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胆囊炎1

 胆 囊 炎


  胆囊炎是由于胆道系统受到细菌、结石、化学因子的侵袭而发生炎症,引起全身及局部的各种病理改变报的胆囊炎性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以右胁下疼痛及压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两类。中医古代文献归属于“胁痛”、“结胸”,“黄疸”范畴.
  一、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系由细菌感染,浓缩的胆汁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以发热、右胁下疼痛及压痛,呕吐,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患者.常有慢性胆囊炎伴多次胆绞痛发作史.可因情志郁怒,中焦湿热,过食油腻,虫积等而诱发.典型症状是右胁下剧烈的绞痛.常突然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长达1—2天.有阵发性加重。疼痛可先在右胁下,并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吸气时可使疼痛加重.胆囊区疼痛拒按,有压痛。同时可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及黄疸等症状。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滑数.
  [诊断要点]
  ①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常突然发作.
  ②有右胁下绞痛.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既往常有类似发作的病史。

  ③胆囊触痛征阳性。少数病人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伴有明显压痛.
  ④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⑤胆囊区X线平片有时可见不透光的结石或炎性肿块阴影。
  ⑥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液性暗区增大.胆发壁增厚,有时胆囊内可见结石反射光团。
  [病机分析]
  胆为中清之腑,以通为用。急性胆囊炎多系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肝胆失疏.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则右胁下剧烈绞痛。湿热熏蒸,气血凝滞,故右胁下痛呈阵发性加重,拒按.有压痛。肝胆经脉循胁肋.肝胆气滞,疼痛可先在右胁下.并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湿热蕴结不解.可出现寒战、发热.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等.湿热留恋胆腑,热结阳明,则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及黄疽等.脉弦滑乃湿热内蕴之故.凡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中焦湿热、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使肝脏疏泄和胆腑通降功能失权。急性发作期一.般临床表现为邪实。急性发作期缓解后多表现虚实夹杂的证候。总括急性胆囊炎的病机.乃为湿热内蕴,肝胆失疏,气血瘀滞.热结阳明.小通则痛。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根据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右胁下绞痛”. 主要的病理因素是“湿热”,。勺滞”、“结聚”.治疗当着眼于清利、疏泄、通滞。可用大柴胡汤加减图治.这样才能使剧痛减。湿热祛,结聚散.从而减轻病人的疾苦。
  常用基本方:柴胡lO克、郁金10克、枳实lO克、黄芩10克、生大黄(后下)10克。虎杖15克、炒山栀10克,金钱草30克.蒲公英20克.赤白芍各15克、法半夏1O克、生甘草6克。
  方义:柴胡、郁金疏肝利胆,行气止痛,黄芩、山栀,金钱草,蒲公英、虎杖清胆化湿.大黄,枳实通腑攻下,泻下实热.又有行气活血导滞之功。实验证明.大黄不但能增加肝胆汁分泌.又能弛缓俄狄氏括约肌.且抗菌谱广,副作用小,被推荐为胆道疾病的首选药物.赤芍,虎杖活血通络利胆。半夏虽辛温而燥.但与苦寒之药配伍,辛开苦降. 开痞散结,有助清化湿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防苦寒太过而伤正。
  加减:右胁下痛剧加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热盛加银花,连翘;右胁下触及包块,压痛拒按加丹皮、丹参、桃仁;恶心呕吐甚者加黄连、竹茹;湿重者加厚朴、苍术;有黄疸者加茵陈;蛔虫梗塞者加川椒、乌梅;伴有胆石者加海金砂、鸡内金。
  急性胆囊炎若治疗及时多易缓解。在治疗时要立足于。通”,对胆绞痛剧烈者,通腑泻下为其首要。腹泻一次.痛减一分;若能畅泻,则疼痛大减;若不腹泻.则疼痛难减。对体质较佳的病者,可加重大黄的用量.这样能较快地减轻临床症状。清化湿热,宜早宜尽。若清化不及时或用量不足.可致湿热壅盛,酿成热毒症,出现中毒性休克等重危征象。在治疗期间必须注意饮食调摄.减少食量.以素菜为主,忌食油腻之品,以防发作.平时经常保持大便通畅,也是防止胆囊炎急性发作的要点之一.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可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亦可因胆汁郁积而致。但就国内所见,非结石的慢。主胆囊炎相当常见.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例以往并无急性发作史.而就医时即为诬性。临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发作时的症状可与胆囊结石的发作相似.患者右胁下隐痛或压痛,痛涉右肩背,脘腹胀满.胸闷嗳气.食欲减退, 面包无华. 乏力,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细弦。
   上述症状虽不严重.却顽固不愈.往往进油煎或多脂食物后加剧。在有胆总管结石时多伴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若反复发作,可出现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象细弦而数等症状。
  [诊断要点]
  ①有右胁卜隐痛.压痛及叩击痛体征.部分患者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
  ②超声波检查可探查出膨大或缩小的胆囊.胆囊收缩功能不良 较大的胆石等情况,有诊断价值。
  ③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胆石 膨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或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④胆囊造影术可用以发现胆石及胆囊缩小变形.胆囊浓缩与收缩功能不良等慢性胆囊炎征象。
  ⑤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有助于探查胆囊内结石、胆总管大小及有否胆石存在.
  [病机分析]
  慢性肌囊炎,病位在胆.而涉及肝与脾胃。在生理上,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在病理上,胆囊为病,肝气郁滞.肝失疏泄,郁滞不通.则右胁下隐痛.痛涉肩背。肝郁气滞,气机失于条达,而胸闷嗳气。肝胆气滞, 由气及血,气血不畅.瘀结胆囊,故右胁下有压痛。肝胆疏泄正常,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旦肝胆失其疏泄之职,继则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见脘腹胀满,食欲减退之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可致面色无华、乏力等.脾胃虚弱,又可助生湿邪,湿邪既可困脾,又可侵犯肝胆。湿邪常见寒湿与湿热两类,寒湿可见舌淡苔白腻,湿热可见舌红苔黄腻。就临床所见,还以湿热之邪为多。若湿热之邪久羁.或素体阳虚。可出现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右胁下隐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的肝阴亏虚,气机郁滞的证候.慢性胆囊炎,就其病机而言,乃肝郁气滞,胆失疏泄.气血郁滞.湿热(寒湿)内蕴.脾胃虚弱.若久延不已.可出现阴虚气滞的证侯.
  [辨证论治]
  慢性肌囊炎就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虽然症状不严重,但缠绵难愈。 此类病人,有的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有的以往并无急性发作史而就医时即为慢性.有的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临床突出的表现是右胁下隐痛及脘腹胀满等胃肠道症状。
   治宜疏肝利胆,行气活血.清利湿热,健脾和胃法.
   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
   基本方:柴胡、广郁金、枳壳.广木香、当归、赤白芍、虎杖。金钱草、白术、茯苓、鸡内金、甘草。
  若右胁痛其加延胡索;右胁下压痛明显加川芎、丹参;泛恶作呕加竹茹: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脾胃虚弱去金钱草加党参.山药;中焦气滞去虎杖、金钱草加佛手、川厚朴,广皮,寒湿困脾去赤白芍、虎杖、金钱草,加苍术,厚朴、姜半夏、广皮。脾阳虚去当归,赤白芍。虎杖,金钱草.加制附子、干姜;湿热偏甚去白术、茯苓.加黄芩、炒山栀、茵陈;有胆石者加海金砂。

   慢性胆囊炎的湿热内蕴与急性胆囊炎的湿热壅盛.在症状和病理程度上有轻重之分。前行湿热较轻;后者湿热较重,所以临症用药应有侧重。慢性胆囊炎,有时可无明显的湿热、寒湿之象,仅见右胁下隐痛、脘腹胀满、饮食减退. 舌苔薄白、脉细弦的肝郁脾虚的证候。治疗当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可以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即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为上方.随症加减,缓收其功。 ,
  慢性胆囊炎,病程较长,若治疗不及时,湿热久羁,耗劫肝阴,可见右胁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的阴虚气滞的证候.治宜养阴柔肝理气法.常用加味一贯煎,药如生地,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金钱草。
  若口干、烦热甚加石斛、山栀:夹有气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甘草;头晕目眩加生白芍,杭菊花、女贞子;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当归。在治疗阴虚气滞证的慢性胆囊炎时.用药当补中寓通,刚柔相济,润燥配伍,时时顾护阴血.疏肝寸宜加用当归、白芍、生地等养阴柔肝之品, 以监制行气走窜药物主燥性。阴虚便秘不可峻猎攻下,以润下为好, 以防伤阴劫液,使阴虚更甚。
  总之,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治胆勿忘肝与脾胃.通利兼顾气血阴液,从而使补而不滞,利而不伤,则柔并举。此乃治疗之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慢性胆囊炎中成药
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症效验方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胆囊炎这么治,简单的方法都在看!
胆囊炎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