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徐集义:千年商业集镇-大常


清徐历史文化——不起眼的大常

千年商业集镇——大常

大常村现属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位于太原城南40公里,清徐县城东25公里,与榆次、太谷相邻,现有人口3千多,土地6千多亩,是太原市无公害蔬菜基地。

约从宋朝开始,迄于民国,该村被称为大常镇,是晋中平川繁华的集镇之一,仅次于晋中诸县城,而与榆次的东阳、永唐,太谷的阳邑,祁县的贾令、东观,晋源的北格,清源的孟封、高白等集镇相当,称得上太原府南川的十大集镇。

一、集镇的形成——史、地概况

大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庞姓村民祖上传言,该族祖隋朝时期已移居大常。唐初,村内寺庙里住过高僧田善友,他家原是大常西面十里田楚王(今西楚王)村人。青年时在楚王、大常等村的寺庙里当善友,后入介休绵山,唐太宗封他为空望佛(或作空王佛)。

关于田善友,光绪《徐沟县志》有一段记载:

“空王佛,邑之田楚王村人,姓田氏,幼而参禅礼佛,通三味,人称田善友。春夏佣工,东皋有田善友,北陌亦有田善友,而实在庙中也,村人觉其异,多有问吉凶者,遂逃入绵山。”

大常人因为有旧关系,仍经常去绵山祈福祛灾。传说一次村民祈雨,他随手拿起捞米饭的笊篱朝东北方向忽洒了三下,说:“三寸雨,够用了。”村民回村知刚下过大雨,地面上还可以找到米饭粒呢。大常人受了恩惠以后,年年赴介休绵山上供、送布施,一直延续到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关于送布施,还有个狗臭儿受罚的故事。时在民国初年,村里派村民狗臭儿去送布施财物,他中饱私囊贪污了。村里发现后对狗臭儿实施了严厉的处罚,令他头顶切草刀三口,赤臂跪在太阳地三天。

大常村的得名和战争有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赵光义征讨北汉,曾在此地庆功祝捷,犒赏将士,故名“大赏”,年头久了,村名变成了大常,但发音没变,周边的人都念做“代赏”,盖“大”字的古音就是“代”,譬如“大夫”一词中的“大”,发音亦是如此。想来北宋之初,此地已聚民成村了,史载北汉不过“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那时的大常估计只有几十户人家吧。村中口口相传,当时,太宗骑马立于村北之河岸,河中有大蛇精,意欲讨封,探出头来做谄媚状,却惊了圣驾,太宗怒骂,蛇精没逮上便宜,连栖身的河也断流,成了枯河。又传,太宗猜忌御弟赵尔寿,贬于村中古寺出家。村夫野语,不足为凭。比较可靠的没有争议的史实是:宋太宗赵光义下河东讨伐北汉时曾驻军大常。康熙《徐沟县志》载:“昔大常寺有阎、赵二僧,宋太宗下河东时,施枣赏军数千人,坛口未下,后证涅磐于寺。”大常寿宁寺现存石碑也有相似的记载,寺内献殿前石阶上至今还留有一个宋太宗御马踏下的马蹄印。石头不会因马踏而凹陷,这应是人们为留纪念而事后凿刻的。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驻大常,民间还有个瞎枯河的传说。原来大常村北有一条河名疙瘩河,宋以前常年有水,河流向西直穿集义村中。一天赵二舍(即赵光义)过河,马蹄陷在河中泥沙里,赵骂:“日他妈的这条瞎枯河”赵二舍是真龙天子,口无戏言。从此,疙瘩河再无河涨,成为枯河。

万历《徐沟县志》记载:当时寺内还保存着阎、赵二僧犒赏军士时盛枣儿的瓮子和宋王师的“插旗石”。万历《徐沟县志》并据此联想、望文生义地断定,大常村名即由“宋赵二舍至其地赏军”(大赏谐音为大常)而得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空望佛的无边佛法与神圣光环,宋太宗真龙天子的威灵,无疑使大常这个古老村镇增光添彩,是大常发展的催化酶,促成了它的繁荣。大常商业集镇的形成大约就在宋朝。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一说大定二年)大常从榆次县析出,划归新设的徐沟县,对这次重大变动,数百年来,榆次、大常、清徐等县民间有一句传说:“舍得大常一镇,留得小常一村”。可见在金代,大常已被称为“镇”了。

大常能形成商业集镇决定性的因素是它的地理条件。

首先,从区位看,大常地处榆次、太谷、清源(今清徐)三县边界处,距榆次、清源、祁县都是50里左右,距太谷只有30里。商贸交流的需要,呼唤集镇的诞生。

其次,从交通条件看,该村位于河北保定府从娘子关入晋向西南经风陵渡进入陕西的交通线上,又是从太原去晋东南并出省的捷径。因此,至晚在唐宋,此地已形成“粮棉之路”了。村南有地名“棉花地口”,是古时骆驼队从晋南及河东驼运棉花的必经之地,特别是秋冬季,几乎天天有驼队路过,在店中住宿,过往客商多。

再次,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该村南有象峪河,北有疙瘩河、金水河,水源充足,特别是象峪河,它水质软、味甜美,河水可直接饮用。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特富水区,为人畜饮用和发展醋、酒、豆腐等产品准备了充足的水源。

最后,由于地当冲要,历代军营驻扎,特别是处于兴盛期的“王者之师”赵光义的宋军多次驻扎,也促进集镇的发展,所谓“要想富,跟着行在(皇帝驻跸之处)卖酒醋”是也。

明清资料记载了大常镇的规模。

明万历《徐沟县志》列大常镇(县内唯一的镇)于诸村屯之首。这是它在县内的位次。以下估算人口,明末,县内共分15个“里”,而大常一镇就分二里:大常东里和大常西里;大常以下几个较大的村子为王答、南尹、集义,都各自是一个里。里划分的依据是人口,据此大常的人口约占徐沟县的2/15,万历时徐沟总人口近2万,则大常人口约2500,到清乾隆年间徐沟县人口为128604人,则大常镇约17000人。当然这样估算很不精确,但即使保守点估算,大常也称得上是个万人大镇。

从地盘来看,大常聚落形状呈正方形,幅员各2里,这和徐沟县城的规模相近。若北面从邢平堡算起,南迄太微观,则南北长4里。大常的商号及行业

大常形成商业集镇数百年,到清乾隆时达到极盛,以后虽渐式微,但直到民国年间,仍店铺林立,商品交易辐射周边榆次、太谷、祁县的许多村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江波:榆次往事(2)
洛阳孟津县县志,看一看,明清时期你的村名叫啥?
你来自哪个村?榆次村名大全.
沧海桑田话榆次之地质变迁3——百万年古生物见证远古榆次
张庆乡永康村
《乔家大院》姊妹篇——《秦家旧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