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悸1

   心 悸

  (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它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历史沿革]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内经》中未见。心悸。病名,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恐、惊惑、惊躁等名。《内经》还对病因、病机作了初步论述,认为惊之病邪,有火、热二淫,提出‘三阳积并。、“气并于阳”、“诸病惊骇、皆属于火”,对惊悸的症候表现也作了描述。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凉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心儋儋大动。。《灵枢.本神》谓:。心怵惕”。《内经》只言惊,独以。悸。称者,肇自仲景,他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心悸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7:同名称,在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方面,阐发较为详细。根据痰饮、水湿、惊扰或误治以及虚证的营卫不足,气血亏虚等不同病机,采用相应治法。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还以脉象为纲对惊悸进行辨证,。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隋.巢元方立。风惊悸候。和。虚劳惊悸候。两篇,对惊悸的病因病机认识已较确切明晰。他在《诸病源候论。卷一.风惊悸候》指出;“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人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后世医家,结合实践经验,对惊,悸之虚实及病因、病情、程度和证治作了进一步阐发。如金元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可以引起心悸。宋.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悸》中,对仲景有关悸的证治作了进一步疏注,阐述了惊悸、怔忡之含义颇为中肯,他说,。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并指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
  元。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要病因,他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治疗上,提出惊悸有时,用朱砂安神丸,痰迷用定志丸加琥珀、郁金,血少者用四物朱砂安神丸。朱氏提出惊,悸的发病之本均为心虚,标,在惊为痰,在悸为饮。他说;。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丹溪心法.惊悸怔忡》)
  明清时期,对心悸的认识,百家争鸣,各有发挥,论述较前更为精要。如明。虞抟认为,惊悸怔忡还与肝胆有关。他说:。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医学正传.怔仲.惊悸健忘证》)并对惊悸怔忡以。无时。,。有时。加以辨别,指出。。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同上)
  张景岳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论述较全面,他在《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中,认为惊有因病而惊和因惊而病二证,因病而惊,0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并提出;。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旰胆之不足者也。。认为怔忡。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治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并。节欲节劳,切戒酒色……不可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
  至叶天士,对惊悸的认识更臻完善,认为病因主要有内伤七情,操持劳损,痰饮或水湿上阻,清阳失旷,或本脏阳气自虚,痰浊乘侮,水湿内盛,上凌于心,或宿哮痰火,暑热时邪,传入心神。在治疗上,.除了沿用前代医家常法以外,对温病后期阴虚液耗所致惊悸,在复脉汤基础上,去姜、桂、参等温补,加白芍以养营阴,或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甘柔养心阴,反对妄用辛散走泄。对心悸重症,或交通心肾,或填补精血,或培中以宁心。 ,
  王清任认为,瘀血内阻也能导致心悸怔仲,这又是对心悸认识的一大发展。
   (范圈] .
  西医学中的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等,凡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包括在本篇讨论范围。其他多种病证,如痹症、胸痹、咳喘、水肿、眩晕、热病等伴见心悸者,也可参照本篇,并与有关篇章联系处理。 .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情志刺激及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
  (一)体质虚弱。素体不强,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二)久病体虚,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或久咳宿哮,肺气或肺阴亏虚,宗气不布,不能朝百脉,久则病及于心,影响心脉的运行。或肺之宣降不利,痰浊上阻心窍,或痰火扰心,发为惊悸。
  (三)饮食劳逸不当。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或饮食不节,嗜食膏梁厚味,煎炸炙爝,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
  (四)七情刺激.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或长期忧思惊恐,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或大怒伤旰,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旰火,盱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此即朱丹溪所讲的。痰因火动”之说。
  (五)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等外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或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证。
  温病、疫证曰久,邪毒灼伤营阴,心肾失养,或邪毒传心扰神,亦可引起。心中澹澹大动。等悸、忡之症。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六)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可以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过量或失当,均能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
  二,病机 .
  心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互相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正气亏耗,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则又往往兼见实象。如阴虚可致火旺或夹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亦易伴见气血瘀滞。痰火互结每易伤阴。瘀血可兼痰浊。此外,某些心悸重症,进一步可以发展为气虚及阳,或阴虚及阳而出现心(肾)阳衰,甚则心阳欲脱,更甚者心阳暴脱而成厥、脱之变。
  兹将心悸病机分述如下:
  (一)心血不足。劳心过甚,暗耗心血,或失血、产后不复,或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或慢性久病,血耗气弱等,均可引起心血不足,营阴内竭,心失其养而发为本证。朱丹溪曾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
  (二)阴虚火旺。劳心太过或五志化火内燔,暗耗真阴,或虚劳失精或久病体虚,肾阴亏虚,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或年老阴气自半,或阴虚木旺之质,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扰动心神,亦能导致本病。如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惊》指出的。惊,心卒动而不宁也。心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张景岳亦说,。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内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景岳全书.怔忡惊恐》)
  (三)心阳不足:若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弱,或误汗损伤心阳,不能温养心脉,推动血行,也可引起心悸。此即《伤寒明理论.悸》所说的。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
  (四)水饮痰浊凌心.心为阳脏,上居清旷之地。若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遏,以致血运不畅,或劳役之后,恣饮冷水,因热伤冷,中阳暴遏,运化失健,寒水为饮,上逆凌心,亦可引起心悸。这就是在《伤寒论》中:。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水多,必心下悸。的道理所在。
  (五)瘀血阻络。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可致血行不畅,或高年营血枯涩,脉络不畅,瘀血内阻,亦可发为惊悸。
  心悸久暂轻重不同,往往临床上表现为惊悸与怔忡两种不同症候,它们在病因,病机上不同,列表分述如下. . .
┏━━━┳━━━━━━┳━━━━━━━━━━━━━━━━━┳━━━━━━━━━━━━━━━━┓
┃ ┃ 特点 ┃ 病 因 ┃ 病 机 ┃
┣━━━╋━━━━━━╋━━━━━━━━━━━━━━━━━╋━━━━━━━━━━━━━━━━┫
┃ 惊 ┃ 外有所触 ┃ 内因。多心胆虚怯,思虑过度或心 ┃惊则气乱 、 ┃
┃ ┃ 有时而作 ┃ 虚停痰 ┃触忤心神 ┃
┃ 悸 ┃ ┃ ┃ ┃
┃ ┃ ┃外因。七情刺激 ┃心无所主 . ┃
┣━━━╋━━━━━━╋━━━━━━━━━━━━━━━━━╋━━━━━━━━━━━━━━━━┫
┃ ┃本无所惊 ┃内因。惊悸日久或久病体虚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水不济火, ┃
┃怔 ┃心中自动 ┃外因.或有所触,如触冒风寒暑湿, ┃虚火扰心,阳虚水饮凌心或阳虚气 ┃
┃ ┃无时而作 ┃ 或温邪久羁,灼伤真阴或脉 ┃弱不能温养心脉或淫邪犯心,心脉 ┃
┃忡 ┃ ┃ ┃ ┃
┃ ┃ ┃ 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痹阻 ┃
┗━━━┻━━━━━━┻━━━━━━━━━━━━━━━━━┻━━━━━━━━━━━━━━━━┛
   (类证鉴别)
  一、真心痛
  除可出现心悸、怔仲、脉结代外,往往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刺痛,发作短暂,可牵及肩胛、两臂。操劳,受凉或情绪波动易诱发,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呼吸不续,额汗淋漓,手足青至节,张口抬肩,晕厥。真心痛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二,胸痹
  多与心悸合并出现。以当胸闷痛,甚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心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首先分清虚实。由气、血、阴、阳亏虚,不能营养心神者属虚证。实证多由痰火扰动心神,瘀血内阻心络所致。
  (二)注意心悸的发作情况,区别惊悸与怔忡的不同。大凡惊悸的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实证居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兼实.惊悸日久不愈,可成怔仲。 .
  (三)心悸多伴脉结代等脉律失常症,要仔细体会结脉、代脉、促脉、涪脉、迟脉及其临床意义,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证从舍。凡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沉迟为阳虚内寒,细弱而缓为气血俱虚,结为虚甚,或痰瘀阻滞,代为脏气衰微;浚为夹瘀,散脉病多危重,脉数而弦滑为痰火内盛。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危。
  (四)临证还当详询病史,了解发病经过,根据主症、兼症,结合体检以及有关现代仪器检查,以明确引起心悸的原发疾病,对辨证分型和适当配合辨病治疗,也属必要。
  二、治疗原则
  (一)根据本虚(气、血、阴、阳):标实(痰火,瘀血、水饮)进行针对性处理。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和清火化痰、活血通瘀、温阳化饮等法治疗。
  (二)无论惊悸、怔忡,属虚属实,均应根据心神不宁的特点,酌情加入镇心安神之品。 、
  (三)心悸多由情绪波动、劳累过度而诱发,药物治疗的同时,须嘱患者自我控制情绪,静坐或静卧安养,常可自行缓解。
  三、证治分类 .

  (一)心胆虚怯
  症状及分析:
  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则决断无权,惊则气乱,心不藏神。 . .
  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心不藏神,神去则舍空。
  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1)方解:本方的主要功用是镇惊养心,安定神志,其中;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
  (2)加减;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枣仁或天王补心丹。
  变证 .
  心惊胆慑,气郁生涎,遇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痰气搏结,变生诸证者,可用温胆汤。
  (二)心脾两虚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一一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能上荣于面,不能上承养脑.
  神倦气短,或自汗一一血虚及气,气血亏虚,卫表不固。
  舌淡红,脉细弱一一心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调补气血,补益心脾,其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一一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①加减;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若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见心悸者,仿生脉散意。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重用枣仁。精血亏虚,加服河车大造丸。
  变证
  若气血亏损,血不养心,心脉不畅而见“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
  (三)阴虚火旺
  症状及分析。 .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烦,手足心热,少寐多梦一一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一一阴亏于下,阳扰于上。
  腰酸一一腰为肾府,肾阴亏虚,肾府失养。
  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一一阴虚火旺之候。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味。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悸,其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养阴血。
  (2)加减;叫投加枣仁、珍珠母,牡蛎,加强安神定悸作用。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版、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苍术等.若兼风湿热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变证
  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四)心阳不足 、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动则更甚,胸闷气短一一久病体虚,损伤心阳,水气凌心,心失温养。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一一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一一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志。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温补心阳,镇心安神,其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⑵加减,心阳不足较明显,宜加人参、附予以加强温阳益气之力。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
  变证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
  (五)水饮凌心
  症状及分析;
  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一一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饮阻气机不利。
  形寒肢冷一一饮邪内停,阳气不布。
  眩晕一一饮邪内停,、阻遏清阳。
  恶心呕吐泛涎一一胃失和降,饮邪上逆。
  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一一阳虚饮停之象。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通阳行水,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其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
  (2)加减。伴呕晒,加半夏、陈皮、生姜。阳虚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
  变证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可用真武汤。
  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巳,可选用茯苓饮子。
  (六)心血瘀阻
  症状及分析。 ,
  心悸一一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
  胸闷不舒一一血瘀气滞,.心阳被遏。
  心痛时作,痛如针刺一一心脉瘀阻,心络孪急。
  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一一瘀血阻滞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1)方解。本方的主要功用是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其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⑵加减:阳虚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片、干姜。络气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胸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末、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等活血止痛药。 .
  悸、忡纯系瘀血引起者,也可选用丹参饮和血府逐瘀汤.
  (七)痰火扰心 。
  症状及分析。
’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一一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胸闷烦躁一痰火内蕴,灼伤心气,阻遏气机。
  失眠、恶梦纷纭一一痰火上扰心神之征。
  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一一痰火内郁,津液被灼。
  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一一痰火之征。
  治法.清化痰热,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清心降火,化痰安神,其中: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枳实、竹茹,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⑵加减:一般可加山栀、黄芩、陈胆星、贝母、全瓜蒌,枣仁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生大黄。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牡蛎,石决明。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生地、天冬,麦冬、玉竹。
  变证
  1。肥人痰迷心膈,心悸、怔忡者,可用加味定志丸。
  2。痰涎为病,以致惊悸不安,神情痴呆。甚或成癫者,可取二白丸。
  (八)心气不足
  症状及分析;
  心悸怔忡,因事烦扰即易触发一一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失所养,脑神无依。
  神疲无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昏头晕一一心气不足,气血失调,血不上荣。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一一心气不足,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养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甘温益气,健脾扶中,其中:人参,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化湿,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
  ⑵加减。本方可重用党参,并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心阳不振,加热附片、桂枝。气虚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川芎。伴心痛者,再加五灵脂、乳香、檀香等。合并心血不足者,加热地、阿胶。兼心气郁结,见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者,加柴胡、郁金、合欢花、绿萼梅。
  (九)气阴两虚
  症状及分析;
  心悸、怔忡一一气阴两虚,心失所养。
  胸闷气短,面色不华、头晕一一气虚心失所主,心脉不畅,心气不舒,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自汗或盗汗一一汗为心液,心气或心阴不足,心液不敛。
  面颧暗红,或咳痰带血一一心肺同居上焦,心不主血,肺失肃降,或心血瘀滞。 .
  舌红、苔少,脉细数或至数不匀一一气阴两虚,虚火偏盛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
  (1)方解:本方主要功用是益气滋阴,补血复脉,其中;炙甘草,甘温益气,治心悸、脉结代,为本方君药,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桂枝、生姜,行阳气、调营卫,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清酒,幸热通脉,以行药势。
  (2)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心神不宁,心慌甚者,加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兼见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归尾。脾虚、食少、便溏者,去麦冬、麻仁、地黄,阿胶,加白术、木香。
  变证
  1.痰血较多,。面颧暗红者,在原方基础上去桂、姜、参,加丹皮,旱莲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可加热附片,龙骨、牡蛎,黄芪。
  综上所述,心悸在临床上大致分为上述九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治疗上各有侧重。大凡心胆虚怯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故必有善惊易恐、心悸不安、少寐多梦等证。治以镇惊安神为主,稍佐补益宁神之品。凡心脾不足而成者,必见面色少华、健忘头晕、舌淡脉细之症,治以养血宁心为主,佐益气之品,’以益气生血。如无热象,尚须少佐肉桂、鹿角片等温药以助血生长。凡阴虚火旺而致心悸者,则必有心烦悸惕,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阴虚有热之象,治以滋阴养心为主,少佐清泄。凡属心阳不足者,病情较重,多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等证,治宜温补心阳为主。尚须注意是否有挟瘀,挟湿、挟饮之象。挟饮多见眩晕呕晒、胸脘痞满,当以温阳化饮为法,挟湿挟痰,多伴胸痹气窒、脘痞苔腻等症,治宜通阳豁痰开结。若心悸属心血瘀阻所致者,必兼心痛、脉涩、舌暗之征,治宜化瘀通络为主。痰火扰心,心神不安而致心悸者,以心悸阵作、烦躁胸闷、痰多、恶梦纷纭、苔黄腻为特点,治宜清化痰热,宁心安神,并注意痰热、痰火的程度和是否有伤阴之象。心气不足所致者,较心阳虚者为轻,但较多见心悸怔仲,遇事易发,并伴气虚之征,治宜益气养心为主,少佐温阳养血。气阴两虚所致惊悸,心悸以外,多表现为自汗或盗汗、面颧暗红或红赤,咳痰带血,舌红少苔等症,治宜益气养阴,治疗要注意气虚、阴虚孰者为主,是否兼见虚火,防止过用甘温伤阴或过用滋柔伤.脾。若心悸属药物失当、过量所致,也应以辨证为基础。
  心悸在临床上,有时不是单纯表现为一型,一般以虚实兼挟者为多,治疗需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以及痰、火、饮、瘀等标邪之异参治,权衡标本缓急轻重用药,才能恰到好处。
  本病如属功能改变者,经调理治疗,每易获得好转或痊愈,预后良好。但属器质性改变者,病情较重。脉见结代散涩者,要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
  辨证论治筒表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 类 ┃ ┃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主 症 ┃ 兼 症 ┃ ┃ ┃ ┃
┣━━━━━━╋━━━━━━━━━━━━╋━━━━━━━━━━━━━╋━━━━━━━╋━━━━━━╋━━━━━━┫
┃ 心胆虚怯 ┃ 心悸,善惊易恐,遇 ┃ 少寐多梦,苔薄白, ┃ 心胆虚怯 ┃ 镇惊定志 ┃ ┃
┃ ┃ 惊则心悸怵惕,坐卧 ┃ 脉动数或虚弦 ┃ 心不藏神 ┃ 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
┃ ┃ 不安 ┃ ┃ 胆无决断 ┃ ┃ ┃
┣━━━━━━╋━━━━━━━━━━━━╋━━━━━━━━━━━━━╋━━━━━━━╋━━━━━━╋━━━━━━┫
┃心脾两虚 ┃心悸不安、怔忡,神 ┃健忘,失眠,头晕目 ┃ 心血不足 ┃ 补血养心 ┃归脾汤 ┃
┃ ┃倦气短 ┃眩,面色无华,自汗, ┃ 不能养心 ┃ 益气安神 ┃ ┃
┃ ┃ ┃舌淡红,脉细弱 ┃ ┃ ┃ ┃
┣━━━━━━╋━━━━━━━━━━━━╋━━━━━━━━━━━━━╋━━━━━━━╋━━━━━━╋━━━━━━┫
┃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 ┃手足心热,少寐多梦, ┃ 阴虚于下 ┃ 滋阴清火 ┃黄连阿胶汤 ┃
┃ ┃尤甚,心烦. ┃头晕目眩,耳鸣,面 ┃ 阳扰于上 ┃ 养心安神 ┃ ┃
┃ ┃ ┃赤升火,腰疯舌红 ┃ 水不济火 ┃ ┃ ┃
┃ ┃ ┃苔薄黄,脉细数 ┃ ┃ ┃ ┃
┣━━━━━━╋━━━━━━━━━━━━╋━━━━━━━━━━━━━╋━━━━━━━╋━━━━━━╋━━━━━━┫
┃ ┃ ┃ q ┃ ┃ ┃ ┃
┃心阳不足 ┃心悸不安,动则更甚, ┃胸闷气短,舌淡苔白9 ┃ 心失温养 ┃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
┃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脉沉细无力,或脉象 ┃ 不能自主 ┃ 安神定志 ┃骨牡蛎汤 ┃
┃ ┃ ┃虚弱 ┃ 或水气上凌 ┃ ┃ ┃
┣━━━━━━╋━━━━━━━━━━━━╋━━━━━━━━━━━━━╋━━━━━━━╋━━━━━━╋━━━━━━┫
┃水饮凌心 ┃心悸,小便短少或下,. ┃、:胸脘痞满,渴不欲饮, ┃ 阳虚饮停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
┃ ┃肢浮肿 ┃   寒肢冷,眩晕,恶 ┃ 饮邪上逆 ┃ 化气行水 ┃ ┃
┃ ┃ ┃ 心呕吐泛涎,舌淡苔 ┃ ┃ ┃ ┃
┃ ┃ ┃滑,脉弦滑或沉细而 ┃ ┃ ┃ ┃
┃ ┃ ┃滑 . ┃ ┃ ┃ ┃
┣━━━━━━╋━━━━━━━━━━━━╋━━━━━━━━━━━━━╋━━━━━━━╋━━━━━━╋━━━━━━┫
┃ 心血瘀阻 ┃ 心悸,心痛时作,痛 ┃ 胸闷不舒,唇甲青紫, ┃ 心血瘀阻 ┃ 活血化瘀 ┃桃仁红花煎 ┃
┃ ┃ 如针刺 ┃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 心络不畅 ┃ 理气通络 ┃ ┃
┃ ┃ ┃ 脉涩或结代 ┃ 心阳被遏 ┃ ┃ ┃
┣━━━━━━╋━━━━━━━━━━━━╋━━━━━━━━━━━━━╋━━━━━━━╋━━━━━━╋━━━━━━┫
┃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失眠,大便秘结,小 ┃ 痰火扰心 ┃ 清化痰热 ┃黄连温胆汤 ┃
┃ ┃易作,胸闷烦躁,恶 ┃便黄赤,舌苔黄腻, ┃ 心神不安 ┃ 宁心安神 ┃ ┃
┃ ┃梦纷纭,口干苦 ┃脉象弦滑 ┃ ┃ ┃ ┃
┣━━━━━━╋━━━━━━━━━━━━╋━━━━━━━━━━━━━╋━━━━━━━╋━━━━━━╋━━━━━━┫
┃ 心气不足 ┃ 心悸怔忡,因事易触 ┃ 自汗懒言,头昏头晕, ┃ 心气不足 ┃ 养心益气 ┃ 四君子汤 ┃
┃ ┃ 发,神疲无力,面色 ┃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 ┃ 运血无力 ┃ 安神定志 ┃ ┃
┃ ┃ 无华 ┃ 迟缓 . ┃ 心失所养 ┃ ┃ ┃
┣━━━━━━╋━━━━━━━━━━━━╋━━━━━━━━━━━━━╋━━━━━━━╋━━━━━━╋━━━━━━┫
┃ 气阴两虚 ┃ 心悸、怔忡,面颧暗 ┃胸闷气短,面色不华, ┃ 气阴两虚 ┃ 益气养心 ┃炙甘草汤 ┃
┃ ┃ 红,咳痰带血 ┃自汗或盗汗,舌红苔 ┃ 心失所养 ┃ 滋补阴血 ┃ ┃
┃ ┃ ┃少,脉细数或至数不 ┃ 神不守舍 ┃ ┃ ┃
┃ ┃ ` ┃匀 ┃ ┃ ┃ ┃
┗━━━━━━┻━━━━━━━━━━━━┻━━━━━━━━━━━━━┻━━━━━━━┻━━━━━━┻━━━━━━┛

  四、其它治法
  (一)朱砂3克,塞入猪心中煮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二)朱砂0.3克,琥珀0。6g,一El两次吞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三)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治心悸具有阴虚证候者。
  (四)苦参片,每次3--10片,每日三次,或苦参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二次肌注,适用于室性、房性,结性及多源性期前收缩。 ,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一)做好病人的思想开导劝慰,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助于疾病恢复。
  (三)由药物引起心悸者,应停止有关药物使用。
  (四)倘患者为孕妇,必要时要中止妊娠。 .
  二、护理
  (一)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少进动物性脂肪含量多的饮食。
  (二)少进咸、辣、炙博之味和烟、酒、浓茶等。
  (三)注意适当休息,少房事. .
  (四)平时注意调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五)避免感冒。 、
  (结语}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其发生主要与身体亏虚,精神刺激以及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病理变化分虚实两方面。虚者为心气,阴血亏耗,甚则可以发展为心阳虚弱之重证。实证则有痰火、水饮、瘀血之不同。虚证当根据气血阴阳亏虚,治疗时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则予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等,同时均应配用安神宁心重镇之品。临床以虚实兼挟者为多,所以更应注意虚实的错杂及转化。
  (文献选录) .
  一、古代文献
  《灵枢.口问篇》:“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二、现代文献
  (一)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22例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1980年12期。22例中,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心肌炎10例(大多为病毒性),原因不明2例。其中轻度1例,中度19例,重度2例。全部病例有半数以上治疗前曾用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西药2—4周无效,改服中药后其他药物全部停服。疗效结果是: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治疗分四型。
  1.心脉痹阻,气滞血瘀型,4例。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
  2.心睥两虚、风湿内蕴型;u例。以归脾汤为基本方。
  3。心阳不振、痰饮内停。2例。以真武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桂枝汤
  三方合成为基本方。 .
  (二)生脉散注射液对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 年2期以生脉散注射液治疗2工人次(15人)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病窦18人次与伴有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双束支传导阻滞3人次。
  将生脉散注射液40~-,50ml加于5,6葡萄糖液250ml,每日静脉内滴注一次,连续15次左右为一疗程。初步结果显示。生脉散对于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近期有效率为18/21(85。7%)。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6期认为本征有持久性脉来迟缓,系少阴心肾二脏功能不足,阳气衰微,阴寒之邪内侵,凝聚不解,使阳气失于敷布,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对20例患者根据其气虚、阳虚、血瘀等特点,分别用4组方药,1.补气药,补益心脾,重用党参、黄芪、黄精、甘草,酌加益气养阴的生脉散。2.以温阳药为主,选用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3.活血药为主;选用三棱、莪术、丹参,红花等。4。温经升阳药为主。选用麻黄、细辛、柴胡等。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有的阿一斯氏综合征减少发作或停止,有的功能好转,复杂的心律失常得到改善。认为温阳补气药如附子、黄芪等,改善了心脏功能和增加了重要器官的灌注,如果结合应用活血药,可进一步改善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悸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什么是心悸有什么症状)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 心悸
同是心悸,阴虚火旺、心胆气虚、心血不足,该如何鉴别?
朱良春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炎医案1例
【针知识】针治心悸改善心功能,效果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