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咳嗽3

    咳 嗽

  (定义]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名释义:
  1.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但有时可资鉴别病理性质,以明确其重点。如;
  干咳---为肺气不清--多属燥邪,气火。
  痰嗽---为脾家有湿---多因痰湿内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咳嗽为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医学入门。辨咳嗽》曰;“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
  2.肺系,出于《灵枢.经脉篇》,其范围包括气管、喉,鼻等,实际上是呼吸系统的总称。
  [历史沿革)
  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
  《素问。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日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日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日旰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日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六日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日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这种分类法,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应用。
  三、金元。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
  《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非独寒邪。他说。“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咳止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 金肺受邪,民病咳嗽,……若此之类,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补充了《素问。咳论》仅以。寒。邪为外惑致病之因的不足。
  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将咳嗽分外感与内伤: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驮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7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j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歙不能巳也。.总之咳证虽多,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虎实耳。”执简驭繁地把咳嗽分成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与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阐明了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这种辨证分类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
五、清。叶桂系统阐明了咳嗽的治疗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若因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火者,……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有刚亢之威,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旰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炁元精。。以上论述说明,叶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治疗咳嗽的经验和基本规律。 . .
  (范围]
  凡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属本篇讨论范围。其它疾病兼见咳嗽症状者,可与本篇联系互参。久咳致喘者,当参阅喘证、痰饮等篇辨证治疗。
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常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
  (一)外感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
  多因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人体未能适应,卫外功能失调,卞淫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内犯于肺,肺失“宣肃”则肺气上逆而为咳。《素问.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1.四时六气有别,
  虽然六气皆令人咳,但因四时主气不同,故感邪亦有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河间六书.咳嗽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景岳全书.咳嗽篇》“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风为先导一一其它外邪随风而侵袭人体。
   风为六气之首。,所以外感咳嗽以凤为先导,而夹有寒,热、湿、燥之邪。
  (二)内伤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它脏有病及肺或肺脏自病,均可引起咳嗽。
  1.情志刺激:郁怒伤盱,旰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犯肺。
  2.饮食失当;平素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之品,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其它如水气犯肺,钩虫感染等亦可致咳。.
  3.肺脏自病:常因肺系多种病证迁延曰久(如外感咳嗽迁延),肺脏虚损,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调,肺气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爝之火,自内攻之亦鸣?”

  二、病机
  (一)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肾有关,病理特点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司,肺脏为了改变这种病理现象,祛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故张景岳指出:“咳症虽多,无非肺病。”《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又说,“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肝与肺的关系。既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如;。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金能制木,若旰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为咳。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在经络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如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肃降,上逆为咳。 .
  肾与肺的关系,从主气功能来说。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此外,金能生水,为母子关系。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肾虚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二)外感六淫咳嗽属于邪实,并可演变转化
   因外邪犯肺,导致肺气壅遏不畅,故属邪实。如风寒咳嗽,未能及时宣散,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又可化燥伤津,或因肺热蒸液成痰而致痰热郁肺。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
  1.他脏及肺者,多为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炼液为痰,耗伤肺津,痰湿犯肺,多由脾失健运聚湿酿痰,上贮于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气虚,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则痰从热化,痰热久郁,则易耗伤肺阴。
  2.肺脏自病者,多为因虚夹实。如肺阴不足,每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则痰从寒化为饮。
  总之,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病理因素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以互为因果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容易因感受外邪而诱发或加重,特别在天气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气阴耗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区别外感与内伤
  区别外感与内伤主要从病史新久,起病缓急,是否兼有表证着眼。
  1。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注意分清病邪的性质。
  2.内伤咳嗽 久病或反复发作,起病缓,身无表证,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应分清标本缓急主次。
  (二)鉴别症状特点
  1.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而急励、声重,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或咽痒则咳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咳声嘶哑,凡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燥热,凡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巳,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子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
  2.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寒,痰白而稠厚易出的属湿,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
  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一).外感咳嗽
  实证,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施治。因肺居高位,用药宜清扬,使药力易达病所,宜重视化痰顺气,痰清气顺,肺气宣畅,则咳嗽易愈。 .
  (二)内伤咳嗽
  邪实内虚。标实为主者,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补肺养正(脾,胃)。总之应按主次兼顾。 、 .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声重有力,气急欠平一一风寒束肺,肺气壅遏,不得宣通,
   咽喉.作痒,或鼻塞流清涕一一风寒上受,肺窍不利,
   咳痰稀薄色白一一寒邪郁肺,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
   伴有头痛、肢楚、恶寒、发热、无汗一一风寒外束,郁于肌表,
   舌苔薄白一一风寒表象;脉浮或浮紧一一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方药。三拗汤加味,止嗽散加减。
  (1)方解:三拗汤:宣肺散寒。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麻黄宣肺止咳,杏仁利肺降气,甘草协调诸药。
  止嗽散。疏风宣肺。治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疏风宣肺,化痰利咽,紫苑、百部温润止嗽,白前降气祛痰。
以上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风寒闭肺,后方重在疏风润肺,用于外感咳嗽迁延,表邪未净者。
  (2)加减。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热。
  2.风热犯肺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一一风热犯肺,肺失清宣,喉燥咽痛,
   口渴一一肺热伤津,痰粘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一一肺热内郁,蒸液成痰,
  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一一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舌苔薄黄一一为风热
之征,脉浮数一一浮则为风,数则为热。
  治法。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
  方药;桑菊饮加减。
  (1)方解,本方为辛凉轻剂,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热。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化痰,芦根清热生津。
  (2)加减;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热伤肺津加南沙参、花粉清热生津。 ’
  3.风燥伤肺证
  症状及分析;|
   干咳,连声作呛一一燥邪犯肺,肺失清润,肺气上逆,
   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一一燥伤肺津,
   痰少而粘,或粘连成丝,不易咯出一一燥热灼津为痰,
   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一一燥热伤肺,肺络受损,
   鼻塞、头痛、微寒、身热一一风燥外袭,卫表不和,
   多发于秋季一一为燥邪与风热
并见的温燥证,舌苔红少津,脉浮数一一燥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1)方解;本方清宣凉润。用于外感风热燥邪伤津,干咳痰少而粘,口渴,身热,头痛。桑叶、豆豉,疏风解表,山栀,清泄肺热,杏仁、象贝,化痰止咳,沙参,梨皮,润肺生津。
  (2)减: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附。凉燥证 凉燥证与风寒并见,多发于深秋,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咽干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症状及分析。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一一痰湿上干,壅遏肺气,痰粘腻,或稠厚
成块,痰多易咯一一脾湿生痰,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一一脾运不健;
胸闷,脘痞,呕恶一一痰湿中阻,食少,体倦,大便时溏一一脾气虚弱,舌苔白腻,脉
濡滑一痰湿内盛之征。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1)方解,二陈平胃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苍术、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厚朴、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白芥子温肺祛痰,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消食化痰。
  (2)加减。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调理。
   按。痰湿咳嗽,每因新感而致痰湿化热。若反复病久,脾、肺两伤,可出现两方面的转归。
  ①痰湿转从寒化,气不布津,停而为饮一一“寒饮伏肺”一一本虚标实. .
  ②肺脾气虚,阳气渐衰,甚至及肾一一“肺气虚寒”--虚性咳喘。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及分析.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一一痰热壅肺,肺失清肃,痰多,质粘
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一一热蒸液聚成痰,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一一热伤
肺络,舌苔薄黄腻,质红一一黄为热,腻为痰,舌红为津伤J脉滑数一一滑为痰,数为
热。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1)方解。本方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痰黄稠厚,胸满,或有身热。桑白皮,黄芩、山栀清泄肺热,贝母、萎仁,桔梗,甘草、橘红、茯苓止咳化痰;麦冬、知母养阴化痰。
  ⑨加减。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 .
  3.肝火犯肺证 .
  症状及分析:咳逆上气阵作一一旰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咳时面赤,口苦
咽干一一肝火上炎,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咯出一一木火刑金,炼液成痰,胸胁胀
痛,咳而引痛一一肝肺络气不和,舌苔薄黄,少津一一火郁阴伤,脉象弦数一一弦主肝
旺,数为热象。

  治法 清肺平旰,顺气降火。
  方药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1)方解;本方顺气降火,泻肺化痰。治咳逆气促,烦热,口干苦,胸膈不利。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清热泻火,配桔梗、青陈皮化痰顺气,甘草、粳米和中健脾,使泻肺而不伤脾胃。黛蛤散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
  (2)加减;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 .
  4.肺阴亏耗证 .
  症状及分析.
  干咳,咳声短促一一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
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一一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
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一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 
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一一阴虚火旺,  
形瘦神疲一一阴精不能充养,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一一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1)方解;本方甘寒养阴,润燥生津。用于肺燥阴伤,干咳少痰,口渴,咽干内热等。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滋养肺阴,生津润燥,扁豆、甘草和养胃气, 桑叶清泄肺热。
  (2)加减: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
  5。肺气虚寒证
  症状及分析:
  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一一肺气虚弱,气逆不降,
  咯痰清稀色白量多----气虚不能化津,津聚成痰,
  神疲懒言,食少一一肺脾两虚
  面色咣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一一肺虚卫弱,
  舌苔淡白,脉细弱一一气虚之象。
  治法 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方药 温肺汤加减。
  (1)方解。本方温养肺气,治肺脏虚寒,久咳息喘,胸中冷痛,痰多白沫。人参补益肺气;肉桂温肾气,干姜温中阳,钟乳石重镇纳气,半夏,橘红、木香温脾化痰,理气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6.寒饮伏肺证 .
  症状及分析:
  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一一痰饮上逆,肺气不降,
  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一一气不布津,寒饮内停,
  寒冬发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热饮一一阳虚阴盛之候,
  舌苔白滑一一白为寒象,滑为痰湿,
  脉细弦滑一一细乃正虚,,弦脉主饮,滑为痰湿。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1)方解:本方发表温坚,用于内有伏饮,外感寒邪,咳喘痰多,粘白成沬,寒热身痛等内外皆寒之证。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
┃         ┃ 风寒袭肺        ┃ 风热犯肺        ┃ 风燥伤肺        ┃
┃         ┣━━━━━━━━━━━━╋━━━━━━━━━━━━╋━━━━━━━━━━━━━┫
┃ 辨证      ┃             ┃             ┃             ┃
┃         ┃ . 肺气失宣       ┃ 肺失清宣        ┃ 肺失清润        ┃
┣━━━┳━━━━╋━━━━━━━━━━━━╋━━━━━━━━━━━━╋━━━━━━━━━━━━━┫
┃    ┃ 咳嗽  ┃ 声重有力        ┃ 气粗或咳声嘶哑     ┃ 干咳作呛        ┃
┃ 主  ┃     ┃             ┃            ┃             ┃
┃    ┣━━━━╋━━━━━━━━━━━━╋━━━━━━━━━━━━╋━━━━━━━━━━━━━┫
┃ 症   ┃ 咯痰  ┃ 稀薄,色白,或中等,  ┃ 粘稠或黄,量少,咯痰 ┃ 无或极少,或点丝状或   ┃
┃    ┃     ┃ 易咯          ┃ 欠爽         ┃ 带血丝,咯痰不爽     ┃
┣━━━┻━━━━╋━━━━━━━━━━━━╋━━━━━━━━━━━━╋━━━━━━━━━━━━━┫
┃ 伴有症状    ┃ 可伴见风寒束表证    ┃ 可伴见风热犯表证    ┃ 见唇鼻干燥,咽喉干痛   ┃
┃         ┃            ┃             ┃ 等“燥;,邪特征。①多  ┃
┃         ┃            ┃             ┃ 与风热犯表证同见(温   ┃
┃         ┃            ┃             ┃ 燥J。②也可与风寒束表  ┃
┃         ┃            ┃             ┃ 证同见(凉燥)       ┃
┣━━━━━━━━╋━━━━━━━━━━━━╋━━━━━━━━━━━━╋━━━━━━━━━━━━━┫
┃ 舌苔      ┃ 薄白          ┃ 薄黄          ┃ 凉燥薄白         ┃
┃         ┃            ┃             ┃ 温燥薄黄         ┃
┣━━━━━━━━╋━━━━━━━━━━━━╋━━━━━━━━━━━━╋━━━━━━━━━━━━━┫
┃ 脉象      ┃ 浮或浮紧        ┃ 浮数          ┃ 浮或浮数         ┃
┣━━━━━━━━╋━━━━━━━━━━━━╋━━━━━━━━━━━━╋━━━━━━━━━━━━━┫
┃ 病证联系    ┃ 多属上感或急性支气管  ┃ 可见于多数急性支气管  ┃ 多见于秋冬内较干燥的   ┃
┃         ┃ 炎的初起阶段(全身毒  ┃ 炎或肺炎初期等(毒血   ┃ 季节,如上感、急性支气  ┃
┃         ┃ 血症不明显,而以呼吸  ┃ 症较显著)       ┃ 管炎的某些类型,以及    ┃
┃         ┃ 道症状为主)      ┃ 多见于春季       ┃ 肺结核初期,支气管内    ┃
┃         ┃ 多见于秋冬季      ┃            ┃ 膜结核的部分患者      ┃
┣━━━━━━━━╋━━━━━━━━━━━━╋━━━━━━━━━━━━╋━━━━━━━━━━━━━┫
┃ 治法      ┃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 温燥。疏风清肺,润燥   ┃
┃         ┃            ┃             ┃ 止咳            ┃
┃         ┃            ┃             ┃ 凉燥;疏风散寒,润燥  ┃
┃         ┃            ┃             ┃ 止咳          ┃
┣━━━━━━━━╋━━━━━━━━━━━━╋━━━━━━━━━━━━╋━━━━━━━━━━━━━┫
┃ 主方      ┃ 三拗汤、止嗽散     ┃ 桑菊饮         ┃ 温燥。桑杏汤       ┃
┃         ┃            ┃            ┃ 凉燥:杏苏散        ┃
┗━━━━━━━━┻━━━━━━━━━━━━┻━━━━━━━━━━━━┻━━━━━━━━━━━━━┛

 

 

 

内伤咳嗽辨证论治简表
┏━━━━━━━━┳━━━━━━┳━━━━━━━┳━━━━━━━┳━━━━━━━┳━━━━━━┳━━━━━━━━┓
┃ 辨证      ┃ 痰湿蕴肺  ┃ 痰热郁肺   ┃ 肝火犯肺   ┃ 肺阴亏耗   ┃ 肺气虚弱  ┃ 寒饮伏肺    ┃
┣━━━┳━━━━╋━━━━━━╋━━━━━━━╋━━━━━━━╋━━━━━━━╋━━━━━━╋━━━━━━━━┫
┃    ┃    ┃咳声重浊   ┃咳嗽气粗   ┃气逆作咳,   ┃干咳,咳声  ┃咳声低弱,  ┃咳嗽气急,甚  ┃
┃    ┃ 咳嗽  ┃      ┃ (有力)    ┃或为呛咳    ┃短,午后黄  ┃气短     ┃则喘鸣有声,  ┃
┃    ┃    ┃       ┃       ┃        ┃昏为剧,或  ┃       ┃多寒冬发作加  ┃
┃ 主   ┃    ┃      ┃        ┃        ┃声音嘶哑   ┃       ┃重       ┃
┃    ┣━━━━╋━━━━━━╋━━━━━━━╋━━━━━━━╋━━━━━━━╋━━━━━━╋━━━━━━━━┫
┃ 症   ┃    ┃粘腻或稠厚  ┃稠粘或黄或  ┃粘,少,咯  ┃痰粘或黄或   ┃清稀,咯吐  ┃痰多,清稀泡  ┃
┃    ┃     ┃成块,色白 ┃带血或味    ┃不爽,咽中  ┃痰中带血,   ┃无力量多   ┃沫状,或带粘, ┃
┃    ┃ 咯痰  ┃       ┃       ┃       ┃        ┃       ┃        ┃
┃    ┃     ┃或带灰,痰  ┃腥,量多,  ┃伴有痰滞感  ┃量少      ┃       ┃色白易咯    ┃
┃    ┃    ┃多易出     ┃咯欠爽   ┃       ┃        ┃        ┃        ┃
┣━━━┻━━━━╋━━━━━━╋━━━━━━━╋━━━━━━━╋━━━━━━━╋━━━━━━╋━━━━━━━━┫
┃ 伴       ┃胸闷脘痞,  ┃发热面赤或  ┃骇时面赤,咽  ┃消瘦无力,  ┃面白畏风,  ┃形寒怕冷,喜  ┃
┃ 有       ┃呕恶食少,  ┃不发热,口  ┃干口苦,症   ┃、颧红潮热, ┃易汗,易感  ┃热饮,可时轻  ┃
┃ 症       ┃神倦乏力   ┃干粘欲饮或  ┃状可随情绪   ┃盗汗,口干  ┃冒,神疲懒  ┃时重,或伴有   
┃         ┃      ┃        ┃或有胁痛    ┃       ┃       ┃状       ┃
┣━━━━━━━━╋━━━━━━╋━━━━━━━╋━━━━━━━╋━━━━━━━╋━━━━━━╋━━━━━━━━┫
┃ 脉象      ┃濡滑     ┃滑数     ┃弦数     ┃细数      ┃细弱     ┃细弦滑或沉弦  ┃
┣━━━━━━━━╋━━━━━━╋━━━━━━━╋━━━━━━━╋━━━━━━━╋━━━━━━╋━━━━━━━━┫
┃ 舌苔      ┃白腻     ┃薄黄腻舌红  ┃薄黄少津   ┃舌红少苔    ┃淡白    ┃白滑      ┃
┣━━━━━━━━╋━━━━━━╋━━━━━━━╋━━━━━━━╋━━━━━━━╋━━━━━━╋━━━━━━━━┫
┃         ┃慢支或伴阻 ┃急性支气管   ┃多见于慢   ┃肺结核、慢   ┃多种肺系疾 ┃慢支后期伴重   ┃
┃ 病        ┃塞性肺气  ┃炎、肺炎、肺  ┃支、慢性咽  ┃性咽喉炎、  ┃病,伴阻塞  ┃度失代偿性肺  ┃
┃ 证        ┃肿,肺功能 ┃脓疡或慢    ┃喉炎、支气  ┃肺部肿瘤或  ┃性肺气肿,  ┃气肿居多    ┃
┃ 联 。      ┃代偿型、支 ┃支、支扩伴    ┃管内膜结核 ┃肺炎、肺脓   ┃肺功能失代 ┃         ┃
┃ 系        ┃扩等    ┃继发感染而   ┃等,或神经  ┃疡恢复期    ┃偿     ┃        ┃
┃ .        ┃      ┃急性发作者   ┃官能症患者  ┃        ┃      ┃        ┃
┣━━━━━━━━╋━━━━━━╋━━━━━━━╋━━━━━━━╋━━━━━━━╋━━━━━━╋━━━━━━━━┫
┃        ┃健脾燥湿,  ┃清热肃肺,   ┃清肺平肝,  ┃滋阴润肺,  ┃补气温肺,  ┃温肺化饮    ┃
┃ 治法      ┃       ┃       ┃        ┃       ┃      ┃         ┃
┃         ┃化痰止咳  ┃化痰止咳    ┃顺气降火    ┃止咳化痰   ┃止嗽化痰  ┃        ┃
┣━━━━━━━━╋━━━━━━╋━━━━━━━╋━━━━━━━╋━━━━━━━╋━━━━━━╋━━━━━━━━┫
┃         ┃二陈平胃  ┃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   ┃沙参麦冬汤   ┃温肺汤   ┃小青龙汤    ┃
┃ 主方      ┃汤、三子养  ┃       ┃散,黛蛤散  ┃         ┃      ┃        ┃
┃         ┃亲汤    ┃        ┃       ┃         ┃               ┃
┗━━━━━━━━┻━━━━━━┻━━━━━━━┻━━━━━━━┻━━━━━━━┻━━━━━━┻━━━━━━━━┛
  临床需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及其预后转归。
  外感咳嗽一般易治,但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须防其迁延转为内伤咳嗽,故应彻底治疗(因湿邪可以困脾,脾湿生痰,久则脾气不运,转为内伤痰湿或气虚咳嗽,夹燥的因燥伤肺津,久则导致肺阴亏耗,转为肺燥阴伤的内伤咳嗽)。 ’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病程,其病较深,治疗不易速效,肺气虚寒(涉及脾、肾)者,因卫外薄弱,每易感受外邪,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甚者独行,先标后本或先本后标)或标本兼顾(本中顾标,或标中顾本)。
  此外,肺阴亏虚之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往往日益加重,趋于劳损之途。
  四,其它治法
  (一)简验方
  1.佛耳草15克,苏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湿咳嗽。
  2.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红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 日一次,治痰湿化热的慢性咳嗽。 ’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黄花各15克,煎服,治痰热咳嗽。
  5.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服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管炎咳嗽。
  6.复方阴阳莲,阴阳莲30克,功劳叶、枇杷叶各工5克,煎服, 每曰一-剂,30天为一疗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二)穴位贴药法
  1.取穴 分2组。第一组取天突、大椎、肺俞(双),第二组取人迎(双)、中府(双)。两组穴交替贴用,每次贴4块膏药,三天换贴一次,疗程10天。
  2。药物(气管炎l号膏) 芫花、皂角、细辛、肉桂、麻黄、大黄、木鳖子各24克,甘遂、川乌、蓖麻子、白芥子各30克,鹅不食草15克,川椒9克,巴豆3克。本品系由报告单位与北京市卫生材料厂制成之橡皮膏。注。全组病例均为60岁以上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3例中,单纯型者46例,治疗10天后,基本痊愈者17例, 显效13例,好转者15例,无效者1例。哮喘型27例,显效l例,好转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6.6%,其中以单纯型者疗效最好,有效率为97。8%,显效以上者为65.2%。本法对止咳、祛痰有明显效果,对止喘效果不够理想。
  节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内部资料)40页, 中医研究院,1976年6月。
  [预防与护理] . ….
  1.注意气候变化,重视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晚间足三里艾熏。
  2。慢性久咳肺气虚弱者,可配合气功或呼吸操,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3.内伤咳嗽应注意饮食、情志方面的摄生。忌食生冷,肥厚、辛辣、过咸食物,戒除烟。酒等刺激品,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
  (结语)
  一、概念
  咳嗽是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要证候之一,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都可以诊断为咳嗽,但须除外肺痈,肺痨、肺胀而有咳嗽者。
  二、病因病理
  分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三、辨治原则
  证辨外感内伤,治分邪正虚实。外感新病属邪实,治应祛邪利肺,内伤久病,属于邪实正虚者祛邪止咳,兼以扶正,属于正虚者补肺养正。注意治旰、治脾、治肾等整体疗法。 .
  四、临证要点
  (一)外邪犯肺发生演变转化者当相应施治

  l.风寒客肺化热,而表寒未解,见外寒内热症者,应解表清里(肺有痰热而外感风寒者,也可用解表清里之法)。
  2。风寒化燥者转清。
  3.风热化燥者转润而兼清。
  (二)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1.火大咳嗽每易灼伤肺的阴津,应注意配合清养之品,以免久廷而致阴津亏耗。
  2.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脾肺之气,应注意配合补益脾气之品,杜绝生痰之源,以免久延而致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
  (二)辨别病的新久,痰的多少治疗
  (四)治禁
  外感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当调护正气,以免久咳肺损成痨。
  (五)注意审证求因,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切勿见咳止咳。
  因咳的轻重虽与病邪的微甚有关,但毕竟是一种祛邪外达的保护性生理反射,必须以求因治疗为主。咳嗽病因复杂,有时不同的病,表现共同的证(如肺炎后期、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均可表现肺阴虚证),必须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如抗痨,抗癌等)方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有时因正气虚弱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十分危重,应加重视。
  (文献选录)
  《医贯.咳嗽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脏,畏寒畏热。火刑金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责之肺。”
  《红炉点雪.痰火咳嗽》:“外邪致咳,为风则始必鼻声重,自汗恶风,法当解之。为寒则始必恶寒无汗,声清气壮,法当散之。若表证重者,但或头痛发热,又当汗之。……若内伤之咳,痰火则甚于清晨,法当清痰降火。火浮手肺,为咳甚于黄昏,治在清金。土郁食积,为咳则甚于长夜,治在消导理脾。”
  《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咳嗽之因,时令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不得外伸,郁而发热,则肺内生痰,恶寒无汗,.头痛喘咳,而为伤寒咳嗽症矣。”
  “伤暑咳嗽之因,时值夏秋,或气虚身弱,触冒暑湿,或热盛于中,偶感时行,内外夹攻,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则暑湿咳嗽作矣。”
  “伤风咳嗽之因,肺象伏热,外感风邪,束于肌表,肺热不得发泄,则肺风咳嗽之症作矣。”
  “伤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
  “肺经咳嗽之因,或真阴不足,劳伤火动,或脾肺素燥,不慎辛热炙焯,或恼怒,思虑忧愁动火,三者皆能伤其肺金,乃成肺经咳嗽也。”
  “伤热咳咳之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或时令应寒而反温,应凉而反热,皆能令人咳嗽也。”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读医随笔。论咳嗽》:“前人每以有声无痰、有痰无声细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无声不得为咳嗽矣,且亦安能无痰?但多少厚薄,难出易出不同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 咳嗽_中医世家
干货!焦琦---中医治疗咳嗽心得
咳 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