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

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8 年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 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

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

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

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

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27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

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

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

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大黄、枳实、神曲、

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

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

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

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厘米(1.5 寸)。取

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

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手

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留针 20 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28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四)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1)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 200g 加热,热度为患者皮肤可以接受为准,用治疗巾

包裹后,外敷腹部,以寒湿证患者为宜。

2)四黄水蜜外敷: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 200g,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

适量加蜂蜜调制成饼状,外敷腹部,以湿热证或食滞证患者为宜。

2.中药穴位贴敷

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 20g,吴茱萸 5g,赤石脂 l5g,石榴皮 20g,丁香 5g

肉桂 5g。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 1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

定,夜贴晨取,/d3d 为 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 5g、苦参 10g、茯苓 15g。上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取 1 g

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 8h, 次/d3d 为 个疗程。

3.刮痧疗法

取位:患者采取仰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在患者的下脘、石门、天枢、天突穴位上,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

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

反复进行,每点挟撮 6-8 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每日 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

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剧烈吐泻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避免腹部受凉,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注

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大便次数、色、质、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

如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饮食调护

1)疾病初期:在起病后 812 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

鸡蛋面糊,细挂面,烩薄面片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

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

2)疾病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地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

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 4次。需要

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

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另外,牛奶中含有较多地脂肪,脂肪有润滑肠道、

 

 

 29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增强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3)疾病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不洁,及酒、浓茶,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刺激。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

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的疗效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发热、口干、小便色量、恶心呕吐、腹

部压痛、肠鸣音等。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4级,属主症则分别记 

6分,属次症则分别记 分。

(二)评价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方法。分别于入径第1天、第3天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

体征积分进行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诊科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脏躁(解体转换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三亿文库
《娄绍昆经方医案》2附子理中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肠炎(针药并用)
(精选)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