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十六):支仗

《策杖图》明·沈周

提起支杖,最先想到的是小时候读的一首诗。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那是儿时对古代春天的向往。杏花春雨,扶杖过桥,多美的一幅画......

支杖原指拄拐出行,或登山,或涉水,或野村散步。与今人徒步越野手持登山杖十分相似。

但古人诗文中的拐杖,却寓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寒岩积雪图》北宋·燕肃

杖在我国古代,有很深的渊源。

最早是权力、尊老和扶植国事之意。有个成语叫“杖国之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人已年近古稀,70岁了。

典出《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

说五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可以拄杖行于乡,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国,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九十岁的人,天子要询问他们事情,就得亲自前往他们居住的房间。

《礼记·曲礼上》也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大夫年纪七十辞去职事,如果不能辞谢,就一定要赐给他坐几和手杖。

这样看来,古代有贤能的人是没有退休一说的,七、八十岁支个杖还继续干。

上古的杖,是扶持、辅佐及任用贤人之意。

《秋山策杖图》明·沈周

到了魏晋时期,杖除了扶持、辅佐,又有劲直、高节及逍遥之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而抬头遐望远方。良辰美景独自去赏,扶着拐杖种苗除草。

扶杖是闲适逍遥的生活方式。

《溪桥策杖图》清·石涛

自魏晋到唐宋时期,支杖与佛道有了联系,寓意戒慎、克制及助人等德行。

唐代兴起南禅宗,竹成为开悟和智慧的象征,竹杖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人作品里。

唐代高骈《筇竹杖寄僧》云:

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

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

《落花诗意图》明·沈周

宋代《太平广记》载:“或鹿巾纱帽,杖藜草履,遥相与通寒温,大笑,乃临涧濯足,戏弄儒生。”

太平广记有个故事,说丞相袁滋没有当官时,登青溪山遇高人道士。装扮是鹿巾纱帽,手执藜杖,脚穿草鞋,在山涧溪水洗脚,谈笑风生。

支杖象征了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

宋代米苇 《浣溪沙·野眺》云:

日射平溪玉宇中。云横远渚岫重重。

野花犹向涧边红。静看沙头鱼入网,

闲支藜杖醉吟风。小春天气恼人浓。

“闲支藜杖醉吟风”是宁静之美、逍遥之求。

《携杖寻诗图》明·王綦 

在古代的文人中,有位大神对支杖特有兴趣,那就是男神苏东坡。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大酒,结果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回来三更了。家里的童仆鼾声如雷。敲门不应,倚杖倾听江水。

这份洒脱,不能归家,我就倚杖听涛。

《云林苍润图》明·沈周

苏轼在《东坡》云: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点纷落,将东坡洗得很干净,月色清澈。城里的人离开了,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别嫌弃坡路坎坷,我就是喜欢拄着拐杖,听铿然的声音。

《黄山八胜图》清·石涛

陈继儒的支杖之乐,有“支杖缓行真野逸”,有“拥炉端坐或禅逃”。而我更喜欢苏轼支杖的潇洒。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雨吹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沈周 策杖图 台北
沈周《策杖图轴》
明 沈周 策杖圖(超清)
沈周 层林策杖
沈周《策杖图轴》-沈周仿倪瓒三段式山水画作高清大图赏析
沈周题画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