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游民间边唱边剪 方寸之间推陈出新 郑树林一把剪刀剪出“花样”人生

  图说:郑树林用一把剪刀剪出花样无

  对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人们并不陌生。它传入上海后,渐渐有了个“小名”,却连大多数本地人都不了解,那就是“花样”。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遗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出生的郑树林,跟剪纸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对这段历史知根知底。

  郑树林的拿手绝活是现场剪纸,根据每位对象的不同性别、年龄、行业以及剪纸的用途,他总能在方寸之间赋予作品丰富恰当的内涵,创作时更是边剪边唱,这正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剪“花样”方式。而目前能唱出“花样经”的剪纸艺人却越来越少。

  学艺·挖掘

  从小,郑树林就练习书法和绘画。但是,家里7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棚户房里,笔墨纸砚都感觉摊不开。他就想,要是能找到一种既不占地方,又能随时操练的艺术,那就好了。

  20岁时,大姐出嫁,邻居中有一位曾到美国表演剪纸的老艺人,来为大姐剪了许多好看的窗花。不用画稿,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一片艺术天地,“这不正是我心中向往的吗?”二话不说,郑树林就向老艺人提出要跟他学剪纸,可老艺人没答应。郑树林再三保证有决心有恒心学,老艺人便提出一个要求,要郑树林在一年内剪下台历上的数字,“到时再看”。

  此后一年,郑树林每撕下一张台历,就用剪刀将台历上大大小小的阿拉伯数字一个个沿边剪下来,剪钝了好几把剪刀。

  一年后,郑树林把九千多个阿拉伯字母,端给老艺人看。老艺人笑了,但还是没有收徒,而是又剪了许多梅花图案,让郑树林带回去练习。梅花五个瓣加中间一个圆,剪时要左右手配合协调,还要掌握运剪时的圆弧。半年下来,他剪的梅花将近两万朵,叠起来有一米高。交“作业”时,老艺人摸了摸他的头,夸了几句,这才收了这个“俗家弟子”。

  郑树林就这样成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盐城派”剪纸大师陈庭裕的学生。师傅带徒弟,基本上是教技法。“老师教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师没有说,我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自己悟出来的。”这么多年,郑树林剪纸时刀口总是斜着。“我这把剪刀从来不磨,因为斜剪不伤刀刃。”

  慢慢地,他从模仿老师的作品,走向自己的创作。和别的剪纸艺人不同的是,他爱挖掘剪纸的传统渊源以及每个花样背后的民间故事。日积月累,他肚子里的“货色”比一般艺人丰富得多。

  表演·创新

  郑树林从剪传统生肖、花鸟入手,剪出了名气,他开始参加展览现场表演。

  1990年,他在广州参加一个展览,冷不丁有参观者提出,“你能不能剪名字?”要说剪纸的传统题材都难不倒他,可剪文字,郑树林还真没练过。他只得用铅笔打样再剪。其实,师傅从他入门时起就不许他打样。展会上的遭遇,对郑树林打击很大。他下定决心,要攻克剪文字这一关。

  笔划间不连贯,怎么办?郑树林想到用草书的笔势来把笔划连接起来。他翻出了《兰亭集序》,临帖练书法,写熟了再剪,足足闭门三年,把《兰亭集序》全文剪了出来。此后,有人请他剪日文、韩文、阿拉伯文,都难不倒他了。“最难的时候,我就临摹。你给我一个样板,我照着剪,靠的还是草书的精髓。”

  在历史上,剪纸艺人总是一边唱着花样经,一边剪纸。能唱的剪纸艺人几近绝迹,郑树林在民间四处寻访,收集花样经。最终他成了一个正宗的花样艺人。

  2003年在豫园举办一个民俗文化活动上,郑树林边剪边唱的手艺第一次亮相,就引起轰动。一幅七寸大小的剪纸作品,从构思到剪成,只需四五分钟。有个台湾人前后一共来了五次,带来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属相,要求他一一剪裁,郑树林总能根据对方的具体需求,拿出个性化订制的作品。他的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恰到好处,人们拿到的每张剪纸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年春节,郑树林都在古猗园“练摊”。有一次,一位女子请他为当天生日的母亲剪上一个“小镜框”。他仔细询问了她母亲的年龄、属相、生日年月,还问了女子的小名。最后,他剪出了一只奔跑的鹿,旁边有竹子相衬,寓意长寿。在竹子上有个“寿”字。角落里剪上了女儿的小名。“这个小镜框,不用多解释,老人一看就明白女儿的孝心了。”

  通过一次次现场表演,郑树林的“七寸小镜框”传出了口碑。曾有个中日文化交流团邀他到日本表演,1500个小镜框从上海空运到日本。当时领队有点担心,怕现场发挥出岔子。没想到郑树林剪刀一开就停不下来,他面前排起了长队。当时一名日本记者跟了他一个星期,发现没有一个重样的,连连称奇。仅一个骑游者的命题,就剪得花样百出。

  “花样经老透哦,全靠多年打下的底子和四处寻访民间故事的积累。”至于“花样”一词,郑树林一语道出它的渊源。原来,剪纸传入上海后,上海人称剪纸为“花样”。原本在农村,剪纸主要用于窗花,到了上海,剪纸走上了市场化的路子,演变出了鞋样花、灯笼花、枕头花、手绢绣花等,真是花样百出。“上海花样,和其他地方剪纸的差别在于巧。”

  除了手上的巧劲,郑树林对自己作品的材料也颇为讲究。纸是他专门订制的,厚薄适中有韧性,剪出来形象饱满。镜框也从传统木框改为定制的铝合金镜框,“顺应礼品的消费需求嘛”。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郑树林的手艺还引起了跨国巨头的关注。2004年,宝马展厅举行开业仪式,压轴戏是请他在现场小提琴伴奏下,剪一幅2米宽1米高的作品,限时六七分钟。为了演好这出戏,郑树林在家多次演练。先是自己一人拿纸,吃力地剪了十几分钟。再换成两个人拿纸,花了8分钟。这么算来,如果现场请4个人拿纸,时间就能控制在6分钟内。于是在现场,他请宝马安排了4个人拉住纸的四个角,剪刀飞舞,不出规定时间,一匹奔驰的骏马就跃然而出。马背上还有一个漂亮的鞍,寓意“好马配好鞍”。


  图说郑树林为孩子们示范剪纸技艺


  普及·传承

  如今,郑树林是非遗传承人,找他学艺的络绎不绝。他却说,“老早可不是徒弟找师傅,而是师傅找徒弟。”其实他一直在找接衣钵的人。可惜,在众多学习上海花样的后人中,真正能剪好的并不多,尤其是能剪鞋样花的人屈指可数。

  现在,郑树林已经很少亲自表演了,更多的时候,他是非遗项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他花了很多时间办科普剪纸花样讲座和授课。讲座受益面广,出席者层次高,来的以大学生和企业白领为主。“一方面普及和传授,一方面我也希望从这些学习者中找到传承者”。

  授课时,郑树林通常派自己的学生讲课,每周五,他会和学生们做教学研讨,把听众区分出不同类型,对后续教学作进一步个性化的设置。“剪纸,我一直主张因人施教。”

  在一些特殊的课堂,郑树林坚持亲自教学。在孔子学院,他教外国人剪字识字,两个“土”上下合体,成了“圭”字,再重合一点,中间加一竖,就成了“丰”字,“丰”掐头去尾,顶上加一点,又成了“主”字……外国人叹道:奇了,原来中国字还可以用剪纸来学。

  他也专门为老年人和智障儿开课,有一位诸阿姨,2008年来学的时候已经80岁了,一直跟着他学到现在。他也惊喜地发现一些智障儿在剪纸方面颇有天赋。

  郑树林说,除了课堂,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供传播技艺。他写的《闲话与花样》一书,用颇具时代气息的剪纸花样,配文解释了上海话中的俚语和俗语。新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他又开发起了微教程,试图与课上现场教学相结合,让每个学习者近距离地了解剪纸这门传统技艺。

  “只是一百个人应该拿到一百张不同的剪纸,不能千人一面,不然就不是上海花样了。”他强调说。新民晚报记者 张家愉

  相关链接

  上海花样经

  剪纸发源于农村,原本主要用于窗花。传入上海后,剪纸走上了市场化的路子,演变出了鞋样花、灯笼花、枕头花、手绢绣花等,花样百出,所以上海人称剪纸为“花样”。

  花样经则是沪上剪纸艺人走街串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艺人边剪边唱,唱词内容以民歌、民谣和顺口溜为主,根据季节、需求和各人的年龄、身份、性别,唱出不同的花样经,有讨喜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爱东方|妙手生花
花样经剪纸:即兴创作之美
不做窗花做“贴花”| 潮汕民间剪纸
畲乡剪纸
《美图欣赏》(剪纸艺术)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南中环桥的样子
春节就要到了,剪个春字贴在窗上,喜气洋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