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百题》(40) 易律夫撰
userphoto

2022.07.24 湖南

关注

      《易经百题》(40

          易律夫撰


一,引言

现今“易学热”正逐渐兴起,已蜚声海内外,使《易经》(《周易》非《易经》,本人有专论)这部“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得以弘扬光大。但人们于何为《易经》,《易经》的产生渊源何在,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周易》并非《易经》,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周易》离产生《易经》时间较近,可以在此发见上古《易经》的某些端倪。据笔者从我国已发掘出土的帛《易》、战国楚地易占卜筮散简、秦简《归藏》以及光绪年间刊刻的某《易氏族谱》所载“易国”问题并前辈先祖们的传述等,对《易经》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窥知《易经》的来源经过有新论。

 二.从《汉帛易经》看《易经》起源

1972-1974年,湖南文物考古队在长沙市马王堆乡分两次发掘了西汉古墓群,其出土文物及古女尸,轰动了全世界。而三号墓出土的多种帛书,从文字上为我们撩开中国遐古文明的神秘面纱馈来了盛宴,意义颇为重大。尤以帛书“六十四卦”(为当时考古人员所拟)《易经》及卷后佚书,发亘古所未闻。但是,它的重大价值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管是当时或现在。如将帛书“六十四卦”公诸于众(载1984年《文物》第三期),就化了十余年时间,真可谓姗姗来迟。再如,对“帛书六十四卦”的专门研究者,寥寥无几,且多是耄耋穷经者,新起者乏人。殊不知,在《长沙马王堆汉帛易易》(简称《汉帛易》或《汉帛易》)里,我们可发见密集的易学信息载量,窥知易学史上久缠不清的《易经》.起源问题。汉帛《易经》的出土,是《易经》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为“易学”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汉帛“六十四卦”即《帛书易》(按现今惯称),全书分八宫64卦,共4934字,加上《易传佚文》总22000余字。内容与今通行本《易》大体一致,惟是在字体、卦名上多有不同,异体字甚众。据人统计,《帛书六十四卦》或《帛书易》,共64卦,其卦数与通行本《易经》同。卦名与通行本同者29,异者35。帛书卦辞(不含卦名)64条计636字,阙损35字,与通行本不同的有81个。帛书爻辞共386条,计3444字(不含《乖·九二》复出之“无咎”二字),与通行本不同的字771个。粗看差别是很大的。其中八宫六十四卦,“乾”与“键”互通,“ 羿”字不见于古今文字等,都是颇为明显的。这也是《汉帛易》的独特之处。而由于这些异体字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易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通径。从这些异体字看,显然与楚文字有关,有些优于今通行本《易经》。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帛书易》出土在中国南方(湖南在古楚域),而是从其文字自身所传递的信息载量而言的。

以下就此考察分析之。

(一)先看卦名。马王堆《帛书易》首卦为《键卦》,卦名有异,在通行本里为《乾卦》。“键”,“乾”一音之转,形体相似,意义相类。“键”,关键;“乾”,天。俱有至尊至重之义。如宋代易祓《周易总义》卷一《乾》云“《周易》以乾为首”(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三》)。但是,正如湖北王家台《秦简易经》将今本《易经》的首卦《乾》改成《天目》一样,其区别也是存在的。至于为何有此区别,我们认为,首是南北语音方言的问题,为传述习惯所致。另外,古楚地多有崇忌,“天”是苍穹,冥空,于古为上尊,有特殊避讳。如在古楚地常有的卜筮活动中,男女级差大,男曰觋,女曰巫。这都表明,楚地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点。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致使《易经》首卦有此文字歧分。严格地说,其歧分又是不小的。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不应生此类歧分。虽然地分南北,总超不出华夏方域的。据考证,此汉帛《易》为西汉文帝时期,时中国已统一多年,习俗文化总体应是相容的。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必定掺杂了个人行为。因古汉墓群尚侪列侯王夫人“辛追”墓,除有男女区别外,还有汉时等级观,个人习惯爱好等因素存在。所以,避讳“乾”为“键”,且书于古《易经》首端,烙上了个人特点,是不足为奇的。而将“乾”改为“键”,虽是个人行为反映,但也有独到之处。它道出了《易经》历来重视关键时期、关键点的变化主旨。其“乾”为天,表自然外在;“键”为关键,为观念内在,二者是互补的。用句常话来概括,是理论实践的统一。或许我们可以缘此寻觅出古《易》之真正缘因。但这样与典古标异,古今罕见,说明“辣妹子”“湘军”于史上即能敢为人先、勇于挑战,不愧为“惟楚有材”的美誉。

    (二)在爻辞语词使用上,时显其优。如《帛书易经》之《蛊卦》“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凶”,是适合人们通常观念的。而今通行本《易经》于此则无“凶”字,意思是完全弄反了的,不切合社会实际。又如《帛易》之《键卦》“元享利贞”,在今通行本《易经》里为“元亨利贞”。“享”“亨”义意有别。“享”,今为享受,欣赏。《唐韵》《正韵》“音响,献也,祭也”,《礼记·曲礼》“五官致贡曰享”,汉孔安国释为“奉上之谓享”,《左传·成公十二年》“享以训恭俭,宴以示慈惠”,又《韵补》“许扬切,音香”,如《诗经-小雅》“是用孝享”,《前汉-郊祀歌》“庶几宴享”。其总义与祀祭之肃穆庄重场所有关,适合古代筮卜占仪。而“亨”,今为亨通、顺畅。《广韵》《正韵》“音哼,通也”,《易传-文言》“亨者,嘉之会也”,与今“亨”义同。惟在古语法之通假时,方有“享”同义。而古之“亨”还有“哼唱”“哼吟”意,显随便意态,而为之在古卜筮庄重场合上(多系政事)则不妥。故《汉帛易经》用“享”,优于今通行本《易经》用“亨”。

(三)至于帛书“八宫六十四卦”特点,有分门别类,综合成体的优点。其“八宫分卦法”,与汉时《京房易传》“八宫”“八纯”显然是相承的,主要是显示“六十四卦画”的体系性条理性,以少系多,以点带面,便于人们阅读理解和保存。就卦别来说,这种卦别分类法,应该说是先进的,比今通行本为尚。据《左传》《国语》,在春秋孔子时代,孔丘于列国讲《易》,并未载述此“宫卦易”(暂名)。作为文化名家的孔圣人,他的讲稿是当时通行本《易经》,只是其主旨有所侧重。又由于当时各地王侯盘踞,思想纷杂,故在楚地讲授中,孔子受到多方质疑,出尽了洋相。如帛书中的《昭力》,《繆和》篇,即有此类载记。表明当时的中国南方亦有一派“易学”思想者,《汉帛易》或是其中一种。

(四)在帛书中,还有一个特别发现。如“X”(上羽下非)字,新颖独异,含金量颇高。它仅出现一次,帛书《键卦》“九五,(上羽下非)龙在天。”此“X”(上羽下非)字不见于古文字 ,也未流传下来。按:(一)“X”(上“羽”下“非”),根据象形字组合特点,其义有:忌戒飞翔即不切实际。后句是“利见大人”。因为好高骛远,浮躁虚高,应及时讨教硕识者。否则,“九六,抗龙有悔”即有后悔的产生。这或许是“楚人多疑”俗语的一种反映吧?(二)帛书“X”(上羽下非),与“羿”形近,当属误笔或通假。“羿”为上古神话“羿射十日”之“羿”,曾膺任古尧帝大臣,有“箭神”之誉名。“羿”(夷羿)的家世阙史载,或传为今“易姓”先祖。现山西长冶市老爷山尚有“羿神庙”。西汉司马迁《史记》无他的载记,或因 “后羿篡夏四十八年”缘故。但在左丘明《国语》孔丘《论语》里却时有涉及。如《左传-昭公28年》“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论语-宪问》“羿善射”。又如《山海经-海内经》云“非仁羿莫能上”,“羿”变成了“仁羿”,有仁义道德之风。秦《吕氏春秋-勿躬》亦云“夷羿作弓”,汉王逸《楚辞注》云“尧令羿仰射十日”,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帝羿”。可见,“羿”实有其人。又据楚地温湿,树高丛密,便于飞鸟以及“羿”字形状等综合析之,“羿”当为多鸟纹身的夷蛮酋领。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羿,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南楚温湿,能激活发散人的思维形态,推绎数字,发掘奥趣是其社会生活之一。作为人类最早使用数字排列组合法(卦爻数变化)的《易经》,由此初显端倪。后来,“羿”为古尧帝所伐,退为使臣。又因南方楚地潮湿多疫疾,其族群部落北迁至易水之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建立古“易国”。《易经》累载征战、迁徙即指此。最后,该族群赅定《易经》主纲,并臻完了《易经》的漫漫历程。

三.从《楚竹书易经》看《易经》起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简称《楚竹书易》或《上博易》《楚简易》),出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三),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版,《楚竹书易》是全部四篇中的首篇。据说是目前我国出现最早的《易》,比《汉帛易》还早一百多年。惟因它是1994年间上海博物馆斥资从香港文物市场的购藏品(亦有捐赠)之一,同《清华大学藏简》一样,尚存在真假问题。有说是来自湖北的,但无确证。据上海权威机构科学测试与分析,此购藏文物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的随葬品,非赝品。其已购得的竹简文物即随葬的楚竹书,总体保存尚好。竹简长度23.8-57.2cm,宽度0.6cm,0.1-0.14cm。现有1697枚,字数约35000个。《楚竹书易》是其竹简文物中的检辑之一。

关于《楚竹书易》的竹简,共58枚,涉及今本《易》(《易经》)34卦内容,共1806字,还有25个卦画。其卦画以“八”表示阴爻,与阜阳《汉简易》、长沙马王堆《汉帛易》(均以公布名)一致。与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 人”为阴爻、今本《易经》“- -”为阴爻相异。这是《上博易》一个甚为重要的特点。从爻形上看,《上博易》的阴爻符号优于通行本《易》,比《秦简归藏易》、今本《易经》更具意义。阴爻“八”之形,示二人相携共行,但并不直接接触、纠缠,保持一定距离,各有相应的独立和自由,当是指神感意通、心领神会的一种交往方式,显然是高层次的沟通;其形上扬,则是指人的进取精神表现,反映了一种交往憧憬或于自身的希冀,是贴切合理的。而阴爻“人”则无有这些意义的,“人”形纠结,不能自拔。阴爻“--”虽然有阴爻“八”的某些含义,但阙欠进取的一面,仅平等对待而已。故《上博易》当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易经》作品。根据社会进化论原理,古《易》至少是在人们至今推崇的上古“禅让制”时期雏生,男女有别,亦是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有力表现。不过晚于日月交替、阴阳调和(“易”字之本义)概念期。因为,人们首先是从征服自然界开始,在自然界反思自身、异化自我的。也可知其作者(或抄写者)文明程度高、悟识能力强、社会等级也相应地定位在上层。所以,《上博易》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期楚国某贵族的墓中随葬品。

除阴爻“八”的特点外,文物《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还有以下特点:

(一)《上博易》原竹简有六种红黑符号,相间而用,属首次出现。其首符在首简,置于卦后卦辞之前;尾符在末简,置于该卦最后一字之后。尾符有空白,不续写下一卦的内容,每一卦有独立性。这六种符号与《上博易》的卦序究竟是否有关,有何思想观念上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按:“红为阳,黑为阴”来说,是正与反的对立和转化,应有佛教生死轮回的观念存在,其时正值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即所谓佛教极盛期,因问题较复杂,待以后详考。此就红、黑“易学观”谈谈。如《易经-说卦》“乾为天···为大赤”,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汉虞翻《注》“太阳为赤”,又引北朝崔觐“乾,四月,纯阳之卦,故取盛阳色,为大赤”,这是说“红与阳”的关系相近;《易经-说卦》“坤为地···其于地也为黑”,李鼎祚又引崔觐“极阴之色,故其色也为黑矣”,这是说“黑与阴”的关系相近。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乾为盛德之色,故大赤;坤为极阴之色,故黑”;清李道平亦说“极阳色赤,极阴色黑”,这是联说它们的对比相应关系。从以上看,用颜色来喻比阴阳,尤其是红、黑,给人们带来了对社会人生深深地遐思,其思想是有一定深度的。另外,采用红色缮《易》,与殷商甲骨卜辞出现的硃砂红现象,当有承接关系,如果能证实的话,又可见其源远流长。在战国楚地即能产生如此这般的象数易学观念,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上博易》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亮点,一烁思想火花。

(二)《上博易》在战国楚地埋藏了两千多年,是目前最早的《易》本子,比《汉帛易》要早一百多年。虽然存在时地差异问题,但在文字语气表述上,与今本《周易》《汉帛易》是相同的,俱是由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而《上博易》所说之语式,与甲骨文、金文、陶文涉《易》材料有相似处,内容有相补效用。其出现的异体字,则表现了它的独特点。如《汉帛易》今本《易经》之“无咎”,《楚竹书易》均作“亡咎”,为甲骨文卜辞中出现的“恒语”,可见它的承传久笃。南宋朱震《汉上易传》解“无咎”为“本实有咎,补过而无咎”,是符合殷商甲骨文卜占本义的。又如今本《易经》“无妄”,《汉帛易经》“无孟”,《史记》引作“无望”。《楚竹书易》则作“亡忘”,由于音转问题,“妄”“孟”,皆是“忘”的通假字,而“忘”于语意上更为直接明白。再者,“忘”字有“心”,察在本质,情趣不低,较准确地反映了卜筮者也是要常持内敛内涵的心态,深察社会人生。故司马迁于《史记》中亦多次赞评卜筮龟策者。

(三)另外,《上博易》还有不少独特之处,例举如秩:一是句子简洁,而《汉帛易》今本《易经》俱有增益。二是造字形象,如《上博易-旅六二》“旅既···” 之“旅”,“旅”下有“足”旁,其意更显;而今本《易经》《汉帛易》《阜阳汉简易》俱为“旅”,组合语意要逊色些。“井卦”之“井”,《易》之今本、汉石经、汉帛、帛易系辞、阜阳汉简、传本归藏、秦简归藏等俱同,惟《上博易》“井”下有“水”,但更贴切真实。今易、帛易、汉简易在《豫卦》《比卦》皆为“三”,而惟《上博易》作“晶”,《说文》释为“参,商星也,从晶”,“参”,《广雅-释言》“参,三也”;而“商星”即“心宿”,盖为“於伯迁商丘”(见《左传-昭公元年》)的原因。《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星经》“心三星,中天王,前为太子,后为庶子,火星也”,为二十八宿之一,苍狼七宿第五宿,有星三,即天蝎座σ、α、τ,《诗经-绸缪》“三星在天”,即指此“三星”,宋朱熹《传》云“三星,心也”,指“心宿”。 其中有“天王”,英文为“Antares,一等星,色赤,《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为此星。故“晶”与天文学有关,其主火,符合古楚地祭祀祝融火神的传统习俗。而“晶”字形又有“三个白天”的含义在内,明光闪烁,赤热异常,近火;“晶”“心”形似且“晶”为水之精华、“心”为人之主志,义意相仿。这都说明《上博易》中出现的“晶”字,意义非常,不是随心所致,实与自然天象有关。同时,亦符合古《易经》是“日月为易”、“纪时纪史”的产生缘由。三是《楚竹书易》只有“经”,没有“传”,说明古时“经”与“传”是分开的,各自独立成篇;另外,“经”是本,“传”是末,但“传”能帮助理解“经”,不用“传”,仅置“经”,又表示墓主易学水平是较高的。四是今本《易经》《汉帛易》俱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将“邦”改为“国”的,《楚竹书易》则无此,可以推知《楚竹书易》早于《汉帛易》,亦属其特点。五是《楚竹书周易》还出现了“九六”数词,则直接证伪了先秦无“九六”之称的论断,于学术颇有裨益。六是“匚”的出现,将《易经》的“上下经或篇”之争进行了中和。古《易》称“经”极早。如汉班固《汉书-费直传》云“徒以彖、象、系辞、文言十篇解说上下经”,《汉书-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汉《礼记-经解》“洁静精微,《易》教也”,可见持《易》为“经”不少。而在经、篇分数上,亦多疑歧。汉《易纬-乾凿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易传》,称上下篇,说古无“经”字,“经”字为后人所加。《汉书-艺文志》亦称上下篇。汉《孟喜易》则称上下经。宋项安世《周易玩辞》“《易》之称上下经者,未有考也,以《序卦》观之,二篇之分,断可知也”。而“匚”的出现,可解此争。《说文解字》读“ 匚”为“方”,用“方上方下”以别上经下经,上篇下篇。使易学史上长期串演的“经”、“篇”之争,于此纷疑冰释。如此等等,不一枚举。

以上我们分析了《上博易》诸问题,成熟、文明程度高是其主要点,其地其人或当久悠薰受古《易》正宗之风。如有表示人与人之间文明、和谐交往特点的阴爻“八”的出现、六种红黑符号的交替运用及语辞简洁、造字形象等,表现了其易学水平之高,为侧面说明古《易经》起源于中国南楚,臻于北地易水且只能产生在上古“禅让制”鼎盛时期的论断提供了新证。

四.从《汉简易经》看《易经》起源

《汉简易经》是指19777月于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易经》资料。墓主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汉文帝15年即公元前165年下葬。二号墓有二十八宿圆盘,六壬栻盘,栻盘架盘,太乙九宫占盘,竹简若干。竹简内容有《苍颉篇》,《诗经》,《易》,《年表》(上迄西周下迄汉),《大事记》,辞赋。其中《楚辞》,《刑德》,《日书》数百片,在睡虎地,马王堆出土过,其文在《孔子家语》,刘向《说苑》《新序》里有见。

关于《易》的有三百多碎散简片,其中有今本《易》六十四卦中的40多卦,与《上博易》一样,无《乾》《坤》二卦。简片中有卦名、卦辞的91片,有爻辞的60多片,每爻辞间有圆点断开。属筮卜类的《易.类,超过752片,计3119字,经文1110字,卜辞2009字,有卦画的5个(大有、林、喷、大过、离),存在有卦爻辞的221片,分属52个卦,残破特甚,原卦序无法复原。卜占顺序是卦名、爻题、卦题、卦辞、爻辞等内容,以“八”表示阴爻。阜阳《汉简易》的特点是:一是在卜辞后有问具体的卜辞,卜辞语气与马王堆、秦简日书所占卜的辞类似。其格式是:卦画写在简上端,下空一个字格写卦名,后书卦辞。即卜辞、爻题、爻辞、卜辞、0、爻辞。题前有圆点隔开,卦爻辞与卜辞之间无明显区别,仅在卜事前加一“卜”字。具体步骤是:。(圆点)、爻题、爻辞、卜某事吉或不吉、卜某事吉或不吉。二是异文多,与今本不同的卜事之辞达400多片,可作勘校之用。阜阳《汉简易》的卜辞虽很残破,但可看出是分段抄写的。爻辞与爻辞间也不独立,而是连抄,只有一圆点隔开。每条卦辞和爻辞后都有卜辞,卜辞与爻辞无隔断符号,大多以“卜”字起首,也有用“以卜”起首,亦有不用任何符号直抄,卜辞事项非一条一事,而是多条多事。三是《汉简易》还无时间、占主、占者,因整体的所作简筮,年月如在,便于查考验证。抽样时,占主更带有普遍性。但由于这些筮简零乱,时地有碍,编这样的本子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故其成书断定在战国秦汉之际存在。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易》与阜阳《汉简易》一样,都是经过编纂的。四是阜阳《汉简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颇似一部百科全书。有天气晴雨,有劳动田鱼的,有卜人事的,有卜军旅的,有卜生老病死的,有卜婚嫁儿女的,还有术官、居家、举事、君王、大臣之卜。由于内容过于宽泛,也反映了它不完全属于某一个人的,当杂有他人的卜占资料。

从阜阳《汉简易经》原文内容来看,还有如下诸特点:

(一)《汉简易经》的卜辞部分是其主要特点。在通常谭《易》里,只有卦爻辞,即筮辞部分。但《汉简易》则在其前部分后面加上了卜辞部分,由此构成了对前者的解释形态。这在《汉帛易》《上博易》《秦简归藏易》以及其他散杂卜筮简牍里是没有的,可谓别具一格;而其有助于人们对古传筮义的理解,则又可谓之为独领风骚。《汉简易》的这类卜辞,现存2169字,是今本《易(已谬称《周易》)的三分之二。这些卜辞衔接在卦辞、爻辞之后,与经文(筮辞)没有多大区别,有的仅在卜问前加个“卜”字。我们知道,西汉刘歆七略-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是就典经方面说的而《七略-数术略》则谓“《周易》三十八卷,《於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大次杂易》三十卷”等,则属于筮龟家的《易》。同样,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也是这么说的。故严格说来,《易经》不是《周易》,《周易》算不上《易经》。将《周易》等同于古《易经》,是错误的。古《易经》是上古原始禅让社会的典经,蕴含有排列组合科学原理;《周易》则纯粹是卜筮书,是反科学的,或产生在殷末周初。二者产生的时期和表现内容均不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古《易经》与《周易》已经混淆,今天的人们已经没作区别了。同时,又由于现代科学文明的需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古《易经》的科学意义,分清古《易经》与卜筮《周易》的原则区别。由于《周易》的卜筮谶纬迷信,悖离了古《易经》科学主题思想,使得古代中国盛行占卜术。如《汉简易》《秦简归藏易》,亦俱属此类。所以,古卜占难明且夹杂占者主观意念,问占者只好古为今用,自己加上解释或喻比于自身实际,显然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的。这即是《汉简易》卜辞部分的由来。为便于理解,兹以数例释之。其一,前加“卜”字的。如《汉简易经》之《大过》卦“橦侥,利用(悠)往,亨···卜病者不死,妻夫不相去,不死。”又如,《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卜子产不孝,弗···”这是一种前加“卜”字的。“卜”字以前为筮辞部分,后为卜辞部分,后者是前者的解释,用一种哲学语言来表示即具象的说明。其二,前不加“卜”的。如《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以卜大人,不吉。”又如《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居官及家不吉,罪人不解。”虽然前无“卜”字隔断,但依然能看出筮辞与卜辞的区别,卜辞是筮辞(经文)的注解。用既已编定的卦爻辞(卦爻辞是以往的筮辞),或《易》编纂的教训史箴,在《易》卦爻辞下直接书写卜辞,可有验证的作用。

(二)《汉简易》卜辞部分的学术意义甚大。南宋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语类》卷六十六),道出了人们的普遍感觉。但古代卜、筮各有分别,至先秦即已不厘。《汉简易》的出土,则说明卜辞是筮辞的注解,表明了二者的关系。筮辞部分是对筮占的记述,卜辞是对龟卜的记述。但人们对卜与筮是什么样的关系,曾不甚明了。《汉简易》则释解了这个难题。故有学者说“古人求神灵决疑难,往往龟卜筮占相辅为用,包以兆卜,筮以象数定吉凶,它们之间必然有相应的的连带关系。可惜筮卜关系已经失传,《阜阳汉简周易》可聊补这方面的不足”(《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韩自强著)。另外,据汉世相传的文献看,“卜”字后来非指进行龟卜,而演有占断、推测的义意,故可以省略。由此又表现了“卜”字本身在古汉语史之社会习惯变迁轨迹,为古汉语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二号墓出现的二十八宿圆盘、六壬栻盘、太乙九宫占盘,则说明其卜筮条件好、水平高,且涉及天文(二十八宿)、地理(六壬),与上古《易》初起自然界、探讨自然界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三)《汉简易》的出土与编辑出版,是今天“易学”的新发现,尤其是卜辞部分,影响将是深远的。近有人在甘肃敦煌的汉简占书中,发现了与阜阳《汉简易经》性质相类的情况。即在卦爻辞后,并接抄有具体卜问事项之辞。这只能说明阜阳《汉简易经》的流传、散佚。因为敦煌藏简甚迟,且多是内陆“走西口”“下南洋”谋生发财们的“作品”,当然,也说明这种《汉简易经》作用大,流传范围广。而有人将《汉简易》当作云梦出土秦简《日书》类的,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已经知道,古《易经》从自然界(天地日月阴阳)变化角度,产生文字文明,后则别分。其纪时的当是《日书》,汉《史记》即有《日者列传》。其纪事推理的是卜筮,汉《史记》同样有《龟策列传》。秦简《日书》是重在纪时纪事的,是一种自然记叙行为;卜筮则是具含事理的预测实践行为,虽因条件限制,有误导歧见,又容易使人生偏见或因可能揭人短而有憎恨者。二者虽然同出于古《易经》,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不宜在此过分纠缠。至此,我们还认为,在筮辞经文上,以卜辞作解释,甚至验证,其现象与《易经》自有《易传》一样,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更新问题,其释义有是与否,聚群有大与小等区别,可以更好地理解经义。这是一个好的特点,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易学”范例,是值得研究的。而或因《汉简易》(特指卜辞部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几乎到了就事论事的程度),古《易经》方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并流传到今天,影响亦如此之广大。

    五.从《秦简归藏易》看《易经》起源

《秦简归藏易》,是指19933月湖北省江陵荊州镇王家台十五号墓出土的易占类辑编。从随葬物看,十五号墓主或是侯王级别的吏臣。墓中共有竹简813枚。字体为墨书秦隶,考为秦朝晚后时期文物。内容有《归藏》(易占类)、《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等。《效律》96枚,与《睡虎地秦简》之《为吏之道》基本相同。前者对校对后者顺序有重要参考作用。《政事之常》65枚,利用图表形式铨释,类似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一段话,对校对、理解《为吏之道》有关文字以及探讨秦代政治思想与五行学之间关系均具重要意义。有关《日书》竹简量最多,多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相同,可为勘比。《灾异占》简不见其他《日书》资料,与《京房易传》、《易飞候》文字肩似,内容可弥补秦时地方社会习俗、自然天象等史料不足问题,其与《易占》当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涉及《秦简归藏易》的竹简共394枚,其中有《归藏》编号的易占简164枚,约4000余字。但简体残破,顺序难定,未能拼凑成一个整简。其为六画别卦,共有七十种卦画,重者十六,尚有五十四种。卦名七十六,重者二十三,实际五十三。卦辞亦有重复的。下面就它的相关特点分析一下。

(一)《秦简归藏》,作为一种古《易》,主要表现在它的“易占”简方面。“易占”体例,以《易卦》开头,后是卦名及解释辞。它以“一”表阳爻,“六”“八”形状表阴爻。由于年代久远问题,可辨识的有50余个,其中有重复的卦画卦名,所见卦名多与传本《归藏》卦名相同,解释辞则与今本各爻辞不尽相同;采用的古占筮例,涉及古史人物,所占必是帝王、封君大臣、封国大事。如有上古伏羲帝、黄帝、炎帝、穆天子、共工、羿、夸王、夏启、武王等,其羿射十日、嫦娥奔月、夏启乘飞龙、武王伐纣俱见于史书,可映证史实。由此专家认为,《秦简归藏》是佚亡已久的“三易”之一即《归藏》。其中的东周故事,或为持有者孱入。说明此《秦简归藏易经》有古《尚书》随朝代变化之特点。

(二)湖北王家台《秦简归藏易经》有今本《易》中的《同人》《鼎》《暌》诸卦,概是古卜占多有各自选择自由缘故。卦名亦有不同的,如《秦简归藏》的《天目》即今本《易经》的《乾》卦,《劳》、《丽》、《毋亡》三卦,依秩为今本的《坎》、《离》、《无妄》卦。其所以有此区别,正如在论文前所阐述的,当是有某种忌讳存在,这也是古代楚地所常有的现象,不足为怪。只是《秦简归藏》卦名要明白易懂些,更贴近社会生活。如前之“天目”,直白是“天的眼睛”;而“乾”字,非平常人所能通识。又由于《秦简归藏》这种字词变化,造成了其语言特色。一是简明扼要。如《同人》卦“同人曰:昔者黄啻(帝)与炎啻(帝)战{}涿···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炎、黄本为同宗,故战后“有吝”,是要两败俱伤的,便宜了第三者。除卜占格式辞外,不到二十字,却浓缩了华夏五千年之争斗,可谓是语言学运用上的奇葩极品。二是语言形象。如对神话“嫦娥奔月”“羿射十日”的表述,就极为传神。原文是“《履》曰:昔者羿射堵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其“羿果射之”,表现羿(古尧帝大臣)动作矫健, 既能射落十个太阳,自然具有果敢精神。又:“《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奔月而支占{}{}{}{}”。“窃”,表示恒我(即嫦娥,为羿之妻)心细谨慎;“奔月”,则表示其超脱潇洒。而于羿、嫦娥的记述,还表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政治观。要知道,作为汉时正统史典司马迁撰的《史记》,是阙此载纪的。其原因或缘起“后羿篡夏四十八年”的史实。

(三)《秦简归藏易经》的出现,轰动了学术界,说明古代传说的《归藏》存在可能性增大,或使《归藏》这部亡佚已久的上古《易》书有望重见天日。其别具特色的卦爻辞,可证明今传本《归藏》不完全是伪书,想必它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其吸取上古某种卜筮方式是可能的。惟是《秦简归藏》无书名,落简落字过多,体系散碎难全窥,是否确属古《归藏》易书,证据显示尚不足。虽然从出土考古实践看,传统古书(简牍为尤)少有书写篇名的,多由后人补缀。但有标名的,其肯定性自然会大大增强。《秦简归藏》惜未标篇名,其真实性当须有待证实。但它与传本《归藏》关系紧密,言辞形式有似,可勘校传本《归藏》。同时,还能以此窥见先秦筮法的某些特征。《秦简归藏》作为《易》书,它有非常的格式化。先是卦画、卦名,后“曰”连接卦辞,卦辞皆为“昔者某卜贞卜某事而枚占某人,某人占之,曰吉或不吉。”其多有“卜”字,共30余数。《说文》“卜,灼剥龟也”,《周礼》有“大卜”“凡大事卜”,《礼记-曲礼》“龟为卜,策为筮”,故《秦简归藏》该属“龟卜”。今台湾学者屈万里也持这种观点,他说“易卦源于龟卜”(《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师大1987年版)。而传本《归藏》则是“策筮”。又《周礼》有“筮人”,“小事筮”,周王室是“先筮后卜”,《周礼-春官》“凡国之大事,先筮后卜”,《左传-禧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说明卜、筮本是有一定区别的。但卜与筮于先秦即已不分,如“占”可兼卜、筮。《广韵》“卜,卜筮”,《易经-系辞》“以卜筮者尚其占”。占有观、说二种。《尔雅-释言》之《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也”,这是观视;还有口占,《韵会》“隐度其辞,口以授人,曰口占”,如宋王安石诗云“坐占白鸥沙”。据此,足以证明史上“《连山》《归藏》以七、八不变为占,《周易》以九、六变者为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而有人将《秦简归藏》当作传本《归藏-郑母经》,则说明《秦简归藏》所用占法亦是另有别径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秦简归藏》内容类似今本《易经》,同是多涉及国家部族大事的。而其格式有异,多现“卜”字,应属龟卜类,是“卜大事”的;传本《归藏》则属策筮类,是“卜小事”的。又《秦简归藏》具载“羿”、“嫦娥”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其独特的政治主张,与正史汉《史记》裨补。总之,这些都是与古《易经》“日月为易”“光比日月”的主体精神和自然观分不开的,为探讨《易经》的真正起源提供了正面证据。

 六.从出土楚卜筮散简《易》看《易经》起源

古《易》在古占筮卜辞散简中也多有出现,其作用不可低估,有的可谓“涌金喷银”。如当今从出土的零散竹简甲骨中发现的“数字卦”,可以证明易学史的“重卦说”出现在商周以前,推翻了“文王重卦说”及“文王作《周易》”的历史承论,将今本《周易》(易经)的起源至少前推了两个朝代。

现今存在的古占筮卜辞散简有:1965-1966年湖北江陵纪南城一号墓出土的《望山楚简易筮》(简称《望山楚易》),1986.11-19871月湖北荊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包山楚简易筮》(简称《包山楚易》),19945月河南新蔡县洪河北岸出土的《新蔡楚简易筮》(简称《新蔡楚易》),共三种,现已整理。还有1978年初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楚竹简易占,1986-1987年湖北江陵秦家嘴一、二、九十九号墓出土的楚竹简易占,待发掘。而《清华大学藏简》与《上博易》同为购藏品,且公布不多,涉卜占《易》甚少。故下面仅就已经整理的前三种战国楚简易占分析一下,以窥其于古《易经》的起源有何裨益。

(一)《望山楚简易筮》(简称《望山楚易》)。其墓主为邵(“邵”下加“心”),是战国中期楚悼王(公元前401-380年)的曾孙,为下大夫,下葬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一号墓还出土了“越王勾践剑”一把。随葬筮简是墓主的卜筮祭祷记录。这类简在全国属首次发见,惟保存不佳,残断者颇多。经过拼接后,总数207枚,一般长度15cm,竹简文字千余。其特点是首次在筮简上标明了卜筮工具,说明卜筮中的别样情况。它的通常格式是先记卜筮时间、卜筮工具、卜筮结果,最后记墓主求福去疾的许多祭祷措施。与包山易筮、新蔡易筮形式、内容通似。

(二)《包山楚易》,其墓主为楚上大夫,身份仅次于封君侯王,下葬于公元前316年即竹简最后纪年“大司马卓滑救甫之岁”。墓中出土竹简444枚,文字计282枚,字数15000字,分卜筮、司法、遣策等。其中涉及卜筮祭祷54枚,22枚专记卜筮。其特点为:一是其卜筮法与《易经》直接有关,占法不同,占事占辞相类。商周甲骨卜辞也是《易》卦爻辞用来编纂的素材。《易》形式上用易卦,并记占事之辞,是原始卜筮刻辞制度的遗存。我们讨论的这些战国楚竹简易筮资料即属此类。战国时卜筮并用,卜多于筮,卜的传统十分强固。其时,《易》早已定型,楚人仍然沿用传统筮法,其记载筮事与经验和所得筮卦,并不用《易》卦爻辞,即使在《易》卦爻辞编定后,也只用卦画占筮且仍然存在了较长时间。二是《包山楚简筮》卜筮,是墓主为国政大事祈求鬼神保佑、赐福的。而占问之事主要有求贞人出入宫廷侍王是否顺利、何时获得爵位、疾病吉凶等。与王家台《秦简归藏》必涉远古、多载帝王、大臣、部族战争、封国大事乃至神话人物相类,亦是“卜大事”的。三是它有一种较固定格式,即先是前辞(纪事纪年日用干支,并载卜具)、命辞(有卜得爵)、占辞、祷辞和第二次占辞。具体卜筮祭祷简辞可表述为:某时、某人(占者)、以某种卜筮工具、为某人(占主)贞某事“尚毋有咎?”、左右并列的一组两个卦画(无卦名)、占之、恒贞如何?短期如何?以其故改(或它种祭名)之、具体祭祷之事。例如:“宋客盛{}聘于楚之岁,{}尼之月乙未之日,···少有忧于躬身···”。四是简文中有612个易卦数字卦画,每组卦画由两个组成,左右并列。卦由“一”(一)、“A()X()“八”(八)四个数字中的两、三或四个数字组成。其中出现的“一”,为恒有。如《豫》《兑》两卦由一、六数字组成;《损》《临》两卦由右《损》卦、左《临》卦、六三均作“八”,其余由一、六组成。而《秦简归藏》有卦取卦画与画、卦名、卦辞,但无爻辞,《易》多出了爻辞,是竹简易筮这类古用易法的进一步繁化。《新蔡楚易》竹简易筮,仅取卦画与占断辞,且卦爻以数。正是这些数字的出土,为今天易学研究带来了惊喜。惟是其数字表现形式稍异。如安阳四盘磨一片殷墟卜骨,上刻有三个六联体符号,有两个符号下刻有文字两个,转换成今数即“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七八七六七六曰隗”,此被人称为“六象筮数法”。《魁》、《隗》有似卦名,于《周易》为卦名《否》、《未济》。“魁”为首领,为乾,主内在;“隗”为高山,表示高大,与巍、嵬相近,当为坤,主外在形式。这当是两个连卦,与《连山易》之“对联卦”或有关系,因连山氏又名魁隗氏。又殷墟小屯南地“四卦龟甲”上刻“阜六阜九”,阜为小山,突出貌,古《国语》假借为“魁”,与《易》乾卦类似。这些都是卜筮的某种动变形式,而这些卜筮,显然就是著名的后来推倒“文王重卦说”即“文王作《周易》”的“数字卦”。(注:有专论)。

(三)《新蔡楚易》,为墓主生前卜筮记录。其墓主是显赫的楚国封君平夜君,内容载战国中期楚悼王末期事的地方政事(亦附涉事主私事)。出土竹简计1571支,写作风格不一,由多人抄写,一为卜筮,二为遣策文书。前为多数,后者极少。其固有格式是:前辞、命辞、占辞组成,亦为“数字卦”。易筮简共15组,完整的有1224挂,由一(一)、×(五)、A()三个数字组成,迭成六排,与今本《易》爻数相同,由于数字非惟二个,非奇偶不能与阴阳爻侪并,但亦当是一种数字卦。故《新蔡楚易》其特点就是与以上二种散简散筮一样,仅作为“数字卦”,即是一大发见,作用非常了得。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种战国楚地零散简筮,虽然各有特点,但通似者居多。俱是原始卜筮刻辞制度的遗存者,即用《易占》形式,六用易卦爻,并记占事之辞。所处时代大致,俱为战国中晚期。墓主身份虽有层级高低,但均属贵族,即使占者地位有所下降,仍为封君大臣一脉。卜筮内容形式俱都相近,同是专为一个主人进行的卜筮实录,且主要是为卜筮政事管理的。其同为“数字卦”,虽与其他数字卦形式稍异,如与殷墟卜骨数字卦即有表现不同,但意义作用一样;同时,因是散简碎片,其易占的体系性难窥。但不管怎样,“数字卦”的出现,将推倒既往成论,并无疑地开启易学新时代(详见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4期。并参看今人唐兰、张亚初、李学勤之相关文著)。

. 关于“易”的问题

既然《易经》是“易”,或应该与“易”字内容有些关系的。据先辈讲述,易氏先祖很重视自然天地及变化,其祭祀仪式很神秘而讲究,有甚于祭神。人生天地间,自然要看天行事,重实际的。那种“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则是难的,仅是神话传说而已。本人青少时于老家,偶然发现祭龛奉祀的特制“称砣”,其色淡灰,形如石,但于比重仅石之三分之一,不知何质。外感年月古久,石上镌刻“元亨利贞”四字,为《易经》开首语,可知《易经》于此位置之重。而“称砣”有衡度、标准的意义,是贸易交易的价值评判,或以是涉《易经》主旨。再如受《易经》思想感染,尚流行于当地的棋艺游戏《五子飞棋》,棋形呈十字形,对弈时,有“金、木、水、火、土”各个棋子的移换;《打煞棋》为正方形,有“连山”的吃子方式等,明显运用了古“五行说”,三易之“连山易”等易学术语。说明《易经》的原义仍留存在此,启人睿智。

本人曾见到清光绪年间刊刻的某《易氏族谱》,其载“古有易国”,甚有感悟。“易国”的史载不详,然其是存在的且具有自身特点,“易”字本身即是说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易为日月,象阴阳也。”我们可据《易经》内容,推断“易国”的历史本末。易国的最初活动区域或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最先为夏诸侯国“有易氏”,以易水而得名,后盛唐时置易州,近海占山,是汉民族的俗习,也是古人“乐土”的标准。据近代考证家王国维考证,古《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有易氏”,屈原《天问》“有扈氏”(古扈通沪,沪为今上海市简称),俱为今易姓先祖,与“易国”有关,惟其地域有变(或谓“出北狄而雄冠南楚”)。今天,因邃古悠邈,考证繁难,“易国”的成立年代估约在公元前三千年,正是我国文字的雏生期。从《易经》里,或可寻出“易国”的蛛丝马迹。如“潜龙勿用”“龙战于野”“高宗伐鬼方”“十年乃字”等。《易经》是其出征、婚配、安邦的过程,用来纪时纪史的。其箴言铭训如“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谦谦君子”“匪夷所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等,实似一部政典史箴总辑,而其最初缘由是非关“卜占”的。在其爻辞中出现“吉凶”“无咎”(“无”字在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里作“亡”)等语的,则表现他们对事物进行预测、推断事物变化有独特之点,这或许与其历史上的某些原因有关,如职业、职官、谥讳等。《易经》此预测特点之形成,非一蹴而就,是在自然、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渐趋渐进的。而孔子《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汉《易纬-乾凿度》谓“易始于太极”,汉虞翻《注》说“太极,太一也”,则是就义理上面说的。

国外常有人研究《易经》的,尤其是一些汉学家,颇受《易经》感染。西方《易经》第一个译本是十七世纪的拉丁文本,为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所作。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所撰《哲学史讲演录》卷一里有专门讲到“易经哲学”部分的,黑格尔在此指出“中国人说那些直线(阴阳爻),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基础。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可见评价甚高。德国大数学家微积分创始人之一莱布尼兹,其著名的“二进制”即与易学“先天八卦”通似,而其与法国传教士白晋讨论《易经》的通信,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九世纪末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德-阿尔莱所作的《易经-复原、翻译与注释》,至今享有盛誉。二十世纪初,德国卫礼贤父子是西方易学权威 ,所著《易经八讲》是西方学习《易经》的必读书。新中国至今,有了许多译本,最著名的当推英国人布洛菲尔德的《易经》译本。改革开放以来,他们还翻译撰写了不少《易经》、易学方面的作品,如英国理雅各所著英文本《周易》(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巴克特所撰《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宁夏出版社1989年版,陈伟译)等。外国学者们还适时地将《易经》图案如双鱼“太极图” “八卦图”等,用以学习宣传。如韩国国徽,新加坡空军机标志等。其研究《易经》,多侧重预测学、心理学、未来学。他们称《易经》为“ICHING”即“aleatorg”,意为:随机,机遇等。在数学(计算机图画)、艺术上,人们都是借助未可预料的自然力量,如空气、水、火、磁性或化学作用达到的,并指出这是一种“人法自然,自然法人”的思想体现。虽然由于时地有异,他们对古代中国了解有限,然而在“易学”研究上,精辟新颖,发人之未见,其书著多有道出《易经》之“易”的真正意蕴之所在的。

 八.  结论:

总上所述,从以上几种关于《易经》出土的秦汉简帛、战国楚地《易》占卜筮散简的内容表现,可以看出《易经》起源的总体特点。一是与探索自然界日月阴阳变易法则有关,如对阴阳卦爻画数变的排列组合科学分析。二是“阴阳三合”(屈原《天问》)正、反、合三段论辩证法哲学。三是世界古文字雏形,是一部古字典词典。四是古代“易国”的纪数纪史“日记”及政典,惟是对时事进行了遴选。五是一种对事物现象进行预测、推断有禀赋的民族,对日月天象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归纳总结。六是帝系传承,如“伏羲氏”“羿帝”“太一上帝”“有易氏”或与“易”有关系,最初当为盘古氏,表现初是崇日派东方原始部族酋长。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不管沧海桑田,物人倏忽,其主体总有显现。在这里,我们分析了数种简帛、《易》占卜筮散简的原存信息载量,而于“数字卦”的考察,道出了古《易经》的最初起源问题。这就是以上三点的总合,归纳成一句话,即《易经》突出了“天地日月规律”,遵循自然界变化法则。这是古《易经》的真正通旨。

最后,上古《易经》的产生,说明我们古人很早就重视天地日月,讲究天时地利。它是人类长期探索自然社会,改造自然社会迈出的第一步,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一步,具有开启性意义。它既是民族的瑰宝,又是人类文明的首端,今天已盛行海外。可以说,《易经》的思想博大精深,总览涵括了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思维形态。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三段论“正反合”的辩证哲学是《易经》思想的最高铨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易经》思想科学而现实的深层表白。可见,《易经》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要弘扬《易经》精神主旨,研习稽证古今“易学”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复兴伟大中华,最终实现中国梦。

                             易经太极八卦图览(百度)

 

              (律夫公元2015715日农历乙未夏旬撰于易斋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语堂编藏】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佚名)
【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
易经原本是古代兵法
子夏易学考论
(12)归藏全本释义精解(上)
李零先生谈《周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