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厥证

   厥 证

  {定义)
  厥证为中医内科急证之一。是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有的患者可伴有四末逆冷或四肢不温。临床上,厥证之轻者可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感到疲乏,口干、头晕外,无失语、瘫痪、口眼喁斜等后遗证,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正如《内经》所说:“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素问.厥论》)。
  本证的别名有暴厥、卒厥和尸厥等。前二者均强调了厥证发作的急骤性和一时性。后者强调了厥证患者其状如尸的临床特点。
  (历史沿革]
  我国历代医家对厥证比较重视。从《黄帝内经》时代至明清以来,对厥证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认识阶段,以《内经》为代表,第二,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以仲景及金元诸家为代表,第三,系统认识阶段,以张景岳为代表。兹分述如下。
  1.《内经》论厥,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以暴死为厥,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谓;。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调经论》亦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又指出了厥证的脉象特点。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这里的。如喘。,意即脉象数急。认为气机逆乱是厥证的病机,如《灵枢。五乱》谓;“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并提出针刺和饮以美酒来治疗。
  《内经》还论及了厥证的几个类型。如薄厥,煎厥、血厥、大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为后世血厥实证之原始.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实际上是后世暑厥之雏型。
  《内经》论厥的第二种观点是以四末逆冷为厥,即指手足冷或四肢不温。《素问。厥论》指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心脉微涩为维厥。”这里的。维”指四维即四肢,意为心阳不振,推运无力,气血不达四末而不温。同时又指出.。气乱于臂胫为四厥。(《灵枢。五乱》),“四厥。者即四肢逆冷之谓。认为发生四肢逆冷之厥的病因病机是内为阳气不足。。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外感六淫寒气。。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阴厥。(《素问。气交变大论》).这种以四肢逆冷为厥的观点是后世外感病中辨治厥证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厥的第三种含义比较复杂。因为“厥”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逆乱,故有时把气血逆乱或浊气上逆的病变即称为厥、厥逆或厥气。如六经经气本有正常循行,若失其常而逆乱即成为六经之厥,有“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少阴之厥:厥阴之厥。,有。太阴厥逆、少阴厥逆、厥阴厥逆、太阳厥逆,少阳厥逆、阳明厥逆,手心主少阴厥逆。等,并载有其临床表现(《素问.厥论》)。此并非后世所论的厥证。
  在《内经》的一些章节里把厥气和逆气互称,如《灵枢.杂病》谓;。厥气走喉而不能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内经》中还有把多年头痛称为厥逆的,如《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逆,故命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此厥逆头痛并非后世所论厥证。
  此外,《内经》还把一些病情较重的疾病冠以“厥”字,称为。厥病’,如《灵枢.厥病》所描述的。厥头痛、厥心痛”等,与厥证辨证,自不相同。
  2。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
  在继承《内经》上述论厥观点的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厥证的认识更加丰富、逐渐深化。 。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公元前五世纪,虢国太子患。暴厥之死。,名医扁‘鹊根据其。耳鸣、鼻张、两肢尚温。,。其死未能半日。,明确指出.。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太子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已经展示了发厥时针刺救急,回厥醒神,继用外熨通达经脉之气,终用汤剂调理 而愈的治疗过程。无怪乎医圣张仲景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从现存的张仲景医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来看,张仲景主要继承了前述《内经》中论厥的第二种观点,即以手足逆冷为厥的主要表现,而且以外感发厥为主。在《伤寒论》中,很多条文提到厥、厥逆,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的论述,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名方。这些方剂虽不是现代临床厥证的代表方,但对明代张景岳等创四味四阳饮治气厥虚证具有启发作用。
  隋唐时代,对厥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发展。如王叔和在《脉经。脉法》中指出。。旰胆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病若恍惚,尸厥不知人。。
  巢元方和葛洪继承了前述扁鹊救治虢太子的经验。巢元方描述了尸厥的表现并探讨其病机。。尸厥逆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荣卫不通,寡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厥候》)。葛洪也认为。尸厥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股间暖是也。(《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此处。耳鸣。可能系指喉中痰鸣或患者厥回神醒后的诉述。在治疗方面,葛洪用。菖蒲生根绞汁灌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孙思邈用皂角末吹鼻中救卒死、卒厥。菖蒲、皂角辛燥醒神,是确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宋代及金元时代,诸医家继承《内经》学术观点及仲景的学术观点各异,因而所论不一。内容丰富。 ,
  宋.朱肱、金.成无己与刘河间、元。李杲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张子和则继承了《内经》关于。厥’的三种理论,他在《儒门事亲。论厥逆近世差元说》中论述了。厥亦有不知人者。,之后又指出。厥之为状,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热也’,。有涎如曳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为气厥。骨痛爪枯为骨厥,两足指挛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结为臂厥,身强直如椽者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为阳明厥,皆气逆之所为也。。其中气厥、痰厥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他说:。厥逆也,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又说;。尸厥。¨忽然手足逆冷…。”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1:3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痰厥者,乃寒痰迷闷,四肢逆冷…。(《丹溪心法。厥》)。
  罗天益初步提出杂病厥冷与外感病厥冷不同,他说,。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又谓;。杂病厥冷,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汤加葱白。(《卫生宝鉴.厥逆》)。金元诸家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厥证的内容,从而为明清以来系统认识厥证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术争鸣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明清以来,对厥证的认识趋向完善与系统。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如李梃说;。凡外感发厥者,宜解散药中加姜汁。(《医学入门。外感寒暑》)”,“内伤痰火发厥,脉弦滑者,二陈汤加竹沥,挟寒加生附子,挟火加芩连、山栀、竹沥,肥人加人参、姜汁。凡厥证为颠,为陶仆,为妄见,或腹胀,二便不利,或呕或心痛,皆痰火郁气病也.(《医学入门。内伤七情》)。其次,总结了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使之系统化,如张景岳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在《景岳全书。厥逆》中,指出。“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大怒则气绝而血苑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同时又谓,“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此外对于痰厥,诸证型也皆以理法方药一脉贯通。
  [范围) .
  本篇讨论的厥证是以内科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神昏为主证,伴有或不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而伴有或不伴有神昏的。发厥”则不属于本篇讨论的范围。本篇讨论的暑厥与外邪有关,而伤寒、温病中关于厥逆的认识对于厥证的辨证亦具指导意义,临床上可互相参考。
  西医学中各种疾病所致虚脱,晕厥、中暑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证的病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体质因素,精神因素和暴感天地不正之气等。.临床上厥证的发病常常是上述因素交互存在。例如患者素来气血不畅,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而厥。又如素来阳旺阴亏,暴感暑邪发为暑厥,素日脾虚有痰,突然受到强烈刺激发为痰厥。
  二、病机
  本证的病机虽然因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但最主要的共同的病机乃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神志受影响而昏不知人,或气血不达四末而逆冷。诚如《灵枢。五乱》所说;“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后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厥逆》中指出:“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真可谓一矢贯的!但气机逆乱又有虚实之分,大凡气盛有余者,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暂闭,发生厥证为实证,气虚不足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精明失养,四末不温发生厥证为虚证。兹将其具体的病因病机分类叙述如下。
  (一)气机失调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而引起气厥。其情志变动以恼怒惊骇恐吓为主,即《内经》所说的“怒则气上”、“晾则气乱”、“恐则气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般来说,恼怒惊骇多致实证,恐吓多致虚证,这与其人的体质也密切相关。气盛有余之人骤恼怒惊骇,“怒则气上”,“晾则气乱”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恐则气下。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
  (二)血运失常 .
  肝藏血,肝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可发生血厥。患者素来旰阳偏亢,又暴怒伤旰,盱遂失其潜藏血液的功能,血液随暴怒所致的气机上逆发为血厥实证。如赵献可所说,。肝藏血而主怒,怒则火起于旰,载血上行,故气血苑于上,是血气乱于胸中,相薄而厥也……。(《医贯。诸厥》)即是对血厥实证病机的阐发。临床上因生产或其它原因大出血的患者,因出血量大,肝脏既无血可藏亦无所调节。血液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血液不能荣于四肢而逆冷,是为血厥虚证。
  (三)痰阻气逆
  痰为病理产物之一,可成为病因,引起新的病证。素来痰盛主体骤遇恼怒惊骇,气上冲逆乱,痰随气升而致痰厥。临床上,有的患者脾气素虚,则以湿痰为主,有的患者.素嗜甘肥厚味且内火较旺,则以痰火为主。
  (四)食滞中脘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于暴饮暴食或过饱,致使胃脘填塞,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可致食厥。虽多发生于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生。着又过量饮酒,或逢恼怒或醉饱入房,则酒气与谷气交结于中,逆而上冲,清窍及胸中为之壅塞,遂失神明。
  (五)暑邪犯心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云:“受热而迷名曰暑厥。又云:“暑是火邪, 心为火脏,邪易入之…”临床上也确是如此,暑厥是中暑重证,因夏暑炎热或久曝烈日之下或劳作于高温环境,加之平素有火或津液不充,暑邪遂内逼而发病。暑邪既伤津耗气,又热郁气机,且可直接侵犯心神,轻者心烦,重则神昏。若伤津甚,亦可引动旰风,气阴过分耗伤,可有津气欲脱之候。若暴受暑邪,邪热蒸迫于内,大汗出,津液外泄,气随汗脱而卒然昏厥肢冷,其病机为阳气外脱。
  [类证鉴别]
  厥证应与昏迷、中风,痫证相鉴别。 、
  四者有相似之处亦有本质的差异。
  以突然昏倒而言,四者相似,但厥证多发生于自觉无病主人,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昏倒时可伴手足或四肢不温。昏迷多发生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昏迷时间较长,苏醒后原发病存在。中风多发生于肝阳素亢之体,且中经络者神清,中脏腑者神昏,故昏迷不是中风必具特征乃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中风而昏迷者,苏醒后常有后遗证存在如失语、瘫痪等。痫证之昏倒每伴号叫,吐涎沫,两目上视且有反复发作的特
点。
  中风病人以高年多见,高年之人上盛下虚,水不涵木多患此病,厥证除食厥以儿童多见外,其他各型以成年人多见,且骤逢恼怒惊骇为常见的诱因,昏迷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邪热、湿浊侵犯心包为常见原因,痫证以青少年多见,多与先天因素有关。以主要病机而言,厥证为气血逆乱,中风为旰阳化风,上窜巅顶,昏迷为心窍失灵,神明不用,痫证为痰浊内盛,侵及心肝。
  以治疗大法而言,厥证要调乱以平,中风要平旰熄风,昏迷以开窍为要,痫证以治痰平盱为主。
  以预后而言,厥证之轻型预后良好,中风轻者预后良好但常有后遗证,昏迷则依其原发病的治疗情况而定预后,原发重证者顶后不良,或虽愈而有痴呆等后遗证,痫症则难以根治。

┏━━━━━━┳━━━━━━━━━┳━━━━━━━━━┳━━━━━━━━━┳━━━━━━━━━━┓
┃       ┃ 厥 证      ┃ 中 风       ┃ 昏 迷      ┃ 痫 证       ┃
┣━━━━━━╋━━━━━━━━━╋━━━━━━━━━╋━━━━━━━━━╋━━━━━━━━━━┫
┃       ┃昏仆或四肢冷谵语 ┃昏迷并非必备,有  ┃必备神昏或伴谵语 ┃神志异常或昏不知   ┃
┃ 神志    ┃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抽搐 ┃     人,抽搐 ’      ┃
┣━━━━━━╋━━━━━━━━━╋━━━━━━━━━╋━━━━━━━━━╋━━━━━━━━━━┫
┃       ┃食厥以儿童多见, ┃老年人多见     ┃各个年龄皆可发生 ┃青少年多见     ┃
┃ 年龄    ┃其它各型以成人为  ┃         ┃         ┃           ┃
┃      ┃多         ┃          ┃         ┃          ┃
┣━━━━━━╋━━━━━━━━━╋━━━━━━━━━╋━━━━━━━━━╋━━━━━━━━━━┫
┃      ┃ 骤逢惊怒恐吓及暴 ┃高年之体上盛下虚  ┃邪热入于心包,痰 ┃先天因素,痰浊    ┃
┃. 病因   ┃         ┃          ┃湿蒙蔽心包    ┃           ┃
┃      ┃感邪气       ┃水不涵木     ┃          ┃          ┃
┣━━━━━━╋━━━━━━━━━╋━━━━━━━━━╋━━━━━━━━━╋━━━━━━━━━━┫
┃ 病机    ┃气血逆乱     ┃肝阳化风      ┃心窍失灵神明失用  ┃痰浊内盛,侵及心肝 ┃
┣━━━━━━╋━━━━━━━━━╋━━━━━━━━━╋━━━━━━━━━╋━━━━━━━━━━┫
┃ 治法    ┃调乱以平     ┃潜肝熄风      ┃开窍醒神      ┃治痰为主      ┃
┣━━━━━━╋━━━━━━━━━╋━━━━━━━━━╋━━━━━━━━━╋━━━━━━━━━━┫
┃ 预后    ┃轻者预后良好    ┃有失语,半身不遂 ┃重者预后不良亦可 ┃难以根治,反复发   ┃
┃       ┃          ┃等后遗证     ┃有痴呆等后遗症  ┃作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详细询问病史,以了解发病的诱因。首先要询问发病前有无强烈的精神刺激,既往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时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同时应进一步询问以o.晾。为主还是以“怒。为主还是以“恐”为主,“惊则气乱”气厌之实者多见,。怒则气上。伤旰而为血厥之实者常有,“恐则气下。而致气厥之虚者不少。其次要询问宿疾与劳作。若素体多病,元气不充,过度疲劳易为气厥虚证,有大失血史者可能为血脱发厥,素来痰盛则有助于痰厥的辨识,暴饮过食或恣意饮酒则要疑及食厥。
  2.辨虚实。此为辨治厥证关键。实者常声高息粗、面红、口噤拳握舌红或苔黄腻,脉象有力,临床表现为亢奋,为有余,虚者声低息弱面白色淡,口开手撤,舌胖或淡,脉象无力,临床表现为不足,为衰弱。
  二.治疗原则
  1.发作时急回厥醒神
  实证。先用搐鼻散取嚏,针刺人中,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灌服。
  虚证。亟宜调补,不能妄用辛香走窜开窍。用生脉液静注或煎人参汤灌救。
  2。缓解后调治气血
  经上述应急处理,神志清醒后应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治气血.以图根本。
  三,证治分类
  (一)气厥
  实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一情志刺激过甚,致旰气不疏,气机上逆,壅塞心胸,阻闭清窍。
  四肢厥冷一一气机逆乱,阳气不达四末.

  臼噤拳握一一肝主筋,肝气逆则致气血不能荣筋。
  呼吸气粗一一气机逆乱,肺失宣降。
  舌苔薄白一一气机逆乱未化火者苔薄白,若化火可见舌红苔黄。
  脉伏或沉弦一一气逆不顺之征。 .
  此外,气厥实证还可兼见肝阳偏亢或痰火症。见有头晕而痛,面赤火升,舌红脉弦数为旰阳偏亢,症见痰声鸣于喉中,舌红脉滑数为兼痰火。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为主方。
  (1)方解。本方具有调达气机,疏肝解郁、宽中降逆的功效,用于气厥实证,颇为合拍。其中。沉香、乌药,降逆疏旰,枳实、木香,宽中下气以疏气滞,槟榔,可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配木香则调气力强,配沉香则降气力雄。
  (2)加减:若肝阳偏亢者加入钩藤、生石决明、磁石以平旰潜阳。若兼痰火加入胆星、贝母、橘红、竹沥以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远志、炒枣仁安神。
  虚证
  症状及分析,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一一元气素虚,骤遇惊恐,恐则气下,清阳不升。
  呼吸微弱一一肺主气,司呼吸,气虚气陷,呼吸微弱。
  汗出肢冷一一气虚不摄津而汗出,气虚不运而肢冷。
  舌淡脉沉微一一皆为气虚之征。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四味回阳饮为主方。
  ①方解,本方的功效为温补元阳之气,用于本型最为适宜。其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补肾阳,复周身阳气,走而不守,四肢逆冷可除,炮姜,辛热之品,能固守阳气,与附子相配,使周身脏腑经络皆温,甘草,缓附子之急,协炮姜和中,助人参益气,使益气回阳之药力绵长。
  (2)加减:若汗出特多亦可加入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以加强益气固涩止汗。若纳谷不香,咳嗽多痰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二)血厥
  实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仆不知人一一暴怒伤肝,怒而气上,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清窍壅塞。 ,
  牙关紧闭一一肝气暴张,筋肉强直。
  面赤唇紫一一气血上冲头面之故。
  舌黯红、脉弦而有力一一气血壅于头面,舌现黯红,脉弦而有力为肝气有余之象。下文
  治法。活血、顺气、降逆。 , .
  方药。通瘀煎为主方。
  (1)方解;本方具行气活血的功效,用于本证可使上冲头部之气血下行。其中。归尾、山楂,红花,活血通瘀;香附、青皮、木香、乌药,顺气开郁,泽泻善泻,其性下行。
  ②加减;本方活血顺气之力颇雄而降冲潜肝之力较弱,故应加入生石决明,钩藤以平肝,加牛膝以引血下行。若肝热甚,当加丹皮、菊花、龙胆草,肾阴不足当加生地、天冬。
  虚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一一血不荣于面所致。
  四肢震颤一一血不养筋。
  自汗肤冷一一气随血脱,卫表不固。
  目陷口张,呼吸微弱一一血亏而目陷,气乏而口张,呼吸亦随之微弱。
  舌淡、脉芤或细数无力一一皆为血脱之征。
  治法.补养气血为原则但首先必须益气,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方药。先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
  (1)方解。独参汤即重用单味人参,能大补元气,元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气旺则可摄血生血,单用一味不用配伍是取其效专力宏。
  亦可用人参注射液注射,若无人参时多用三倍之党参代替。
  人参养营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远志、橘皮、肉桂、生姜、大枣组成,本方出自《和剂局方》,系由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远志、橘皮、姜枣而成。以川芎辛散升浮与此气血暴虚之证不宜故去之。本方可补养气血,安神定志而治疗血虚厥证。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以生血,当归、白芍、熟地,补血之妙品,五味子,血脱气虚则散,五味子能收耗散之气,且能敛阴血安心神,茯苓、远志,失血则心神不安,茯苓、远志可安神定志,肉桂,温养气血,血得温养则行,陈皮、生姜、大枣,陈皮行补药之滞,姜枣和中州而补虚,中州和则气血生化之源足。
  (2)加减。临床上,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藕节炭、侧柏炭以止血,若汗出过多肢冷甚,则恐原方中肉桂力弱,酌加附子、炮姜炭以加强温阳,若心悸甚,加龙眼肉、炒枣仁以助茯苓、远志。若口干少津,可加沙参、玉竹,麦门冬.
  (三)痰厥 ,
  痰浊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涎沫一一素来脾虚痰湿盛,逢恼怒而气逆,.痰随气升,上闭清窍,痰气上逆而呕吐涎沫,痰气搏击于喉,故喉间痰鸣。
  胸膈满闷,呼吸气粗一一痰气壅塞胸中。 ’
  舌苔白腻、脉滑一一痰浊内阻之故。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为主方。
  (1)方解;本方乃二陈汤加枳实、南星而成,二陈汤乃治痰基本方。加入枳实、南星则降逆顺气化痰之力更强,用于本证,甚为适宜。其中:半夏、南星,幸温性燥,能燥湿化痰,降逆散结止呕。陈皮,枳实,顺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且可安神。甘草,和中补土。
  (2)加减.若痰气壅滞过甚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若有化热倾向加黄芩、栀子。
  痰火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仆,喉中痰鸣,呼吸气粗一一皆为痰厥之征。
  痰粘难出一一五志化火或痰湿化火,熬煎痰液而粘.
  口干便秘一一火盛伤津之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一是为痰火之征。 .
  治法,清火豁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为主方。
  (1)方解。本方为清火豁痰之重剂,用于本证可使火清痰化气平而神志清醒。大黄,黄芩,苦寒沉降,开下行之路。矿石,具慓悍之性,且与焰硝同煅,能攻逐陈积伏匿之痰。沉香,调达气机而降逆,为诸药开导。
  (2)加减,临床上,可加入贝母以化粘痰,若胸闷过甚可加瓜蒌以宽胸利膈。
  (四)食厥
  症状及分析。 , .
  突然昏厥一一发生于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气息窒塞、脘腹胀满一一气机不行,上者不上,下者不下,中焦痞隔,故尔腹胀气窒。
  舌苔厚腻、脉象滑实一一皆为食滞之征。
  治法。和中消导。若昏厥发生于食后不久,可用吐法,若病重者当和中导滞。
  方药。涌吐用盐汤口服且探吐。和中消导以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和中导滞以小承气汤为主。
  消导和中之神术散合保和丸中,可加入鸡内金,若大便行而不爽可加酒军。
  小承气汤用于腹胀大便不通时,若伴有腹痛可加入木香,本方应用以泻为度,不可久用。
  若兼有饮酒过度,酒气喷入,可加入葛花、枳棋子以解酒醒神。
  (五)暑厥 、
  症状及分析。
  卒然昏仆,甚至谵妄一一暑邪犯心,蒙蔽清窍.
  眩晕头疼一一暑热郁逆,上犯头部。
  胸闷身热,面色潮红一一气热蒸迫,邪热内闭。
  舌红干,脉虚数一一暑热伤阴之象。
  治法。解暑益气,清心开窍为原则,.首先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钎刺人中、内关等穴。
  方药,急予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用凉开水调服。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加减。

  万氏牛黄清心丸和紫雪丹皆为成药。二药都具有清心开窍醒神的作用。用于晕厥,疗效确切。但窍开神清之后则不宜多用,以免耗伤正气。此时,当辨证应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
  (1)方解;
  若暑热亢盛兼有气阴伤者,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出不止,口渴饮冷,气短神疲,脉洪大而芤,当用白虎加人参汤。
  若身热汗出,气短似喘,口渴心烦,尿少而黄,倦怠神疲,舌红少苔,脉虚无力者,此乃暑热耗伤气阴之证宜王氏清暑益气汤。
  白虎加人参汤重点在于清暑热,且用人参通过益气而保津,王氏清暑益气汤重点在于益气阴兼能清暑热,且西洋参,石斛,麦冬辈重在生津兼以益气。
  白虎加人参汤中;生石膏,辛寒之品能清暑热,达热出表。知母,清热养阴。生甘草,泻火解毒。粳米,保养胃气,使生石膏药力绵长。人参,益气生津。 .
  王氏清暑益气汤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暑热之邪。西洋参、粳米,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知母,清热滋阴。 ,
  (2)加减; 白虎加人参汤中,今多用党参,若兼湿者可加入藿香、。佩兰。 .
   王氏清暑益气汤中西洋参价昂贵且难得,可以沙参代之,黄连虽可清热,但苦燥之品,有伤津之弊,用量宜小。一般用1.5克即可。
  变证 ’
  由于暑邪属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因此临床上变证颇多。其变证主要有三。由暑邪伤津进而引动肝风,气津过分耗伤而致津气欲脱i暑邪耗气,气随汗脱。
  1.暑邪伤阴引动肝风
  症状及分析。
  四肢抽搐一一暑邪暴烈,伤阴更速,致旰风内动。
  汗多一一暑邪热甚,迫津外泄。
  口渴一一津耗之故。
  舌红、脉弦数一一肝热、肝风之候。
  治法:清暑救阴,凉肝熄风。
  方药;先用紫雪丹,醒神回厥定痉,继用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生地、菊花。
  白虎汤乃清暑热重剂,加生地养阴,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凉肝熄风。
  2.津气欲脱
  症状及分析.
  身无热而汗出不止一一气虚不能固表,正气虚而热骤退。
 .气短喘急一一肺气欲绝。 ‘
  精神疲倦一一元气亏虚。
  舌淡而干,脉虚或散大一一津液内乏,津气大伤,脉络空虚。
  治法。补气生津,敛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为主方,也可用生脉散注射液。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麦冬甘寒,五味子酸温,酸甘化阴生津,守阴留阳,则汗不外泄,阳不外脱,津气得复。
  3。气随汗脱 。
  症状及分析。
  多汗肢冷一一津液外泄而多汗,津伤损及阳气而肢冷。
  头晕心悸、四肢无力一一汗出过多,元气大亏。
  舌淡,脉象濡数一一乃气虚散脱之象,必按之无力。
  治法,益气摄津止汗。 、
. 方药.参附龙牡汤为主方。
  参附龙牡汤由人参、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组成。方中以人参补气摄津,附子温阳,煅龙骨、煅牡蛎可敛汗固阴。因本证属暑厥变证,故附子用量不宜过大,又因本证病机为气随汗脱,因此,虽有昏厥亦不能妄用辛香开窍,以防耗散正气。
  以上各型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其生理上的关联或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再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恼怒惊恐之病因,气血逆乱之病机则更是各型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个性,亦要注意其共性,既把握重点,又全面兼顾,才能提高厥证的临床疗效。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类     ┃             ┃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 主 证         ┃ 兼 证        ┃        ┃       ┃         ┃
┣━━━┳━━━╋━━━━━━━━━━━━╋━━━━━━━━━━━╋━━━━━━━╋━━━━━━━╋━━━━━━━━┫
┃   ┃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四肢逆冷,头晕头痛, ┃气机上逆    ┃顺气.开郁, ┃五唐饮子    ┃
┃   ┃    ┃   呼吸气粗,口噤掌握 ┃舌红苔黄,脉伏或沉兹 ┃        ┃降逆,    ┃        ┃
┃   ┣━━━ ╋━━━━━━━━━━━━╋━━━━━━━━━━━╋━━━━━━━╋━━━━━━━╋━━━━━━━━┫
┃气厂 ┃    ┃             ┃           ┃        ┃       ┃        ┃
┃   ┃虚证  ┃眩晕昏仆,不省人事,   ┃面色苍白,舌淡脉微无 ┃清阳不升    ┃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   ┃
┃   ┃    ┃呼吸微弱,汗出肢冶    ┃力          ┃        ┃       ┃        ┃
┣━━━╋━━━╋━━━━━━━━━━━━╋━━━━━━━━━━━╋━━━━━━━╋━━━━━━━╋━━━━━━━━┫
┃   ┃    ┃突然昏仆、不知人。    ┃目中白晴发红,鼻衄舌 ┃血苑于上    ┃活血,顺气. ┃通瘀煎     ┃
┃   ┃实证  ┃面赤唇紫,脉弦而有    ┃黯红         ┃        ┃降冲     ┃        ┃
┃   ┃    ┃力            ┃           ┃        ┃       ┃        ┃
┃   ┣━━━╋━━━━━━━━━━━━╋━━━━━━━━━━━╋━━━━━━━╋━━━━━━━╋━━━━━━━━┫
┃血蔽 ┃    ┃             ┃           ┃        ┃       ┃        ┃
┃   ┃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   ┃四肢震颤、自汗肤洽, ┃气随血脱    ┃补养气血先固 ┃独参汤,人参  ┃
┃   ┃虚证  ┃口唇无华,舌淡,脉芤   ┃目陷口张       ┃        ┃共气     ┃养营汤     ┃
┃   ┃    ┃或细无力         ┃           ┃        ┃       ┃        ┃
┣━━━┻━━━╋━━━━━━━━━━━━╋━━━━━━━━━━━╋━━━━━━━╋━━━━━━━╋━━━━━━━━┫
┃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   ┃胸膈满闷,呼吸气粗。  ┃痰随气升,蒙  ┃行气,豁痰开 ┃导痰汤     ┃
┃ 痰 厥    ┃             ┃            ┃        ┃       ┃        ┃
┃       ┃呕吐涎沫,苦白腻脉滑   ┃眩晕,恶心       ┃蔽清窍     ┃窍      ┃        ┃
┣━━━━━━━╋━━━━━━━━━━━━╋━━━━━━━━━━━╋━━━━━━━╋━━━━━━━╋━━━━━━━━┫
┃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    ┃气息窒塞,口吐酸腐之  ┃食滞中脘,升  ┃涫食导滞   ┃保和丸合神术  ┃
┃ 食 厌    ┃仆,脘腹胀满,苔厚腻   ┃气,大便不爽或便结   ┃降不通     ┃       ┃散或小承气汤  ┃
┃       ┃脉滑           ┃           ┃         ┃      ┃        ┃
┣━━━━━━━╋━━━━━━━━━━━━╋━━━━━━━━━━━╋━━━━━━━╋━━━━━━━╋━━━━━━━━┫
┃        ┃卒然昏仆,身热,胸闷, ┃谵妄,大汗,眩晕,头  ┃暑邪人心。耗  ┃清暑益气,清 ┃‘牛黄清心丸. ┃
┃ 暑 厥     ┃唇干,舌红,脉虚数   ┃痛,或四肢抽搐     ┃气伤阴     ┃心开窍    ┃白虎汤或清暑  ┃
┃        ┃            ┃            ┃        ┃       ┃益气汤     ┃
┗━━━━━━━┻━━━━━━━━━━━━┻━━━━━━━━━━━┻━━━━━━━┻━━━━━━━┻━━━━━━━━┛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及简易疗法
  1.醋炭熏法,将烧红之煤炭块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 ,
  2.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 .

  3.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此方出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厥方第二》。 .
  4.炒蒲黄s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二)针刺艾灸
  1.针刺百会,人中治厥。
  2.艾灸阳辅穴。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2.应避免过度疲劳及烈日暴晒。
  3.勿过量饮酒,或进食过饱。
  4。平时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服用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的方药,如逍遥散等方。
  二、护理
  1.一旦发生本证,应使患者平卧,不要妄加翻动。
  2。若患者有痰应立即吸痰。
  3.在救治过程及苏醒后肢保持肃静,勿议论纷纷,‘影响患者情绪。
  4.苏醒后亦不宜马上起床,以防复厥。
  [结语]
  厥证以一时性昏仆为特征,可伴有或不伴有四末发凉,无后遗证。祖国医学对本证的认识有三个阶段即初步认识阶段,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和系统化认识阶段。内伤杂病中突然发作的一时性神识昏蒙为主证者为厥证,在外感热病中以四末不温为主伴有或不伴有神昏的发厥,当从《伤寒论》及《温病学》论治,但二者实有可借鉴之处。厥证分为五种,即气、血,痰、食、暑厥。其共有的病因是以素体脏腑气血偏颇为内因,骤逢恼怒惊恐为诱因而发。至于食厥则与饮食不慎有关,暑厥发生于暑天。其主要的病机乃是气血逆乱。但气血逆乱有虚实之分。当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虚实而辨治。一般的,实证先予针刺,灌服苏合香丸,虚证急用独参汤。神清后继用汤药调治。呼吸气粗、脉弦有力多为气厥实证,用五磨饮子,呼吸微弱,舌淡脉微肢冷多为气厥虚证,用四味四阳饮。面红唇紫舌暗脉弦,多为血厥实证,用通瘀煎。面色无华,舌淡脉芤,多为血厥虚证,用人参养营汤。痰声漉漉,苔腻脉滑,多为痰厥,用导痰汤;兼火者宜礞石滚痰丸。口喷酸腐之气或酒气,脘胀苔厚腻,多为食厥,宜消导和中,宜神术散合保和丸,甚则小承气汤。各型之间虽各有特点,但也有病因病机、体质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临床上应互相参见,方能提高疗效。
  (文献选录} 。
  《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篇》。‘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中藏经。阳厥论》;。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再不再,水竭上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杂,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晴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臌胀。腹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入主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
  《中藏经。阴厥论》:。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飘,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霜霪,泉生田野,山催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抱急,四肢拳孪,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入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十节中医辩证治厥证探讨
中医治疗白血病
人参、党参、西洋参这些参有什么区别?哪个最好?
生脉散的功效与作用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26
党参功效及与人参的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