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元宇宙”寻找传统文化最新的样子

原标题:在“元宇宙”寻找传统文化最新的样子

对今天的“文化资源”来说,主动表达,而非被动地等待观众注意,已经成为主流;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多样化呈现的产品选择,而非单一、静态的产品形态,也已成为他们在选择博物馆、非遗、考古项目等时的重要参考。

不久前广东省文旅厅公布的2021年度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数字技术、新媒体等在博物馆服务和宣传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6月12日开街的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则被称为国内第一条“元宇宙”非遗街区……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迅猛崛起,许多人发现,基于实景、实地体验的传统文旅体验方式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维度——数字空间。那么,当下的技术、观念,是否能支撑起那充满未来感,穿梭于线上线下、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勃勃雄心呢?

打通现实与虚拟

收藏、鉴赏、体验融合出新“玩法”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当天,以北京路骑楼为原型搭建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也同步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市民戴上VR眼镜,畅游于非遗街区“元宇宙”世界中。这里面,包含有广彩、广绣、榄雕、箫笛、通草画、岭南古琴、西关打铜等项目。每个项目均挑选了代表性的精品进行3D数字建模,结合5G云计算、AR/VR等技术高精度全方位地展示产品细节。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了解到,未来街区还将进一步提供数字化建模服务,携手众多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打造和发行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并且尝试打破当下数字藏品“只能看”的限制,探索将线上线下的收藏、鉴赏、体验结合起来,打造出新的“元宇宙”玩法。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传承人、设计师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从广绣传统图案中提炼精华,共计采集了200份广绣经典图案,形成广绣基础资源,在原样复绣、数字资源采集等基础上,初步建立广绣数据库。中心还携手高校合作团队推进岭南武术的视觉研究。

在热门游戏《我的世界》中,玩家们用一堆堆“像素”搭建起众多的博物馆。它们既是虚拟世界中的展示空间,本身也是数字技术构成的艺术品。这些博物馆题材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比如记忆博物馆、外星科学博物馆、空中博物馆、空间博物馆、遗忘艺术博物馆……还有人花费三年时间,在里面还原了故宫。

文化,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认知,对未来的向往。它是人们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而数字技术带来的突破物理区隔的可能性,也一定会营造出更多全新的文化生态。

数字化呈现吸引年轻人

“非遗”活化前景广阔

5月13日,敦远数藏与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广州首款非遗数字藏品——广绣艺术品《秋数聚禽图》。这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先生的作品为模型的数字化赋能之作,一上线便得到极大关注。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今年端午节前夕,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节符号为灵感,融合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数字藏品上线发售,6月2日15时开售,不到3分钟,共计24000份全部售罄。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娱乐技能社交用户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4.7%,其中30岁以下占比达45.9%。值得关注的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成为短视频平台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创作者中80后占35%,90后占26%。

90后小伙方浩然是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传承人。他会学30种鸟鸣声,还能模仿乐器“埙”吟唱《女儿情》……在抖音平台上,他让120万人爱上这一小众项目;浙江衢州市非遗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远渭做了26年泥塑,很多人在抖音上看到他,纷纷给他发来照片定制泥塑;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的“说唱濮阳”,传承大平调、大弦戏、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直播间开播一个多月涨粉3万;天津市非遗玉雕(津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宏利在抖音上一年的销售量,相当于过去六年的总数……

6月11日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大咖论道

“数字孪生”引热议

文博一线馆长们更看重技术“落地”可行性

日前,由广州凡拓数字、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主办的“数字孪生博物馆背景下文化创意经济研讨会”召开。现场展示的多宝阁数字魔屏上,精细还原的文物模型一键放大,打破了观展隔阂。“AI博物官”,不仅可运用于打造博物馆虚拟偶像IP,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电影实时预演、角色互动、电商虚拟主播等场景,还可作为博物馆代言人打造网红IP。在上月于南越王博物院举行的“国际博物馆日”广州主会场的现场,采用相关技术创作的“数字人讲解员”就曾与真人讲解员“同台”。

而“数字孪生”技术及其支撑的场景在博物馆中的前景,让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展开热烈讨论。凡拓数字事业部总经理罗志诚表示,未来博物馆可能不只是历史文物的内容载体,而是泛化成为一种文化集合体,成为不同圈层受众的文化体验场所。包括数字孪生技术在内的文化文博解决方案可以助力建设智慧博物馆,推动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而文博一线的馆长们更看重前沿技术“落地”的可行性。

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强调,博物馆引入新技术虽是大势所趋,但需要在磨合中寻找“相契”的融入方式。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表示,博物馆展示方式一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从声光电的配置到幻影成像、3D打印等技术的加持,再到如今元宇宙概念的引入,博物馆可以接纳新技术,但最好是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下,发展过快的新技术脱离认知,反而难以实现较好的融合。

广州农讲所颜晖馆长的看法则比较辩证,他认为大众性强、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的历史博物馆加入数字化手段,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而在红色主题场馆内,由于文物多为日常之物,“观赏性”相对欠缺,那么它们背后的故事就需要更多地通过多媒体呈现,数字技术正好发挥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浸式街区丨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数实融合转型,助推福州“数字孪生城市”沉浸营造
故宫博物院、上海科技馆两馆馆长共话文化数字化
传承千年的古陶之美,从泥与火中看中华文化 烧制陶瓷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元宇宙解决C端用户需求,数字孪生面向B端用户
文化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十八数藏以文化IP赋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在国内权威考古专家指导下,通过数字孪生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