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噎膈1

     噎 膈
  噎膈系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食管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贲门痉挛及食管癌、贲门癌等疾病。
  诊断依据
  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管或贲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4.食管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管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位置及性质。
  证治概要
  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管狭窄,其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又与肝、脾、肾都密切相关。噎膈轻证,或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管涩滞所致。如痰瘀互结,阻隔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倘若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至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病情已属危笃。总之,噎膈属于本虚标实,标实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方面,本虚则有津亏、血耗、阴损及阳等阶段,且邪实与正虚每多兼夹互见,故应全面分析,分清标本主次。治疗当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采用理气化痰,破结行瘀,滋阴养血,补脾益肾等法,亦需根据具体病情,有所侧重地结合运用。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护胃气”为主。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医者宜所深慎。
  分证选方
  一、痰气阻膈证
  【主症】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
  【常用方】启膈散(《医学心悟》)。
  北沙参9g,丹参9g,茯苓6g,川贝母4.5g,郁金4.5g,砂仁壳3g,荷叶蒂2个,杵头糠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青紫,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按语】
  1.本方以理气化痰开郁为主,适当配伍养阴润燥之品,祛邪而不伤正,实为治噎膈早期之有效方剂。
  2.本方辛香理气之品较多,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3.服用本方以小量频服为宜。
  4.据报道:应用启膈散加减,治疗手术后膈肌痉挛痰气阻膈证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70岁。结果:全部治愈。其中3剂而愈者25例,6剂而愈者5例

  【参用方】
  1.开胃利膈丸(《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瓜蒌皮18g,枳实18g,砂仁12g,落水沉9g,香附18g,桔梗12g,白蔻仁12g,苍术12g,藿香梗15g,陈皮18g,厚朴15g,焦三仙6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高梁粒大。每服6g,白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开郁顺气,利膈消食。主治:胸脘疼痛,食积结滞。
  2.南星参斛汤(《浙江中医杂志》1989,5:20):生南星、金银花各30g,党参、石斛、枇杷叶、生麦芽、枳实各lOg,代赭石(先煎)15g,青黛、生甘草各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化痰,开郁,降逆。主治:胸膈痞满,吞咽梗噎,泛吐痰涎。
  3.开膈利痰汤(《济阴纲目》):半夏、茯苓、陈皮各4.5g,枳实4g,桔梗、瓜蒌仁、黄连、香附各3g,甘草1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宽胸,理气,化痰。主治: 
  4.利膈化痰丸(《丹溪心法》):南星30g,蛤粉30g,半夏15g,瓜蒌仁15g,贝母15g,香附15g,杏仁30g,猪牙皂角14枚。除杏仁、皂角外,分别研为末,先将猪牙皂角敲碎,加水煮杏仁至水将干,去皂角,研杏仁如泥,加入前药拌匀,再加入姜汁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外裹青黛为衣。每服50丸,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每日1剂。功用:利膈,化痰,散结。主治:一切痰涎壅盛,火热郁于胸膈之间,噎膈不利。
  5.人参利膈丸(《卫生宝鉴》):人参、当归、藿香、枳壳、大黄、厚朴、甘草、木香、槟榔各等份。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6g,食后服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和中,通腑利膈。主治:肠胃壅滞,噎膈不通,大便燥结。
  二、瘀血阻膈证
  【主症】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治法】散结行瘀,滋阴养血。
  【常用方】通幽汤(《脾胃论》)。
桃仁6g,红花6g,生地黄9g,熟地黄9g,当归9g,升麻3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食管、胸膈或胃脘部刺痛,呕血紫暗,大便色黑如漆,为瘀阻甚者,可加三七、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五灵脂、蜣螂、刘寄奴、莪术、三棱、穿山甲之类以祛瘀通络。或选用膈下逐瘀汤。
  2.兼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口舌干燥者,为瘀血久阻、阴亏肠燥,可加沙参、麦冬、生地黄、大黄、枳壳等,以助增液润肠通便之力,或选用润肠化瘀汤。
  3.兼胸膈痞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舌苔腻者,或经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或食管镜检显示食管或贲门狭窄、肿瘤等病变者,属痰浊瘀血互结,可加海藻、昆布、贝母、瓜蒌、胆南星等,以软坚化痰散结。

  【按语】
  1.噎膈瘀血阻膈证,瘀血久阻,阴血耗伤,新血不能复生。故本方以化瘀散结为主,兼以滋阴养血,合而有破结而不伤正之效。
  2.具体运用本方时,应根据瘀血阻结与阴血耗伤的情况,酌定祛邪与扶正的主次。
  3.如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可先服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点燃吸人,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煎药。
  4.据报道:采用本方加味治疗食管、胃癌瘀血阻膈证76例,其中食管癌43例,胃癌33例中。结果:用药后食管癌患者维持吞咽进食3个月,胃癌患者维持食后不吐1个月,且伴随症状均减轻,76例全部有效。
  【参用方】
  1.润肠化瘀汤(《罗氏会约医镜》):当归9g,生地黄4g,干漆6g,大黄4g,陈皮3g,枳壳3g,威灵仙129,红花2g,桃仁3g。水煎,加黄酒或韭汁服。功用:润肠,化瘀,散结。主治:瘀血阻膈,噎膈不能食,大便燥。
  2.桃红饮(《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各lOg,麝香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散结。主治:噎膈兼有血瘀者。
  三、津亏热结证
  【主症】食人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
  【治法】养阴,清热,散结。
  【常用方】五汁安中饮(《新增汤头歌诀》)。
牛乳60ml,韭汁、生姜汁、藕汁、梨汁各lOml。上药和匀,少量频服。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等,亦可与沙参麦冬饮或麦味地黄汤合方,双补胃肾之阴,以增加疗效。
  2.兼神倦乏力,短气自汗,为气阴两亏,可加人乳、人参汁、黄芪、党参等,亦可与噎膈膏合方,以益气养阴生津。
  3.如口干咽燥甚者,为津亏重证,可加沙参、石斛、麦冬、五昧子、生地黄等以养阴生津。
  4.如便秘燥结者,可加白蜜、肉苁蓉、当归以润肠通便,亦可酌加大黄。
  5.如心悸失眠者,可加酸枣仁、茯神等以安神。
  【按语】
  1.噎膈津亏热结者,既要用滋阴润燥之品以益阴,又忌滋腻之剂滞胃气;既需寒凉之属以清热,又忌苦寒之品伤胃,处方选药当以清润和降为要。
  2.服用本方时宜少量频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滞胃不化。
  【参用方】
  1.沙参麦冬饮(《温病条辨》):沙参9g,玉竹6g,甘草3g,桑叶4.5g,白扁豆4.5g,天花粉4.5g,麦冬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生津,润燥,散结。主治:饮食不下,或热,咽干口渴等。
  2.麦味地黄汤(《石室秘录》):麦冬9g,五味子6g,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萸肉12g,泽泻9g,丹皮9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阴润燥。主治:食人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3.噎膈膏(《类证治裁》):人乳、人参汁、牛乳、蔗汁、梨汁,芦根汁、桂圆肉汁各等份。姜汁。熬膏,加生姜汁适量,蜜收。功用:润燥。主治:噎膈,食不能下,口舌干燥,大便燥结。
  4.滋阴清膈饮(《医学统旨》):黄连4g,黄芩3g,黄柏4g,栀子3g,当归4g,生地黄3g,白芍4g,甘草3g。先将诸药煎汁,加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功用:滋阴,散结。主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反胃,食不入,脉洪数者。
  四、气虚阳微证
  【主症】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治法】温补脾肾。
  【常用方】 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或右归丸(《景岳全书》)。
  补气运脾汤:党参15g,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黄芪15g,陈皮、砂仁各3g,半夏曲9g,生姜、大枣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右归丸:大熟地黄240g,炒山药120g,炒山萸肉90g,炒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各130g,当归90g,肉桂60g,制附子60g。为丸,每服2~3丸,嚼碎,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气逆不已,食不能下者,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沉香等,以降逆止噎。
  2.兼痰涎多者,可酌加砂仁、木香、白芥子、白附子等,以化痰逐饮。
  3.阴阳两虚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以益阴和阳。
  【按语】
  1.临证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2.噎膈至气虚阳微、脾肾衰竭阶段,一般宜先用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使用。
  【参用方】
  1.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人参30~60g,炙甘草3g,制附子6~9g,炮姜6~9g,当归身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噎膈见阴阳将脱证。
  2.回阳还本汤(《伤寒六书》):熟附子6~9g,干姜6~9g,甘草6g,人参10~15g,陈皮6g,麦门冬15g,五味子12g,腊茶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抑阴回阳。主治:噎膈,阴盛格阳,阴极化燥,微渴面赤等。
  3.理中丸(《伤寒论》):人参6g,干姜5g,甘草6g,白术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噎膈,自利不渴,呕吐腹痛等。

  4.丁香茱萸汤(《脾胃论》):干姜3g,黄柏3g,丁香6g,炙甘草6g,柴胡6g,橘皮6g,半夏6g,升麻6g,吴茱萸6g,草豆蔻9g,黄芪9g,人参9g,当归9g,苍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中,降逆,止呕。主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
  5.参苓散(《圣济总录》):人参、茯苓、藿香各30g,丁香、炙甘草各15g,葛根30g。水煎,每日1剂,小量频频饮服,不拘时候。用:益气降逆。主治:噎膈,胃 气逆,干呕恶心。
  6.参茯膏(《医统》):人参、陈皮、白茯苓、生地黄、麦门冬各等份。煎成膏,加丁香、沉香末各6g,蜜半碗,姜汁1杯和匀。每服2汤匙,用米汤送下,每日3次。功用:益气,降逆,散结。主治:五膈五噎,呕逆食不下。
  疗效评定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透视、摄片或食管镜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钡餐X线摄片或食管镜检查明显好转。
  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干验方,枸杞子30克,麦冬12克,甘草5克:夜间口干方:旱莲草30克,生地黄12克。栝楼牡蛎散:生津止渴,益阴潜阳。治百合病。肺胃津伤,口渴不愈者。栝楼葛根汤:风温,无大热而渴石膏、甘草、人参、栝楼根、葛根
新加黄龙汤的方剂、药材、临床及使用
李今庸,炙甘草汤,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百合固金汤
治心律失常单方验方
内病外治中药散及其制备方法.pdf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