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历史(2):星系与恒星的诞生

大历史:星系和恒星的诞生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仰望星空,看见天上若隐若现、闪耀的星星,是否也曾好奇过,星星是怎么诞生的?我们与星星之间又有什么样遥远的呼应?

这节课我们将会探索,星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为何卡尔萨根说:

宇宙在我们体内,我们都是星辰的产物。

The cosmos is within u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Carl Sagan

我们希望你还记得简单的化学知识,至少记得元素周期表。

NO!我讨厌化学!

为什么我们不能就是学点雍正皇帝“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历史?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理解你的痛苦,但宇宙是最早的炼金术师,如果我们追溯自己的族谱到足够早的时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先不只是农民、采集者、鱼、单细胞生物,你的祖先还是——星星。

为了理解我们是怎么从星星变成人类的,你需要一点化学知识。

宇宙褶皱、引力与第一颗恒星

上篇文章我们讲述了大爆炸和宇宙诞生几秒内的模样。

而在宇宙诞生后的最初几分钟内,它迅速冷却,以至于除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前三个元素氢、氦、锂之外,其他任何质量更重或更复杂的元素都不可能产生。

以一个化学家的眼光来看,早期宇宙是极其简单的,以至于根本不可能产生星星、地球乃至生命这样复杂的物质。

迄今为止,宇宙的历史都为大爆炸的膨胀力所主宰,现在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第二种大范围的力——引力。

我们上学时都背过万有引力,可能还经常使用公式来应付考题,但似乎从来没有人真正理解过引力对于宇宙、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并且这种意义在多么幸运和巧合的情况下诞生的。

牛顿认为,任何形式的物体都会对其他形式的物体产生某种引力,无论是树上的苹果、你现在拿着的手机,还是天上的太阳和星辰。在这个意义上,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

而爱因斯坦认为,引力之所以发生作用是由于:巨大物体能够使时空发生弯曲,引力能对物质和能量产生相同的作用,引力能像弯曲物体一样弯曲能量。

引力对物质和能量同时施加作用,从而造就了宇宙的形态和结构。

我们都知道,引力与质量(的平方)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对于诸如质量轻且移动速度快的带能粒子,引力产生不了多少影响。这就导致,引力对物质的塑造,其效果要比对能量的塑造更加明显。由于这种效果的差别,它在不同范围内创造了大量复杂的结果。

在某些意义、某些范围上,我们可以说,引力暂时抵消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基本定律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会变得更加无序、更加简单。相反,随着引力的释放,物体聚合到一起,宇宙变得更有序了。

然而,科学家们指出,只有在具备某种初始的差异性时,引力才能发生作用。

假如早期宇宙是完全均匀的——比如氢和氦在整个宇宙间均匀分布——那么引力将无法发挥巨大的作用,宇宙将保持均质,诸如恒星、行星等复杂物体以及人类都不可能出现,宇宙将一片荒芜。

幸运的是,这样的细微变化是存在的。

上节课我们学到,人类可以通过CBR(宇宙背景辐射)观测宇宙初期温度和密度的细微变化,任何“崎岖不平”应该都能在CBR的细微温差中有所显示。

而在20世界90年代,人类发射的COBE探测器已探明,早期宇宙的某些地区确实要比其他地区温度稍高、密度稍大。科学家们预测,很有可能是在大爆炸时,在不可测量的量子尺度上出现了微小的光点(量子涨落),这些光点造成了宇宙细微的变化,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宇宙褶皱。

这些褶皱带来的差异性,随着宇宙的膨胀一起膨胀,使得引力得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大爆炸约10亿年后,当引力将氢原子和氦原子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巨大的厚厚的星云开始形成,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岛”。

在这些岛屿中,氢原子和氦原子被更加紧密地挤压在一起,压力不断增长,温度不断上升,原子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活跃,最终激烈的碰撞克服了原子之间的斥力,原子相互聚合——就在大爆炸大约1亿年以后,宇宙的第一颗恒星诞生了!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恒星诞生的意义。因为在大爆炸38万年后,宇宙越来越冷,越来越荒芜,温度太低,新的元素就不会再产生了。

假如没有引力,没有氢和氦的聚集,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就永远不会出现,宇宙就只会是一片单调乏味的无垠之地,只有巨大的氢气云和氦气云漫无目的地漂浮着。

在大爆炸发生10亿年后,宇宙才逐渐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遍布着数不清的星系

星系中又包含着数不清的恒星

以及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行星

至于我们身处的地球呢?

诺,就是那个暗淡的、渺小的蓝色光点。

恒星的生与死

刚才我们提到,星云中心的温度不断升高,原子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撞击也越来越猛烈。

当温度上升到1000万摄氏度时,一对氢原子就会融合为一个拥有两个质子的氦原子。这种核反应被称为核聚变。

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当氢原子聚变为氦原子时,极少的物质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其释放的能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由于光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即便是极小量物质的转化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恒星就像巨大的氢弹,拥有足以爆炸千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的燃料。

对于星星来说,星云最初的大小非常重要。

如果最初的气体云小于太阳大小的8%,则永远不可能变成星星,只可能形成褐矮星;

如果最初的气体云大小是太阳的60-100倍,则可能分裂出2个或2个以上的星星;

如果刚好在太阳的8%到8倍之间,它的寿命会更长。我们的太阳目前正处于中年期,还有50亿年的寿命。较小的星星,寿命在数百亿年;更大的星星,有时候只有几亿年的寿命。

当星星内部消耗完所有的氢元素和氦元素,星星会开始膨胀,温度会越来越高,更重的元素开始形成,直到铁元素的出现。

但比铁元素更重的元素无法在此过程中产生,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将那些更重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所以剩下的元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当体积大约在太阳8倍-60倍的巨型恒星燃料耗尽时,它们会“死亡”也即塌陷,这一突如其来的塌陷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秒钟。此时,超新星(supernova)这一天文现象诞生了。

一颗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与闪光,相当于1000亿恒星或整个星系,并且可以持续好几个星期。伴随着质子捕获和中子捕获等物理反应,在这个大熔炉里,比铁重许多的元素被烤制出来。

在这场星系级的炼金术中,产生的氧元素最多,其次是少量的氖、镁和铝,这些都是恒星际空间里最常见的重元素。

恒星的爆炸将这些元素抛撒到宇宙深处,让宇宙到处浸润着这些死去的星星的尘埃,创造了形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原材料。

卡尔萨根曾说:宇宙在我们体内,我们都是星辰的产物。The cosmos is within u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他说的就真的只是字面意思。你手里的手机,星星的产物;你养的猫,星星的产物;你的右手,星星的产物。走出阳台,你周围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宇宙中巨大的星星爆炸后,漂浮在真空中的残骸。尽管万物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变换了形式,但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来自于头顶闪耀着的、遥远的星辰。

可以说,恒星的生与死,在神秘的宇宙起源,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之间,建立了一道桥梁。

也许有一天,当你要对你的爱人求婚的时候,你可以说:

看到我手中的戒指了吗?我从一家珠宝商店买到它,是一个很好的人卖给我了我,一个宝石匠人努力雕刻它,一个辛劳的矿工把它从地底下挖了出来。

但这枚戒指之所以在那儿,是因为数十亿年前,一颗巨大的星星死亡时发生的爆炸将它抛洒到了太空,它刚好留在了太阳系中,并作为0.1%恰好没有被太阳吸收掉的物质,幸运地附着在一小片宇宙尘埃上,经历漫长的飞行,落在了环绕太阳旋转的地球上。

而现在,我跪在你面前,许诺我所能给予的一切,祈求你——我最爱的人——嫁给我。亲爱的,你愿意收下这枚古老的星星为我们所打造的礼物吗?

太阳的诞生

和所有恒星一样,我们的太阳也是在星云受引力作用发生塌陷的过程中形成的,也许是临近的一颗超新星引发了这次塌陷。

这场巨大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穿越了聚银河系中心大约2.7万光年,即位于星系中心至星系边缘40%处螺旋臂区域的气态星云。

当冲击波穿越星云之际,星云中的物质就好像撒在振动的鼓面上沙子开始重新排列,一个由数百颗恒星组成的星群群落在此诞生。

它们都可以算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因为形成它们的材料除了氢、氦意外,还包含了许多别的元素。

这里你需要记住,宇宙早期形成的第一代恒星是不可能形成生命的,而后形成的恒星,如我们的太阳,就完全具有了创造生命的可能性。

太阳包含了太阳系中大约99%的物质,在余下微小的0.1%的残余物中,诞生了包括我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

宇宙有目的吗?

开一个可能比较大的脑洞。

根据目前我们所知的信息,假如138亿年的宇宙演化是有方向或者目的的话,不妨可以说是:越来越复杂。

宇宙的褶皱创造了星星,星星创造了更多的元素,而元素创造了复杂生命,而复杂生命中诞生了目前已知的最复杂的生物——人类自己。

一开始宇宙只有2种元素,星星的爆炸产生了十几种元素,尽管宇宙和星星非常宏大,但其实它们的结构都非常简单,只是一大坨简单的元素聚集在一起,它的能量流动密度并不高。

作为对比,这个看起来很荒唐的东西——人类大脑,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为复杂的物质,比同样大小的太阳碎块要复杂7万5000倍,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方式更加复杂精密,里面的复杂联结,比银河系里的星星数量还要多。

一位哈佛教授曾说:“如果我们需要了解的大脑知识是1公里那么长,那么我们现在大概处于不到2厘米的地方。”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科学,凡是达到新的复杂程度的事物,其特点就是某种脆弱行和最终崩塌的必然性。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有复杂实体终将消亡,但是,结构越简单,其幸存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恒星的寿命比人类长得多的原因。

还有一个来自生物学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死亡之于生命,就是一件天经地义、必然发生的事情。其实严格来说,我们所熟知的死亡,无论是人、动物,还是一颗巨大的红杉树的死亡,很可能是“自愿”演化出来的。

什么意思?

今天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小生命叫阿米巴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人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它。这种小生命的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它却能做到一件让秦始皇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永生。

阿米巴虫属于无性生殖的,即是可以由一个个体分裂成两个个体,对于它们来说,只要没有致命的意外,理论上可以一直复制下去,不会有衰老和死亡。

直到大约在距今12亿年前的某一天,地球上的第一次有性生殖出现了。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科学界没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有性生殖让生物可以快速地积累增强物种适应性的变异,使得生命开始了复杂化的进程,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不可避免的、甚至越来越快速到来的死亡。

因为有性生殖不是单纯地复制基因,而是让不同的基因进行交流融合,这使得有益突变得以迅速地聚集在一起,并让不适应环境的有害突变迅速消亡,从而开启了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生命世界。

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从宇宙到地球上的生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复杂性,而由此而来的代价,便是越来越不稳定的结构、越来越容易崩溃的生存,而这个过程不以星星、不以生命、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就好像我们都被捆在一辆没有方向盘的高速列车上。

为了复杂性的延续,某个具体生命的生死毫不重要。就好像太平洋鲑鱼,它们逆流而上,迁徙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回到它们出生的小溪,然后陷入性爱的狂欢之中,等到产卵之后,就会燃尽自己的生命之火,成为一片安静的浮尸。

而从另一个正面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宇宙还是生命,其实都已经选择了抛弃单调、冗长的存在,而努力去创造更复杂、瑰丽的事物,哪怕代价是脆弱,哪怕代价是死亡,只要我们曾像灿烂的流星一样划过。

具体到我们的人生,不应该也像宇宙学习吗?

我们下周五再见。

本期参考与延伸书目:

《起源》(1981年),John Gribbin

《宇宙的生命》(1998年),Lee Smolin

《就这六个数字》(2000年),Martin Rees

《天体的炼金术》(1996年),克罗斯维尔

《银河系时代的到来》(2001年),蒂莫西·莫西斯

《科学指南》(1995年第2版),切萨雷·埃米利亚尼

《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2002年),查尔斯·莱恩威弗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你好,我们是言仓,致力于倡导精神生活,以“人文、艺术、生活”三个方面,与各位分享丰富的灵魂。

每周五六,我们将更新“人文科普”栏目,第一个系列乃“大历史”,讲述宇宙138亿的时光,未来将推出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电影学等学科系列;

其余时间,我们将推送“艺术推介”栏目,为大家介绍中外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并围绕大家当下的生活,不定期更新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聚变到铁就停止了,那么宇宙里比铁要重的元素都是怎么堆出来的?
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上)》笔记
宇宙的奇迹:星星之死
《生命是宇宙的偶然吗》:生命的出现,早被宇宙安排的明明白白
生命是这样出现的
什么?我们所有人都是由星尘组成的?这是在开玩笑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