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学说是科学文明的最高境界

一、认识的科学性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作,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方法学。中国古代科学水平全部包含在我们的经书里面。经书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对物质运动认知是达到了格物致知的境界。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这段话包含了如下内容。

万物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世界一切的运动,星球的运动,万物的形成,生命的运动,生灵的存亡,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一切的物质运动变化(神明)都包含在阴阳的变化之中。

阴阳的定义:阳化气,阴成形。热胀冷缩。

物质运动的描述阴静阳躁。用图形表示。

1形与气的关系图

物质运动的极限: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化气与成形是相互转化的,化气达到了极限,就向成形的方向转化;成形达到了极限,就向化气的方向转化。用图形表示就是太极阴阳图。

定义:积阳为天。地球化气的累积,大气层称为天。

地的定义:积阴为地。有形物质是由无形之气化生的如下图,有形物质的聚积称为地,地球物质无单极子的存在,有形物质聚集的原理是,磁极的异性相吸。

2 阴阳互感关系图

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几句话包含了如下内容。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物质光子(色)是物质世界的最小颗粒是极限状态。超过光速,光子就化为气了看不见了,是一个比粒子体积更大的波包。气化的原理是热胀冷缩。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粒子与波的变化遵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人是一个自化气系统,人体与外界是通过能量波(气)联系的,外界能量变化,物质运动是由人来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形气变化表现出来的象。古人就是根据象对应的气来认识不可见的能量的变化。

太阳的名称是由人命名的太是长久之义,阳是化气之意。太阳即是长久化气的星球。

太极阴阳图,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太阳的燃烧化气是有极限的。

3太极阴阳图

太阳燃烧化气的周期:《周髀算经》云:“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二、方法的科学性

1、立杆侧影的方法的科学性

上述认识和原理是由《周髀算经》来证明的。

观测地点周髀算经的意思是在周地立杆侧影获得基础数据进行计算的方法。

观测方法:用太阳与地球地面形成的光影来代表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影子长,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观测点远,地球观测点获得太阳能量少。影子短,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观测点近,地球观测点获得太阳能量多。

立杆侧影,是古人观测天空星球与地球的相对关系最直接明了的方法。采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玄的尺寸关系,通过观测太阳晷影长短变化,推球日道变化,建立历法的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古人获得的天文数据用现代科学原理来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句之损益寸千里”这表达的是一个比例关系,这个数据只能在较短的距离范围用精确的观测方法求得(用地球上较短的球面假定为平面的方法,也就是微积分的方法,天地是两个平行曲面,当曲面的面积无穷小时,曲面就可以当作平面看待),从周地附近选用南北向的任意两点进行观测,然后按比例放大,最后用整数表达,而不是直接在地面相距1000里直接观测,因为古人假定的是一个平面。就可以用直线表达,也就是天圆地方的原理。古人非常清楚地球是一个曲面,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当作平面看待。天圆地方是古人的方法学。

按照这个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立竿和影子的1寸,相当于实际尺寸的1000里太阳影像所在高度层面的尺寸1尺相当于10000里。这是一个测量的原理,但是实际操作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1000里的距离就不是一个平面了,而是一个曲面了,并且地面的起伏变化,实际操作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因此实际求解这个比例关系是在地面上在短距离的范围内,把地面假定成一个平面,采用下图所示方法求得。

4 古人观测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关系图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L2在地面作为基线边可以精确丈量,G1、G2为晷影长度,H1=H-H2,L=L1+L2。两式求解可以求出:

整个测量方法是我们现代能够验证的科学方法,关键点是要能够认识到大气层对波的折射原理。

太阳距离地面8万里,地球直径南北2.6万里,赤道直径2.8万里,平均取为2.7万里,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8尺立杆地面影子变化一寸。

L2=1.35*1000/9.35=144.38里。比例关系如下图。在地面南北方向移动144.38里,太阳影子长度变化一寸。

5 古人立杆侧影观测太阳层面与地球地面的距离关系图

陈子曰:“古时天子治周,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日夏至南万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无影。以此观之,从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径也,其周七十一万四千里。从夏至之日中,至冬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北至极下亦然。则从极南至冬至之日中二十三万八千里。从极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四十七万六千里。此冬至日道径也,其周百四十二万八千里。从春秋分之日中北至极下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从极下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故曰:月之道常缘宿,日道亦与宿正。南至夏至之日中,北至冬至之夜半,南至冬至之日中,北至夏至之夜半,亦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

用图形表示观测结果如下图:

6 古人观测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图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不动地球运动,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又可以获得如下图形。

7 古人观测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图(太阳不动地球相对运动)

8太阳与地球的实际位置图

从图7 我们就清楚的知道从冬至到夏至地球在大气层内移动了11.9万里,从夏至到冬至地球在大气层内移动了11.9万里,地球在大气层内来回移动,把来回移动的距离2*11.9=23.8万里等分为6等分,古人称之为六气。分为24等分,古人称之为24节气。这样古人就把太阳影子的变化和时间、空间建立了完美的关系。用图表示如下图。

9 时间、空间(东西南北中)、能量(阴阳)变化、气的升降,四季变化、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五气(五行)、六气(立春——清明,厥阴风。清明——芒种,少阴热。芒种——立秋,太阴湿。立秋——寒露,少阳火。寒露——大雪,阳明燥。大雪——立春,太阳寒)对应关系图(这是针对中国选择的中心观测点,正常年份的对应图,也就是黄帝内经《周髀算经》使用的岁首的时间点。地球上不同的点对应关系不一样)

把地球南北直线移动经历的不同的大气层称为六气,把六气变成一个循环的因果关系如图10。也是地球在大气层中南北移动的顺序。因天之序,盛衰之时,指的是地球处于不同的大气层中的位置顺序。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就是《周髀算经》的测量方法,地球处于大气层的不同位置的测量方法。

10六气的逻辑关系图

计算黄赤交角:《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观测日道距离的几何原理,实际就是把太阳相对于地球南北移动的曲线的孤长通过微分成直线段,通过积分为直线距离,其实际观测太阳昝影算得,然后以地球的北极为园心的同心园的半径表达的几个园圈,内道表达的是太阳影像在夏至日道的实际距离。外衡表达的是冬至日道的距离,中衡表达的是春分秋分日道的半径。

11由北向南看七衡六间图

上图外衡半径23.8万里,中衡半径17.85万里,内衡半径11.9万里,这三个数字的物理意义如下图:太阳在外衡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外衡半径23.8万里,此时太阳照射北半球的极限点至地球轴线的距离是1.15万里。根据太阳实际所处的位置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构成的这段弧长ABCD正好等于23.8万里(这个原理可以有多种方法证明),最简单的是中衡日道半径为内衡日道半径的1.5倍,该长度则正好是内衡日道的四分之一弧长ABC等于17.85万里。同理太阳在内衡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内衡半径11.9万里,太阳实际所处的位置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构成的这段弧长AB正好等于11.9万里。在外衡时太阳照射不到地球自转轴线1.15万里。在内衡时太阳照射超过地球自转轴线1.15万里。因此计算太阳所处的位置与地球轴线的夹角时,在外衡的弧长就要减去1.15万里。在内衡的弧长就要加上1.15万里。相当于把计算夹角的轴线上下平移,然后用该弧长除以1度所对应的弧长1954里又

步,就可以计算出太阳所处位置与地球南北方向轴的夹角。而在中衡位置时太阳光恰好可以照射到地球的南北极点,因此古人就认为太阳所处位置到地球所照射到的点与地球南北轴的平行线的距离就等于太阳所处位置与地球南北轴线的夹角所对应的内衡的弧长17.85万里,那么用该弧长除以内衡圆周1度所对应的弧长1954里又
步,就可以计算出太阳所处位置赤道线与地球南北轴线的夹角。这就是古人计算黄道与赤道夹角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数学方法。

12 计算原理图(单位:万里)

13 地面和地心观测太阳影像图

测量周地地球的直径

欲知北极枢,璇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相去二尺三寸。故东西极二万三千里,其两端相去正东西。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加此时者,皆以漏揆度之。此东、西、南、北之时。其绳致地所识,去表丈三寸,故天之中去周十万三千里。何以知其南北极之时?以冬至夜半北游所极也北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以夏至南游所极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皆以绳系表颠而希望之,北极至地所识丈一尺四寸半,故去周十一万四千五百里,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其南极至地所识九尺一寸半,故去周九万一千五百里,其南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璇玑四极南北过不及之法,东、西、南、北之正勾。

14璇玑测量周地地球直径(第一种方法,同一天观测)

15璇玑测量周地地球直径(另一种方法,分别在夏至和冬至观测)

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周髀算经》中古人利用北极星处于地球的极轴上空,北极星不动,而地球自转,利用璇玑的原理测量了周地所处位置的地球直径为2.3万里。此地之北半年照射不到阳光,故不生万物。

2、立杆侧影的方法的适用性

我们在考古发掘中我们会发现无数的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物件。古代精密的地图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样测量大地坐标的。读懂了《周髀算经》的数学原理,我们就知道《周髀算经》立杆侧影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经纬度,犹如今天我们使用的卫星控制系统一个原理。比如冬至这天立杆地面影子为零的地方就是南回归线,夏至这天立杆地面影子为零的地方就是北回归线,春分、或者秋分地面立杆影子为零的地方就是赤道线。同理可以通过立杆影子的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计算出任意位置的经纬度。古人就是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绘制精的地图。这个方法相当于我们今天建立的卫星测量系统。所以认识到所有星球都会在大气层内形成一个焦点的客观事实,大气层外无光子的客观事实,对我们认知宇宙是一个质的突破。对我们今天认识量子的相互转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古人正是通过观测大气层内动和不动的星球的相对关系,认识到地球和木火土金水五颗行星每60年重合在一条直线的规律,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四年(365+365+365+366=1461天)与天形成整数对应,以及月球绕地球的运行规律(地球绕太阳19圈,月球绕地球235圈)。要把这些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古人就找到了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的这么一个天文现象,五星连珠作为一年的开始,称为甲子年,日月合璧作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这就是初一,同时也是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这一天。再把这一天地球地气由藏转生的反转、植物发芽的地方作为中心点(大概是河南的登封观星台,没有具体考证),这一天就称之为岁首。这就是中国的春节和我们国家称之为中国的根源。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周髀算经》太阳光影的几何关系证明了太阳发出的是气是波,在大气层内太阳波由于受到地球的阻挡减速而化为光子,光子聚焦形成太阳相火。大气层内是明亮的,大气层之外是黑暗的(《千字文》中说“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周髀算经》中说“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也就是证明了我们当今的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古人认为波(气)减速化为光子,光子加速又化为波(气)

利用地球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也是与太阳在地球上的太阳影子变化具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从而证明地球万物的形成是太阳能量波转化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万物的化生又跟五星关系密切。万物的生化是因为五星对太阳能量波的折射、反射、遮当造成了地球生化万物的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最终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就是物质运动遵循化气与成形周而复始的运动,也就是热胀冷缩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地球万物是太阳能量波与地球发生阴阳互感而生成的有形物质。这就是中华先贤对宇宙运动规律的认知,这就是道。

三、阴阳学说能夠帮助解开当代科学研究所有谜惑。

把古人对阴阳的描述用现代的科学知识理解。

——能量波,是一个波包,相当于一个气球。

——是单向运动的粒子,我们现代认知的光子、夸克、中微子等粒子,由不同直径(波长)的波包所化。

用图形表示:

阴阳互感构成物质,表达的是相当于现代认识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用图形表示:

质子、中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宏观物质之间的力学机制是南北极的异性相吸的阴阳(正负)关系。

单向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只有形成原子以上的物质结构才能稳定。因此地球上无单极子的存在。

量子纠缠的瞬间性还是化气与成形的关系。路径是不确定的。用图形表示如下。

无论粒子相隔多远,发光体与我们居住的地球中间都是连续的气,由于连续平衡的关系远处粒子化气的同时我们就能够在地球大气层看到成形的粒子,这二者所有的信息是一样的,准确的讲就是一个东西。

古人认识的宇宙就是这样一个量子态质的无限空间,存在有形物质与无形之气的相互转化,太阳系是宇宙空间中一个微小的角落,太阳化气导致太阳系的热胀冷缩,太阳所化之气到达地球发生阴阳互感,转化为地球万物。阴阳学说研究的就是太阳之气转化为地球万物的规律,也就是太极阴阳图所表示的,太阳的化气与成形,阳极阴来,阴极阳来。太阳化气的阶段,地球接受太阳能量而化气形成大气层,大气层的功能就是把太阳之气与地球之气相互交融,通过阴阳互感(实际就是天气和地气运动方向相反,二者结合减速而化为物质的过程,微小的粒子又通过南北极的异性相吸构成宏观物质,整个物质的转化是无缝连接。这就构成了周而复始的生命运动。热胀冷缩的物质运动,他要求时空是完全的统一的,因此古人的坐标系是非常的具有科学性。

阴阳学说的认识(阳化气、阴成形或者称之为热胀冷缩)和研究方法、使用坐标是非常科学的,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十天干代表的是木火土金水五星与地球及太阳的相互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就构成了60年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规律,由于五星连珠的规律是60年一个周期,因此实际是把相对运动的星球所处的能量场的时间和空间精密的结合在一起,60甲子年一个周期。

古人研究的范围是整个太阳系,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古人把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都通过严密的测量和数理演算,结合天象的变化,太阳能量波对地球生灵的影响(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规律都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内容较多,古人用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来表示,素问是世界万物成形的最直接的、最本质的规律的问答,古人通过天的阴阳变化,气——形气混合态(量子态、波粒二象性)——形。地的的阴阳变化,气——形气混合态——形。人的阴阳变化,气——形气混合态——形的变化。以及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共需三乘以三再乘以三乘以三共九九八十一篇文章,同理灵枢也是八十一篇文章。因此真正理解阴阳学说,还需要认真阅读黄帝内经和其它经书的原文,慢慢去领悟中华先贤的智慧。这就是循经识道希望达到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军:时序——解读《黄帝内经》的一把钥匙
月亮是距现在12000年时才来到地球附近的,那它是是从哪儿来的?
阴阳概念解读之十五:一文读懂阴阳五行学说
我的奇门遁甲学习之路(二)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行状态
三阴三阳根源揭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