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仰的艺术 艺术的信仰——“法相真微”清代寿山石佛像圆雕

人类艺术的发生,在最开始的时候当然只是装饰的需要,也就是美的需要;而艺术终于从不自觉的时代发展到自觉的时代,对“美”的需求固然一直存在,不过其影响却逐渐式微—— 在更多的时候,艺术创作的发展,是被人类的信仰推动着的。这信仰,一种是对艺术本身的信仰,另一种则更加世俗化,那便是宗教的信仰。

说宗教的信仰更加世俗化,是因为这是一种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艺术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稍微回顾一下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便不难发现宗教题材的艺术一直占据着经典艺术的大量篇幅,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题材的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最好的艺术。西方有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中国则有魏晋南北朝大量的摩崖造像,以及日后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佛像雕刻。 如果再一细想,还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中,佛教题材艺术的发展,雕刻一直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雕刻所用材质虽然不同,但在古人眼中,它们都具有抵抗岁月冲刷的基本功能,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和传承。这或许反应了人类对于信仰 永恒性的追求。

“法相真微——清代寿山石佛像圆雕专题”拍品

到了清代,寿山石佛像圆雕算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

为何称奇?因为寿山石佛像雕刻几乎是横空出世的。众所周知,在清代之前寿山石还未被大量开采出来,人们自然很难找到寿山石雕刻发展的蛛丝马迹;只有到了文人们以石治印后,寿山石这种东西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而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不独用于篆刻,更迅速发展出圆雕、钮雕、薄意等多种纯粹的寿山石雕刻艺术。而这一切的起点,乃是寿山石圆雕,尤其是寿山石佛像圆雕。

清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持卷罗汉像 款识:玉璇。H:10.8cm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持卷罗汉像局部

在康熙年间出现的杨玉璇,,被后世尊称为寿山石雕刻的鼻祖,而他的最大创造,便是完善并发展了寿山石圆雕技法,这才有了后来其他技法发展的基础。杨玉璇,又名玉祥、玑,清康熙年间福建漳浦县人。他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和不同形状,依色巧雕,依势取形,所作人物、鸟兽、鱼虫、花卉、树木无一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是其圆雕罗汉、观音等佛造像,无论是人物的神情、动作,还是肌肉线条、服饰线条甚至毛发线条的变化,都刻画得十分微妙,有种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之感,可谓点到为止,韵味无穷。落款喜阴刻“玉璇” 二字行草。

清 周尚均制 寿山芙蓉石雕罗汉像 款识:尚均。 H:10.5cm

周尚均制 寿山芙蓉石雕罗汉像局部

清 周尚均制 寿山石雕戏狮罗汉像 款识:尚均。 H:7.3cm

其后周尚均、魏开通承其衣钵,均以圆雕的技法留名后世,周尚均更是以钮雕之法独步千古。 周彬字尚均,与杨玉璇同为漳州人,成名稍晚于杨,相传两人有师承关系。他善于抓住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并加以适当夸张,所作精细工巧中不失浑厚之意,较杨玉璇之浑朴,似乎多了一分清健,故得“鬼工”之誉。落款则喜以隶书为之。魏开通之作则更加忠诚地继承杨玉璇的风格,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风格蕴藉隽永。

这三家所刻的罗汉、观音作品被视为寿山石人物圆雕的最高典范,在当时已颇受时人推许,作品为官员、富绅争相收藏,有的还被进贡到朝廷。惜传世作品向来稀见,故更为后世藏家所珍视。细观此三家传世作品,不难查出一些共同特征:人物形象鲜明,开脸静穆端庄,眉目传神,体态安闲,衣纹流畅自然,毛发以及服装纹饰等细节的处理一丝不苟,线条具有极好的韵律感;整体气息古雅从容,展现的是一种迥异于其他材质佛像雕刻的气质: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仍保持着适当的高冷。这种气质,也成了此后寿山石佛像圆雕的基本特点。同时期的一些罗汉、观音寿山石人物圆雕,虽然很难查出具体作者何人,若细观其风格,实际上亦明显能看出这三大名家的影响所在。

清 寿山石雕戏猴罗汉像

不难看出,寿山石佛像圆雕一登上历史的舞台,便天生带有一种成熟的风度,且其风格具有持久的穿透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背景当然是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的持续,以及前面两三千年宗教艺术的铺垫,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佛教雕刻艺术品,为寿山石佛像圆雕的出现准备了足够多的养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那时的寿山石佛像雕刻作品,虽然所用的石材并非都是上等的田黄、芙蓉等名品,尤其是无名作者的作品,石头大部分都比较普通,但是其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水准,却丝毫没有打折的意思。这是一种艺术的自觉,当然也是信仰的力量。

清 寿山石雕伏虎罗汉像

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寿山石这种材质本身,其温润、细腻、凝结、适宜把玩的特点,以及色泽变化等条件,无疑是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先基因。这种基因注定了创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材质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构思,才有可能形成一件上乘的作品。这 一过程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每块石头都是不同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到如今几百年过去了,这门艺术除了完善,基本再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清 寿山石雕戏狮罗汉像

可惜的是,自石头被引入篆刻艺术,著名的篆刻家数不胜数,但在这个过程中,能留下姓名的寿山石雕刻家却少之又少;而一门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便是著名艺术家的诞生。明末清初,印钮雕刻名家潘子和与谢弈二人名噪一时,史籍曾记载他们是刻砚和雕钮高手,但现在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传世作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寿山石雕刻尚未真正受到文 人士大夫的足够重视,作为雕刻师,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必然有限。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传世稀少的缘故,这些代表着清代寿山石圆雕艺术最高水准佛像作品,才会在后世愈发被视为无上珍宝,一经面世便引得众人竞相追逐,其艺术也得以显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来。

清 寿山石雕罗汉像

清 寿山芙蓉石雕观音像

清 魏开通款 寿山芙蓉石雕罗汉像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是一种历史的倾向,这种倾向当然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的艺术创作。宗教类作品的诞生,毕竟有其实际的使用功能,或为日常供奉,或为暇日清玩,只是在创作者虔诚的雕琢下,这种信仰有了艺术化的表达;反过来,也因为创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有时候反而将人们原本世俗化的信仰需求,转化成纯粹的艺术欣赏。信仰造就了艺术,艺术也成了信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拍预览】国石篆刻之清代寿山石佛像圆雕
浅谈寿山石雕佛造像的传承与发展
福州这件宝贝,绝了!
介绍几种玉雕技法
圆雕
在雕刻中如何更好运用圆雕技法进行人物雕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