寞地跟属下百官说: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

意思就是:争霸天下这游戏,我一挑六,把关东那六个哥们都干趴下了,一不小心就通关了,大家帮忙冠个名呗,不然以后大家没办法去描述相似的功绩了。

这一下,几乎都把同志们给问傻了,他们绞尽脑汁,从古至今地检索了一下,似乎古往今来的最高荣誉只有“三皇五帝”了,而且“皇”是高于“帝”的,于是便从“天皇、地皇、泰皇”中挑选个“泰皇”让前无古人的领导讲究一下。

嬴政表示同志们的格局没打开,啥泰皇?后世泰国的皇帝?你特么才是泰皇呢!你们咋就只知道生搬硬套呢?咋就不知道创新呢?还得靠咱自己!于是,当即拍板,“三皇”之中给我把“皇”字拿出来,“五帝”之中给我把“帝”字拿出来,咱以后就叫“皇帝”了。

作为统一王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定下来这一称呼,成了人世间最高功业的名称代号,谁能一统天下,谁就有资格称“皇帝”。

随后,比他小两岁的泗水亭亭长刘邦嗅到了麦芽香了,他觉得自己要是能达到秦老哥那样的人生高度,便不枉到这人世间走一遭了。

无巧不成书的是,人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刘邦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还真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也统一了天下。

但是,最开始刘邦还是有点不自信,因为他夺取天下的方式和秦老哥夺取天下的方式还是有点不一样,秦始皇靠的全是自家的资本,他则靠多方融资才完成这一目标的。所以,他有点腼腆地试探说自己不够贤明,不够资格当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无奈何同志们都是觉悟极高的人,你不称帝我们怎么称王呢?于是,纷纷表示,如果你不称帝,我们就死给你看。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刘邦想一想,自己的硬性条件已经达标,现在同志们又如此强行帮自己把软性条件给凑齐了,再拒绝便有点矫情了,所以便顺势自称“皇帝”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皇帝”背后的真实含义是对那些一统江山的人的一种公认的冠名,谁能统一天下,谁就有资格称“皇帝”。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种内涵背后是有逻辑漏洞的。比如汉初,韩信要是能造反成功,弄死了老年刘邦,然后把其他诸侯王都打成小弟,那他是不是也可以当皇帝?也就是说,“皇帝”这个称号背后,还是凭实力说话。

如果是这样,老刘家的天下是很难坐得长久的。因为你刘邦厉害,你儿子厉害不?你孙子呢?你重孙子呢?只要你们家的势力被谁家后来居上了,你们家的皇帝称号就要拱手让人了。

鉴于此,刘邦的重孙子汉武帝刘彻,从小就脑回路比较清奇,他觉得这么防来防去终究不是个事,得想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才好。

恰在刘彻打瞌睡的时候,就有人送枕头来了。这个人名叫董仲舒,他给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讲什么呢?从天到地、从君到臣、从父到子,董老先生把次序全给排好了。他说皇帝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因为皇帝是天子,是要老天的授权书才可以当的。皇帝是天老爷的代理人,跟功劳、实力没啥关系。就跟父子一样,你功劳再大、能力再强,在你爹面前,你就是儿子,你就得听你爹的。

好家伙,汉武帝听完董仲舒的方案后,简直要对他说“对你爱、爱、爱不完了”。因为这套理论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皇室统治天下的成本。原来皇室必须要保证他们的直接控制力量能压制所有兵强马壮者,才能保证他和他们家的位置坐得稳,现在不需要了,因为他们老刘家是上天指定的,其他人别瞎心痒痒了,你们没有竞标的资格。

但是如果按照董仲舒这套理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应该是姓刘了,因为从汉武帝开始,老天的儿子就姓刘,难道后面老天还可能改姓不成?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儒家又引入了“天命”、“天意”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说,老天认不认你皇帝这个儿子,它会通过各种迹象来暗示大家。如果老天认你这个儿子,它就会保佑你国泰民安,如果它不想认你这个儿子了,它就会通过各种“发脾气”提醒你,再不好好当皇帝,我就要把你逐出家门了。这就是“苍天示警”的由来。

这么设置,有什么好处呢?可以预防皇帝端了铁饭碗就为所欲为。你即便当了皇帝,也不能今天想拆别人家房子就拆,想睡别人家老婆就睡,你爹在上头看着你呢?你作过头了,他就今天打雷、明天下冰雹,吓得你赶紧滚蛋。

“君权神授”这套理论的核心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最大程度降低了皇帝的统治成本!只要我皇帝没有搞得天怒人怨,你们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赶我下位的。至于我平时问你们要点这要点那,你们也不要反抗。因为你们得像孝敬你爹一样孝敬我。这就是最原始的“忠孝”逻辑,君臣之间靠“忠”去维持稳定的关系,底层家族靠“孝”去维持秩序。

但是,前面又提到了一个“苍天示警”,这就从反面引入了一个“德”的逻辑。你这个人有德,老天就不会生气;若是缺德,老天就会大发雷霆。

也就是说,在董仲舒之后,拱卫皇权的三根柱子其实是“德”、“忠”、“孝”。“德”限制了皇帝也不能胡作非为;“忠”捆绑了臣民必须要死心塌地捍卫君主;“孝”是规范了社会底层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以前那种拿刀砍翻所有人就可以当皇帝的思想被彻底颠覆了。你得有“德”,得让老天心甘情愿地换儿子,认你当儿子。

看看,是不是只要皇帝不乱来,他的位置就稳如泰山?

但是,这套体系就真的滴水不漏吗?怎么可能,万物皆有破绽嘛!西汉末年,著名的“道德先生”就以彼之道还治其身了。他一方面用无数反面案例证明刘姓天子缺德,比如什么同性恋、不理朝政、天灾不断啦;另一方面用无数舆论声音证明自己是众望所归,什么万民请愿、天降祥瑞、人见人爱啦。综合起来之后,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海选出来的帝王了。

但是,王莽当上皇帝之后,就不干人事了,让他才认的爹不认他这个儿子了。你特么当了十几年皇帝,天下人口死了一半多,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代表着天意和天命?

搞得天下人不禁会想,难道老天的儿子是真的一直姓刘?于是,那些有实力做点什么的豪强又纷纷在刘姓后裔中去寻找真正的真命天子。最终,刘秀这孩子成了海选之王,重新恢复了汉王朝的统治,是为东汉。

这么一来一回,让世人更加相信皇帝是天命所归了。所以,尽管东汉中后期皇帝短命、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士族集团反复闹事,一直都没有外姓人敢真正打皇位的主意。

但是,命运的尽头便是有人逐渐不愿意接受那活不下去的命运了。东汉末年,随着旱灾蝗灾、瘟疫水灾等频繁爆发,信命也是死路一条,不信也是死路一条,太平道借机呐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啥君权神授?老天要换儿子了,大家都去竞选吧!

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点不务正业的东汉朝廷镇压“黄巾起义”这样的底层抗争,那还是分分钟的事。为啥呢?因为社会的统治根基和核心——士族阶级,他们还是相信天命在老刘家的。

这个时候,有人不禁会问,难道那些饱读诗书的士族阶级比底层平民还愚昧?怎么可能。人家这么坚持是有人家的道理的——一大帮圈内人玩游戏,在谁也没有把握扫桌子的时候,尊重既定的游戏规则,就是最好的行事方式。

结果,问题出在了189年。因为一个名叫董卓的人不懂游戏规则,却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这场游戏的庄家。这货进京后,皇帝想换就换,印章想盖就盖,彻底破坏了皇帝和皇权的权威性。

随后七年,在董卓强奸皇权之后,那些同样不懂游戏规则的西北军阀又轮奸了皇权。

汉献帝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毫无尊严的生活后,天下人终于开始怀疑“君权神授”的逻辑真假性了,老天的儿子怎么能沦落至此呢?人人都可以欺负的皇帝他还能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吗?汉献帝流落到河东时,开朝会的时候,当兵居然把那当猴把戏看。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

如果仅仅是皇权的权威消失殆尽,其实也好圆回来,大不了重新回到王莽篡汉那个节点呗。你天子无德,所以你老爹安排一个有德的人来鞭策你、替代你呗。可问题就是当时虐待汉献帝全是一帮缺德冒烟的西凉军阀,这就让天子德行天下的逻辑彻底说不通了嘛!

这种猝不及防的信仰崩塌,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反应是什么呢?很多知识分子咬牙切齿、悲伤欲绝。

社会大面积的信仰崩塌之后,各种放纵式的行为艺术就开始扩散了。反正我以前信仰的那一套不对,那我就想干嘛就干嘛呗。嗑药、裸奔、酗酒、清谈这些东西开始在汉末蔓延。

与此同时,乱世的天灾人祸导致更多的人坚信“人间不值得”、“要活在当下”、“率性而为”……

面对灾难和死亡时的思考往往是最见人的本性的,缺少信仰的人生往往是最容易放纵的。三国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晋,历史上各种放浪形骸的画面随处可见。

其实,最初曹操和刘备还是希望把原来那到处漏雨透风的信仰体系修补过来的。曹操是想通过功业的途径接过所谓的天命,刘备想通过继承的途径把刘家的天命续上。

刘备集团为什么一直以来最感人至深?因为他们身上延续了最传统的信仰和思想,刘备德仁兼备,关羽忠义无双,诸葛亮忠孝盖世。可是,遗憾的是,他们最后失败了,彻底地洞穿了世人最后一丝信仰寄托。

当然,如果曹魏能够迅速地统一天下并稳住局面,慢慢去恢复秩序,一切皆是可救的。顶多曹操家那帮人就是小一号的秦始皇、汉高祖呗。

可遗憾的是,曹魏历经六朝却无法一统天下,中间还逼出了历史最大的破坏者——司马懿三父子。

其中,司马懿还好点,毕竟他最后那几年的不要脸行为,仅仅局限于一个权臣范围。他如果仅仅是想做一个像霍光那样的权臣,或许一切都还有救。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得寸进尺,突破了霍光的权臣极限了,他私自废帝,然后破坏规矩地搞权力私自交接,再次把曹魏皇权的脸面踩到了泥泞之中。

司马昭那货就更加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当街弑君,然后强行转移焦点,用灭蜀之功把自己推上了篡位的轨道。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马不停蹄地篡位称帝了,从而赤裸裸地公开撕碎了秦汉以来500年的皇权最后一块遮羞布。

啥一统江山才有资格当皇帝?啥要贤明才可以当皇帝?啥君权神授?啥“德、忠、孝”治国?我们司马家就是可以以欺骗的手段获得至高权力,然后光天化日之下把上天之子给干掉,然后自己成为新的天子。所谓的“君权神授”不过是一个笑话,所谓的皇帝天威不过是任人拿捏,强者为王,权力之上。

至此之后,支撑传统帝国大厦的三根柱子折了两根,“德、忠、孝”忠的“德”和“忠”概念被粉碎,像司马家那样无德不忠之人可以当皇帝,谁不可以当皇帝?司马家凭借一家之力把中华文明的秩序倒退了500年,中国的政治文明一举回到秦朝以前,甚至还不如。

秦始皇的功业观没了,刘邦的贤明观没了,汉武帝及以后的君权神授更加站不住脚了,皇权失去最后的保护,成了人人可以觊觎的秀色可餐。就好比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只要谁能逮到机会扑倒她,谁就可以成为她的丈夫一样。

司马家这一遗臭万年的示范,给了后世各种各样的野心家实施政治阴谋一个借口和样板。他们觉得司马家既然可以这么干,他们就可以成为第二个司马家。比如司马家还未称帝,思想比较超前的钟会就按捺不住了,他想成为第二个司马家。

而当最高权力失去了最起码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之后,无数的人心中也就随之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感,是个人有那么一点地盘和武装都敢找个理由称帝了。五胡乱华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政权走马观花,让人眼花缭乱,因为你们中原的晋朝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你们谁又真正好意思去批评那些野蛮的胡人恬不知耻呢?

司马家建立晋朝之后,“德”和“忠”被他们家败坏光了,能拿来治国的只有一个“孝”字了。可是,泱泱中华,光靠一个“孝”字怎么能维持稳定?我们是应该孝敬我们的父母,尊敬我们的领导,可是,皇帝他都不是老天的儿子了,那么臣民又怎么应该是君主的儿子呢?所以,我们凭什么孝敬你皇帝?难道我们不应该想方设法来取代你,让自己也过一把最高权力的瘾吗?

总而言之,司马家缺德冒烟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为了一己私欲,把维护中国帝国大厦几百年的信仰体系给粉碎了,中华文明自此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无序时代。而无序时代,社会的内卷、无端的厮杀、疯狂的放纵、极致的自私,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从而导致了整个中华帝国由于内核力下降而被迫接受异族的疯狂蹂躏。

咱们现在有很多同志是天生有反骨的,他们总是容易自以为是地否定一切,认为这世间的固有秩序都是不合理的。凭啥命运就得如此安排?凭啥那谁就应该排位在前?凭啥此事的行事步骤就得先这个再那个?我就是要挑战一切,破坏一切,我要做这人世间的勇士,要打倒一切卫道士……

咱不维护所有的秩序和权威,因为破而后立,进步本身就是一种改变。但是,咱绝不鼓励没有建设性的破坏,也就是为了破坏而破坏。

所谓的秩序,其实是降低管理成本最佳方式,在没有一种更优越的秩序代替原有秩序之前,尽量不要去破坏它,否则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这种秩序包括我们常说的信仰、道德、纪律和制度等等。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崇尚绝对自由、实力为王,那好,那咱们就预设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场景,大家能想象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的身体我做主,我想卖就卖,你特么再啰嗦我就弄死你;我今天心情不爽,我想揍你一顿就揍你一顿,因为你打不赢我;我看中你家媳妇或者你家的某个宝贝,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凭实力去抢,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朋友们,有些时候,咱们不要光顾着吐槽秩序是维护某一部分强者的既得利益,实际上很多时候,秩序也在保护弱者的诸多权益。

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民族和社会,是没有任何粘合力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家为了名利而无所不为且没有任何的羞耻感、愧疚感、约束感时,那需要多大的武力成本才能震慑住人性之中的各种欲望呢?

只能由某一家人来当皇帝固然不对,但是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皇帝,这无疑是更加可怕的。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总结一下吧:司马家的历史罪过就在于他们一下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推翻了中华民族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治信仰体系,拉低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标准,从而使得全天下的民主陷入了一种无信仰、无准则、无约束的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中。有实力的人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去争权夺利,而实力不允许的人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开始天马行空地幻想、放任,整个社会陷入了极端的散漫和急剧的自我消耗。

最后,也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建议。现在有些朋友为了开脱自私,“俏皮”地突破很多规矩的约束,这事得拿捏好分寸,一些小事或许无伤大雅,但千万要有底线和原则,不可一发不可收拾,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西汉对游侠的界定以及影响和转型
制度建构与观念塑造:编户齐民的诞生与战国以降皇权秩序的确立
朝代更替的秘密
五十匹马·两天·六百里:汉代酷吏为什么这么狠?
军师联盟:你以为曹丕篡位很轻松吗?|文史宴
《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