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兰||陌生了 我的乡愁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陌生了 我的乡愁

王晓兰

退休后由于家里有八十多岁的婆婆,所以回老家的次数就比以前多了。

每当我开车进入县城,远望南面秦岭山脉绿绿葱葱,层峦叠嶂,西边白鹿塬下新修的河堤路平坦而宽阔,路边花草芳香,干净整洁,堤坝上河水清彻见底,碧波荡漾,河岸东边"蓝田新城”高耸入云,如一位美女亭亭玉立。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光旖旎,不由我感慨万千,好一派大美蓝田的壮丽景象!

图片来自网络

从县城开车十分钟就到了尧山脚下我的老家,村子位于关中环线北边,一片片白皮松象绿色海洋将村子围着,随风掀起一道道波浪,田间地头散发着草木的清香。村中水泥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村里家家盖起了楼房,村舍饮烟相映成趣,门前绿草如茵,鲜花朵朵,一排排整齐的门楼上镶嵌着"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字样,反眏着主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渴望,走进每个巷子都放满了不同档次的小车。

男人们早出晚归去挣钱,五十岁以上的女人们白天打麻将,晚上跳广场舞,三个一堆,五个一群不是玩手机、发抖音,晒幸福,就是在淘宝、拼多多上购物,我真羡慕她们身处这样的环境悠闲自在。     我熟悉的虎娃,六十多岁,从小身患残疾,至今未成家,是父母临终的牵挂。前两年政府精准扶贫,乡上给他盖了房,发着低保,现在生活不但有保障而且满意无比,走路嘴里总是哼着小曲,满脸微笑,心里乐滋滋的。

栓柱和小娜是一对老实巴交的中年人,一没有文化,二没有技术,就靠勤劳辛苦也盖了三间楼房,供两个孩子上了大专,去年两孩子就业在西安,中秋节专程回家给父母送月饼。他俩是最令乡亲担忧的老实娃,而如今生活无怃无虑。

村子的各个巷子,再也找不到贫穷的影子和痕迹。村民们自豪地说"村上马上就装上天然气,空气好,无污染,不比城里差”。乐观、自信、满足的表情和话语说得我顿生感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想当初我们同龄的邻村有几个姑娘,宁愿嫁给城里的残疾人,也要脱离农村的贫穷。后来听说丈夫下岗,企业破产,日子过的也不咋样幸福。

而今的农村再也没有穷人,贫穷落后再不是农村的代名词。

其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時,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电视机、空调取代了过去晚上大人小孩在门外乘凉的热闹;饭菜质量的提升,一家人围桌吃饭取代了老槐树下的"老碗会”;微信视频的使用代替了串门聊天。除了红白喜事大伙帮一两天忙外,像过去垒墙、盘灶、给老人篐墓等都是帮忙,现在都是互相以经济方式结算,亲兄弟、亲戚之间帮忙時间长了也互相付钱。粉利孩子上学,不能外出打工,娘家哥在外地上班,她把老人接到家里照顾,她哥每月付给她一千元工资。

几十年来,农村人已完全适应了这种市场经济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有了存款,但他们依旧保持着祖祖辈辈养成的勤劳、节俭的习惯和对土地强烈的依赖和眷恋。

和过去比,现在家家有承包地,户户都是大院子,种的菜完全吃不完,但住在乡间路边的人,不断向路边侵占,那怕三十公分都要占为已有,种上菜,使得路上不能会车,有的地方很难拐弯。

在村西头,一家人大门开在路边,门两边各放一块大石头,墙上写着“撞石头者,后果自负,赔款五百”。这霸气的标语,使人哭笑不得。

在村的东头,有一对老人在院墙拐角放个大石头。收割机、拖拉机等大车很难通过,整天吵闹不断。前年秋,队上有人盖房拉土车挡住不让过,搞得拉士车停放三四个小時不能前行,主人因耽误司机時间为拉土车进行了几百元的补偿,最后不得不找村委会才予以放行,类似这些现象经常出现。

带着这些不理解,我与队长探讨这些现象,队长满脸无奈,他说"面对咱农村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狭隘自私观念,干部也实在头脑,我当队长最怕遇到这些难缠的人和事。听着队长的一习话,我心底里更加理解农村基层干部的不易和苦衷。

长時间和近距离在老家生活,我深深的感到,现在的老家从吃穿到住行,从思想到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仰望尧山,它还是那样巍峨挺拔,依然高高地耸立在村的南边,俯首看地,村北的灞河水还是那样川流不息地流着,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我再也找不到小時候上学的两层小楼;找不到和小伙伴戏耍捉螃蟹的清河;看不见挂在村中间老槐树上,乡亲们上工時敲击的大铁钟;听不见巷子里男女老少傍晚乘凉時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原来熟悉的一草一木,巷巷道道,清河岸边绿油油的稻田,随风翻滚的麦浪,我魂牵梦绕的乡愁,竟是那么的陌生。

图片来自网络

回家后我把在老家的感想和所见说给孩子们,正在做作业的小孙女听见了,跑出房间,"姥姥、姥姥:那你说到底是现在的农村好,还是你们小時候的农村好?我说:"当然是现在农村好,但是陌生了我的乡愁”。小孙女圆圆的眼睛直楞楞看着我,不理解我的意思,噘着小嘴怏怏地离开了。

思考着孙女提出的题问,我豁然开朗:在农村八零九零后出生的青年人与時俱进,已响应国家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号召,去城里工作生活了,固守家园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经历过贫穷,又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身上既保留着祖祖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又在社会变革中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文化素质都在提高,只是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还跟不上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

不变的只有留在游子心中的乡愁;不变的只有这个固老的村名及祖先留下的这块土地。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王晓兰,网络名,〈岁月静好〉,蓝田县蓝关镇新寨人。西安航天工业学校退休,高级政工师。偶尔写作,发表于微信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那些年,回农村老家过年
奶奶,我不逝的乡愁
“乡愁”记忆
广西作家|磨志坚:老村老家老物件
农村三部曲
周文彰|乡愁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