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易经》卦名及内容问题 易律夫撰
userphoto

2022.11.26 湖南

关注

     上古《易经》卦名及内容问题

  易律夫撰


一,《易经》卦名问题

卦名是根据卦画而来的,卦画是本,卦名则因各朝代的文字体系不同而有变化,但总的意义不应该悖离。今通行本64卦《易经》,有卦名64个,但多与《帛易》《竹简易》不同。其中与《帛易》卦名的比较,可能还反映了今通行本《易经》的未成熟处。兹以乾坤两卦为例述析之。

在《易经》卦爻变化中,是以阴阳爻变化为基础的。能分清阴阳的就可以为《易》,这是古人学习《易经》的基本条件。一阳爻,我们可以称阳,一阴爻,可以称阴。战国佚名《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可知阴阳是古《易经》的基本。在哲学辩证法里,阴阳正反,是辩证法的前提,其合题当在卦画中。卦画是本,卦名是根据卦画而来的。卦画只有一个,卦名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定。如长沙马王堆《帛书易经》的卦名就多不同于今通行本《易经》(即谬称的《周易》)。这说明《易经》的卦名有不定性。当然,由于卦画内容的基本确定,卦名的变化也有其相对固定的域值。今通行本《易经》的卦名,由于流行久远,承传比较一致,故应该是贴切的。但也应与《帛书易经》进行比照。出土《帛书易经》是汉文帝时期的,由于不少卦名与今通行本《易经》不同,这说明汉初的《易经》卦名并未完全定下来,其卦名由当时的卜卦形式决定。古《易经》的卦画产生的时期很早,也是固定的,只是各个朝代有各自的名字称呼(也因各朝代的文字不同原因),也就是卦名或因不同时期不同朝代而定。伏羲氏八卦,其卦名当是比较早的卦名,也是《易经》原始卦画较早的以文字形式表现的开始。《易经》六十四卦及其卦名,是夏有易氏的作品。而由于夏文字体系尚未发掘,但商甲骨文却多有这些文字表现。所以,古《易经》的卦名可能在夏商之前还应有相似但甚古老的卦名。而卦名是根据卦画变化而来的,卦名的顺序也应根据卦画的变化规律而来。卦画是一爻一爻的变化来的,古代惯例是自下而上,但按现代科学的方法应是自上而下。今通行本《易经》首乾卦即六阴六阳,下一卦应是《夬》卦,以此类推,最后是坤卦即六阴爻。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这是在揭示《易经》卦爻变化的总规律。只是它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论自然观不同,是揭示社会实践的形成发展的。古《易经》的“太极”显然是指本体,也可以说是卜筮的对象、目的。二阴二阳,这是阴阳二仪,即二阳爻,二阴爻,就是四象。象者,相也,即方向。当时指天地万物的空间形式,因为有了一阴一阳的“道”,下一步就是它的物质表现,而空间就是物质的最初表现形式。空间就是东南西北,是阴阳二仪产生的四象。由于阴阳二仪是二阴二阳,分别增加了一爻数,我们就不能再称阳、阴了。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称,《易传》云:乾为天,坤为地。故我们就以阴阳爻内外在表现,暂拟二阳爻为天,二阴爻为地。而由于天地本有道的形式,可以说就是东西南北的空间,也就是四象。再是八卦,即三阳爻,三阴爻。八卦分别是乾坤震艮离巽坎兑,也是八个方向,因为其卦名古老,可能也比较正确。所以,就空间方面言,太极是本位,二仪是前后,四象是四面,八卦是八方,六十四卦则是八方的细化。至于时间,则是表现在“爻辞”里,其“九”“六”“初”“上”“用九”“用六”,就明显是数字表现。而数字的连续,就是时间的连绵,此是现代科学解释时间的普遍观念。

但是。就卦名而言,《易经》三阳爻,三阴爻,在八卦里分别是乾、坤。通行本64卦《易经》6阳爻也是乾,6阴爻也是坤。这就带来了问题,三阳爻是乾,六阳爻也是乾,三阴爻是坤,六阴爻也是坤,显然是错误的。故《帛易》6阳爻为键,6阴爻为川,至少没有重复,虽然还不能确定是正确的,但也说明作为古《易经》最重要的《乾》《坤》两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称呼或因地方、个人爱好而有变化的。也就是说,古《易经》的方法,只是原则,具体操作存在某些区别问题。清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二引《礼记·礼运》云:“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又说:“孔子之不征,可征者仅有夏时《坤》《干》二书,自此外皆无存。”此处将《乾》作《干》,“干”繁体为“幹”,或是“乾”之误。但说明古《易经》的首卦《乾》,虽然至为重要,然古时已然有多种写法。而这种现象,也同样适合卦名的确定。这还应是《帛易》高于通行本《易经》的地方,并推测《易经》当产生与楚地,后盛行于北方中原的历史轨迹。甚至我们可以据此推断下一个变卦为九阴九阳,九阳可暂名为罡,九阴为水。这是我们就前面键、川卦的内在意义说的。由于古人的记忆条件有限,阴阳二爻固然简单了,也很难看出相关问题,八卦正合适,64卦《易经》也在人类的脑力之内,当然要进行专门记忆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九阴九阳也是可以进行的。而只是由于十是个满数,可能在此当设一限制阶段,以防滥竽充数,流于形式。《竹简易》虽然缺此乾坤二卦,也无其它八卦卦名。但是从《竹简易》其它卦名里,也可看出其变化。如《竹简易》的《币》卦,通行本里为《师》卦,《帛易》也是《师》卦。总的说来,卦名是根据卦画逐渐变化而来的,只是卦名并非一成不变。当然,卦画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超出卦画表示的特点意义,卦名就无意义了。所以,卦名的顺序也应根据卦画内容、变化顺序而来。


二,  《易经》内容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易经》,又习称《周易》,其古则称《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典,被誉为“群经之首”,与《诗》《书》《礼》《乐》《春秋》并侪,今已盛行海内外。它“《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系辞上》);它“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易经.彖上》);并“推天道以明人事”“《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可见其作用之大,影响之广。然而《易》、《易经》与《周易》并不是一回事,今人常将它们混为一谭,且《周易》有逐渐取代《易经》名谓的发展趋势。这是错误的,应予以厘清诂正。

“易”以及后来的《易经》,其内容是“易以道化”(《史记.太史公自序》)、“《易》以神化”(《史记.滑稽列传》)、“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律历志》)。我们通常说的《易经》,是指64386爻(含二用爻)《易经》,它包括卦爻画、卦名、爻辞。《易传》包括《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序卦》、《说卦》、《杂卦》,共十篇著作。但《易经》《易传》出来晚,是“易”的鼎盛期,也是易学的主体。另外,大凡研究探讨“易”(尚未成书成经时)、《易经》、《易传》的著作,也是属于易学范围。同时,由于“易”的古老难辨,一些神话传说,也要吸取合理的部分,认真考究之。

古《易经》显然不是卜筮书,是人类长期以来观察天地日月阴阳天象自然规律的理论总集,带有哲理性的普遍历史治政箴言,非一般数术术技。《易经》与《书》《诗》《礼》《乐》(后二种可能是古官经,王莽将《周官》改成《周礼》)一样,都是上古历史的总载记,只是成书时,进行过相应的裁并。由于有些无法保留,遗失毁坏,故杂入些传说。司马迁说孔子“正《易传》”,虽无证据,但删订《书》《诗》可能是进行了的。孔子虽说对古籍进行过集辑,但不可能是全部的。由于皇藏(少数在民间)翻阅人少,但政事有时又不得不翻阅,故时有辑佚的。只是当有相关的标记。《书》《诗》可能自孔子开始辑并,是偶然性的私人行为,但《易经》的辑并显然是与北方有易氏部族灭亡有关,为了保存上古传承,故有辑并之举。由于后来者的改动,楚地《帛易》倒是接近于原本。就卦名而言,《帛易》优于通行本《易经》,主要是《帛易》的卦名因卦画而变化,没有重复现象。推之,《尚书》是最后结集的《书经》,应是与古中山国王尚(有易氏后人)灭亡有关,故《尚书》终于《费誓》《秦誓》,费、秦与古中山国同宗。古《易经》可能在商朝,也进行过集辑,杂入不少内容,或是无名史官所为,故今《易经》多商朝事,周文王也当是商人,“文王”谥号是其死后封称的。古书喜欢冠“周”的是王莽假复古时期,如将结集上古以来官名官事的古《官经》称《周官》,后又称《周礼》,《书经》武断自尧帝,司马迁断自黄帝,不载后羿事,也无甚交代,不载“战国七雄”之后的古中山国传,都是御用文人的政治行为,与史是有害的。古《易经》虽受到冲击,名称被《周易》无端混淆,但作为早期历史资料,史无前例的文字载事功能,排列组合原理的最早运用等,都是不能抛弃的,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古《易经》与《书》《诗》《礼》《乐》(后二种可能是古官经,王莽将《周官》改成《周礼》)一样,都是上古历史的总载记,只是成书时,进行过相应的裁并。由于有些无法保留,遗失毁坏,故杂入些传说。司马迁说孔子“正《易传》”,虽无证据,但删订《书》《诗》可能是进行了的。孔子虽说对古籍进行过集辑,但不可能是全部的。由于皇藏(少数在民间)翻阅人少,但政事有时又不得不翻阅,故时有辑佚的。只是当有相关的标记。《书》《诗》可能自孔子开始辑并,是偶然性的私人行为,但《易经》的辑并显然是与北方有易氏部族灭亡有关,为了保存上古传承,故有辑并之举。由于后来者的改动,楚地《帛易》倒是接近于原本。就卦名而言,《帛易》优于通行本《易经》,主要是《帛易》的卦名因卦画而变化,没有重复现象。推之,《尚书》是最后结集的《书经》,应是与古中山国王尚(有易氏后人)灭亡有关,故《尚书》终于《费誓》《秦誓》,费、秦与古中山国同宗。古《易经》可能在商朝,也进行过集辑,杂入不少内容,或是无名史官所为,故今《易经》多商朝事,周文王也当是商人,“文王”谥号是其死后封称的。古书喜欢冠“周”的是王莽假复古时期,如将结集上古以来官名官事的古《官经》称《周官》,后又称《周礼》,《书经》武断自尧帝,司马迁断自黄帝,不载后羿事,也无甚交代,都是御用文人的政治行为,与史是有害的。古《易经》虽受到冲击,名称被《周易》无端混淆,但作为早期历史资料,史无前例的文字载事功能,排列组合原理的最早运用等,都是不能抛弃的,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之,《易经》不是《周易》,《易经》与《周易》没有必然的联系。《周易》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战国时的《易传》,只不过时断要早一点。《易经》也确有其书,当是今通行本《易经》(又谬名《周易》)的卦名与卦辞,只是卦序要按照自然变化的顺序即六阳爻即乾卦、一阴爻五阳爻即夬卦,以此类推。其爻辞可能是《周易》,只是《易经》的某一种推算方法。有伪撰之嫌的《左传》,所称的《周易》,如《左传。昭公5年》云“初,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以示卜楚丘。”,可见《周易》用的是“之”卦,《易经》经文应该没有说到爻辞,作为上古的经书,只能是给我们的一个大纲。卦名、卦辞是上古《易经》的上下经。殷周的《周易》是爻辞部分,相当于后来战国时期的《易传》。但矛盾百出,商周之史事人物杂入太多,没有普遍性。《爻辞》之“爻”是咬合状,《彖辞》之“彖”亦是铁齿铜牙之古兽,《象辞》之“象”更是现代巨兽,《系辞》之“系”或与“彖”同。故《周易》是解释《易经》的,但不能与《易经》混淆之。《易传》也杂入了不少的《易经》原经。同时,《易传》是就《易经》的哲学方面说的,有一定的准确性,古《易经》卦爻“阴阳三合”,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辩证法。而《周易》则是就《易经》的卜筮方面说的,流于简单迷信,抛弃了古《易经》的科学二进制本质,方向是偏了的。魏王弼《周易注》的“玄无”佛道观,则抛弃了《易经》的实在科学思想。加之唐撰《周易正义》的官方钦定,《隋书·经籍志》的“《周易》满天飞”等,一错再错。从此,《易经》被《周易》混淆,被一片浓郁的迷信妖雾笼罩着,悖离了《易经》本身的科学轨道。其实,古《易经》不是卜筮《周易》,早已不是问题,此在汉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有明确记载的。由于《周易》混淆《易经》的中国科学文化原则问题时间久幽,作弄的历史长,学人大家偏颇深重,即使在现代,也难以完全厘清出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汉以来(或者孔孟司马迁),尤其是新朝王莽(特指刘歆《七略》)和魏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将《周易》混淆为《易经》,是带着政治目的的权力私心,进行着褫经混典、混淆人们视听的险恶勾当,而这又几乎是古代中国整个社会历史的总态势,结局是很可悲的!

                     上古《易经》64卦名图览(中国百度网)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1123日农历壬寅凌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易经》
周易
八卦,易,周易,易经,易传,易学
神侃,八卦的历史
关于在线易经占卜
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