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章 瘤 岩

第四章   瘤   岩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

本章瘤、岩合述,并专论血瘤、肉瘤、茧唇、失荣、肾岩翻花五种瘤、岩代表性疾病。 

【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为四时不正之气,乘虚内侵,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2.情志郁结  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内脏的气机失于正常运行,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

3.脏腑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瘤、岩。

4.饮食不节  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温蕴日久,久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积聚而为瘤、岩。

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西医学认为,瘤、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的增生而形成的异常新生物。这种增生组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由正常细胞增生而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叫做“癌变”,这个转变过程的本质、原理及经过,叫做“癌变原理”,即癌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

一般体表岩瘤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晚期或岩瘤溃后则以虚证为主。根据临床辨证规律一般分如下证型:

1.气郁痰凝证  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

2.寒痰凝聚证  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

3.毒热蕴结证  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4.气血瘀滞证  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部青筋显露,伴胁胀不适,易烦躁。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5.正虚邪实证  多见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发热,面色白,身体倦怠,不思饮食等。舌质淡红,苔薄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治疗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气郁痰凝证  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川贝母、浙贝母、法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②寒痰凝聚证  治宜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台乌药、全蝎、浙贝母、法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③毒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十大功劳、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黄芩、夏枯草、鳖甲、七叶一枝花、龙葵、半边莲、川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④气血瘀滞证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土鳖虫、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等。

⑤正虚邪实证  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散结。方用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人参、生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制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等。

2)外治法

①可辨证选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外敷。

②紫金锭、小金丸、新癀片等可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涂肿块部位。

③对于溃疡面,可选用红升丹、白降丹或三品一条枪药线等,使癌瘤组织分离、脱落,外敷藤黄膏。腐肉已尽可用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

2.手术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以切除肿块为目的。

3.激光与冷冻疗法  可使癌性溃疡的癌组织坏死脱落。

4.放疗与化疗  选用放射治疗,对癌细胞敏感者,可直接杀灭癌细胞,疗效较好,并可适当应用抗肿瘤化疗药品。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2.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放射与化学毒性物质。

3.对于肿块及溃疡等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5.节制烟酒,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第一节   血   瘤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棉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转化。血瘤发病,多与火邪为患密切相关。

1.肾伏虚火 两精相搏,以气相传,因禀受父母肾中之伏火,而引动心、肝之火,迫血妄行,复感外邪,相搏而瘀结成瘤。

2.心火妄动  《薛氏医案·外科枢要》说“心裹血而主脉,……若劳役火动,阴血沸腾,外邪所搏而为肿者,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过于劳累,可耗伤肾阴及津液,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煎熬阴血,迫血离经妄行,复感寒湿之邪凝聚成瘤。

3.肝火燔灼  郁怒伤肝,疏泄太过,肝火内动,必燔阴血,阴血沸腾走窜,感受寒湿之邪,相搏而成血瘤。

4.脾不统血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又可统摄血液。若脾气亏虚,则统摄失司,血液可以离经;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凝聚生痰,离经之血与痰相搏,瘀积而成血瘤。

诊断

    1.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物有很大压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鉴别诊断

血痣  指压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应与毛细血管瘤区别。

治疗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中医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外治和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心肾火毒证

证候: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肝经火旺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③脾统失司证

证候: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2)外治

①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②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1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

③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2.其他疗法

1)注射疗法  消痔灵注射液加1% 普鲁卡因按11混合后注入瘤体,缓慢注入,至整个瘤体稍高起为止。每次用药约3~6ml。隔1周可再注射1次。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2份,普鲁卡因1份,如上法进行注射。

2)手术疗法  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对病在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

3)冷冻疗法   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

4)放射疗法  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

预防与调护

1.妊期间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化热,引动胎火。 

2.注意防止血瘤破溃出血。

 

第二节   肉   瘤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西医所称的肉瘤是指发生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与本病有质的区别,临证中不可混淆。

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又主运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脾气不行,津液凝聚为痰,痰气郁结发为肉瘤。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克脾土,肝脾不和,气机不畅,淤血阻滞,逆于肉里,乃生肉瘤。

诊断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多发者常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鉴别诊断】

气瘤(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单发或多发,肿块呈结节状,与神经走行有关,硬韧而有弹性。必要时可作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可配合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气郁痰凝证

证候: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2)外治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2.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  对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合理饮食,勿过食辛辣炙、肥甘厚味之品。  

2. 调畅情志,节制恼怒。

 

第三节   茧   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见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相当于西医的唇癌,发病率约占口腔肿瘤的第3位。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1.心脾火毒  思虑太过,致使心火焦炽,移热于脾经,挟脾之郁结湿浊,循经上升结于唇部,致使唇部气血瘀滞,火毒湿浊相互博结而成唇茧。

2.脾胃湿热  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炙煿之品,致脾胃壅积化热,火毒内生,灼津为痰,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湿热痰浊结为肿块。

3.阴虚火旺  肝肾精血受损,阴虚不能潜阳,阴虚火旺,相火上炎,炼液成痰,虚火痰毒循经蕴结于唇而发生本病。

4.不良刺激  长期的局部慢性刺激,如烟热火毒、烟斗积毒或局部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或唇部湿疹,口唇白斑等均可诱发本病。

诊断

    本病发病缓慢,多见于老年男性,病变多发于下唇的中、外1/3交界处的红缘部,口角及上唇者较少见。多在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长期不愈的角化增生、白斑、皲裂或乳头状瘤等。初起为局限性硬结,状如豆粒,渐渐增大,开始多无疼痛,进而溃破如翻花,时流血水并伴疼痛,张口进食困难。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可肿大固定,常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鉴别诊断

唇风(慢性唇炎)  下唇常见,初起发痒,色红伴肿,但肿不高突,表面干燥,可有细小的裂口,易出血,因皮裂而疼痛较剧烈,基底部不坚硬,无溃烂翻花之症状。

治疗

    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不能手术者,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心脾火炽证

证候:下唇部肿胀坚硬,结多层痂皮形如蚕茧,溃烂后渗流血水,疼痛较剧,张口困难,伴口渴,尿黄,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脉细而数。

治法: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凉甘露饮加减。可酌加栀子、土茯苓、僵蚕、半枝莲等。

②脾胃实热证

证候:唇红缘肿块增大迅速,口唇红肿燥裂,灼热疼痛,伴面赤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化痰。

方药:凉隔散合清胃散加减。可酌加射干、七叶一枝花、牛蒡子、川贝母、夏枯草等。

③阴虚火旺证

证候:肿块溃烂呈菜花状,疮面色紫暗不鲜,时流血水,痛如火燎,伴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可酌加石斛、天花粉、十大功劳、鹿含草、紫草等。

2)外治法

①皮癌净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

②蟾酥丸加醋研磨后外敷患部。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①犀黄丸,每次服3~6g,每日服2次。

②小金片,每次服4片,12次。

2)西药  争光霉素15~30mg,隔日静脉或肌肉注射,总量300~450mg1疗程。

3)放射疗法  局部可用X线放射治疗,早期或晚期病例均可选用,每日100~200拉德,总量6000~7000拉德,可收到较好效果。

4)激光  局部病变可用激光烧灼,直至肿瘤消失。

5)手术  尤其适用于早期,可行局部楔形切除术。有转移之肿大淋巴结时,可做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预防与调护

    1.注意口腔卫生,忌吸烟。

2.积极治疗唇部口腔白斑、结节、疣赘、皮炎、湿疹等病变,以防恶变。

 

第四节  失   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病因病机

    因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肝与胆相表里,故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痛。日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状。其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展。

2.辅助检查  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寻找原发病灶或作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协助确诊。

鉴别诊断

瘰疬   肿块常35成群融合成串,质地韧,可化脓溃破,常伴咳嗽、低热等。必要时作活检进行鉴别。

治疗

本病应尽早选择放射或手术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郁痰结证

证候: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胀痛,颈项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化痰开郁方(经验方)。药物有玄参、牡蛎、夏枯草、天竺黄、川贝母、胆南星、柴胡、青皮、荔枝核、橘核、鹿含草、半枝莲、射干等。

②阴毒结聚证

证候: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尚可推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后可呈橘皮样变,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

证候: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破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范围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

证候:颈部肿块溃破以后,长期渗流脓血,不能愈合,疮面苍白水肿,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解毒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2)外治

①早期颈部硬肿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取天仙子50g,用醋、蜜各半调敷,1日换1次。

②早期颈部硬肿若为阴毒结聚者,可外贴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

③岩肿溃破胬肉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掺于疮面,其上敷太乙膏。若溃久气血衰败,疮面不鲜,可用神灯照法,疮面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犀黄丸,每次3-6g,每日3次。

2)局部病变可用X线放射治疗或配合全身化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与调护

1.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加强疮面护理,做到及时换药。

 

 

第五节   肾 岩

阴茎属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由于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去皮之石榴,如花瓣翻开,故又称“肾岩翻花”。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

病因病机

阴茎为肾所主,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主筋,阴茎为宗筋所聚,故肾岩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1湿浊瘀结  因肾气内虚而不能主阴茎,外感寒湿邪毒或肝经湿热之邪乘虚下注阴茎,使湿热浊邪结于前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2火毒炽盛  湿热浊邪瘀久化热成毒,肝胆之火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滞于阴茎,皆可使阴茎发生肿块、结节,热盛则肉腐,则结节可溃烂、翻花。

3阴虚火旺  素体肝肾亏虚,加之火毒日久耗散阴血津液,阴虚火旺,则发生低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西医认为包茎或包皮过长与阴茎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由于包皮垢长期刺激阴茎头、包皮内板,导致细胞过度增殖,终至本病的发生。此外,阴茎癌的前期病变如阴茎白斑病、乳头状瘤、尖锐湿疣等,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诱发阴茎癌。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初起时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头部、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可见丘疹、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等,逐渐增大、刺痒、甚至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并有恶臭分泌物,疼痛加重。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

患者约有30%以上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但也可波及髂外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等。

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

2.辅助检查  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阴茎乳头状瘤  为常见良性肿瘤。多发于冠状沟、龟头及系带附近,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楚,呈红色或淡红色,质软,生长缓慢,可活检确诊。

2.尖锐湿疣  多有不洁性交史,病变呈菜花状、乳头状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数目不定,有时带蒂,多位于龟头、冠状沟及包皮内板。

3.阴茎白斑  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常位于包皮、龟头、尿道外口的粘膜处,病变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灰白色、质硬。

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或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湿浊瘀结证 

证候:阴茎龟头或冠状沟出现丘疹或菜花状结节,逐渐增大,痒痛不休,溃后渗流血水,有的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畏寒、乏力,小便不畅,尿道涩痛,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弦。

治法:利湿化浊,解毒化瘀。

方药: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

证候:阴茎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泄火,解毒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

证候:多见于肾岩手术、放化疗后,或病变晚期,阴茎溃烂脱落,伴口渴咽干,疲乏无力,五心烦热,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2)外治法

① 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腐蚀至癌肿平复后,改用九一丹。如创面渗血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创面清洁后,改用红油膏或白玉膏。

② 皮癌净外敷,11次或隔日1次。

③氟脲嘧啶软膏,外搽患部,12次。 

2.其他疗法

1)化疗  常用博莱霉素或5-Fu、争光霉素等,有一定疗效,多与手术及放疗联合应用。

2)放疗  单纯放疗适用于尚未侵犯尿道或海绵体的表浅鳞癌。

3)手术  根据病变范围和浸润程度,可选择阴茎局部切除、阴茎部分切除或阴茎全切除术。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包皮内清洁卫生,避免积垢。

2.包茎、包皮过长者宜尽早实行包皮环切术。

3.及时处理癌前期病变,如乳头状瘤、尖锐湿疣、粘膜白斑、阴茎皮角等,对可疑癌变者,应做病理学检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单元 瘤、岩
中医外科学(5)
中医知识点收录:今天来讲讲—失荣
中医外科学——石瘿、脂瘤、血瘤
失荣  失荣是发生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 肿瘤
痰淤上扰导致的失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